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火种

我是一颗火种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1902年,曼殊离开蒲涧寺后,直奔上海,受表兄林紫垣资助,东渡日本在大同学校求学。次年毕业,又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早稻田大学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苏曼殊在这里经同学冯自由引见,认识了革命进步人士陈独秀、蒋百里等人。并积极加入了陈独秀他们成立的爱国组织青年会,从此,曼殊又以革命者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3年,国内政治局势风起云涌,举国上下乱成一团。4月8日,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到期,俄不但拒绝退兵反而增兵800多人重新占领营口。消息传到日本,在日留学生非常气愤,并于本4月29日组成拒俄义勇队。此时,满怀一腔革命豪情的曼殊也积极报名参加了。从此,在他内心世界里又多了一个精神支柱:革命救国。

显然,这个信念比先前的恋爱和礼佛带来的那股热情更为冲动和宏大。为什么说是革命激发了曼殊的激情呢?或者说曼殊为什么能够在短时期内这么彻底地投身革命呢?这个我们还得从曼殊的成长背景来说。

曼殊生长在“重宗法”的封建大家庭里。因为制度的压制,他先是失去了生母,然后随养母河合仙在日本的小山村生活了六年。后来又因为这种宗法,河合仙被迫带他回故乡生活,陌生的生存环境里,母亲被欺凌,自己被歧视,更令他难忘的是河合仙的被迫离开,与自己重病时的柴房遭遇,这一系列悲惨往事,让曼殊幼小的心灵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与伤害。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团阴影,时刻时刻地提醒着他苦难不可忘,也决不能忘。所以,他无声地看着身边所有的人编戏,演戏,敏感的神经与思维则深刻地剖析着周围的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真与伪。尽管他从来不参与,不效仿,但这不表明他糊涂,在沉默的背后,他异乎寻常地清醒。

对于世事,他比太多人都看得通透,世态炎凉他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感知到了,为了解脱,他研习佛法,心怀济世之心,加之长期的漂泊流浪,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体会,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大众有着强烈的同情心。比如,他看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商场时,他想到的是“卖糖粥的从此没有生路了”,“小商贩生活将绝了”;在看到歌女、妓女凄苦无比的生活时,他没有耻笑、瞧不起,而是感同身受地与她们同哀伤,与她们灵魂上走在一起,成为她们诉苦的对象,曼殊有时是个很好的听众。

所以,当他认识到革命的意义及必要性时,当他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帮助这些贫苦的人们脱离苦海时,他积极地投身到了时代的洪流之中,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努力推动革命的进程。不仅如此,他对革命团体也经常是解囊相助。其实,他的生活是极为窘迫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少年时代自不必说,即使在日本求学时,他也只能住贫民区,饭拌白灰,夜不燃灯,剃头洗身之费俱无。然而,就是在这么贫困的条件下,他还是捐了很多钱给国民教育会。这些大义之举,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民主革命的高度热情与关注。

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又有几个人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有几个人不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率真的曼殊,以一颗善良的心挑起为天下苍生请命的责任,赴汤蹈火,鞠躬尽瘁。

他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心系天下苍生,由此,被后人称作“革命和尚”也是实至名归。

在为革命奔走的日子里,曼殊结交了很多革命志士,文化名流,用柳无忌的说法就是:“如果把苏曼殊的友人一个一个的名字排在我们的脑筋里,这差不多就是民国以来文人名士的缩影图。”孙中山、黄兴、陈独秀、廖仲恺、何香凝、章士钊、章太炎、柳亚子、陈天华、陈其美、陈果夫、宋教仁、蒋介石、胡汉民、沈尹默、鲁迅、蔡元培、周作人、包天笑、马君武、汪精卫、刘半农、刘季平(即刘三)、于右任、叶楚伧……

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某个领域或数个领域各领风骚独挡一面,他们的光芒曾照亮了一个世纪,时至今日,依旧有人在借他们的光烛破解迷津去暗除幽,而他们,都曾是曼殊的座上宾,是他肝胆相照的朋友。

柳亚子曾经评价曼殊“奢豪好客,肝胆照人”,“海内才智之士,鳞萃辐辏,人人愿从玄瑛游,自以为相见晚。”曼殊重情重义,所以,在他困难的时侯,他的很多朋友也都乐于解囊相助,对他关爱有加。这让曼殊倍感温暖,像国父孙中山先生、好友柳亚子、蒋中正等都曾给予他很多资助。

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特别是亲近之人的影响,于是便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心理学上有影射定律,大意是说想认识了解一个人,先看看他周围结交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也是很多人倡导的识人标准之一。看看与曼殊交游的这些名人,就会发现曼殊走向革命的人生趋势其实是一种必然。

当曼殊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趋势时,他十分坚定地告诉自己,“民主共和”才是自己真正希望走的道路,中国革命迟早要成功。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以前沉湎于个人的爱恨与悲欢,是多么狭隘浅薄,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多么豪情的诗词,多么悲壮的爱国情怀,字字句句,点点滴滴,像声声炸雷在人心里轰鸣,炸碎了个人的得失与荣辱,炸碎了个人的恩怨情仇。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应该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好男儿应该是一个人人敬仰的英雄。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还能束手待毙,谁还能甘为缩头乌龟?

这一年,曼殊19岁。19岁正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龄。虽然他自小身体羸弱,并有疟疾痼疾缠身,但这并没有遏制他参加革命的斗志与决心。他将自己心中涌动着的无限激情投入到了巨大的革命潮流之中,将民主革命、爱国主义注入自己的生命,勇敢地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

自古以来,大凡男子都有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我们不能说那是功利,相反正是有了男儿热血,才有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英雄篇章。

有道是“乱世出英雄”。清末民国初,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又一遭乱世。在此之前的战争大多是国内纷争,民族战争,而清末却是外有侵略,内有民乱,国家支离,山河风雨飘摇,迷茫的人们在纷乱的时代里奋力挣扎。

体验过那种分崩离析之感,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曼殊的处境,心里也会吹响同样的号角。山河破碎,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人都会心神俱碎。每个人都知道革命是要掉脑袋的,是要流血牺牲的,每个人也都知道自己只有一条生命,但是为了国家的兴亡,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还是选择了前赴后继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信仰,是一种极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是盲从盲信,它的力量都不可阻挡。当你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投身于革命之中,你的身心便被火焰蒸腾着,胸腔内时刻燃烧着一种欲望,急于释放。

曼殊便是被革命的火种点燃了,在孙中山等革命人士的引导下,他对革命的意义豁然开朗:听进步人士讲国内局势,他也时常义愤填膺。他感觉自己获得了另一种无法言喻的新生。

佛堂打坐,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人生的问题:自己为何而来?佛祖告诉他:为受苦而来,世间一切皆苦。这话,他信。否则,自己的童年怎么会伤痕累累?母亲不苦吗?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长大;为了成全男人的孝心,背井离乡来到中国,在承受不住家族的欺凌后,独自远走,尝尽人间苦楚。雪梅不苦吗?自己的爱情终究自己作不了主,让青春的生命凋零于命运的重压。静子不苦吗?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贞,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走一颗冰清高贵的灵魂……

是的,人生是苦事。然而,苦的只是他们么?当然不是!还有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流浪过那么多地方,有哪一方的人们是快乐的呢?他们担负着沉重的赋税,承受着艰辛的劳作,还是流离失所,老人不得善终,孩童不得善养。他看到太多的人间疾苦,太多的生死别离。看得多了,心里也就多了悲天悯人,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怎么才能过得有意义?只沉浸于自己的得失吗?未免太自私浅薄了。佛说,人,要学会忍耐,死后就会升入天堂。可是天堂,多么遥远的地方,今生的苦难要如何走完?

他寻了很久,问了很久,始终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而当“革命”这个字眼落进他心里的时候,他豁然开朗。他读邹容的《革命军》,里面说: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还命反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革命,革命,这个词,就像一个耀眼的火把,照亮了曼殊眼前的层层迷雾。

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只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才有用不完的激情,才能体现他男儿的万丈豪情。所以在得知同学们建立了抗俄义勇队的时候,他积极报名参加响应。并时常去陆军学校学习射击技术。后来,他参加抗俄义勇队的事情被他的表兄林紫垣知道了,表兄怕他惹出事端,力劝他回国,并断了他留学的供养。迫于经济困窘,曼殊不得不辗转回国。同时,革命战友冯自由也极力鼓动他回国进行革命运动。怀着满腔的热情,曼殊再次踏上了回国的渡轮。

站在渡轮上,曼殊看着翻涌的滔滔江水,想着此行的悲壮与决绝,挥毫写下了两首绝句: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这首诗,用典自如,气宇激昂,诗中提到的汤觉顿,名眷,号荷庵,祖籍浙江诸暨,因父亲汤世雄一直在广东做官,又称广东番禺人,是南海康有为主讲的万木草堂的后起之秀,曾与曼殊一起留学日本。

诗中引用的鲁连蹈海的典故,是说战国时期,秦昭王有称帝的野心,派秦国军队攻打赵国,齐国人鲁仲连以利害劝说赵魏两国大臣,阻止秦昭王称帝,并表示如果秦昭王称帝,他就跳海而死。秦军败退后,赵国的平原君拿出千金酬谢,他拒不接受。

曼殊引用这个典故,表达的是自己投身革命,舍生取义的信念。

这个时期的曼殊,已经慢慢从自身情感中挣脱出来,把民族大义、爱国气节当做人生奋斗的目标。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完成了小我的升华,释放了大我的浩荡。浩瀚沧海,浪涛滚滚,曼殊虽为一粟,尘世浮游,身单力薄,但还是愿尽己之力,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愿做后人的一枚路标,引领更多的人走向民主革命的路途。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傲视苍穹,扫视寰宇,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我是革命的火种,谁能抵挡我灼热的焰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