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朝廷昏庸 天下离崩
奸臣蔽君无所惧,良臣救世有担当。青山白骨有留名,欲要平乱定四方。铿锵毓秀争风气,保洁社稷血气刚。无奈天子多昏庸,只叹天下百姓殇。
一 商人皇帝
昏君汉灵帝当皇帝不是好材料,当商人却是很称职!
他为了展示自己的经商才华,让人在宫中建起了“宫市”,里面有各种买卖,还让嫔妃、宫女、宦官等打扮成商贩模样沿街叫卖,他自己也扮成富商,在“宫市”上到处闲逛,有时为买一件东西和假店主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按说这样玩玩,过过商人的瘾也就算了,可人家与众不同,他很有经商天赋,他要激活市场,垄断经营,并要在全国推行,公开“卖官”,既要当官场上的“总老一”,又要当商场上的“天下第一”。
汉灵帝在经商方面的确是天才,他不仅“卖官”,而且还明码标价。价钱根据级别和俸禄确定,假如你要买一个俸禄两千石的官做,那么价钱是两千万,一手交钱一手交委任状;如果你想当太尉、司徒、司空,位列三公,那就要再加一万万,公开招标,没有暗箱操作。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部指标是针对朝廷正式任命官员的。正式任命的官员也要交钱,但可以议价,可按内部价只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要想当他汉灵帝的官员,你就必须出钱!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为官清廉的司马直被汉灵帝提升为冀州巨鹿太守。因为太守的年薪是两千石,所以升官之后还要交给朝廷两千万五铢钱才能到任。
汉灵帝知道司马直是清官,就安排人给他打个折,减免了一千七百万钱。这对于家无余财、清廉如水的司马直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当上巨鹿太守,以两千石的俸禄,要不吃不喝一百二十八年才能还清,即使打折后的三百万钱也是十九年的工资总和!
司马直道:“这钱我没有!我辞官为民行不行?”
汉灵帝却道:“不行。你想想办法,这钱会有的。”
司马直内心悲愤:“我本应该是为民父母官,却反过来要剥削百姓来应对朝廷的索取,我做不到!”
于是他就称有病在身,不能前去赴任,但朝廷再三催促他交钱赴任!司马直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出发,行至孟津,他服药自杀。临终前,他留下遗书,抨击朝廷卖官祸国的政策,并指出这是亡国的象征!
司马直的遗书对汉灵帝有点触动,他认为之所以发生司马直自杀的悲剧,是他的政策还不够灵活,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卖官”政策,又发明了一项买官也可以“赊账”的政策,也就是暂时买不起官的人,可以先做官,上任之后把欠款补上就行了!
曹操之父曹嵩也想过一下三公的官瘾,就在此时花了一万万钱买了太尉一职。
皇帝都成这个样子了,这个国家还会有希望吗?
汉灵帝执政期间是东汉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无不四处搜刮民财,祸害百姓,他自鸣得意一手制定的卖官制度,导致腐败现象极为严重,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性。
这位只知享乐的皇帝,加速了东汉灭亡的步伐。
曹操希望创造一个太平盛世,才能实现许劭给自己的定位——“治世之能臣”,有才能且正直的人只有在盛世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而现在,正直有才能的人被打压甚至遭到冤杀,祸国殃民之辈反而官居高位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他的心凉了,便只有仰天长叹:“朝廷如此下去,是再也无望了……”
作为议郎,从此,他不再向朝廷提任何建议了!
朝廷内部混乱,底层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今天地震明天大水,加上各级官员变相腐败,天灾人祸,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到处是难民,哀鸿遍野,甚至有的地方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大家都对东汉王朝不抱任何希望了!
然而百姓叛乱,也非一日之事。民终究是民,若非迫不得已,怎会与朝廷为敌?而叛乱的根源,就是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司隶地区发生旱灾,百姓叫苦连天,易子而食,断骨为柴,艰难至此,朝廷竟然未曾开放国库赈灾,此举便在百姓心中埋下祸根。
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荆州、扬州地区粮食歉收,饿死者无数,哀声遍野,朝廷又不为所动,百姓对朝廷的怨恨又深三分,却只是藏在腹内不敢言说。
建和三年,京师地区大水、地震两灾齐加,百姓流离失所,又波及凉州地区。在此等艰难关头,朝廷竟又视而不见。
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荆州饥荒,吃人者无数,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豫州大饥荒,民众多半饿死。次年桓帝驾崩,灵帝继位,然而灵帝非但不加以改变,甚至较桓帝更为严重。
几次天灾,几次不作为,朝廷的无能已彻底激怒了灾民,各地纷纷起义。
正所谓:天灾无情乱世人,置民于土藏祸根。天公揭竿黄巾起,功过沉浮守忠贞。帝亡祸生天下乱,恶鬼占宫消汉本。狼烟四起诸侯笑,苍茫天下谁与争。
曹操早已意识到民心不稳,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然而灵帝和朝中众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他寒心。
这时,冀州巨鹿人张角挺身而出,表示要领导大家奔向光明。
二 黄巾起义
张角,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叫张宝、张梁。兄弟三人给人治病,用“太平道”的宗教形式,联络群众。不到十年,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个州,教徒多达几十万。
大方渠帅马元义亲自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到了洛阳,把礼物送给中常侍封谞和徐奉,请他们作为内应。
他们约定甲子年三月初五全国同时起义,内外夹攻,来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
马元义联络了封谞和徐奉后,立即把日期通知张角,自己留在洛阳布置起义。
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紧急关头,张角的弟子、马元义的助手唐周突然叛变,向朝廷告了密。
“三十万人同时造反,你疯了吗?可能吗?再胡言乱语可要治你的罪呀!”朝廷官员们自然不相信,纷纷指责唐周造谣。
唐周道:“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而且门徒们已在各地官衙的大门上用白石灰写上了‘甲子’两字。”
官员们各自到自家衙门口一看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果然有“甲子”两字。
唐周还告诉大家:“中常侍封谞和徐奉是太平道在宫中的内应,约定甲子年三月初五,内外夹攻,推翻汉王朝。
负责问话的官员得到这个信息立刻上报朝廷。汉灵帝再昏庸,有人要危害到他的政权了,他还是能迅速做出反应的。他立刻行动,逮捕了马元义,并要求冀州官府火速缉拿张角等太平道有关人员。
张角等人得到消息后决定提前起义,不再等到甲子年甲子月,他们头上扎黄巾,由此而得名黄巾军。
谈起这张角也是个人物,但记载张角的资料却少得可怜,如果没有张角的大旗一挥,哪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表演的舞台。虽然他没有亲手推翻东汉近二百年的江山,但他直接推动了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将四十多年的三国历史展现在后人面前。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和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有所不同,他是书生,信奉宗教,所以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十多年前张角从道士于吉处得到了一本《太平经》,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创立了太平道教,自称大贤良师,在全国为患病老百姓看病。只要入教,就不收医药费,据《后汉书》记载,张角生活的年代,大规模的瘟疫多次发生,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三月,大疫。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正月,大疫。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多年的人祸,加上灾荒和瘟疫,于是多个地方出现了“民相食”的人间惨剧,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地方官员又不作为,在百姓觉得没有生路的时候,张角大师带着弟子们来到他们身边,为患病的人们治病送药,且还是免费治疗,条件是加入“太平道”,这对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极为不错的选择,于是绝望中的人们纷纷前来投奔,短短几年,太平道的信徒人数已达到几十万人。
当曹操还在辛苦努力想做一个治世能臣的时候,当自命为宦官儿子的汉灵帝正绞尽脑汁卖官赚钱时,张角大师已经在民间大红好多年了!
张角在民间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对症下药,为病人解除痛苦,并以看病作掩护在民间大力宣传《太平经》中反对剥削、主张人人平等的学说,受到老百姓的极力拥护,张角这人有文化,做事认真讲究,他制定了周密的方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他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部,称为“方”,大方统领一万多人,小方统领六千多人,任命多名干部加强培训管理,便于统一行动。二是提出响亮口号。他不像陈胜,为了自己的功名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提出的口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苍天”当然指东汉王朝,“黄天”是指太平道,甲子是六十年一轮回的开始。根据五德始终说,东汉为火德,火生土,土为黄色,所以张角的起义军用黄巾裹头,象征取代没落的东汉王朝。“天下大吉”是他忽悠大家的,几十万农民同时起义还能天下大吉吗?天下大乱才是真的。三是确定起义时间。农民起义都是被逼无奈才揭竿而起,哪还能确定时间,但张角就是大师啊,敢于创新,他根据《太平经》中“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推算时间为甲子年甲子月,也就是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举行大起义。四是做好统战工作。他连灵帝身边的宦官都策反了,成为他的内应。五是书写起义暗号。他让人用石灰在京城洛阳及各州郡官府的大门或墙上写“甲子”,真是自信啊!可是太过自信等于坏事,就是这个“甲子”暗号为唐周的举报提供了证据。
正当张角扬扬得意,认为万事俱备之时,朝廷得到消息立刻逮捕了马元义,把他车裂于洛阳。同时又命冀州官府缉捕张角和他的家人。
张角发现事情已经败露,连夜派人通知各方头领,把起义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光和末年(公元184年),甲子年,二月,这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农民起义爆发,声称黄巾军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首先选择三个地方造反,冀州由张角三兄弟亲自指挥,颍川由波才负责,南阳由张曼成领导,三路大军对洛阳形成三面夹击之势,他们将抓获的贪官祭天,被贪官欺压已久的老百姓也纷纷响应,或入伍上前线,或送衣送饭,起义队伍发展之势猛涨,攻击力大大增强,所到之处,杀贪赃官吏,烧毁官府,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听到义军到来,纷纷逃走。
三 乱世英雄
黄巾军起义很快波及全国,天下震动,洛阳炸锅了,汉灵帝这才慌了,急忙召开紧急会议。
他可怜兮兮地向大臣们问策,可朝堂之中死一般沉寂,平时在朝堂上互斗耍嘴皮子的各派大臣全体选择了沉默。
汉灵帝失望地望着大家:“朝廷现处在危难之际,希望大家为国出力……”
可大家都低下头没人接汉灵帝的话。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者方为英雄也!
在汉灵帝期待的目光中,身材伟岸、长着一张国字脸的皇甫嵩站了出来!
皇甫嵩出身武将世家,他的叔叔就是东汉名将度辽将军皇甫规。
他向汉灵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党人被禁锢已久,群情怨愤,若不下诏宽恕,恐怕祸患会超过黄巾叛乱!”
汉灵帝愕然,是他下诏禁锢党人的,现在如果解除禁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皇甫嵩看汉灵帝默不作声,接着直言道:“希望陛下能拿出私藏的钱及西园的马匹来充实军队!”
汉灵帝彻底愣了,这不是直接问我要人要钱要物吗?我好不容易赚了这么多钱,也不是容易的,他回头问身边的中常侍道:“这事要如何办呢?”
此时站在他身边值班的宦官中常侍吕强恰是一个正直的人,史载他“为人清忠奉公”,后来被其他宦官陷害,自杀身亡。
他回答汉灵帝道:“陛下啊,如今只有做三件事才能安定天下!”
汉灵帝问:“好啊,你告诉朕要做哪三件事。”
吕强点头,伸出手指道:“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陛下身边的贪污之人。第二件事就是要大赦此前被禁锢的党人,听说黄巾军正在积极联络党人,一旦他们联合起来,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啊!第三件就是要查一查天下所有的州郡官员,奸佞、无能之辈,该撤的撤,该杀的杀!”
汉灵帝听着吕强的建议,彻底无语了,心中暗想:“这吕强还是中常侍吗?简直比党人还要党人啊!”
他思前想后还是舍不得查办自己身边之人,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也来不及查办,那就听从皇甫嵩和吕强的建议,先下令赦免那些被禁锢的党人吧!至于自己存的私房钱还是捐出来吧,如果自己的江山被黄巾军推翻了,那有再多的钱也没用了!
关键时候汉灵帝刘宏也是一个明白人!
经过紧张讨论,汉灵帝制定了镇压黄巾军的方案,部署稳固京师洛阳的措施,任命自己的大舅哥何进为大将军,负责保护首都的安全。何进本为屠户出身,因同父异母妹妹被立为皇后而发迹,外戚做大将军是汉王朝的惯例,汉武帝时的卫青就是如此,大臣们虽然看不起何进,心中不服,但也没人敢提反对意见。于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孟津等各个关口关隘,设置都尉官,构筑首都第二道防线。同时诏告天下,动员大家出钱出力,不论公卿还是老百姓,只要能出钱、出人,都可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方针既定,汉灵帝一想,毕竟这个杀猪的何进不擅长军事,还是得有真正的将才加入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三名武将,第一位卢植,据说他后来成了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第二位是皇甫嵩,一位真正的帅才,如果这时没有皇甫嵩,大汉可能就得提前灭亡了。第三位是朱俊,也是东汉著名的武将,他曾镇压过交趾(今越南北部)的叛乱。
这三员大将各领一支人马前去镇压黄巾军,卢植在北,对付张角;皇甫嵩、朱俊在南对付活动在颍川一带的张宝、张梁。
黄巾军虽然只是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领军之人也不懂兵法,然而在太平道精神鼓舞之下他们奋勇冲杀,最初的几场战斗都是以汉军的失败而告终,三位名将均难以抵挡黄巾军的昂扬斗志,节节败退,南阳太守褚贡、幽州刺史郭勋、广阳太守刘卫……均被黄巾军斩杀。
整个朝廷人心惶惶,官员谈“黄巾”色变。
黄昏,最后一丝阳光打在地上,与暗黄的大地融为一体,竟然金光璀璨,吞天沃日,有一种凄惨之美。
有人从老家跑到洛阳给曹操报信:“黄巾军还没到,县令和大小官吏就逃之夭夭了!”
曹操听后摇了摇头:“真是可笑又可气呀!”
卞氏笑道:“黄巾军这么厉害吗?我就不相信他们真的有法术!”
曹操没有回答卞氏的问话,看着她微微一笑,聪明的卞氏却从夫君的微笑中看出无奈,她看着曹操的眼睛,问道:“如果朝廷让你去征战沙场,夫君是否前去?”
曹操想了一想叹气道:“黄巾军大部分是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啊!是朝廷的昏庸无能逼迫他们走上了这条路!可同情归同情,作为朝廷命官,我还是要为国分忧。”
卞氏点点头:“我已经知道了你的选择!”
曹操看看夫人笑道:“知我者,珍儿也!”
珍,宝也。自从纳了卞氏为妾后,曹操就对这个美丽聪慧的女人极为珍爱,认为他是上天赐给他的宝贝,两人独处时,他总是昵称她为珍儿!
现在曹操竟然当着老家来人,情不自禁地称她“珍儿”,卞氏含羞微笑,低下头去。
看到卞氏娇羞的模样,曹操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郁闷似乎一扫而光。
正在夫妻二人在家谈论之际,前线又传来不好的消息,皇甫嵩被黄巾军包围在了长社(今河南长葛)。
这下汉灵帝可是真急得睡不成觉了,急忙向张让问策,张让与众宦官商议了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嗬,他不是很牛吗?不是还给《孙子兵法》作注吗?那就让他去打黄巾军吧!胜了,他们推荐成功!败了,也可趁此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于是,宦官们达成共识,大家一致向汉灵帝推荐了曹操。
就这样,而立之年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辞别家人,带兵出征。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都想做驰骋疆场、横扫千军的大英雄,曹操也不例外,他雄姿英发地跨上了战马,带着汉灵帝等人的殷切希望,马不停蹄地奔赴长社。
虽日夜兼程,但曹操一直在关注着长社的战况,他把自己的队伍驻扎在黄河南岸,对面就是被黄巾军包围的长社。
副将不明白曹操为何把部队驻扎在黄河南岸,长社近在眼前,为何不渡河前去救援?
他劝说曹操道:“都尉,敌军人多势众,皇甫将军兵少势弱,我们应该立刻前去救援啊!”
“皇甫将军兵少势弱,我们这一点人马冲上前去就能改变敌众我寡的局面吗?”曹操反问道。
副将想了想摇头道:“不能!”
曹操接着问他:“既然不能,你可有破敌之策?”
副将又摇头,叹气道:“没有。”
曹操不再说话,内心却在苦笑:“我也没有!空有满腹军事理论却用不上,看来理论要与实战结合才是取胜的硬道理!也许现在按兵不动,以静观动,待机而起才是最好的良策,况皇甫嵩身为将门之后,应该也有办法掌握局面!”
黄巾军虽然越战越勇,但毕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缺乏战斗经验,犯了致命错误,竟然用草搭营帐。这天突起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捆草和火种,二更以后,直扑黄巾军大营,霎时,火借风势,黄巾军营帐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两军混战一起,杀声震天。
此时,曹操正站在城外的高岗上登高望远,他看到远处长社城中有点点火光,依稀还能听到厮杀之声,他猛地一声大叫:“好啊!不愧是皇甫将军!”
副将等几人茫然地望着曹操的背影,不知他为何这样兴奋。
“知道皇甫将军用的何计吗?”曹操转身问副将道。
副将摇摇头表示不知。
曹操哈哈大笑:“这是火牛计!只可惜没有牛!皇甫将军应该是改成了火人计!”
副将不解:“火牛计?什么是火人计?”
曹操解释道:“战国时,燕兵围齐将军田单于即墨,田单命人在牛角上捆以利刃,牛尾上涂上油脂,在月黑风高之夜向围城的燕军发起了火牛攻势,齐军跟在火牛之后向燕军发起进攻,大破燕军。现在皇甫将军也用了这一计,只是长社城小,也无牛可用,他应该是让士兵携带苇草火种,乘夜色突入敌军阵营,使他们夜惊,而后他率领部队发起进攻,让敌军陷入混乱!”
“这样就能打败敌军吗?”副将不相信地问。
曹操沉吟片刻叹道:“黄巾军毕竟是人多势众啊!”
副将担心道:“是啊!战胜敌军的把握不大!”
曹操心知时机已到,对副将大手一挥:“传我军令,全军冲锋,奋勇杀敌!现在皇甫将军急需一支机动部队,自外向内杀入!”
一会儿工夫,大军整装待发,曹操骑在战马上,按着剑鞘的一只手却在微微颤抖。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战啊!尽管他不愿与被逼造反的百姓们厮杀,但作为朝廷官员他别无选择,只能是为朝廷而战。
远方的厮杀和呐喊,身边骑兵的骚动与战马的低嘶,在他耳边统统远去。
此时,他的耳边响起了宦官孙子等种种嘲笑之声!祖父和蔼的面孔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大叫一声:“我让你们见识一下真正的曹孟德!”
一声怒吼冲破苍穹,挥起倚天长剑,曹操跃马冲向前方,身后千匹战骑紧跟高呼,杀声震寰宇,煞气冲天,在这沉闷的夜色中,积聚了多日力量的士兵们气势如虹,如虎狼般向长社疾驰而去。
此刻,皇甫嵩正在艰难地与黄巾军厮杀,望着一批批反扑上来的黄巾军,他的心中只有暗叹自己的士兵太少了!
突然,一匹匹战马似从天而降,千百骑兵从白雾中冲杀而来,黄巾军阵营里,前后左右全是他们飞驰的影子。
皇甫嵩也愣住了,他揉了一下自己的眼睛:“英勇神武,这是谁啊?”
黄巾军一下子乱了,都以为是朝廷主力大军赶到。
曹操一千多人的力量,生生打出了上万人的气势!
两军全力攻击已经军心涣散的黄巾军,黄巾军受到重创,迅速撤离长社。
局势开始扭转。
南部战场的黄巾军很快被皇甫嵩灭掉了。
北部战场本来也很顺利,卢植在黄河北岸打了许多次胜仗,把张角围在广宗城里不敢出来应战。就在这时,小黄门左丰代表汉灵帝前去慰问,卢植性格耿直,就是不送左丰半点辛苦费,惹得左丰很不高兴,一回到洛阳,就在汉灵帝面前告黑状,说卢植故意不打下广宗城,存在私心等。
本来就紧张万分的汉灵帝自然震怒,派人到前线将卢植当场免职,并用囚车拉回京城处置。
卢植被免后,汉灵帝派陇西的董卓接替他来到北部战场。董卓在大西北把羌人打得落花流水,可来到冀州大平原却死活拿不下广宗城,气得董大胖子火冒三丈!
好在南部战局已经平稳,汉灵帝又把皇甫嵩调到北部战场。
战争又进入胶着状态,就在这时候,黄巾军的始发者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竟然与世长辞,原本还亢奋不已的信徒们顿时陷入梦碎状态。
许多人内心都在不停地质问张角:“你不是有神仙赐你的天书吗?你不是会长生不老吗?你怎么会死啊?我们奉行的不是天道吗?”
皇甫嵩和曹操坐在军帐,细作走进帐内,向皇甫嵩禀报说张角已死。
皇甫嵩与曹操等大小将领走到帐外,站在瞭望台上观望,隐约听到广宗城中传来哭声。
“张角总算死了!”皇甫嵩感慨道。
“那我们可以乘乱发起攻击了!”曹操建议道。
皇甫嵩摇摇头。
曹操不解地问道:“将军莫非认为礼不伐丧?他们准备推翻朝廷,此时还要和他们讲礼节吗?”
皇甫嵩叹气:“孟德话虽有理,可他们刚死了教主,正处在满腔悲愤无处发泄之际,如果此时进攻,恐怕取胜机会极小啊!”
曹操点头,心中暗暗佩服皇甫嵩的见解。
战场上的形势就如皇甫嵩分析的一样,黄巾军并没有因张角的死而变得消沉。失去教主的他们在张梁的领导下反而变得更加勇猛,如杀红了眼的狼群,皇甫嵩他们多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广宗城始终攻不下来。
皇甫嵩不愧是一代名将,他长着一双善于发现破绽的眼睛,他对曹操道:“黄巾军虽然怒气冲天,但他们每日作战之后都筋疲力尽,晚间的戒备极为松懈!”
“不错,将军分析得十分正确,这可是黄巾军的致命缺陷啊!”曹操点头笑道。
“今夜我们发起夜袭!”皇甫嵩站起身来道。
这一夜星空暗淡。每个士兵口中衔着枚,用以发出声音,马蹄也用布包裹起来,整个军中寂静得可怕。
曹操知道,这一战势必会歼灭黄巾军主力,他的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很是沉重。
这一仗下来,皇甫军斩杀了张梁、张宝,三万黄巾军被杀,另有五万黄巾军突围后在河边找不到渡船,全部战死或淹死在河中。
战争终于结束。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河边上的落日,此时正光芒四射,如梦似幻。
曹操站在高处俯视着从平原到河滩众多黄巾军的尸体,内心悲愤不已:“他们只是手无寸铁,从未拿过武器的农民,为何会敢于造反啊?是什么样的朝廷官员将这些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农民逼到宁愿不要性命,也要非反不可啊?”
他想逃离这里,可他又能逃到哪里呢?
士兵砍下张梁、张宝的首级,顺便挖出了张角的尸体,砍下头颅,三兄弟的首级被连夜送到洛阳。
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后世一些人说曹操是镇压黄巾军的刽子手。其实是不正确的,是思想僵硬的表现,生在那个时代就得做那个时代的事啊,人能创造历史,但伟大如曹操亦不能超越历史!
黄巾起义在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心脏上猛刺了一刀,让它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这次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却改变了曹操、袁绍、刘备等人的人生,各路草莽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接一场,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正式拉开了序幕。
四 廉政风暴
屈指流年,一点一滴流泻而去。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殇曲。
曹操率骑兵协助皇甫嵩在长社之战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后来又协助皇甫嵩歼灭了黄巾军主力,终于把黄巾军摆平了。
曹操因此一战成名,真正进入了汉灵帝的视野。
按照程序,汉灵帝大封功臣,拜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曹操则以战功由骑都尉升任济南相。
济南相,是济南的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济南国是属于青州的一个王国,按照汉朝制度,济南相等同于一郡太守,相当于今天副省级的地方官员。
这一年,曹操刚刚三十岁,他二十岁初入仕途时做洛阳北部尉,那时薪俸是四百石,十年之后薪俸涨到两千石,不过曹操在乎的并不是薪俸的多少,而是自己有了独当一面、施展浑身解数的空间。
生生的两端,彼此站成了岸。令曹操伤心万分的是自己事业刚刚小有成就,时常鼓励点拨他的祖父曹腾就患病去世了!那一夜,月淡风凄,曹操站在祖父灵堂外面久久不愿离去,泪水溢满双目,滴滴流动在心海。
父亲曹嵩接管了万贯家财。曹操对家财并不感兴趣,好像那些家财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任凭父亲去清点。他只对祖父怀有哀悯悲痛之情,他喜欢并尊敬这个祖父,同时也能深深体会祖父不能当一个完整男人的悲哀!
祖父拓展了他的思想,他不会忘记祖父对他的教导,多年后,祖父的面容还不时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父亲和祖父很不一样,他目光短浅,爱财如命,现在又从养父手里接管如此雄厚的财产,况且又官居要职,他不愿意曹操再出去冒险闯荡。以曹操的性格和脾气,他很怕儿子再做出惊世之举连累到自己和整个曹家。
曹嵩阻止不了儿子。曹操小时候,他拿棍棒打骂也改变不了儿子的兴趣和爱好,现在更改变不了。
曹嵩说服不了曹操,唯有自己唉声叹气。
父子二人谁也改变不了谁,唯有互相成全了。
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幕,曹操此刻看不清自己前行的路,就连自己父亲也不支持自己,他又能怎么办?他只有努力劝慰好父亲后即刻离开洛阳赴济南走马上任。
而立之年的曹操已经有了十年官龄,当过北部尉、顿丘令,有基层经验,当过议郎,相当于在中央历练过,又带过兵打过仗,他这十年的人生经历,已经很精彩了!
其实他在被举孝廉后就梦想着做一名太守,自己出身宦官家庭,被人瞧不起,他很想做一名太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积累经验,了解民情,在乱世里做个能臣,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现在自己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怎样才能当好这个济南相?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曹操上任后不听地方官员的花言巧语,他微服私访,眼见为实。
通过暗访,他了解到济南国下梁郢、上鼓、于陵等几个县的地方官员贪腐成风,欺压百姓,结交宦官,仗着朝里有人,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贪赃枉法,而以往的济南相,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害怕宦官势力,不敢管理,整个济南国贪腐之风极为严重,百姓叫苦连天。
“济南的官场已经烂透了!”曹操心中暗暗叹气。
他还能否像当年做洛阳北部尉时,设立五色大棒,不畏豪强,只要违犯法纪,一律用五色棒打死?
就连他自己也不禁扪心自问:“我,曹操,是否还有当年的勇气?为什么官做大了,反而瞻前顾后,变得胆小起来呢?”
此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济南上任前父亲的一番话:“现在京中局势正发生微妙变化,一些正直的官员遭到打压,济南虽然只是一个小诸侯国,但里面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你要保持头脑清醒,记住以往的教训,学会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父亲的话语在曹操耳边响起。
“可是如果大汉朝的官员都明哲保身,都不作为,都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那么黄巾军起义的悲剧还会重演啊!乱世中就不能有一股清流吗?只要朝野中多一些正直之士,治世就实现不了吗?”曹操自语道。
曹操思考一宿,他决定不顾个人安危,大力整顿济南这个腐败透顶的官场,给乱世中带来一股清流,给乱世中的正直官员带来一些温暖,给乱世中的百姓带来一丝希望。
英雄就是英雄,危难之际,他们已不把个人安危放在心上,他们心中想的永远是国家,想的永远是百姓。
这一日,曹操把十个县令都召集到济南开会,会议现场,他让主簿逐条念了一些县令这些年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罪状。
主簿念完,几名衙役上前将十名县令中的八个人的官帽摘下,官服剥去,因事发突然,几个人开始呆若木鸡,继而暴跳如雷大骂曹操。
曹操冷冷一笑,大手一挥:“把他们押下去!”
八个贪官被押解下去后,看着堂上剩下的两名县令,曹操脸色温和了许多,他道:“你们两个没有同流合污,平时也爱护百姓,今日我替济南留下你们。”
其中一位县令面露担忧之色:“国相罢免的这八个人,上面都有人撑腰,恐怕到时会对国相不利呀!”
另一位县令也点头称是。
听闻此言,曹操哈哈大笑。
他能不明白吗?他明白得很啊!
曹操一下子奏免了八个县令,在济南官场上掀起了一场大地震,十年前他任北部尉时的厉害大家都已经听闻,现在济南国风声鹤唳,贪官污吏个个胆战,知道自己在济南作威作福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纷纷收拾好包袱带着家人连夜跑到别的地方去避难了。接着曹操对官员的腐败作为亲自核查,不论官职大小,有罪之人通通论罪惩处,毫不留情,短短一个月时间,竟罢免了五分之四的官吏。
官员减少,很多事务没人处理,曹操又马上选拔人才,填补空缺。在曹操看来,官场就是一个人,官员腐败便是人生病化脓,应尽早除之,万万不能留下病根。因此,一段时间下来,济南地方官员再无腐败现象,官场面貌焕然一新,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百姓叫好声一片。
曹操在济南相任上做的另一件影响重大的事就是捣毁六百余座城阳景王祠。
西汉初年,刘章在诛杀诸吕中立了功,被封为城阳王,他死后其封国为他立了祠堂。经过三百多年时光流转,西汉变成了东汉,老百姓为何还如此崇拜刘章呢?整个济南竟然建了六百多处祠堂!
经过调查,曹操明白,这是一些不法商人与朝中权臣、地方官吏达成一致,借用祭祀聚敛钱财,他们生活腐化,老百姓却越来越穷。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借景王祠为挡箭牌,暗地里与黑社会勾结,从中牟利,官风不正,民风不淳。
历任济南相爱惜自己的乌纱帽,无人敢管。曹操下决心要整饬社会风俗,清除不安定因素,他下令强制拆除这些祠堂,严禁祭祀等迷信活动。
曹操担任济南相不足一年,一些举措大见成效。济南国歌舞升平,官吏逐渐清廉,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初步实现了“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的愿望,他似乎也看到了治世的曙光。
可是,对济南百姓来说,曹操是他们的青天;对朝中宦官、权贵和一些腐败的地方官员来说,曹操就是他们的噩梦!被曹操肃清的众多官员中,不少都有很强大的背景,曹操肃清官场的举动,自然也就得罪了不少大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的汉室宗亲刘璋。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在京城四处散播曹操的谣言,一时间京城上下,众多官吏都对曹操痛恨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因为他们的发财之路,生生地被曹操斩断。于是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到汉灵帝面前,不停地有人告他的刁状。
父亲曹嵩也来信指责他不成熟,劝他不能再这样蛮干下去了,否则会连累整个家族!
曹操整治了济南官场,又励精图治,一心为民,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不少远走他乡的人都迁居回来,甚至外地的很多人也慕名前来定居,一片祥和之景。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却忽然被调任东郡太守。
为何?因为东郡这里没有皇族,不管你再怎么折腾也触动不了他们的利益,这东郡太守的官职比济南相还高一级,在旁人看来这明显是朝廷给曹操升了官,然而曹操却知道不是这样。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嫉恨他的官吏暗中作祟的结果,一来让曹操离开济南,二来更是把曹操转移到了朝中官吏可以直接管理的地方,此举无形之中加强了对曹操的控制。
这个结果,曹操早已预料到了,但他没想到这么快,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朝廷的失望,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换来这样的结果!权贵当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他明白了,自己治世的理想在如此乱世不可能实现。大家都在欺诈百姓,偏偏你却爱民如子,为百姓办好事,绝对属于异端,这个世界上是不允许与众不同的异端存在的。
曹操认为,“国家权力”的执行,主要在为民,执政者首先要守法爱民,为政的目的是使民安乐,与民共享。
祖父的话语在他耳边回荡:“祖父希望你为国立功,一定要以民为本,以国为本,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既然生在乱世不具备做能臣的条件,自己又不愿为虎作伥,与他们同流合污,不如归去!”曹操心中暗暗想道。
这时,一阵时疾时缓、时扬时抑、时为流水潺湲的古琴声音传来,这琴声好像是珠落玉盘,凤鸣东山,龙啸天穹。
曹操不禁循着琴声走进卞氏的房间。
正在抚琴的卞氏看到曹操进来,微笑着站起身来:“夫君!”
曹操看着卞氏的古琴,笑问:“珍儿,你这把琴可是七弦琴?”
卞氏点头:“正是!”接着又问道,“夫君对古琴还有研究?”
曹操摇头:“没有研究,只是了解一点!刚才珍儿弹的可是《高山流水》?”
“是的。我弹的是《高山》前两段,《高山流水》分作《高山》与《流水》,其中《高山》四段,《流水》八段。要不我给夫君重新弹《高山》四段?”聪慧的卞氏看曹操心事重重,想用琴声替他分忧。
曹操当然明白卞氏的心意,他轻叹一口气:“不用弹了!珍儿,你过来。”
卞氏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夫君有心事?”
曹操拉住卞氏的一只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珍儿,我打算辞官归隐故里,秋夏读书,冬春打猎,自娱自乐,如何?”
卞氏微笑着看他:“夫君说的是心里话吗?你才三十岁出头就急流勇退,隐居山林吗?”
“就因为我刚三十岁才要隐居,和我一起被举孝廉的,有的已经五十多岁了,哪怕我隐居二十年再出山也不晚啊!”
卞氏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好的。既然时运不济,暂且归隐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样我们姐妹也不用天天为你担惊受怕,不管夫君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的。”
曹操感动道:“你总是很了解我!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当时,隐居也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于是曹操上表辞官请病假带妻儿回老家隐居了。
回到老家后,他在谯郡东五十里找了一块地方,重新建了一栋房子,闭门谢客,又过起了“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的隐居生活。
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天,卞氏为曹操生下一子,据说此子出生当天,家中正上方出现青色云彩,形状与车盖极为相似。曹操在家里抬头看,看不清楚,当时有人在远处看见,来告诉曹操,曹操才知道。当时天子出行必定乘坐车驾,而此子出生时天上有此异象,乃是大吉之兆。
曹操并未想过儿子将来真的会当上皇帝,但是也认为这预示着儿子会大富大贵,因此对此子十分喜爱,为他取名为“丕”。丕,在《说文》里解释为“大”的意思,所以曹丕也是曹大的意思。在曹丕幼年时,曹操花了不少的精力来教育他、培养他,而曹丕又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因此年少时期便拥有了不俗的学问,也为将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此乃后话。
袁绍听说曹操为儿子取名曹丕后大笑:“这个曹孟德啊,到底是暴发户的儿子,起个名字也土得掉渣。”此时他的第三子也出生了,他倒是很时尚,为儿子取名叫“尚”。“尚”,上也,袁尚即袁上也。后来他自认为名字土得掉渣的曹丕却成了魏国的开国皇帝,自认为名字洋气的儿子却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看来名字不重要,能力才是王道!
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让曹操心情愉悦,没有人打扰,与家人静享天伦之乐,生活得有滋有味。
可有时你越想清净反而清净不了。
冀州刺史王芬对灵帝的作为极为不满,他与陈蕃之子陈逸、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联合准备在灵帝回冀州老家巡视时废掉他,另立新帝。他们想拉曹操入伙,王芬写了一封信,派曹操好友许攸去谯郡拜访他,强烈希望他加盟他们的废帝大业。
曹操从许攸手中接过书信,内容很简单却震撼人心,“废除昏君,重振汉室”这八个多么诱人的字在他眼前跃动。若在五年前他或许会大叫一声“好”,但现在他怎么也说不出这个“好”字。
这一年曹操三十三岁,开始知进退,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许攸看到曹操犹豫,便起身告辞,说明天再来听他的答复。
许攸走后,曹操觉得苦闷,便起身走向前厅。大厅内,夫人丁氏正陪儿子曹昂做游戏,看到父亲进来,小曹昂欢呼着跑向父亲,曹操一把把儿子举过头顶。
丁氏笑道:“慢点,慢点,别摔着孩子了!”
曹操把儿子放下,哈哈一笑:“夫人,你不要太宠儿子了,男孩子多摔打摔打,身子才能长得结实!”
丁氏白了他一眼:“什么理论啊!我可不舍得!”
曹昂抬起小胳膊:“父亲,我不怕摔打,我今天跟夏侯叔叔练习剑法,他称赞我进步了。”
“好儿子,有出息!”曹操称赞儿子道。
丁氏叹道:“我其实希望儿子多读点书,不喜欢儿子长大后在战场上打打杀杀的。”
丁氏不能生育,虽然曹操没有说什么,依然疼她爱她,但她这些年心情并不是很愉快!她把自己的侍女刘氏给了曹操做妾,刘氏命薄,生下一儿一女后就去世了。于是,丁氏就把刘氏的儿女当成了自己亲生的孩子抚养,尤其对曹昂,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到曹昂身上。
曹操理解丁氏的心情,他拍了拍她的肩膀:“夫人放心,儿子一定会成为文武双全的国之大才,你这个母亲会以儿子为傲的。”
丁氏低声道:“我尽心尽力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不求他有多大作为,他能平平安安,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夫人娇美的面容和儿子天真的目光,曹操也陷入了沉思。无情未必真豪杰,大丈夫孰能无情?他现在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啊!什么治世之能臣,就这样守着家人,快快乐乐地过一生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啊!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忍不住喃喃自语道。
丁氏看着曹操笑道:“夫君就这么在意这个评语啊。”
曹操一惊:“夫人何意?”
丁氏叹道:“人活世上,自行自路,你就是你,何必那么在意别人的评说,不管有没有这个评语,夫君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听完夫人一番简单朴素的话语,曹操心中豁然开朗:“是啊,别人的点评只是一己之见。曹操就是曹操,年少时迷茫,需要贤人点拨,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今后要走的路又何须再让别人指引啊!这世上之人,各走各路,要走向何方,只有自己才是决定者!”
只是这今后之路该怎样走?是守护家人,在这里终老一生,还是为国立功,振兴大汉?
一时,曹操心情复杂,却诗意大发:“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丁氏自然明白曹操的心意,她握住了他的手鼓励道:“你行的!”
曹操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此生娶了丁氏、卞氏这两个聪慧的女人,是上天对自己最大的恩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曹操写此诗是在感叹,一个对穷人哭泣都无动于衷的朝廷,哪里能够长远!有志之士为朝廷献良策,又有谁会采纳?空有治国才干,又有什么用呢?他仿佛听到了腐朽的东汉王朝大厦在缓缓倾倒的声音,可是有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自己能吗?他又想起了王芬等人的密谋,废除昏君,另立明君就能拯救这个将倾的东汉王朝吗?
曹操的心中已有了回复许攸的答案。
第二天,许攸来时,曹操交给他一封信,请他带给王芬。
许攸明知曹操拒绝参加,他还是把曹操的信转给了王芬,王芬打开信读道:“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借宗臣之位……”
此信从“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开始,引经据典,进行了有理有节的论证,大体劝告王芬等人不要太天真,就凭你们几个人现在的力量,根本办不成这件事,就算天子不行,也不是你一个刺史就能废的,如能这样简单,朝廷里三公九卿早就这样干了!就算能成功废了这个昏君,新立天子就能保证是明君吗?东汉中兴以来,安、顺、冲、质、桓这几位皇帝又有几位是明君?所以这事成功率为零,你们要三思!
王芬把信扔到一边,大叫:“这曹孟德就是胆小鬼,自己不敢做,还说了一堆废话!他不敢做,我们接着按计划干!”
王芬等人继续联络其他人,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汉灵帝来河间自投罗网。
就在汉灵帝即将出巡河间之际,太史令突然对他道:“陛下,臣夜观天象,北方出现一条赤气,运势不利,不可出巡啊!”
汉灵帝一听,立刻问道:“这天象是什么征兆?”
“或许是谋逆啊!”太史令分析道。
汉灵帝沉吟一下:“算了,为了安全起见,取消出巡河间的计划。”
汉灵帝不来了,王芬心中郁闷无比,难道是有人告密事情败露了?他越想越后怕,过了一段时间,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自杀了。
王芬一事更使得政局动荡,阎忠随凉州韩遂等人起兵叛乱,顺风顺水,后来被拥立为领袖,最后病死。此事侧面体现了当时的纷乱,也让曹操更有了警惕性。他虽然身处偏僻之处,两耳却未曾放过京中发生之事。
凉州叛乱一事,本身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却起了个头,随后幽州发生叛乱,南匈奴侵犯中原,接着益州发生暴动。各地造反活动层出不穷,西部的羌人也不时进犯内地,内忧外患把东汉王朝彻底逼进了死胡同,天下已经乱套。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历史之神选择了曹操,要把重任放在他的肩上,他将陪着东汉王朝走完最后一段崎岖之路,他生命的终点就是东汉王朝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