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朱 棣

第5章 朱 棣

再造明朝

朱 棣

Zhu Di(1360~1424)

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事不谨,将至大患。小过不改,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朱 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成为威震一方的亲王。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和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从此开始了他22年的统治。

宽猛为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的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恢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随即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探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迁都开边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永乐七年(1409),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永乐十一年,在特林地方的江边上修建了永宁寺,供奉观音、佛像,并立碑为记。《永宁寺碑记》记载了奴儿干都司建立的经过和明朝对当地管理的情况。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

永乐七年,朱棣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落成,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继元以后再次成为全国统治的中心。它不仅可以统治广大南方和中原地区,而且还控制了包括北方的黑龙江、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一线广大地区。北京不仅是联系汉人与南方各族人民的纽带,而且也是联系女真人、蒙古人、西域各族人民的纽带。朱棣的迁都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朱棣于永乐九年下令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明朝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永乐十一年,朱棣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辖一司六府十五卫和若干千户所。贵州布政司的建立,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发展经济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鼓励盐商长途贩运,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编修《永乐大典》

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永乐元年(1403),朱棣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

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3亿7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朱棣修书为了标榜文治,同时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明清之际的人将其比拟于宋朝修《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宣扬了国威,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朱棣在国内的威望也因之提高,地位更加巩固。郑和的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不仅对明朝,而且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同时完善它,使它立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朱棣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由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