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后裔

徽商后裔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广泛流传于徽州的这段民谣,生动描述了皖南地区何以会“十里一牌坊、五里一状元”,以及华夏大地徽商遍布的历史原因——由于贫穷落后,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从小就外出读书、经商,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回到家乡,能够光宗耀祖时,才是“娘的宝贝”,否则……

李昌鸿的祖父李隆馨,便是生在皖南休宁县流口镇的一名“前世不修”的徽州人。他从小走出大山,先是靠卖苦力谋生;少有积蓄后开始干起走南闯北的“挑发脚”生意,即将此地的物产挑到彼地去卖,以赚取利润的小本生意。未能衣锦还乡的李隆馨,后来定居宜兴蜀山,开了家“开泰祥棉布呢绒绸缎店”,并生下四男二女。不知这“徽商的血液”对其子孙后来的事业发展,是否多少有些内在影响,但“徽商后裔”的身份,却直接关系到李昌鸿后来的求学机遇。

李昌鸿的父亲李兆禄,是李隆馨的四子,排行第六,很早就到常州嘉声纺织厂做工,1932年与在湖州开茶烟店的徽商凌嘉声之女凌招娣成亲。婚后李兆禄另立门户,住在蠡河岸边的蜀山北街当房弄,对岸即蜀山。1937年5月,他们的独子降生。李兆禄夫妇希望儿子的一生能够“繁荣昌盛、昌隆发达,鸿运当头、鸿福齐天”,实现光耀门庭的徽商夙愿,所以取名“昌鸿”。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内正门(旧址门上有『东坡买田处』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