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德饶雄力(1),而钝气不无(2),其言如摧锋之斧(3)。
【注释】
(1)曹孟德: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明代张溥辑其遗文为《魏武帝集》,辑录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饶雄力:多雄健有力。饶,丰富,多。
(2)钝气不无:指文辞质朴沉厚。
(3)摧锋之斧:喻指语言有力。
【评析】
陆氏以“雄力”和“钝气”评价曹操诗歌,指出了其劲健壮烈的主体风格特点。这两点合起来,达到了“摧锋之斧”的艺术效果,亦大致如敖陶孙所谓“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器之《敖陶孙诗评》)的意思。
杜甫《丹青引》说曹操后人曹霸:“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而“英雄割据”和“文采风流”应是曹操文治武功的两个主要方面。曹操生当汉末,平定中原,建立三分格局的事业,此之谓“英雄”。后来钟惺说:“老瞒生汉末,无坐而臣人之理,然其发念起手,亦自以仁人忠臣自负,不肯便认作奸雄。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不得概以‘奸’之一字抹杀之。”(《古诗归》卷七)。谭元春亦云:“此老诗歌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古诗归》卷七)这些都点出了其人与其诗的关系。所谓诗中“霸气”,即如陆氏所说的“雄力”,与曹操吞吐天下之心相关。而其悯时伤乱、忧世不治的一面,即形成了他诗歌内在的沉厚而表现出一种“钝气”。顾随谈到曹操乐府诗的悲、哀、壮、热时说:“曹诗表面是‘悲’,骨子里却是‘壮’;表面是‘凉’,骨子里却是‘热。’”(《东临碣石有遗篇》)由这种内在的“壮”、“热”肆口发而为诗,就形成了“如摧锋之斧”的力量。总之,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所谓“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张说《邺都引》),开启了邺下文风。而他的投戈赋诗,息鞍吟咏,则以气雄力坚的风骨表率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