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陶大壶”到“茗具精品”

从“粗陶大壶”到“茗具精品”

据学者研究,以茶具为代表的紫砂陶器向精细化、艺术化发展,与古代饮茶方式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明代中期以后,饮茶方式逐渐从“煮茶”向“泡茶”、“沏茶”转变,作为煮茶用具的紫砂大壶,当然要随之逐渐向小型化转变。加之文人雅士将其作为把玩之物,造作之人自然也会注重其造型艺术。同时,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认识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明·文震亨《长物志》);明清之际的李渔亦在《杂说》中谈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即汉代宜兴之地名)。”有这三条原因,紫砂茶具在质与量两方面势必都会空前发展。正如明代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所说:“近百年来,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树瘿壶(刻有『供春』铭款)

漆雕壶(时大彬制作)

而从制作技艺的角度讲,紫砂茶具得以实现从“粗陶大壶”向品茗、赏玩之艺术精品转变的关键在于能工巧匠频出,且传承有绪。

有实物遗存并见记载的紫砂陶艺鼻祖为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的陶匠供春(或写作“龚春”)。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刻有“供春”铭款,但专家多认为属后人仿制的“树瘿壶”。其后,见于记载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和李茂林等五位名家。至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间出现了前面曾经提到的“宫中艳说大彬壶”的主人公时大彬,他的早期作品虽多模仿供春,但后来风格却为之一变,改制小壶;且徒手制坯,不再用模,故样式多变;门下名匠辈出,成为一代宗师。此后各个时期的制壶名家不能一一列述,总之,他们或秉承传统,法度严谨;或张扬个性,于样式、配色、镂刻等方面妙出心裁;或崇尚古朴,嗜用粗砂,绝少装饰;或与文人联袂合作,另开文丽华彩之风;或恪守师作,仿造足以乱真;或兼收并蓄,融汇出新。汇集成佳作琳琅、巧夺天工的紫砂陶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