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上的旅行者

3.史上的旅行者

在早期社会里,由于缺少袖珍钱币和其他便于携带的交易媒介,长途旅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虽然游历很广,也不过局限在波斯和地中海的范围内。

旅行者的午餐 2002年作者在维也纳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远行者可能要数中国东晋的法显和尚。公元399年,法显和尚以65岁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由陆路去天竺取经,后由海路从耶婆提国返回,历时约14年。当他回到长安,天子已更新了两朝,东晋也快要灭亡了。可惜,法显与后来的玄奘、鉴真、郑和一样,没有创作出一部有机整体的作品。他们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是因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贡献,不过,除了玄奘因为后人的一部《西游记》广为人知以外,其他三位的知名度仅限于中文历史教科书的读者。

遗憾的是,这4位远行者都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尤其是郑和,曾7次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船队到过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其足迹遍及今天的泰国、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时间上,他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时间要早近一个世纪;在距离上,他的航程是哥伦布发现美洲航程的一倍;在年龄上,他首航时比达·伽马大6岁,比哥伦布小7岁;在规模上,他率领的船队有200多艘船,其中大型宝船就有60多艘,共约超过27 000人,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0米,需要200多人驾驶才能启航,可容纳上千人,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三艘船总长不超过70米。

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的中心,对探险没有太大的兴趣。组织郑和七下西洋的明成祖在文化方面倒是颇为费心,在位期间修成了《永乐大典》。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了罗盘针和航海图,但是缺少理想主义的梦想和发现新航路的勇气,尤其是没有早期资本主义的商业和竞争机制来刺激航海。郑和的每次远行都受天子派遣,而非哥伦布那样自告奋勇,郑和本人又缺乏航海的经验,他的船队只好沿着已知的海岸小心翼翼地行进。实际上,朱棣命郑和“通使西洋”,是因为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经到过麦加朝圣,同时也是对他辅助自己篡位的一种奖赏。

乡村公路 作者摄于保加利亚

有的史书记载郑和最后客死在今天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而郑和去世65年以后,达·伽马的船队抵达的正是同一座城市。更为巧合的是,从法显到郑和,这4位中国跨国旅行家要么是佛门弟子,要么是太监。我想问问,当时那些普通人都忙些什么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延续至今的“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在那个年代里极为盛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为祖先开脱,从地理位置上看,在亚洲处于发现新大陆最有利位置的无疑是日本,而绕过好望角到达欧洲的新航路应该由印度人去探索,不是吗?欧洲之角正好处在伊比利亚半岛,那里是旧大陆离新世界和非洲南部最近的地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