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朝诗坛
晋室南渡后,江南迅速得到开发,经济逐渐繁荣;大量北方士人迁往江南,江南的文化也显著高于北方;江南秀丽的景色深深吸引着南迁的士人,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加上南朝几代帝王都酷爱文学,大力提倡,因此,南朝的文学艺术一直兴旺发达。而在北朝,士人大量流失,文化萎缩;北朝帝王大多是少数民族首领,本身缺乏文化素养,更谈不上对文学艺术进行提倡;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经济萧条,生存艰难,人们无暇顾及文学艺术的创作,因此北朝的诗文成就远不如南朝。自公元317年晋室南渡后,北方陷入混乱的十六国时期,历经100多年,直至北魏统一北方,社会才逐渐安定。至471年,孝文帝即位,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士人,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南风”北渐,至此文学也开始出现了转机。当时活跃在北方诗坛的诗人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长在北方的文人,主要是史称“北地三才”的温子昇、邢邵与魏收,他们在写作上模仿南朝作家,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另一部分原是南朝的文人,由于各种原因流入北方,其中著名的有王褒、庾信,他们能结合南北文风之长,给后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唐诗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第一节 “北地三才”
一、温子昇
温子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系东晋大将温峤之后。他生长于北方,仕北魏、东魏,官至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见疑,下晋阳狱,饿死。他少年好学,博览百家,善诗文,颇有名望,梁武帝曾誉之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魏书》本传)。今存诗不多,他的诗明显模仿南朝文风,如《春日临池》: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
嵯峨映连璧,飘飖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
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这首诗在八句中,前六句采用对仗,这是我们在南朝诗中习见的。再如《捣衣》: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可以看到,这首诗明显受梁代歌行体的影响。诗中描写了妇女为外出征戍的丈夫准备寒衣的情况,并含蓄地抒发了独守空闺的女子长夜不眠、相思怀远之情。全诗音节流畅,诗意委婉,情深意切,韵味绵长,被认为是其艺术上最为成熟的一首诗。
二、邢邵
邢邵(496—?),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年少时居洛阳,不到20岁便名倾京师。北魏时,官至中书侍郎。东魏时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入齐后,任中书监,国子祭酒。他还是一位无神论思想家,指出“人死则神灭”。他写诗特别钦佩沈约,深受南朝齐梁宫体诗影响。他的《思公子》明显接近齐梁文人从南朝民歌中脱胎出来的五言绝句: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这首诗委婉曲致,深沉蕴藉。然而他的《冬日伤志篇》却又较多保存了魏晋遗风:
昔时惰游士,任性少矜裁。
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
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
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馀雪满条枚。
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三、魏收
魏收(505—572),字伯起,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由魏入齐,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著成《魏书》。这部史书有失信史的原则,他借修史来酬恩报怨,多不实之词,被称为“秽史”。但因其中保存了大量较为原始的北魏史料,收录了不少北魏诗文,因而不失其价值。他写诗受南朝宫体诗影响较深,风格与齐梁诗相近。他的诗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挟琴歌》:
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下成行。
这首诗色泽明丽,音节流荡,语调轻快,比汤惠休的《秋风引》、萧纲的《上留田行》更接近唐人绝句。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缘情绮靡,渐入唐调。李太白、王少伯、崔国辅诸家皆效法之。”
第二节 流入北方的南朝诗人
一、王褒
王褒(约513—576),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与萧绎有交情,因此萧绎即位后,委以重任,拜吏部尚书、右仆射。西魏攻陷江陵,他到了北朝,因门第与文才受到重视,北周时,官至太子少保、少司空。他与庾信同为北方文坛宗匠。他本为南朝宫体诗人,到北朝后,风格有所转变,多写故国之思与边塞风情。在梁朝时,他作七言《燕歌行》一首,梁元帝萧绎与诸文士唱和者甚众,但一般认为,在诸篇中以王褒原作为佳:
初春丽景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
蔷薇花开百重叶,杨柳拂地数千条。
陇西将军号都护,楼兰校尉称嫖姚。
自从昔别春燕分,经年一去不相闻。
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城云。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充国行军屡筑营,阳史讨虏陷平城。
城下风多能却阵,沙中雪浅讵停兵。
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
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
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
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
试为来看上林雁,应有遥寄陇头书。
诗中极写江南春色秀丽,塞北荒凉苦寒,闺妇怀远,征夫思乡。全诗辞采华艳,情调凄切,两相结合,颇具特色。再如《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这是王褒诗中最著名的一篇,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此诗“起调甚高”,也有人誉之为“警绝”。秋天北渡黄河,北方秋色肃杀,不禁想起故国洞庭。黄河边上布满防御工事,一片边塞景象,深悲远离故土,流落异乡。听到异乡乐曲,想起《陇头歌》,让人肝肠断绝。暮色苍茫,在异国他乡曲折的山道上迷了路,不知该向何方。这两句富有象征意义,“薄暮”指其年岁已近暮年,“失道”指迷失人生的方向,不知所归。此诗语言凝练,格调苍凉,由此可见南北朝时诗风的演变,由南朝的纤巧绮艳渐变为深沉雄健。他还有不少边塞诗,也显示了与南朝不同的特色,例如《关山篇》:
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山。
关山恒掩蔼,高峰白云外。
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
好勇自秦中,意气多豪雄。
少年便习战,十四已从戎。
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
这里写的边塞风光,不全是苍凉,而是颇为壮阔,从军者也颇有豪气。这首诗未必到北方以后才写,而是就乐府诗题虚构的,由此可看出王褒在南朝时已与人有不同处。
二、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自幼聪敏,博览群书。肩吾是著名宫廷文人,他自幼随父入宫廷,15岁为萧统的东宫讲读,19岁为萧纲的东宫学士,与徐陵共事,同为宫体诗的重要作家,两人风格相近,称“徐庾体”。侯景之乱时,他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任御史中丞,封武康县侯。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西魏攻占江陵。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素负盛名,因此被强行扣留,授予官职,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义成县侯。时陈与北周通好,流寓北朝的人士大多许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朝,一方面身居要职,十分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交;另一方面却深切思念故国乡土,并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终郁郁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42岁时出使西魏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时,他是文学侍臣,作诗写文完全是为了取悦于君王,供奉君主娱乐消遣,因此其作品多数为宫体诗性质,大体轻艳流荡,辞采华美。羁留北朝后,所作诗赋多为抒发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变得苍劲悲凉。杜甫曾评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之一)他是南北朝最后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用在于把南方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带到北方的同时,吸取了北方文化中刚健的精神,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促进了南北文学的融合,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他可以说是总结了六朝传统并“启唐之先鞭”(杨慎《升庵诗话》),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诗人。
庾信前期在梁时的作品大多毁于战火,留存不多,且大部分是唱和之作以及关注女性的诗。这些诗大致与萧纲的诗风近似,善于观察,描写细致入微。后期诗中有《拟咏怀》27首,应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倪璠在《庾子山集注》中说:“皆在周乡关之思,其辞旨与《哀江南赋》同矣。”例如: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其三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其五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其七
这几首诗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被强留在北方,不得回归故国的苦闷。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现在被“强聘”,身陷异国他乡,眼看自己“红颜无复多”,南归无望,“终为关外人”,雄图难展,令人“恨心终不歇”。这就是杜甫说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他的一些用乐府旧题写的诗,如《王昭君》、《昭君辞应诏》、《出自蓟北门行》等,已十分接近唐人的五言排律了。还有一首《燕歌行》,想来是与王褒唱和之作,从整首诗的内容与气势来看,弱于王褒原作,但属对比王褒工稳,更接近唐人的七言排律。另有《咏屏风诗》25首,都是题咏屏风上的图画,如第十三首:“玉柙珠帘卷,金钩翠幔悬。荷香熏水殿,阁影入池莲。平沙临浦口,高柳对楼前。上桥还倚望,遥看采菱船。”每一句都呈现出鲜明的画面,这实开后世题画诗的先声。
庾信还有五言绝句54首,七言绝句3首。其中五言绝句有的已接近唐代的“律绝”了,如《秋日诗》:“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再如《伤往诗二首》其一:“见月长垂泪,看花定敛眉。从今一别后,知作几年悲。”前一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格式,后一首完全符合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格式。这是以后唐人常用的两个五绝格式。至于三首七绝,离七言律绝还有不小差距。
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以唐诗为中心。唐以前,我们看到如何一步一步迈向唐诗,步步逼近唐诗,到庾信这里,离中心已经不远了。唐以后,我们看到如何从唐诗生发开来,千变万化,但不管如何变化,都可以看出其深受杜甫或李白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盛唐以后的诗人大多直接或间接学杜,少数则受李白影响,宋代以后,除学李杜外,还有学李商隐的、学白居易的,更有学贾岛等人的,但都离不开唐人,特别是杜甫的光环,一直笼照着中国古典诗的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