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七章 南北朝民歌

唐代以前,民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以前,是民歌的一统天下;直到战国末年,才出现了文人诗,而且呈现出强劲之势。然而从秦到东汉末年,虽然不断有文人诗出现,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文人诗不如民歌,汉乐府古诗明显优于文人诗。直到建安时代,才出现了大量文人诗,而且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魏晋南北朝期间,涌现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文人诗,产生了不少著名诗人,如陶渊明、二谢、鲍照等等。这时,民歌也大量涌现,而且文人大多学习民歌,创作上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因此南北朝的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以后,民歌的作用才逐渐减弱。

南北朝民歌是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合称,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因此风格迥异。

南朝地处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湿润,物产丰饶,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城市兴旺,优美的环境陶养了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怀,且追求享乐,喜爱艳丽优美的艺术。北朝地处黄河流域以至大漠南北,自然条件艰苦,各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生活不安定,陶养了居民粗犷率直的性情;且生存不易,谈不上享乐,然富于斗争性,艺术上质朴刚健。

从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思想比较开放。南朝从士大夫到平民,追求人生的享乐,感情的满足,不仅男子逾矩不驯,女子也不再循规蹈矩。北朝居民中,除汉人外,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定居中原,在进入中原前,大多是游牧部落,因此他们的民歌中,隐然有草原风光和游牧气息。

南朝贵族不少人酷爱文艺,他们在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都空前强烈,不少帝王不仅大力提倡,而且还身体力行;他们不仅进行文学创作,而且还发表可贵的见解,对扬雄、曹植等对文学的菲薄表示不满,认为“罪在不赦”;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指出诗是因对生活感悟,抒发情感而产生的,“寓目写心,因事而作”;反对宗经复古,提倡“吟咏情性”;主张雅俗结合,重视民歌。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促使对民歌的重视与采集。北朝的统治者,由于生活环境与条件不同,对南方文学产生反感,提出革除南方文学的“浮华”之弊,西魏宇文泰曾命文士苏绰仿《尚书》体作《大诰》,从根本上否认文学有存在的价值,否认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企图把文学重新拉回到经学附庸的地位,但历史不容倒退,宇文泰的企图注定要失败。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可分为两大类,产生在长江下游今江浙一带的称“吴声歌曲”,现存340馀首;产生在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称“西曲歌”,现存130馀首。不论是“吴声歌曲”还是“西曲歌”,大多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且大多数是以女子口吻来写,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意与相思之情。此外,还有写男女幽会的、写女子体态容貌美丽的、写江南四时景色的等等。这些民歌风物描写秀丽,感情缠绵,温润柔软。由于这些民歌大多产生于城市,不少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因此可从中窥见南朝治区(特别是城市)的民风民俗、社会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生活情趣。南朝民歌对农村反映的很少,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一、吴声歌曲

南朝“吴声歌曲”中,为数最多的是《子夜歌》,今存42首,加上其变曲《子夜四时歌》75首,《大子夜歌》2首,《子夜警歌》2首,《子夜变歌》3首,共124首。《子夜歌》在东晋时已经流行,据说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造此歌曲,这是由曲名附会而产生的传说。《旧唐书·音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它的曲调在今天已听不到了,从现存的歌词来看,有哀苦的,也有并不哀苦的。例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其三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其十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

巧笑茜两犀,美目扬双蛾。

——其四十二

这三首诗中,只有第二首可以说是“哀苦”的,第一首写一个女子在撒娇,最后一首显然更不是哀苦之辞。《子夜四时歌》是以四时景物为衬托,其辞采艳丽、描写精致,更胜于《子夜歌》。例如: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春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釆芙蓉,夜夜得莲子。

——夏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歌

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修庭振琼柯。

——冬歌

《子夜歌》及其变曲,还有《上声歌》、《欢闻变歌》、《前溪歌》、《团扇歌》、《七日夜女郎歌》等等,每首都是整齐的五言四句,首句大多不起韵,唐代盛行的五言绝句大多依照这样的格式。另有《懊侬歌》14首,大多数为五言四句,也有五言三句的,还有三句并非全为五言的,首句起韵,唐人仿此较少。例如:

山头草,欢少。四面风,趋使侬颠倒。

——其十三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其十四

后有《华山畿》25首,为《懊侬歌》的变曲,相传在华山(今江苏丰县境内)有一少女殉情而死,死前作此歌。第一首为传说中少女死前所唱;其馀为情歌,但与此传说无关。除第一首为五句,第二首为四句,其馀均为三句,字数不等。例如: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其一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其十一

又有《读曲歌》89首,《古今乐录》曰:“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或云“读”也作“独”,为不配乐的徒歌。两种说法,一个意思,即只吟不唱。与《懊侬歌》、《华山畿》一样,《读曲歌》语言比较朴素,不像《子夜歌》那样辞采华丽。例如: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其五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其五十五

这种在句法上不太规则的诗,在形式上对后世的影响不如五言四句有规则的诗影响大。

二、西曲歌

南朝的“西曲歌”大部分是舞曲,小部分是倚歌。所谓“倚歌”是乐曲的一种,据《古今乐录》称:“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西曲歌”不像“吴声歌曲”那样集中,下边我们择取数例,以见一斑: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三洲歌》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采桑度》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

——《青阳度》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裤。

——《安东平》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女儿子》

君子防未然,莫近嫌疑边。

瓜田不蹑履,李下不正冠。

——《来罗》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

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

——《孟珠》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

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

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

——《鸟夜啼》

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

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襄阳乐》

夜相思,望不来,人乐我独愁。

——《寿阳乐》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西曲歌的辞采没有《子夜歌》及其变曲艳丽,也不像《懊侬歌》、《读曲歌》那样过于质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另有“杂曲歌辞”十馀首,其中《西洲曲》非常出色,《乐府诗集》称之为“古辞”,《玉台新咏》置于江淹名下。这大约是南朝民歌,经文人加工过。全诗五言32句,大多数为4句一换韵,可为一解,像用8首五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然而语语相承,段段相绾,上下照顾,首尾相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换韵时,首句起韵,而且往往用“钩句”、“顶真”承接,音节美妙,声调婉转,悠扬摇曳,连绵不绝。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情意缠绵,辞采清丽,馀音袅袅,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是南朝民歌最成熟、最精致的产品。全诗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杂曲歌辞”里有一首《长干曲》,虽然写的也是吴地景观,但很有特色,是风土诗中出色的作品。这里写的也是一个女子,是扬子江上的弄潮女: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生动逼真的南朝水乡的生活画面,呈现出一个顶风逆浪、在风浪里搏击的勇敢无畏的劳动妇女形象,这截然不同于我们在“吴声歌曲”与“西曲歌”里看到的柔情绵绵、体态娇弱的女子形象。在音韵上,也与“吴声歌曲”、“西曲歌”那种五言四句首句不起韵,只有二、四句叶韵不同,这首诗首句起韵,一、二、四叶韵,在音节上,平仄调配和谐优美,完全符合五言律绝的格式,即仄起,首句入韵式:

(下边有“●”表示平仄可灵活变通,下边有“〇”表示叶韵。)

三、南朝民歌的影响

南朝民歌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影响都十分深远。中国诗歌从产生以来,都在探索一条发展前进的道路。《诗》三百首产生后,被儒家奉为经典,还用一套诗教来加以规范,造成了几百年不再出现诗的局面。战国末年产生了《楚辞》,同时也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楚辞》里既有屈原用楚调仿楚歌写的诗,也有采用当时楚国民间歌谣加工而成的,其中有雅有俗。西汉初年,楚歌流行,雅俗都有。但在学《楚辞》的过程中逐渐变了样,汉赋兴起,龙的儿子中出现了赑屃。加上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董氏儒学成了广大文人头上的紧箍,扼杀了人性,束缚了自由,以致汉代无诗人,只有少数写诗的人。另一方面,乐府机构从民间采集来大量优秀的民歌,这就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不少有见识的文人把目光投向汉乐府民歌。在学习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建安时期迎来了中国古代文人诗的第一次高潮。但在魏、晋时期,停止了对民歌的采集,文人与民歌疏远了,文人诗逐渐雅化。这一方面使诗更锤炼,辞采更优美,提供了不少新东西;但另一方面却带来文辞深奥艰涩、繁复芜杂、掉书袋、缺乏真情、毫无生气等弊病。南朝民歌的兴起并在上层流播,无疑对文人的诗歌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鲍照到齐、梁文人的诗,雅俗结合逐渐成为主导方向,改变了诗歌的面貌。这也为唐诗的兴盛铺平了道路,唐代有成就的诗人,走的都是雅俗结合的道路。

南朝民歌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内容上也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人,不用说崔国辅、崔颢、储光羲等人的不少五言绝句深深打上了南朝民歌的烙印,就是李白、王维等人的很多短诗也都显得清新自然,也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李白的名篇《静夜思》显然脱胎于《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秋风入窗里”一篇;王维的《莲花坞》也明显有南朝民歌的痕迹;刘方平的《采莲》,我们也可一眼看穿它与“杂曲歌辞”里《长干行》的渊源关系。此后,历代文人受南朝民歌影响,直接模拟南朝民歌的诗始终没有断绝,也写出了不少优美的小诗。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生长在北朝的文人,他们的诗歌大多模仿南朝风格,却远不及南朝文人的作品。而北朝民歌却显现出与南朝民歌的迥异风格。北朝民歌中充满了豪爽之气,足可与南朝民歌分庭抗礼。

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广阔,背景复杂多样,现存诗歌虽然数量上远较南朝民歌为少,但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广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南朝民歌虽多,但很少涉及社会与政治;北朝民歌虽少,但有不少涉及社会与政治的诗歌。这是一大特色。由于北朝民歌涉及面广,我们不能一一细说,只能大略分成几类来加以介绍。

第一类,涉及社会与政治的诗。例如:

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

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起踏霜露。

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

——《咸阳宫人为咸阳王禧歌》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河北民为裴侠歌》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幽州马客吟歌辞》五曲之一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之四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歌辞》三曲之一

第一首批判咸阳王骄奢淫逸,结果自取灭亡。《魏书·咸阳王禧传》:“高祖崩,禧受遗辅政。性骄奢,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遍于远近。世宗览政,禧意不安,遂谋反。禧被擒获,送华林都亭。世宗亲问事源,遂赐死私第。”这首诗是咸阳王禧死后,其宫人所歌,字里行间充满对咸阳王禧的嘲讽、控诉与斥责,表达了愤恨之情。第二首是对清官的赞扬。《北史·裴侠传》:“裴侠,大统中为河北郡守,躬履俭素,爱民如子。郡旧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时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第三首道出无钱的苦痛,连像样做人都不能够,暗含对财富的渴求,这是当时大众的心态。后二首写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致使人民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甚至转死沟壑,抛尸荒野。第四首以嘲弄的口吻悲叹死亡,在明快豪爽中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最后一首则痛切苍凉,叹息孑然一身,飘零在旷野,面临死亡。后两首写的虽然都是生活无着,面临死亡,但不是长吁短叹,悲惨凄切,而是在苍凉中显出旷达,不失男儿本色,这与南朝民歌的愁苦凄切大不相同。

第二类,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民歌。这在北朝民歌中是为数最多的一类,但与吴歌、西曲中同类民歌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

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

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

——《淳于王歌》其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杨柳枝歌》四曲其四

驱羊入谷,自羊在前。

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地驱乐歌》四曲其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枝歌》四曲其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夹褝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四曲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五曲其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

第一首写一个女子的相思,写得非常直率,没有南朝民歌中那种悲切哀伤、柔肠寸断的感觉。接下来的三首都是写大龄女思嫁的,也不像南朝民歌那样悲痛欲绝,而是大胆陈述,强烈要求出嫁。第二首坦诚相告,并抱怨阿婆为什么不信守诺言。第三首中,不能出嫁的“老女”求嫁心切,对不能出嫁提出强烈的谴责与抗议,愤怒到“蹋地唤天”的地步。第四首,抓住阿婆抱孙儿心切的心理,提出自己该出嫁的要求。第五、六首具有盟誓性质,表明两情相悦,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最后一首写情人约期幽会,一方却不至,这里没有一丝哀怨忧伤,而是直截指责对方,这与南朝民歌的情调也大不一样。北方的这些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民歌,既没有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也没有愁苦哀怨之辞,都是以口道心,直截了当,毫无遮掩,毫不修饰,坦诚直率至极。

第三类,反映尚武精神。自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五胡”都属于游牧部落,社会组织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他们的一贯传统。当时留在北方的汉人不断反抗异族的残暴统治,在长期不息的战斗中,也磨炼出了刚健勇敢的精神品格。因此当时北方的民众不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具有勇悍好强的尚武精神,反映在民歌里也别具一种风貌。例如: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琅琊王歌辞》八曲之一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折杨柳歌辞》五曲之五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四曲之一

第一首写出北地健儿的特殊感情,爱刀胜于爱少女,这对南方少年来说,真是匪夷所思。第二首反映游牧部族的习尚,以驾驭快马的技能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这是北方特有的识别人才的标准。第三首赞扬孤胆英雄,以少胜多,前两句直抒其意,后两句用两种鸟做比喻,那雄健的鹞鹰以经天纬地的气魄在天空奋飞,吓得怯弱的群雀躲向两侧像颓波难挽,以此赞美男儿敢于单身抗击敌众的英雄气概。

第四类,描写北方草原风光,反映游牧生活的民歌。这类作品虽然不多,但十分出色,尤其是《敕勒歌》,堪称此类作品中的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全诗语言质朴,意蕴醇厚,向人们展示了阴山下广阔的大草原苍茫无际,从而显示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牧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透露出牧人对这片大地的热爱,充满自豪感。全诗不加修饰,不用华艳的辞采,只用平常口头语,展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质朴自然,混沌苍莽,浑然天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辽阔和宁静,不需要感叹,也不必激动,只需要沉稳平静地记下这自然风光,遂成千古名篇。后世有人将这首诗的作者署名为斛律金,这是不正确的。斛律金为北齐贵族,曾唱过这首诗,但并非作者,这原是一首鲜卑语的民歌,作者已不可考。

最后,我们来谈一首特殊的诗《木兰诗》。这首诗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入《梁鼓角横吹曲》。在宋初编的《文苑英华》中题作唐韦元甫作。韦元甫是中唐人,在《全唐诗》中却不收这首《木兰诗》,而收入另一首题为《木兰》的诗。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北朝民歌。认为唐人所作的,主要根据之一是“天子坐明堂”一句,“明堂”始建于武则天时;根据二是“策勋十二转”一句,十二转勋制始于唐,唐以前的人不可能这么说。至于认为是北朝民歌的,主要根据是:其一,诗中不仅说“天子”,还称“可汗”,这不是汉人的常用称呼,而正是北方游牧部落对领袖的通称;其二,从诗中的征兵制度及扩边活动来看,“反映了拓跋魏早期军事斗争的史实”,以及“北魏早期的国家特征”;其三,从诗的风格来看,也更接近于北朝民歌。所以不少人认为这原是北朝民歌,后经唐代文人加工润饰过,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全诗如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合为我国古典叙事诗中的双璧。当然,两首诗的题材与风格完全不同,《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木兰诗》则是一首雄壮的军歌,诗里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英雄木兰。全诗语言浅近通俗,语调流畅轻快,穿插在全篇中的对话纯粹口语化。诗里有不少对偶句与排比句,还有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且运用自如,铺叙与概括运用得也很得当。木兰的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有血有肉,为后世叙事诗提供了一个范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