| | 1950年(丙寅) 1岁

| | 1950年(丙寅) 1岁

1月 柳青去共青团中央,写《铜墙铁壁》的第二稿和第三稿,至1951年3月脱稿。

4月10日 延安《群众报》创刊;7月1日改称为《延安报》。

5月10日 陕甘宁边区文协召开创作座谈会。

8月20日 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成分。

9月20日 陕西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

9月21日 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西安举行。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柯仲平任主席。

10月5日 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机关刊物《西北文艺》创刊号出版,成为西北地区文学艺术运动的指导性刊物。该刊出刊28期,于1953年2月停刊。

11月 李若冰由西北文联至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

冬 全国各新解放区开始陆续展开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1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一月十三) 满月。

11月22日(农历庚寅年十月十三) 头晬 。[1]

本年 居清涧县王家堡村。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无定河下游,东濒黄河,西、南两面与延安市子长、延川接壤,北面与绥德、子洲为邻。清涧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旧时有“全秦要户”之称。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处于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民族交往频繁,战乱频仍,长期处于边关战事拉锯之地。陕西学者肖云儒在《路遥的意识世界》中认为,陕北地区是“以原生农耕文化为主体,融汇游牧文化驳杂多样性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的一种区域性亚文化”。战争的破坏,交通的不便,使陕北逐渐成为封闭和落后的地区,“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造就了文化的朴素性和保守性”,除个别人口集中的城镇外,其他区域“基本属于大众化、贫民化文化类型,且其传承性大于变异性,自守性大于开放性,保守性大于创新性”。[2] 从生理遗传基因来看,路遥的身体里可能奔淌着北方少数民族祖先的血液。路遥那黑色发亮的肌肤,匈奴式的圆脸与络腮胡须,似乎是延续北方少数民族血脉的标志与特征。

《魂断人生——路遥论》的作者宗元在其著作中说:“路遥面孔黝黑,一脸络腮大胡,两耳内各有一缕长毛逸出……路遥自称‘北狄后人’,长相颇有匈奴遗风。他饭食简单,厌恶鱼肉……不爱逛名山大川,常去沙漠荒原。” [3]

路遥生前曾经委托陕北同乡冯东旭为他刻治两枚闲章,其中一枚闲章的内容是“北狄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路遥对北方民族文化心理上的情感认同。


【注释】

[1] 从出生开始,直到12岁生日都叫过晬,13岁开始,叫过生日。满一周岁时,过的第一个生日叫头晬。头晬和满月形式基本一样,若第一个晬吃油糕,则直到12虚岁过晬时年年要吃糕,寓意“年年高”。12虚岁时称完晬儿(亦称圆晬儿),民间讲究小孩魂全了,可以安然无恙地生长, 因此要解锁,仪式颇为隆重。从13岁开始,也就不太讲究,只是生日时忌食剩饭,家里也不来客人,只有家里人自己吃长饸饹(寓意长命),条件好的家庭还要吃炸油糕。

[2] 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延安文学》,1993年第1期,第73页。

[3] 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