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局动荡 皇权分裂

第三章 政局动荡 皇权分裂

尘烟四起孤城闭,山河动荡风飘零。庸人不通谋略事,老贼心机取性命。君王懦弱无为治,奸臣野心通天并。长叹英雄不得势,汉末风云由谁定。

一 重出江湖

宦官、外戚、士人们天天斗、事事斗,吵得汉灵帝脑袋疼。

黄巾军主力虽被消灭,但各地农民起义依然不断。

西部战场上皇甫嵩、董卓还在与羌人作战,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希望。边章、韩遂又在凉州造反,北面的匈奴也在蠢蠢欲动。

汉灵帝越想越心烦,他很累,更怕别人谋害他,思前想后,他决定加强自己的安保工作。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也就是汉灵帝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年,这位非常能折腾的皇帝在自己的后花园西园组建了西园军,设了八个校尉,这相当于他的高级保镖。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必须找一些自己信得过,又有真本事的人才行。他亲自点将,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自从曹操参与打败黄巾军后,汉灵帝一直对他心存好感,此次设西园八校尉,让他做了排行老四的典军校尉。使者快马加鞭到谯郡宣读了诏书。

就这样,隐居了将近五年的曹操只得放弃悠闲的生活,带着妻儿,向洛阳进发。

令人不满的是宦官蹇硕做了上军校尉,而且汉灵帝又专门交代西园各校尉和大将军何进都得听蹇硕指挥。

曹操和蹇硕有杀叔之仇,蹇硕对曹操可谓恨之入骨,现在曹操倒成了蹇硕的手下,卞氏和丁氏都提醒曹操要注意人身安全。

曹操倒也不在乎,安慰两位夫人不必担心。他行得正坐得端,谅蹇硕也不敢在皇帝眼皮之下公报私仇。

过了几天,曹操正式到西园报到,见到了新军的首席指挥官、上军校尉、宦官蹇硕。

蹇硕人如其名,身材高大壮硕,当曹操与他施礼时,他表面上倒也温和,转身就目露凶光,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叔叔是怎样被曹操打死的,心中暗暗发誓找机会一定要让曹操血债血偿。

曹操心知蹇硕对自己深深的恨意,但他不在乎。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你能奈我何!在袁绍的介绍下,他又认识了淳于琼等新朋友。

这一年,汉灵帝又做了一个非常失败的决定,就是改刺史为州牧。

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刺史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级别低于郡守相国,是中央派到地方行监察之职的,不是行政官员,或者可以叫特派员。到东汉时,刺史地位提高,可行行政大权。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就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行政单位由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况州牧手中握有兵权,一旦碰上野心勃勃的州牧,他一定会跟中央对着干,称霸一方。可以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为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埋下了隐患。

曹操极为忧心,想上书汉灵帝,袁绍冷冷一笑道:“孟德,你打住吧!陛下决定的事情不会更改!”

“朝廷这样下放权力,地方会拥兵自重,到时会造成国家混乱!”曹操分析道。

袁绍正春风得意,大将军何进一切听他的,连一向看不起他的弟弟袁术也不再公开反对他,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种状态对他来说正好,他才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

听到曹操的分析,他挖苦道:“孟德,别想那么多了!你现在不是议郎了,想想你先前都是怎样丢官的,这才刚刚回来,就别惹那么多事了!”

“你……”曹操一声长叹,转身而去。

出这馊主意的是刘璋的父亲刘焉,这人很有野心,想做皇帝,因为听到“京师将乱,益州有天子气”这等好事,就主动请缨去西南一隅的益州做首长。到益州后,就开始修造天子乘坐的工具,不过他的一番良苦用心白费了,因为没过多久他就病死了,他自己没做成皇帝,儿子刘璋还双手把益州送给了刘备,结果益州还真有“天子气”,不过是人家刘备后来做了皇帝。

汉灵帝怎么也没想到自家人会骗他,还喜笑颜开地采纳了刘焉的建议。没过几年,果然如曹操所料,地方军阀拥兵自重,群雄割据混战,全然不把东汉皇帝看到眼里,大一统走到了尽头,西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时间很短暂,直到隋唐才真正又恢复了大一统,其间三百多年,只有一个字:乱!

曹操在此背景下选择重出江湖,就是选择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戎马岁月。

从此刻起,他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二 形势跌宕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突然暴发重病,死在嘉德殿中。这事十分蹊跷,大家都怀疑和他身边的几位宦官有关系。

那日灵帝正在处理事务,忽然浑身冒汗不止,两眼翻白,太医赶来之后就地诊治,却都束手无策,这些医术登峰造极之人却无一人能说得出灵帝的病因。四月十三日,虽然太医们费尽心思试图挽留他的生命,灵帝还是咽了气。

民间纷纷传言,此乃上天对灵帝的无能感到恼火,亲自夺去了他的性命,太医自然无法医治——凡人如何治好苍天给的病?

当然,这位喜欢折腾、没做几件好事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倒是彻底解脱了。

临走之前他没有选定继承人!他的大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何皇后正是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

可是汉灵帝并不喜欢刘辩,认为他言行轻浮,没有帝王的威仪,反而很喜欢王美人生的刘协,想改立刘协为皇太子,但又碍于何皇后和何进的地位,改立太子的事情一直到他驾崩也没有解决。

其实他一直宠信蹇硕,就是因为蹇硕支持他立刘协为太子,他给了蹇硕带兵的权力,甚至让大将军何进也听蹇校尉指挥,就是想给刘协找一个靠山。

刚回到洛阳不久的曹操发现自己正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中。

蹇硕有意以新编的军团来对付何进,但中军校尉袁绍、助军左校尉赵融及右校尉淳于琼都投进了何进阵营。

身为宦官后代的曹操,也要面临立场的抉择,虽然他不赞同盲目的流血政变,但仍义无反顾地站在他的少年伙伴、贵胄子弟袁绍阵营,和宦官群体在洛阳即将展开一场政治斗争。

汉灵帝驾崩前,宫内正在酝酿一场风暴。

蹇硕为了完成汉灵帝的心愿,更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决定先干掉何进,然而他势力有点单薄,就暗中和董太后商量先杀掉何进,然后立刘协为帝。

董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答应了这件事情。

蹇硕派自己的亲信埋伏在南宫,准备刺杀进宫和汉灵帝商议继位者的何进。

汉灵帝的侍卫长潘隐,平日和何进私交甚好,在得知蹇硕阴谋后,亲自藏身于南宫门前等待何进。

不一会儿,何进带几名贴身护卫由平城门进入,在未抵宫门前,便见潘隐在宫门边手按佩剑向他一个劲地递眼色。

何进顿时反应过来,急忙对几个护卫道:“快走!”

回到私宅,何进还心有余悸,马上召集袁绍及曹操等反宦官集团人员共议大事。

袁绍主张:“我们要先下手为强,领军队入宫,尽诛宦官。”

曹操却道:“宫内宦官人数较多,并不是每个人都弄权作恶,杀尽宦官,于法不容。况且蹇硕等人手中还领有禁军,如果双方在宫内火并,会乱了礼法。”

“你来自宦官家庭,当然不希望杀尽宦官………”一群人纷纷指责曹操。

曹操气愤:“你们……我是就事论事………”

正在大家争论不休时,潘隐派人秘报刘宏已经驾崩,谁继承皇位的问题还没解决,董太后及蹇硕等虎视眈眈,何皇后和太子刘辩都有性命危险。

何进脸色大变:“这可如何是好?”

袁绍等人一时也没了主意!

曹操沉吟片刻:“情况危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以皇后的名义召集文武大臣,扶持太子登上皇位。为了防止蹇硕以武力阻挠,我们一方面要调动京师禁卫军护送大臣进入南宫,完成新皇帝就任大典。另一方面要派人说服一向较亲近皇后的张让、段圭等宦官,劝他们保持中立,孤立蹇硕。”

曹操在危急之时,能够冷静应对,令何进等人放下了心中偏见,大家都认为曹操说得很有道理。

何进以大将军之名,立刻调动京城五千禁军,命令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右校尉淳于琼等率军分别从城南的平城门、水宛门、津门进入南宫布防,严禁其他军队接近皇宫,否则格杀勿论。

蹇硕得到消息,已经太迟了,不禁大惊,加上大宦官郭胜、赵忠等见机倒戈,在内宫形成对立,张让、段圭又保持中立,他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只得退守北宫。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何进又怎么能放过蹇硕,他派黄门令杀掉了蹇硕。

蹇硕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在瞬间倒在了何进的杀猪盘中。

诛杀蹇硕后,刘辩顺利登上了皇位。

除掉蹇硕后,何进认为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有些自我膨胀,开始飘飘然起来。

袁绍等人觉得斩草要除根,否则会有后患。袁绍对何进道:“以前窦武想要杀掉宦官,结果反而受害,最大原因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好,五营将士全听宦官的,可窦武却把计划一五一十地全告诉人家,结果落得一个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现在您位居帝舅之位,军队又乐于为您效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您应该一鼓作气除掉宦官,为朝廷除害!”

何进叹气道:“我此刻心情也和你一样,恨不得立刻将宦官们杀尽,只是太后说了,宫中刚经过一番打杀,皇上年龄还小,目前需要稳定啊!”

既然如此,众人也无可奈何,只得暂时罢休,袁绍仍劝道:“宦官不除,寝食难安,请将军把握机会啊!”

众人走后,何进一直在思索袁绍的话,越想越觉得后宫尚存的宦官,若不铲除,后患无穷。

想到窦武的结局,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战:“要不先杀几个?”

后人都说袁绍“谋而不决”,何进,这个杀猪屠户更是“不决”!

张让、段圭等宦官可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虽然在蹇硕被击杀后,借何太后的帮助幸免于难,但也预感到,何进、袁绍及清流派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张让、段圭等宦官经商议后,决定采取曲线救助和主动出击的方式,他们携带珍贵珠宝,先后去拜见何进二弟何苗及何进的母亲舞阳君,表示他二人很忠于何太后,当初董太后想废太子刘辩立刘协为太子,也是因为张、段二人拥护何太后才没有办成。现在蹇硕已死,宫中祸根已除,宦官并不都像蹇硕,如他张让、段圭就是站在何太后这边的。

何苗和舞阳君都分别请张、段二人尽管放心,他们会想法劝说何进不要为难张、段等宦官的。

做通何进家人工作之后,张让和段圭又以同样的手段向已晋升皇帝祖母的董太皇太后讨好。

董太皇太后对当初张、段二人反对立皇子协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拒绝接见他们。但张、段天天去董太皇太后宫中求见,向她哭诉他们当时也是迫于何进的压力……

这样一说,加上他二人的反复巴结,董太皇太后便原谅了二人,还开始同情起他们的遭遇来。最后,董太皇太后向段、张二人表示,她的兄弟骠骑将军董重在司隶区驻有重兵,足可以和袁绍的禁卫军团抗衡,他二人也就不必过于担心何进的为难甚至迫害了。

张让和段圭一看目的达到了,他们决定好好利用这一机会,在后宫做出大文章,借机除掉何进。

张让想尽办法煽动董太皇太后夺权,一有机会就劝说她道:“您是太皇太后,后宫所有人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何太后,一个身份低贱的人竟然独霸后宫,压在您的头上,实在说不过去啊……”

董太皇太后摇摇头:“人家儿子当了皇帝,如今还有什么办法啊!”

张让故意激她道:“以您老人家在后宫的地位,只要凡事不让她,不理她,她掀不起什么风浪!”

董太皇太后想想也有道理,从此对何太后不理不睬,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接着张让又鼓动董重擅自调动司隶区的军队,将精锐部队移驻京城附近,以对朝廷施加压力。

于是,董重的司隶军与何进的禁卫军两大军团,便对峙起来,双方都虎视眈眈、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接着,张让又故意跑到何太后面前挑唆:“太后,大事不好呀,这要打起来对我们不利呀……”

何太后知道后,心急如焚,为了儿子的皇位,她决定主动言好,亲自出面宴请董太皇太后,让张让和段圭等一些宦官作陪。

酒宴上,何太后起身向董太皇太后建议道:“这一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妇人不宜干政,过两天,我们都将朝政交由皇帝和大臣处理吧,以免重蹈汉初吕后覆辙,祸及家族。”

董太皇太后突然大怒,扔掉手中的酒樽,指着何太后大声训斥道:“你真恬不知耻,现在还有脸说妇人不宜干政,你们兄妹擅权,祸乱宫廷,大家是敢怒不敢言,我劝你好自为之,不要祸及自身……”

何太后看董太皇太后一点也不给她面子,也大声与她争吵起来!

张让等人内心狂喜却假意劝架,双方都异常气愤,宴席不欢而散。

何太后感觉董太皇太后有造反的架势,便连夜召何进入宫商议对策。

何进一介屠夫,脑子愚笨,何太后找他想办法,他也摇头,只得速返官邸,召集袁绍、曹操等人商量对策。

面对如此情况,一向态度强硬的袁绍,也开始犹豫起来:“眼下的形势的确不能硬来啊……”

看到曹操沉默,何进叹气道:“孟德有何妙招?”

曹操冷静分析道:“目前形势不宜轻举妄动,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有缓和的态度,然后请皇甫嵩出面,以他的威望压制董重不要乱来……”

曹操接着谈了他的下一步计划,袁绍、何进这次没有嘲笑曹操的出身,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全部意见。何进与袁绍首先将禁卫军稍往后撤,大意的董重认为禁卫军害怕了。曹操连夜游说皇甫嵩去劝说董重。

威望极高的皇甫嵩来到董重处,批评他:“你不该这样不顾大局,如果这样只会给洛阳带来动乱和破坏,后果很严重……”

董重敬重皇甫嵩,辩解道:“我也是为了保命啊,如今禁卫军既退,我也会让大部队退出洛阳……”

董重部队退出京城后,何进按曹操计策,召集三公进行特别朝议,当朝奏议:“董太皇太后系桓帝皇后,桓帝是从外藩入宫主政的,董太皇太后只是藩妃,因此不能久居宫中。”

皇帝批准何进奏议,董太皇太后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送走了。

按照曹操计策,这事情也算很轻松地解决了!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一看机会来了,也不再和曹操等人商议,禀明何进后,立刻调动部队,团团围住骠骑将军董重的官邸。董重知道抵抗是不可能的,一家老小的性命也会全部搭进去。他主动走到袁绍面前:“一切事情都是由我个人引起的,只要你们能赦免我家族成员,我情愿自刎谢罪……”

袁绍迟疑一下:“这,我会向皇上求情,尽力争取保全你的家族……”

董重看着袁绍阴沉的眼睛,气愤道:“将军一门四世三公,门第高贵,今日在众人面前承诺,希望你能遵守诺言!”

非常爱面子的袁绍只得点点头,当众同意赦免董重家族,董重苦笑几声,拿起宝剑自刎在袁绍等人面前。

屠夫出身的何进似乎杀红了眼睛,董重刚刚自刎,他就不顾曹操等人反对,毒杀了软禁于河间的董太皇太后。

曹操听说此事后,认为何进有些太过分了,他开始慢慢疏远何进、袁绍这个所谓的集团了。

张让、段圭等借董太皇太后之死大肆散布流言,挑起更多人对何进的不满,慢慢会集了一股相当庞大的反何进力量。

这时候,何太后为了保全自己,又开始逐渐亲近张让等人,使宦官力量再次东山再起。

皇甫嵩也开始表示支持皇权,致使驻守司隶区的军团大多转向同情内廷,这下宦官集团力量倍增,开始与袁绍的禁卫军团对抗。

袁绍坐不住了,心里十分焦躁,他向何进献策:“可以调集四方豪杰,引兵进入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强迫她解除张让等宦官集团的兵权,将他们全部杀绝!”

主簿陈琳当即反对:“不行啊,这是引狼入室啊!”

何进听了大手一摆表示:“什么引狼入室,真是儒生之见,不懂军事……”

批评完陈琳,何大胖子又问曹操:“孟德有什么意见?”

曹操出于公心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给他们权力,他们什么都不是。就算现在要惩治他们也没必要全部赶尽杀绝,只杀掉几个头目即可,这事一个看守牢房的就能办好,何必把狼引来,况且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早晚会失败。”

何进听了,很不高兴:“孟德,你这是对阉宦还存有私心啊!”

袁绍等人也对曹操怒目而视。

何进的指责,正好说中曹操身为宦官之后的弱点,曹操一时也很气闷,便不再言声。

于是,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何进下令调凉州刺史董卓速速进京来玩玩兵谏。

曹操心中暗暗叹气:“制造天下混乱者,必定是这位没有脑子的大将军何进了……”

事实证明,董卓进京,悲剧开始。

董卓是凉州刺史,手下统领二十万西凉军团。

凉州位于西部边疆,因为要时刻准备和羌人作战,又有护卫皇帝直辖司隶军区任务,所以兵力精足,作战力很强,仅次于司隶军区。

董卓收到何进的诏书后,高兴得大叫起来,立即表示全力支持何进,近日将带领部队开赴京城。

要不是何进,确切地说如果不是袁绍的馊主意,董卓,这个大西北的野蛮老狼怎么会有机会来到帝都洛阳,还能得到最高权力!

他真应该好好感激袁绍的知遇之恩。

何进在得到董卓愿意以军力支持的文书后,十分高兴,立刻召集反宦官集团开会,并对自己的计划表示十足的信心。

侍御史郑泰却担心地表示:“董卓具有豺狼本性,让他引军入京城,不是好事啊!不如赶快派遣使者,阻止他前来,以免生乱。”

何进摇头反驳道:“我们拥有至高权力,又有禁卫军,董卓敢怎么样呢?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多疑,这样怎么能成就大事啊!”

袁绍也不以为然:“不必把这事想得过分严重,董卓这人,虽然有点野蛮,其实还是很听招呼的。关键是现在形势比较严峻,如果西凉军能够牵制住司隶区亲近董重的部队,便有助于我们剿灭宦官集团,这有什么不好呢?”

袁绍的意见对何进最有作用,何进坚定了按原计划行事的决心。

郑泰无奈,只得退去!

他走出何进府邸大门后,对黄门侍郎荀攸道:“何公不听人劝,要有重祸临身啊!”

第二天,郑泰便挂印弃官返回家乡。

在等待董卓进京的同时,何进也做了几项重要的人事安排,任命袁绍领司隶校尉,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他自认为已经万无一失。但他的整个行动,很快就被禁宫里的张让、段圭获悉。他们无比震惊,何进引外藩军团进驻司隶区,显然是即将对后宫宦官展开屠杀。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张让等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当天,紧急召集赵忠、封谞、曹节、郭胜等大宦官,共商对策。

段圭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再等了,再等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封谞说:“我们只有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了!”

其余宦官,纷纷表示赞同。

最后商定,在八月二十五日发动事变,首先谋刺何进,以瓦解何进及袁绍集团的突击计划。

能让汉灵帝心甘情愿认“爹”,张让自然是能力超强,他早就让养子娶了何太后的妹妹为妻。

宦官们商议好对策后,张让就回去向他的儿媳妇诉苦:“我得罪了何大将军,本该辞职归田,但每每念及先皇及太后之恩德,实不忍离开,请替我恳求何太后,愿一生侍奉她左右,虽死无憾……”

媳妇十分同情公公,去向她的母亲舞阳君求救。

舞阳君素来接受张让等宦官不少好处,立即着人叫来何太后,要她想法尽快缓和大将军与宦官间的矛盾。

何太后听从张让建议,降诏宣何进进宫协商解决大将军府及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

在这期间,曹操不断观察局势,知道董卓进京会是一场大乱,但是自己也没有办法阻止,何进和袁绍都不听从自己的建议,现在只能静观其变。郑泰的离开,非但没有让何进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反而加深了他除掉宦官的决心,成功近在眼前,因此何太后召他进宫之时,他未曾察觉丝毫异常。

宦官是整日钩心斗角、玩弄权术之人,此番要设下圈套谋害何进,计划也是十分缜密。不仅埋伏了刀斧手,还设计好了行动失败的撤退方案,连让何太后召何进进宫一事,都做得毫无破绽。

张让来到何太后寝宫中,在何太后面前跪下哭得涕泪横流道:“近日大将军下令让外藩兵力赶往京城,分明是要除掉我等。请太后看在往日情分上,帮忙调解一番,饶了小的一条命,小的定当全心全意回报太后!”

张让哭得撕心裂肺,何太后信以为真,便道:“既如此,你可去将军府认罪,待我告知大将军一声,令他看在我面子上,放你们一马。”

张让还是继续哭诉:“小的不敢!小的若前往将军府,定是有去无回,还请太后宣将军进宫,小的才敢与将军见面。”

在何太后眼里,这就是一个怕死的小人物想要保住一条命,便没多想,当即宣何进进宫。

何进接到诏旨是在八月二十五日,这时大将军府里一些清流派士族正在共商大事,接到圣旨后,何进立刻准备起程进宫。

主簿陈琳表示:“内宫情势不明,太后此诏有点可疑,万不可前去。”

何进笑着说:“太后召我进宫,兄妹聊聊天,不会有什么事情!”

袁绍也有点担心:“如今,董卓军队入京的计谋已泄露,宦官必会反扑,大将军不可大意。”

何进不屑道:“我们已掌握宦官的命运,他们求饶还来不及,哪敢对我怎样?”

众人无语。

于是,何进便带了六名贴身护卫昂然直入南宫大门,直接跨入嘉德殿的会议厅等待太后。

可是,等了一会儿,太后并没有来。正疑惑时,忽见张让、段圭带领大群武装甲士拥到大厅。

何进正要喝问,武装甲士嚷嚷着将他团团围住。

张让指着何进鼻子骂道:“这天下大乱是我们几个宦官造成的吗?不是我们哭跪着劝导,何太后早被先帝废除了,不是我们让先帝回心转意,你们何家能有今天的富贵?你一个杀猪的能威风这么多年?想不到你恩将仇报,欲谋害我们,你们说我们是浊流,难道你们就都是清流吗?”

何进知道中计,就和几位贴身护卫奋勇突围,嘉德殿门后立刻又拥出五十余名埋伏的甲士,将何进几人围个水泄不通。

几名贴身护卫先后战死,只剩何进一人,众人围上去一阵乱砍,他来不及大叫,就倒在血泊中了,可怜的何大将军就这样告别了这个世界。

后人有诗叹之曰:“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做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把命送。”

袁绍等人听说何进被杀,袁术火烧南宫门,带着军队就直接闯入皇宫,下令部队封闭所有宫门,不许任何宦官出宫,看到没长胡子的就砍,一时鲜血横流死尸遍地,宫内宫外全乱套了。

曹操听说,立即赶来劝说袁绍:“将军千万不可如此,即使是宦官,也不能一概杀之,务必分出好坏,区别对待。如果一应诛杀,伤及无辜,实是天下最为可悲之事……”

袁绍根本不听,愤然道:“宦官专权,由来已久,即使一般宦官,也沾染了擅权心理,若不全部消灭,等于留下祸根。”

于是,袁绍继续传令对后宫全面搜索。凡见宦官,一律就地诛杀。袁绍大开杀戒,却不审查验身,一些年轻而无胡须的朝臣,也被误认为宦官而遭杀害。

清弦半月,淡夜飞烟,在这个极其恐怖的夜晚,两千多人成了刀下孤魂。

张让、段圭等人挟持着皇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从密道逃出了宫,一直逃到黄河边上的小平津。在到达小平津渡口时,袁绍部下闵贡发现了他们。

闵贡的部队堵住去路,他仗剑厉声训斥张让:“你们扰乱朝纲,罪该万死,今天还想挟持皇上……”

张让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跪在刘辩跟前哭得很伤心:“臣等死后,天下必定又要大乱,陛下保重!”说完,他们这群宦官都纵身跃入河中。

滚滚黄河水卷走了东汉宦官集团最后一位权势掌门人,但是他们造下的罪孽,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正如曹操预料,何进败得很彻底,他没想到自己也成了第二个窦武!他死不足惜,最大的问题是他把董卓给招来了,这董卓可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啊!

董卓,这匹西北野狼就要来了!

也正是由于董卓进京,曹操的人生也即将步入崭新的阶段!

三 独专朝堂

董卓接到何进之诏,连天加夜从西凉赶来,快到洛阳时,便望见宫殿上空的火光,于是马不停蹄,加紧行军,他对部下道:“京城正在兵变,速速前进,静观其变。”

他听说天子被劫后又急忙赶往小平津,在行军路上碰到刘辩、刘协,立刻停止行军,并在北邙坂奉迎天子。

刘辩看见五大三粗的董卓全副武装,不免有些畏惧,吓得只顾流涕,不知如何是好。

陈留王刘协勒马上前,鼓起勇气训斥道:“来者何人?”

董卓看着年幼的刘协,大感意外,大声答道:“西凉刺史董卓。”

刘协反问:“你是来劫驾的,还是来护驾的?”

董卓迅速回答:“我是来保驾的!”

刘协微微一笑,质问道:“既是来保驾的,天子在此,为何不下马叩拜?”

董卓顿时大惊,心想这孩子有气势,他立刻翻身下马,跪拜于道左。

陈留王缓缓对董卓道:“将军不愧是天子良臣,不辞辛苦,前来保驾,值得赞扬。今天宫中发生宦官祸乱,幸亏有你们一班文武,赤胆忠心将阉臣诛杀。现在局势已经稳定,不必顾虑,一切按部就班,护佑我们回宫即可!”

陈留王刘协寥寥数语就将事情原委解释清楚。董卓不禁抬头打量这个幼小的王爷,心想:“这个小王爷不错,刘辩怎能和他比!”接着他又联想到,陈留王是董太皇太后养大的,董太皇太后与他一个姓氏。这样一想,他觉得自己在感情上与刘协更近了一些,于是,心里便有了废刘辩立刘协的想法。

一班人急返洛阳,董卓的西凉军队以保驾名义与皇帝随行,皇甫嵩的兵马也就不便阻挡,只得让董卓的西凉军进了京城。

少帝即日登朝,经过一番动乱,仿佛换了一个人间,在群臣建议下,改光熹为昭宁,再次大赦天下,并下诏安抚洛阳警卫部队及司隶区各军团,以整顿军心。

董卓自率西凉军进入京城后,就不愿走了,他将大部队屯驻在洛阳城外,对洛阳造成了极大威胁。

以朝廷利益为重的皇甫嵩,对董卓屯兵洛阳感到无可奈何,为避免和董卓发生冲突,危及刚稳定下来的朝廷,便辞去军职,告老还乡了。

董卓自认为护驾有功,每日带铁甲军入城,耀武扬威。横行街市,弄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朝中官员为此事都很气愤,大家记起了不久前曹操和郑泰等人反对调董卓进京的话,现在看来,董卓的狼子野心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但是事已至此,谁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骑都尉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他性格刚毅,素有谋略,私下到袁绍府中献计道:“董卓拥强自重,必然会图谋不轨。不如趁他刚到京城,立脚未稳,采取奇袭的办法攻击他,并趁此机会捉拿董卓,断绝后患……”

袁绍觉得鲍信说得有道理,但一向优柔寡断的他又开始顾虑重重,怕此事万一失败会惹怒了董卓,让他有了造反的借口,于是,便推辞道:“现在杀了那么多宦官,大家都希望稳定,怎么能再兵戎相见呢?”

鲍信气愤地对着袁绍大叫:“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拿不定主意!”

袁绍推托自己有事,不再理会鲍信。

鲍信无奈,又去见王允,建议王允采纳他的意见,趁早除了董卓。

王允也是犹豫不决:“董卓兵多将广,不一定能成功,不如采取牵制怀柔的办法,时机成熟再说。”

鲍信看到大家都不支持他,只得失望地带着自己的人马回泰山去了。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出身于地主豪强家庭,但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比不上袁绍的四世三公,和曹操的出身也无法相比,毕竟曹操的父亲曹嵩还当过太尉。董卓的父亲董雅官位不高,仅仅做到颍川纶氏尉(和曹操的洛阳北部尉一样)。

董家虽然官职不高,但属于武人出身,董卓少年时候,体格雄伟,臂力过人,性格粗野而残忍,有时还爱打抱不平。曾经在羌中一带行商,结交不少羌族的部落首领。没多久,就累积不少财富,回到陇西,买下了大片土地,从事开发耕种。由于他为人慷慨,出手大方,羌中各部族首领有困难时,常请他帮忙,而董卓几乎一概应允,久而久之,各首领都很喜欢他,收聚牛、羊、马各类牲畜,作为重礼相赠,董卓因此成了当地的富豪。

东汉桓帝末年,董卓以边疆六郡的良家子,被推举为羽林郎。

董卓具有学武天分,臂力之大,无人能比。他经常随身佩带两套弓箭,能骑在马上左右开弓,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

后来,由于董卓在军中建立不少功劳,表现优异,被升迁为广武县县令,接着,又出任蜀郡北部都尉,及西域戊己校尉。

熹平年间,董卓被征拜为并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黄巾军造反期间,以中郎将持节代替得罪宦官的卢植领军,并和张角会战于下曲阳。董卓自恃武勇,根本看不起黄巾军,采取硬碰硬的大会战方式,妄想一举消灭张角军团,结果反被杀得溃不成军。朝廷因此撤了董卓的职,将他的军队并入皇甫嵩指挥,命董卓还乡,在家闭门思过。

董卓被停职回乡后,并不气馁,发扬他生意人的一贯作风,假装天天在家捕鱼,其间不断用金钱去贿赂宦官集团,争取早日复职。

这时候,凉州羌族部落叛变了。恰好董卓对羌人了解颇深,和羌人首领也颇有交情,因此朝廷首先恢复其中郎将官职,并授任西征平乱六军团之一的指挥官。

重新复职被委以重任的董卓,率部拒叛军于陇西望垣硖北地方。

而这次参加叛乱的部落非常多,并且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六大军团虽然阵容强大,但作战能力远不如羌人,反被数万羌胡人马团团围住,粮食将绝,眼看就要陷入全军覆灭的境地。董卓突然想到一个逃走的好办法,他下令部队假装捕鱼充饥,用沙石截住水流形成堰堤,借以作掩护,偷偷地撤军。

进入陇西的六大军团,其中五个几乎全军覆灭,只有董卓军团全军而回。因此,董卓用兵受到表扬。朝廷下旨,军团暂时屯驻在扶风待命,并任董卓为前将军,领并州牧。

为了对付凉州叛变,不久,朝廷便又让董卓负责安抚的工作。由于情势恶劣,朝廷对董卓十分迁就,不管董卓提什么要求,几乎都无条件地答应。渐渐地,董卓就变得任性和傲气起来,将许多人都不放在眼里。

眼见宦官派与清流派间斗争日益严重,形势极为不稳,董卓便起了觊觎之心。他明目张胆地拉起来一支自己的队伍,以凉州人为主,这支部队只听他一个人的,就连皇上也调不动。不听朝廷安排,放弃安抚的任务,将主力军团就近驻扎在司隶区的扶风和河东两郡,随时准备长驱直入洛阳,获取更大的权力。

最早发现董卓异样行为的,是皇甫嵩的义子阎忠,他要求皇甫嵩解除董卓的兵权。但皇甫嵩不愿陷入内战,只将董卓的违法行为上报朝廷,由皇帝下令调董卓回中央任少府的官职。

董卓不是傻子,这个任命等于是剥夺他的军权,军权就是生命,他才不干,于是就抗命不听,汉灵帝无奈,命令皇甫嵩调动军队,去攻打董卓军团,准备给他一个教训。

就在这时,汉灵帝突然去世,洛阳陷入紧急夺权的旋涡中,谁也没有心情去管董卓的违命事件了。

终于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宫廷事变中,袁绍无意间帮助董卓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将自己精锐的西凉军团开入首都洛阳。

虽然西凉军团有数十万将士,但是董卓为了抓住机会连夜急行军,真正跟随他到京城的不过三四千人。

到了京城后,他打算自己掌握大权,可是兵马太少,怎么能把别人镇住呢?

谋士李儒便给他出了一条妙计:“您吩咐将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领一支兵马悄悄地出城,第二天白日,再带领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进城,号称是西凉军调来的兵马。”

董卓听后一拍大腿:“此计甚妙!”

第二天董卓就依计而行。

他那三四千士兵这么一来二去地在京城转了几趟,有人说五万,有人说十万,还有人说四城门外都是西凉的兵马,大家都摸不透董卓到底来了多少人马。

他的声势就这么大起来了,先前跟着何进和何苗的军队,因为死了头儿,还没来得及整编,这些士兵就纷纷地投到董卓这边来了。

董卓就这样慢慢地真正强大起来。

骑都尉鲍信看到袁绍和王允等人都不听从自己的建议,一气之下,率部回了泰山,袁绍就更没有胆量跟董卓作对了。

这时李儒又给董卓献计:“您要重用名士,先树立起来自己的威望,可以先去拉拢袁家……”

董卓想想也对,他听说当初蔡邕为了反对宦官,被充军到边疆去受苦。后来虽说免罪,可是这十多年来,一直流落在民间,成了一介平民。于是,他就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寻找蔡邕,请他到朝廷为官。

找到蔡邕后,蔡邕推辞说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入朝为官。

董卓听后很生气,认为蔡邕不给他面子,怒气冲冲对李儒道:“明天派人杀掉他,既然不为我所用,那就别怪我心狠!”

李儒劝他道:“对蔡邕这样的大学问家,主公要礼贤下士,一遍请不来就去请两遍啊!”

董卓心里不忿,但还是听从李儒建议,安排使者第二次去请蔡邕,并让使者带话道:“我请你是看得起你,是让你来朝廷做高官,你可别让我不得已杀掉你全家!”

夜已深,蔡邕站在窗前仰头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心灵的归属何在?穿越闪烁的繁星,任思绪翻飞,心,依旧纯净空白。人生最残忍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那所谓的“官帽”,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一点点磨掉生命的棱角,黯淡无光,最后剩下满目的苍凉与落寞!可是,如果再次拒绝董卓安排的官职,势必会身首异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现在自己还有好几部专著没有完成,就这样白白死去未免可惜,为了完成专著,就在这乱世中忍辱负重、苟延残喘几日吧!

董卓见到蔡邕,非常尊敬他,短短几日,连升三级,官至侍中。

蔡邕鉴于董卓待他的真心,也就没想太多,一心只研究学问。

看到像蔡邕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归顺了自己,董卓便飘飘然起来,他对谋士李儒道:“我想废去少帝,先拥立陈留王,以后看情况再说,你看如何?”

李儒思考片刻:“这想法很好,现在百官倒也无所谓,就是要小心丁原,他不仅任了执金吾,更为可怕的是他手下有一个很厉害的部将。”

董卓惊问道:“那部将是谁啊?”

李儒说:“就是那个拿着方天画戟,时常站在丁原旁边的吕布。”

丁原字建阳,曾任并州刺史。灵帝驾崩后,他以武猛都尉统领司隶区几个重要军团,董卓的部队进入洛阳后,司徒王允立刻任命丁原为执金吾,想用他来对抗董卓日益膨胀的野心。

丁原正直、热情,可是缺乏应变能力,他公开反对董卓,却没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董卓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可是当李儒告诉他,丁原身边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吕布,董卓心中就有所顾忌了。

董卓问:“吕布是何人?”

李儒道:“他是丁原义子,勇武过人,我们众人恐怕都不是他的敌手。”

董卓便起了攻打丁原的心思,然而他未曾想到,丁原竟然在第二天就派兵来攻打他。

正在酣睡的董卓,听闻丁原兵临城下,吓得差点从榻上滚下来,而后立刻带着李儒来到阵前。

丁原正让人在城外叫阵,董卓只得上了马车,带兵出城。

两军对阵,董卓远远便看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立于阵前。

丁原亦在吕布身边,见董卓到来,指着董卓大骂:“逆贼!国家正当危难关头,宦官作乱,民不聊生,你等既非皇亲国戚,又无多大功绩,怎敢妄议废立之事!今日我便要替天下苍生,除掉你这逆贼!”

董卓大怒,正要反骂回去,忽然吕布策马而来。李儒慌忙让士卒保护董卓撤退,吕布提戟冲进董卓阵内,所到之处,董卓军皆落于马下,如入无人之境。董卓军因此士气散去大半,丁原趁势率兵攻杀,打得董卓军丢盔卸甲,死伤无数,一直逃出三十里才扎下营寨。

董卓惊魂未定,传唤部众道:“这吕布真是英雄!我西凉军百人千人也抵挡不住他,这可如何是好?”

这时候帐下李肃走出道:“主公莫怕,让我去和吕布会面,说通吕布,让他来投奔您!”

李肃和吕布是旧交,深知吕布性格,因此才敢如此说。

董卓问他:“你有何把握?”

李肃又说:“主公莫急,这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他没有谋略,头脑愚钝,且急功近利,毫无忠义可言,我以好礼相赠,定能说通他投于主公麾下。”

李儒问:“吕布在丁原帐下,要什么有什么,怎么还看得上你给的礼物?”

李肃哈哈一笑,道:“我听闻主公有一匹宝马,叫作赤兔马,可日行千里,主公可让我将此马交与吕布,吕布得了此马必感激主公,到时我再说通他斩了丁原的头来献给主公!”

董卓犹豫不定,问李儒道:“此事可行吗?”

李儒也同意李肃的主意,笑道:“主公若想取得天下,还会在乎一马?便让他去试试又何妨?”

董卓这才下定决心,令人将赤兔马交给李肃,又让李肃带上明珠数十颗,一条玉带,以及诸多宝物,一并送与吕布。

李肃带着宝物和赤兔马,只身前往丁原军中见吕布,却在路上被哨兵发现,随后便中了埋伏被捉,可他不慌不忙道:“你们速速去禀告吕将军,就说故人来见。”

士兵禀告了吕布,吕布听是李肃,连忙让士兵带他进来相见。二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李肃见吕布放松警惕,才故意道:“对了,我听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欢喜,恰好我有一匹好马,唤作赤兔马,这好马自然应该配英雄,因此骑来送与贤弟。”说罢便带着吕布出帐观看。

这匹赤兔马通体火红,无半根杂毛,又高又大,气势十足。后人专门有诗称赞道:“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吕布看到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匹马,笑道:“真是好马!兄长送我如此重礼,奉先却无以回报。”

李肃笑道:“贤弟何出此言?我是为义气而来,岂能要贤弟报答!还希望贤弟能骑着这匹赤兔马,多为国家出力才是!”

李肃这一席话,既给了吕布面子,又奉承了他,说得吕布十分欢喜,成功得到了吕布的信任。

吕布迫不及待骑着马跑了一圈,越发喜欢这匹赤兔马,而后让部下设下酒席款待李肃。

席间李肃不断地向吕布敬酒,自己每次都悄悄把酒洒在地上,等待机会。

等到吕布微酣之际,李肃才道:“我与贤弟不常会面,倒是和令尊经常见到。”

吕布哈哈一笑道:“兄长你喝多了,家父过世多年,怎么会时常与你相见?”

李肃也跟着笑道:“我所说的并非贤弟生父,是丁原丁刺史!”

吕布听到这话,吓得酒醒了大半,而后叹气道:“唉,屈居丁原麾下,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肃故意做叹气状,道:“唉,贤弟英勇过人,我看得清楚,董卓帐下士兵,虽千万人也抵不住贤弟一人,贤弟有如此本事,怎能屈居丁原之下?”

吕布说道:“我何曾没有如此想过,奈何……”

见吕布迟迟说不出口,李肃干脆替他说了:“奈何未曾遇见明主?哈哈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丁原此人,我看他不会有什么大成就,贤弟不妨及早离开丁原,另谋去处。”

一番话说得吕布也有些动摇,问道:“既然如此,兄长在朝廷任职,觉得如今天下,谁是英雄?”

李肃道:“唯有董卓。董卓赏罚分明,又有雄心壮志,是干大事之人。其他碌碌无能之辈,皆不足挂齿。贤弟觉得如何?”

吕布思索片刻道:“若真如此,投奔董卓倒也不是不可,只是我与董卓素不相识,昨日又与董卓大战,他必然记恨于我,这却难了。”

李肃笑道:“贤弟不必担心,这赤兔马本是董公爱物,因董公赏识贤弟英才,特差我将赤兔马赠予贤弟,还令我带数十箱宝物同来,不为其他,只为贤弟能够明白董公的心意!”

吕布大惊道:“他如此厚爱奉先,奉先又该如何回报?”

狡猾的李肃直到此刻才笑着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不瞒贤弟,我今日前来,便是为了说通贤弟投于主公麾下,若贤弟有此意,愚兄愿为贤弟引荐。”

吕布听罢大喜,随即又叹道:“可是我昨日刚刚斩杀西凉军数百,又无任何功绩,奉先无颜面去见董公啊!”

吕布的这番话,正合李肃心意,他借势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目的:“此言差矣,有一大功劳,只在翻手之间即可拿下,只是,不知道贤弟愿不愿意了……”

吕布大惊,沉思良久道:“奉先愿意提丁原的头去见董公!”

李肃端起酒樽大笑道:“好!贤弟真乃识时务之人!事不宜迟,我来此见奉先,难免被军士传入丁原耳中,到时候丁原必起疑心,贤弟可要尽早动手,免得夜长梦多!”

吕布满口答应,和李肃约好第二天去归降,李肃便离开了。

当晚二更时分,吕布便提刀进入丁原帐内将丁原杀死,提着丁原的头走出帐外大喊:“丁原不忠,我已经将他杀死,明日去投董公!愿随我同去者留下,不愿跟随者可自行离去!”

士兵们见吕布竟然杀了丁原,纷纷四散而逃,但是仍有近半数的士兵决定跟随吕布,这也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吕布带着他们投到董卓帐下之后,便极大地加强了董卓的实力。

自此董卓眼中便再也放不下任何人了。

李肃的这一场谈话可以说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局势,手握重兵的丁原,又有吕布相助,是唯一可以与董卓抗衡的人。然而李肃让吕布杀了丁原之后投到董卓帐下,如此一来,便再也没有人可以与董卓作对,由此也引发了之后的一连串大事。

吕布在杀害丁原的那一刻起,就抛弃了做人最重要的东西——道义!在他看来道义和前程比起来显得一文不值。但是道义这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有道义!

不幸的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丢弃了道义!

丢弃道义,杀主夺权,“三姓家奴”的自私小人吕布,他的路注定不会走太远。

天亮时分,吕布带着丁原的人头和一众士兵,前往京城归降,董卓亲自出门迎接,设下酒席款待。

席间董卓大夸吕布,吕布扶着董卓坐下,又道:“主公心怀天下,倘若主公不嫌弃,奉先愿拜主公为义父。”

董卓欣然应允,又赏赐吕布金甲锦袍,以此巩固吕布对自己的忠心。至此,得了吕布和归降士兵,董卓权欲更是膨胀,先是受司空一职,然后又将其弟董旻封为左将军、鄠侯,将吕布封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接着董卓就全面接收了丁原的京城防卫部队,从此他不仅控制大量的常规部队,还掌握了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力量。他首先以连月干旱为由,罢免司空刘弘,自己担任司空,掌握朝政的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接着,又装着收买人心,采取曹操早年建议,平反陈蕃、窦武及党人的冤狱,恢复他们子孙官爵,并归还其财产。

董卓的首席谋臣李儒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建议董卓早定废立之计。

董卓虽然已经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但在废除皇帝一事上还是很谨慎的,他邀请司隶校尉袁绍来商议大事。

为什么他会找袁绍商议?

一是因为袁绍在朝臣中威望高,实力雄厚;二是因为袁绍的叔叔袁隗是太傅,袁家门生遍布天下,只要袁家支持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董卓对袁绍客气道:“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最好由贤明之人担当。可少帝昏庸无能,我看陈留王还比较聪明,我打算立他为帝,你认为怎样?”

袁绍心想,这董卓胆子已经大如天,竟然想要废去少帝,便一时沉默。

董卓见袁绍没回答,又接着道:“其实,刘氏后代无能,已经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了,不过目前还是先立刘协吧!”

袁绍这才缓缓回答道:“两汉朝已经四百多年了,恩德布满四海,万民拥戴,现在少帝刚即位,年纪小,也没有什么恶行传布天下。你要是废了他,立个庶子,我怕天下人会不服,朝臣也不会同意。”

董卓没料到袁绍会当面反对他,大怒道:“我如此看重你,没想到你竟然不识抬举,天下大权都在我手里,我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谁敢反对?”

说完,他拔出宝剑又威胁袁绍道:“今天不杀掉你,今后会是祸害!”

袁绍也手握宝剑,针锋相对:“你不能不讲道理呀,天下拥有军队的难道只有董公一个人吗?”他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扬长而去。

董卓气得咬牙切齿,真想让人上前抓住袁绍,一剑刺死他,但他还是强压火气,没敢轻举妄动。

袁绍从董卓府邸出来后,越想越后怕,当夜就逃奔到渤海郡避难!

从这里就能看出袁绍的确没有政治头脑,先是给何进出馊主意引狼入室,鲍信建议除掉董卓时,他又犹豫不决,现在自己只能落荒而逃。

第二天,董卓在三公府设宴款待公卿大臣及军政首长,事前更派遣吕布将京师警卫部队两千余人布防于三公府附近,故意摆下鸿门宴。

司徒王允、太傅袁隗没有办法,只得率领百官前来。

酒过三巡后,董卓按剑举酒致意,当众宣布道:“天下之主,必须贤明,当今皇上懦弱无能,缺少智慧!我学伊尹、霍光故事,准备废少帝立陈留王,你们意下如何?”

大臣们一听,全都惊愕了,眼看三公府已布满董卓军队,你看我,我瞧你,没人敢言声。

此时,大家已经知道,袁绍为此事和董卓顶撞之后,已在侍卫队保护下连夜出城,将司隶校尉印系于上东门城楼上,率领直隶禁卫军团,奔往原根据地避难。他弟弟袁术得到消息后,也连夜率领本部,返回了故乡寿春,司隶军区部队及其原来勤王的外藩军团,当天之中便离去了一大半。

连“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都被吓跑了,群臣还敢说什么?董卓更是举剑表态:“谁敢反对,以军法伺候。”

这时,身材高大魁梧的尚书卢植站了起来,也扯起大嗓门道:“古时候,太甲刚即位时就做了许多错事,昌邑王罪过更是超过千条,才有所谓废立之事。当今皇上年纪还小,并无失德之事,不能相提并论!”

董卓听了大怒,心想连袁绍都跑了,你卢植还敢和我叫板,拔出宝剑来要斩卢植。

侍中蔡邕忙把董卓拦住,劝他不要这样过激,要有容人雅量才行。

董卓对蔡邕颇为喜欢,就收了宝剑,宣布暂缓处置卢植,先将他革了职关押起来。

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尚书卢植为朝廷做出很大贡献,拥有崇高声望,若杀害,恐天下震动,对你的名声也不好,不如赦免了他,也可表示你的宽宏大度。”

董卓想了一下,还是让人放了卢植,但令他从即日起归隐,从此不得再问朝廷之事。

卢植被放出后,怕董卓派人暗杀他,急急忙忙地绕道逃回故乡,从此不再出头露面了。

卢植走了,反对的势力几乎完全被排除了。董卓顺利废掉少帝,将他贬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即为汉献帝。

废立皇帝后,何太后已经成为董卓的眼中钉,他安排人出面向汉献帝检举何太后迫害她婆婆董太皇太后的罪行,将何进的罪行全部嫁祸于她。

汉献帝岂敢不听董卓的意见,下诏言何太后有逆妇姑之礼,迁永安宫,软禁起来。

两日后,董卓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一杯毒酒,正在永安宫哭着不想活的何太后一口将毒酒喝了下去。

接着,董卓派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

至此,何进一族全被诛灭,真真是福祸相依,因果循环,杀害无数人的何进在地下不知会有何感想。

现在,董卓已经完全把整个东汉王朝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将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后来还不满足,又自封为郿侯,拜相国,成为三公之首,掌宰相权,享受“上朝可以不快步走、不摘下宝剑、不脱鞋子,拜见皇上可以不报自己名字”等特权。

四 刺卓除奸

董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一己之私随意废除皇帝的大臣,他把皇帝当玩偶,开了一个很坏的先河,表面上看他好像胜利了,实际上朝廷上下已经暗流涌动,既然你董卓可以用武力来废立皇帝,然后做实际上的皇帝,那么我们有兵有将,也可以打倒你来获取我们想要的权力。

由于全国各州郡都没有明确表示拥护洛阳新政权,董卓也深感不安。

当时周毖及城门校尉伍琼,建议以官衔安抚反对派人士,尤其要先安抚袁绍,他们对董卓道:“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一旦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肴山以东的地盘就会被他们占领,不如赦免袁绍,给他个郡守做,这样袁绍一定会感恩戴德,就不至于再生祸患了。”

董卓采纳了这个建议,不再追捕袁绍,还封他做了渤海太守,封袁术为后将军。接着又任命颍川人韩馥为冀州牧,东莱人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寿人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人张启为南阳太守。

这些人都不是董卓的亲戚、朋友,也不是他原来的部下,就因为他们都有些名望,就故意大胆使用,好让人家知道董相国任人唯贤,大公无私。

至于董卓自己的亲信,他故意不给予显职,只在军队任一般职务。

董卓虽然学历不高,但他深深知道,纯粹的读书人一般很好控制,只有像曹操这样读过书的文武双全之人是很难控制的,这类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曹操这样的人,他必须拉拢过来,否则后患无穷。

思考一番后,董卓主动向曹操示好,任命他为骁骑校尉。

曹操是极具政治远见之人,他已经断定董卓不得人心,早晚必败,他不可能跟着董卓祸国殃民、自取灭亡。

可是现在要不给董卓面子,后果会很严重,不但自己性命不保,全家也会跟着遭殃。

曹操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了。

董卓的任命书已经传来,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当然,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董卓任命的官职。如不接受,就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如何走?又能走到哪里去?离开洛阳以后又该做些什么?”曹操反复地思索。

早在几个月前,曹操就派人把夫人丁氏、卞氏和孩子们送回老家,现在,最令曹操头疼的是他那爱财如命的父亲曹嵩,似乎还没有处理好他的那些家财。

父亲还没走,他该怎么办呢?紧急中,机智的曹操还是想出一个“缓兵之计”的妙招。

他先派曹仁,去向董卓禀报,首先感谢董卓对他的信任,他很愿意任骁骑校尉。但是,眼下头痛病犯了,还不能立即上任,静养数日后,再去报到。

许多官员都知道曹操有偏头痛的毛病,董卓问清后,也就没在意,暂缓了曹操的任命事宜。

曹操顺利地为自己争取到了时间,他立即去向曹嵩说明情况。

大事面前,曹嵩挺支持儿子的决定,便从速贱价处理了剩余房产,让曹仁率领几十名家丁保护,悄悄潜出了京城。为了安全起见,曹操要父亲绝不能返回家乡,最好奔东方的徐州避难。

天路遥,人世远,转瞬间沧海桑田。父亲临走前一夜,曹操又秘密返回府中见了老人一面。他虽然平时并不太喜欢这个目光短浅而又十分爱财的父亲,但此地一别,又不知在何地能见面了。何况下一步自己也是要逃走的,父子俩从此就可能天各一方了。毕竟父亲已经年迈,在颠沛流离中难免会吃苦,而他这个做儿子的又不能随行……

曹操感觉自己对不起父亲,不禁悲从中来,反复叮咛曹仁一路上要尽心保护。

曹嵩第二天天未亮就起程走了,曹操整天都独坐前厅,他在默默为父亲送行。

几天后,董卓派使者来催曹操上任,为了让父亲一行人走得更远一点,曹操又故意拖延了一天。

他向使者致歉道:“对不起啊,头还是很痛,请你回去向相国汇报,我明天将到府中去拜见他。”

曹操原准备天黑时潜出京城,没想到,司徒王允下午让人送来帖子请他和几名清流官员晚上过府饮宴。

他心想:“不要惊动别人,饮宴归来,趁着月黑风高再离开也可以!”

酒过数巡,王允掩面哭泣:“董卓欺主弄权,江山不保,我们该怎么办……”

其他几名大臣也跟着王允哭泣起来。

看着这帮没有出息的家伙,曹操拊掌哈哈大笑:“你们就算从现在哭到天亮又有何用,难道能哭死董贼?”

王允怒目圆睁,训斥曹操道:“好你个曹孟德,你家三世食我大汉俸禄,现在国家有难,你不想怎样报效国家,反而嘲笑我们这些忠臣,你到底是何居心?”

曹操心想:“反正我的家人已经安全离开,我孤身一人又有何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算死了又如何,大男人理应舍生取义,为国分忧!”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出现,他站起身来抱拳道:“我不笑别的,大家哭哭啼啼,竟无一计诛杀董贼,我能力虽然不强,但我愿单枪匹马去刺杀董贼,取他狗头,以谢天下!”

王允不相信:“前几天越骑校尉伍孚刺杀董贼,结果失败,反而被董贼活剐,你孤身前往,岂不是白白送死?”

曹操叹气道:“伍孚勇气可嘉,但只是匹夫之勇,不知用计,我自有妙计!”

王允一听,急忙离席来到曹操身边:“孟德有什么妙计?”

“董贼任命我为骁骑校尉,我明天要去他府上感谢一番,自然就可以接近他,现在还要看司徒大人愿不愿意帮忙了。”

王允眼睛一亮:“只要能诛杀国贼,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我听说您有一口宝刀,想借来一用,我以感谢之名向董贼献刀,趁机刺杀他,鱼死网破,虽死无憾!”

王允激动万分,亲自斟一杯酒呈到曹操面前:“孟德果然是英雄,如此大忠大义是大汉之幸、皇上之幸、百姓之幸!”

曹操接过酒樽一饮而尽。

王允急忙命家仆取来宝刀,他双手呈给曹操。

曹操手握宝刀抱拳:“司徒大人和诸位大人保重,曹操告辞!”

大家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曹操,齐声道:“孟德保重!”

第二天一大早,曹操就身佩宝刀来到董府,通报姓名后在董府管家的引导下来到董卓居住的房间。

走进房间,看到董卓正坐在床榻上吃早餐,吕布全副武装立在一侧,一个是大胖子,一个是美男子,看着很可笑,但这两人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气场,令人望而生畏。

曹操事先没有想到吕布会在场,心中暗骂:“这个认贼作父的吕布,大早上就来侍候董贼!”

看到曹操来拜访,董卓很高兴:“孟德,你的头痛病好了?”

曹操叩拜后回答道:“感谢您的挂念,我头痛病已经有所好转。近日有人给我送来一口宝刀,特来献给您。”

董卓豪爽地笑了两声,转脸对吕布道:“孟德知道我爱宝刀,我知道孟德喜欢宝马,你献我宝刀,我还你宝马,奉先,你亲自去马厩挑一匹西凉宝马牵过来。”

吕布领命而去,曹操心中顿时大喜:“哈哈,机会来了,董贼,你这次死定了,凭我的武功,一刀杀死你,再越墙逃离是绝对可以的。”

董卓看着曹操手里的宝刀:“孟德,把宝刀拿来,让我好好欣赏一下。”

机不可失!

曹操嗖地一下拔出宝刀,正准备动手,忽然惊醒:“吕布刚走,如果他听到声音返回,我不是他的对手,逃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想到此,在即将出手的瞬间,曹操改变了自己的动作,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呈上宝刀。

董卓接过一看,立刻赞不绝口:“七宝坠饰,削铁如泥,好刀!”

此刻,曹操双目圆睁,死盯着董卓那满脸横肉的大肥脸,暗中运气,准备夺下刀来顺势砍死这个大胖子。

曹操一把抓住刀柄,将宝刀从董卓手里夺回,正欲举刀砍向他脖子时,背后一声大喝:“孟德,你的马选好了!”

听到声音,曹操就知道是吕布回来了,他心中暗叫不好,良机已经失去,刺杀行动必须终止,便顺手将宝刀插回刀鞘,连刀带鞘从身上取下,双手捧刀举过头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道:“恩相是当世英雄,自古宝刀配英雄,请您收下这口宝刀,这也是我孟德对您的一片忠心啊!”

董卓被曹操快如闪电的夺刀动作吓了一跳,听到曹操的解释却很受用:“孟德的忠心如这口宝刀,我收下了!”

说完,他接过宝刀递给吕布:“这是孟德的心意,你一会儿放到我书房里。”

董卓似乎没有起疑心,站起身就领着曹操出去看马。

曹操心中暗叹:“董卓或许有点糊涂,但是吕布却把一切看得分明,他一定对我大清早就来献刀持怀疑态度,才会快去快回,回来又看到我夺刀的那一幕,现在看他看我的眼神和寸步不离跟在董卓身边就知道事情已经败露!”

“孟德,来,看看奉先给你选的这匹马如何?”董卓笑道。

曹操急忙道:“是不是好马要骑上它跑一圈才知道!”

说罢,曹操没等董卓回答就飞身上马,急速出了相府,直奔最近的东门而去。

董府内,董卓还在因为自己收服曹操而高兴,他对吕布道:“好长时间没练刀法了,把曹孟德献给我的宝刀给我,我练一会儿!”

吕布迟疑片刻才把宝刀呈给董卓,董卓看到他心不在焉,笑问:“奉先有心事?”

“义父,您没觉得曹操很可疑吗?”

“这曹孟德性格很着急,刚才是急着夺刀献给我,现在又急着去试马,这练武之人大都是这样,奉先不必在意!”

看到董卓如此说,吕布便也不再说什么,站在旁边看董卓练武。

转眼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曹操还没有回来,董卓不禁有点生气:“这曹孟德也太不懂礼节,这马试得怎么样,也不知道回来回个话啊!”

吕布叹气:“或许他已经逃跑了!”

董卓还是有点不相信:“不可能吧!速派人到他府中,看看他是不是回去了!”

吕布点头:“好,我现在就派人去,顺便再派人到几个城门去打探一下他是否出城了。”

过了几个时辰,几名家仆先后前来汇报,当一名家仆说曹操几个时辰前已经从东门出城时,董卓不禁勃然大怒:“反了你啊,速发缉捕文书,捉拿曹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