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⑴,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⑵,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⑶,玉柱斜飞雁⑷。弹到断弦时,春山眉黛低⑸。
【译文】
筝上拨响《湘江曲》哀怨的旋律,一声声把人带到湘江碧绿的水域。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跳动,将心中的幽恨细腻地传送。在宴会上演奏,她缓缓转动黑眸,腕下的筝柱如斜飞的雁行般排就。弹到酸楚断肠的时候,她低垂下美如春山的眉头。
【注释】
⑴弄:奏乐。《湘江曲》: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死后被封为湘水之神,人称湘夫人。《湘江曲》是纪念二妃的乐曲名,曲多哀怨。
⑵十三弦:唐宋时教坊所用之筝均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⑶秋水:喻双目清澈明亮。
⑷玉柱句:筝上斜行排列的弦柱好似一行飞雁。
⑸春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黛如望远山”。
【品赏】
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筝人。起笔先写弹奏——筝为“哀筝”,曲为《湘江曲》,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筝声将人们带到了碧波荡漾的湘水。“绿”属冷色,既是湘水的真实写照,也契合了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幽恨”二字将听觉转化为感受,同时也传达出弹奏者的气质与内心。下片转写弹筝人的神态。着一“慢”字,既写出其人从容专注的神态,又画出其人柔和自重的性情。以飞雁喻筝柱,想象新颖,意在笔外。古诗词中,飞雁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写筝柱之形,其实未离“幽恨”。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眉黛低”句活画出佳人动情伤怀的微妙神态。全词以筝声蓦然开篇,然后推进到弹筝人,再由弹筝人的容貌举止推进到其哀怨心态,词境层层深入。中间又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查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