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2年(壬辰) 3岁
3月15日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月刊《陕西文艺》在西安创刊。
3月16日 贾平凹出生。
3月19日 全国文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三反”“五反”运动,并组织有关创作。
3月 西安市文联主办的《工人文艺》更名为《长安》。该刊1960年9月停刊,1980年1月复刊。1985年1月易名为《文学时代》。1986年1月恢复为《长安》,1989年停刊。
5月23日 全国文联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文艺座谈会。
9月1日 柳青在长安县挂职,任中共长安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
11月 《人民文学》11月号刊发了李若冰的《陕西扎记》。
12月底 柳青在长安县王曲区皇甫乡认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二人从此成了朋友。
本年 海波[1]
生于延川县。
本年 居清涧县王家堡村。
路遥从小与苦难相伴。20世纪50年代的陕北,战争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战争带来的创伤一时不能消尽,加上自然环境险恶,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乐观,贫困和饥饿的问题普遍存在。路遥曾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说:“……而我呢,饥肠辘辘不说,穿着那身寒酸的农民式的破烂衣服,跻身于他们之间,简直像一个叫花子!”路遥扎根在这片贫瘠、苍凉、浑厚的黄土地上,他一生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围绕着这片土地,陕北期间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日后创作与生活的方向。
路遥在成长时期严重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资,与其说苦难伴随着他一生,不如说对苦难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路遥式特有的性格。在路遥身上,除了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更多是一种对贫困生活的认识、体验,再认识、再体验,一步步形成了路遥式的性格与他的文学创作。单从某一方面论述路遥式性格的形成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少年时的经历或许造成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这种伤痕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一种创作的源泉与驱动力。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借孙少平说出了对苦难的理解:“人活着,就得随时苦难。……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对有着强大智慧的生命来说,一切苦难都是可以战胜的,也是可以转化和超越的。苦难是人重要的财富。李星、李国平等人在《路遥评传》中曾说,路遥早期的苦难大多是环境给予的,后来的苦难是主动向生活索取的。
年内 母亲生了一男孩,大约在三岁时夭折。
【注释】
[1] 海波(1952—),生于延川县马家河乡李家河村。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曾任延川县剧团编剧、青海省文学期刊《现代人》编辑、西安电影制片厂宣传处干事、短片部总编辑等。著有长篇小说《高原落日》等4部、长篇纪实文学《我所认识的路遥》,曾获“庄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系路遥延川的同乡、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