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夫人持节定乌孙

冯夫人持节定乌孙

雪山、松

穹庐、旃墙。

草原上,一队甲士簇拥着一辆饰以织锦的马车,向赤谷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疾驰而去。

锦车在昆弥(乌孙王号)旃帐前停下。

车帘掀开,握着符节的手坚强有力。车内走出了一位老年妇女,一身峨冠博带的汉使装束。

“是冯夫人。”

“大汉使者原来是冯夫人。”

赤谷城民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时起时伏。

“大汉皇帝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

冯夫人操着熟稔的乌孙语,宣读了汉宣帝的诏书,声音嘹亮高亢。

随着胡乐奏起,一场汉帝赐予大小昆弥金印和绶带的仪式隆重举行。

歌声、乐声、欢呼声,赤谷城一片欢腾。

缠绕着乌孙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终于一锤定音,宣告终结。

从此,乌孙正式依附了大汉,乌孙王由大汉册封,乌孙国有自己的行政独立权。乌孙为走进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跨出了新的一步(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那位持符节,册封乌孙王的妇人是汉和亲解忧公主的女官冯嫽。

乌孙地处今新疆西北部,与汉的交往始于张骞通西域。

张骞是个杰出的外交家,在出使西域中感受到已强大的乌孙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建议汉王朝“大可厚赂”、“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汉书·西域传》,下面引文不加出处的同此)。汉武帝接受张骞的提议,和好,遂成为大汉对乌孙的基本国策。

汉武帝时,乌孙王为缓解中子与太孙的争斗,部属被一分为三。此后,国无宁日,王位在叔侄间游移,乌孙开始了长期的内乱。

从元封(公元前110—前105)中期起,汉朝两次下嫁公主,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了乌孙猎骄靡,几年后又被转嫁给王孙军须靡。十几年后,细君病死,楚王刘戊孙女解忧公主下嫁军须靡,后又随乌孙习俗,成了叔父大禄子翁归靡(肥王)与军须靡之胡妇子泥靡(狂王)的妻子。

公主与狂王夫妇失和,国内发生变乱。狂王匈奴妃之子乌就屠杀狂王,自立为昆弥。汉朝派遣军队征讨。

乌孙与大汉的战争迫在眉睫。

此时,本篇的主人翁、文首的冯夫人出场了。

冯夫人,名嫽,她是大汉解忧公主的侍女,随公主和亲到乌孙。“能史书,习事”。因为一手简帛文写得出色,因为聪明能干,“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周边诸国,得到各国的敬仰与信任,人们都叫她“冯夫人”。

冯夫人嫁了乌孙右大将,夫君与乌就屠关系一向友好。汉都护郑吉主张请冯夫人出面劝说乌就屠投降。

冯夫人慨然允诺,进入乌就屠的行帐,给他分析了历史与现状:

宣帝本始三年(前71),应肥王与公主请求,大汉与乌孙合力大败匈奴,这是继汉武帝时代三次伐匈奴,抑制匈奴的野蛮掠夺,迫使其退出河西走廊后,汉在西域的又一次大胜利。

大汉的实力不可估量,乌就屠要与汉对抗,自不量力。

元康二年(前64),肥王通过长罗侯常惠又上书宣帝,愿以公主所生长子“元贵靡为嗣”,得到汉廷的允诺。

肥王已死,汉的外孙元贵靡即昆弥位合情合理合法,乌就屠无法与之相争。

今天,破羌将军辛武贤的精兵良将已到了敦煌,正在部署出兵,到乌孙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一旦大军压境,你,乌就屠还有什么良策,不如投降吧!

一番梳理,听得乌就屠汗流浃背,他很恐惧,只是嗫嚅着说:我,我,希望得小王的称号……

冯夫人的威望和大义说服了乌就屠,化解了乌孙的内乱。

汉宣帝召回冯夫人,详细问清乌孙的现状,正式任命夫人为汉使。冯夫人锦车持节,出使乌孙,命乌就屠到乌孙国都赤谷城,见长罗侯常惠。

于是,就有了文首宣读大汉诏书,正式册封的一幕。

破羌将军不费一兵一卒,不出边塞,定了乌孙。缺少冯夫人做说客这一环,这样的奇功谁能建立!说她是个杰出的女外交家,绝对不过分。

册封后,长罗侯又代表大汉为大小昆弥划定了各自统辖的户籍。

公主孙星靡继位后,势力单薄,随公主在甘露二年(前52)归国的冯嫽,又上书汉天子,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天子派了百余人,把她送到了乌孙。

冯夫人心中藏着她的第二故乡,为乌孙的安定,操劳了一生。归汉时公主“年且七十”,作为使女,冯夫人和公主年龄应在一个时间段,大小也差不了几岁。直至古稀,她还鞍马劳顿奔波于长安、乌孙间相隔8万9千里(此为汉尺,1汉尺相当于23.1厘米,按今天标准,相距约6万余里)的路途上。那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荒原戈壁、茫茫草原、冰川雪山,需要的是何等的勇气胆魄、何等的自信自强,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而且还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

这是大汉气度的展示,是大汉勇猛大器、自强自立精神的演绎。冯夫人身上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时代的骄傲。

此后,乌孙大昆弥一直由公主的后裔嗣立,公主的侍从也与乌孙人谈婚论嫁,血缘的融合使汉人与乌孙人的隔阂渐次消除,拥护大昆弥的势力虽是少数,却在壮大。

尽管胡汉矛盾显著,大小昆弥间(尤其是小昆弥内部)时起纷乱。但终西汉,大昆弥内部混乱少见。元寿二年(前1)公主的孙子大昆弥伊秧靡和匈奴单于一起到长安朝觐汉哀帝。这,在汉朝历史上是一次引以“为荣至”的大事!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大汉帝国,有封建社会秩序初建的威严,秦、楚、鲁等文化共同构建着大汉社会的多元文化,涵养成大汉民族积极进取的气宇,求索万物的识量。打开空间包容个性,成为汉人崇尚“大汉气度”的一个基点。

汉代妇女拥有社会的权利与保障,在社会上的作用显见。她们社会地位的尊贵,为后代社会所不能想象。吕后专权十五六年,开了“妇人尊贵”的先例。妇人有封爵得邑的权利,能在政府部门任职,妇女参政议政的心愿很强烈。自刘邦封嫂子为阴安侯始,文帝、武帝、宣帝乃至王莽都曾封赐外戚、诸侯王女爵位及封邑。冯嫽两次以汉使身份出使匈奴,又是一例。男子能做的,妇女也能做到,汉人心想的,也许就是此。汉代妇女对政治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地位也相应而高。

西汉时,汉族先进的政治文化对周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在联合、斗争中融合的趋向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逐渐密切。既联合又斗争,这是西汉皇朝一贯的民族政策。

自细君、解忧两公主与乌孙联姻以来,百余年间,大汉与乌孙间以和平友好为主。汉向西域或经西域直至中亚的使者,一年少至五六起,多达十几起,人数在上百人到几百人之间。乌孙与汉的关系保证了使团的畅行。汉使肩负着政治联系和物质交流的双重任务。乌孙遂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桥梁,丝绸之路的一个基点,其作用不可忽视。

冯夫人是西汉政策的执行者,执行得彻底利落,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为大汉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建了功、立了业。朝廷记住了她们,史官更没有忘记她们。和诸多的和亲公主一样,《汉书》给她们记上了一笔。冯嫽的“能史书”更受到史家的关注,这一笔是西汉记录的成帝许皇后“善史书”(《汉书·外戚传》)外的唯一女书家。简帛文写得好,使她受敬于西域诸国。

生在中原锦衣玉食的她们,到了蛮荒的异国,日常衣食住行、民风习俗与汉人迥异。她们的孤独、彷徨、迷茫、忿恨、不平纠结成的抗争不是片言只语能说尽的。细君公主曾作歌云: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乳汁,言语又不通,生活的诸种不习惯,毕竟还是小事,时间久了可能能熟悉。而民风民俗的另类,使她们往往不知所措,求助于故土故主。

细君丈夫猎骄靡年老,两人生活没几年,丈夫想把细君配给孙子军须靡。公主不同意,向汉武上书,得到的是“从其国俗”的伤心语。

解忧公主进入乌孙,乌孙王死,几次被迫改嫁新主,流转于叔侄父子间。为肥王生了三男二女,为狂王留下一子。四十余年中内心的纠结,情何以堪。狂王暴虐失去民心,与公主又失和。公主与汉使相谋,在宴会将结束时,让卫士拔剑杀狂王,没击中要害,狂王上马逃走,引发了父子兄弟间内乱。

可是,她们毕竟摒弃了个人的幸福,服从着国家的利益;牺牲了青春,消耗着梦想,直至一生,但她们是大汉历史的实践者。后人在同情、唏嘘、感叹之余,升腾起的是由衷的钦佩、敬仰和尊重。

冯嫽的婚姻生活如何,史册只记载了她是右大将妻,身处乌孙政治集团的核心。后人只能从她行事来解读:她“史书”写得好、熟悉政务、办事又干练,深得公主信任,一直以汉使节身份与周边各部族交往,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冯夫人”的名号,在乌孙等西域国家成了大汉的代言人,她应该比公主幸运,婚姻较稳定。但她作为公主身边的重要女官,经历着与公主一样的坎坷,与公主同命运、共呼吸。四五十年异国的生涯,让她从一个普通侍女,成长为杰出的外交人才。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史书”是汉代通常使用的字体,清代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它是隶书。“汉人谓‘隶书’为‘史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叙),应该说,这是早期的隶书,为区别东汉末兴起并上石的铭石体,现代人一般称之为“简帛文”或“古隶”。

秦代以严肃整饬的小篆为统一文字时,还有一种日常使用的便体作为辅助文字——秦隶。它是在战国秦文字简率写法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种文字出现在竹简与木牍以及帛缣缯等丝织物上,现代人以它的书写材质赋以“简帛文”的名称。

春秋战国的风云突变,书写必须适应高速传播信息的要求,各国的大篆开始了变快的写法,简笔、连写为更多人关注并接受。简帛等材料上出现了简化、草化、快速化的书写变化,大篆的隶变透露了文字新世纪的曙光。

这种字体打破了篆书圆转的笔道(笔运行的轨迹),以折代替转。

截断均匀圆转的线条,圆曲的弧线化为直线。

居延太初三年简

居延地节四年三月简

书写速度由缓慢转向奋进短促,笔墨有了轻重缓急的突变。

结构与篆书相仿,有了减笔等率意的简化。

字形并不稳定,长、方、扁各形皆有出现。

秦隶的流行,开启了通向今文字系统(楷、行、草)的隧道。

至汉代,小篆已随秦的灭亡成了过去式,在汉隶成熟前,社会上流行的隶书则是秦隶。按照《汉律》,“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汉书·艺文志》)。在西汉,要进入官场,必须先学会读书(讽)写字(书);说要学得九千字,有夸张成分,因为中国文字仅有五千多。但“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汉书·贡禹传》),读得再好,还不如写一手好字,就可做人上人,这是汉人的习俗。

敦煌本始六年简

居延元康四年简

敦煌五凤元年简

“史书”是汉人日常使用的便体,写一手好史书,已能得到汉人的尊重,并能上达仕路。冯嫽能史书,而且还是个妇女,对西域诸国来说,真是天人,值得敬佩,这是冯夫人外交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冯嫽的“能史书、习字”,成就了她与乌孙的一段情缘,掀开了乌孙史的新一页——开始走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临沂银雀山竹简局部

《敦煌本始六年简》、《居延元康四年简》、《敦煌五凤元年简》分别书于本始六年(前68)、元康四年(前62)、五凤元年(前57),这三个年号都是汉宣帝在位时所用,和冯嫽活跃的年代基本同时。书写随意自然,但篆书颀长的造型已被打破,字距空疏,或平或竖,出现了大捺脚、带一种张扬的修饰之美。点画已不是小篆的均衡划一,出现了粗粗细细的变化,煞有情趣。这些竹简出土于汉本土的西北边疆。

至今,解忧公主和冯嫽,还是新疆人心目中的女神,是她们引以为傲的祖宗,是新疆的代言人、民族友好的象征。

不信,你去新疆走一走。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墨书

《长沙马王堆老子乙本墨书》、《临沂银雀山竹简·孙膑兵法》这两件作品更接近于冯嫽的书法,而比边疆其他作品更加文静优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