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四川
胡志金
让我们第一次向成功的人生致敬。
有朋友会问我,中国民间好吃的饮食甚多,缘何最爱豆花下饭。我想着,大概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豆花是最没有被污染的吧,毕竟人们不可能在白生生的豆花里下蒙汗药,也不可能在最爽口的豆花里添加色素,最主要的是豆花拈在筷子上,然后放在红油辣椒的油碟里拌一下,送进嘴巴,不会因肉的筋和骨让你的牙齿加重负荷。豆花放到在嘴里,只一抿,就直接进入了我们的消化系统,成为植物蛋白中最佳的营养。最关键的是,豆花下饭最便宜,其剩下的汤也是最解渴的。豆花下饭是老百姓在新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吃出口感、吃出味道来的。
豆花饭的前身是豆花,而不是指饭。在四川,吃干白饭下豆花算是上等菜,这要源于这道菜含很高的植物蛋白。对于今天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三高”现象来讲,豆花里的植物蛋白既不增加血压,又能对体能有最好的支持。豆花,看上去白嫩,吃起来爽口,更不哽牙齿,夹在筷子上伴着碟儿里的红油、葱花、调味盐,吃到嘴里,那叫一个爽口,而今流行的口感,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曾在重庆黄山云岫楼前的一条街上吃过一回豆花。这里与其说是街,准确地说是一条马路,直通南山植物园。这条街基本上都卖豆花饭,所以也叫作豆花一条街。这里是唱《红梅赞》最原生态的地方,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小礼堂旧址。
一条逶迤绵长的马路边,豆花馆一家接一家。我随意走进一家店,主人家看到有客人来了,连忙问吃啥子。我说你这里的豆花卖多少钱一碗。主人家的回答是六元。
这是2014年的秋天,豆花饭已由最开始的四元变成了现在的六元。这个平常百姓最喜欢的川味小吃现在一涨再涨,无疑是市场经济起的作用。
豆花端上来之后,我扎扎实实拈了一筷子,还好,没有断开,还可拈在筷子上往嘴巴里送。只有如此试一下,才能放得下心来吃豆花。缘何要这样一试呢?
这是因为中国民间传统的精华都在师傅留一手里面,就拿豆花来说,只有做到绵扎、白嫩、爽口,紧贴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才算是一碗好吃的豆花。缘何叫紧贴生活?就是说老板把食客的口感掌握透了,将豆花做到了有致。
我曾经吃过一家豆花馆的豆花,基本上是拈不起的,筷子一碰就化成了水。虽然老板很有歉意地说是昨晚点嫩了一点,但这是说不过去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意思就是你稍稍在生意上做一点假,顾客就可一眼看出来,以此喻人亦是这样的道理。
你不是想吃能够拈得起的豆花吗?那么好办,我就将豆花整老一点,于是就在锅里多煮一阵子,然后再点卤水。做餐饮最大的秘诀就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让世界瞩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此。
据专家称,真正的豆花其实是发源于老百姓的平常生活之外的,是在中国南方的庙宇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豆花加斋饭。今天,您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只有在寺庙里才能够吃到正宗的斋饭,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豆花下饭。
中国自古多名山仙景,多古刹寺庙,多高人侠士。这些古刹名寺藏在祖国的深山怀抱里,为中国民间手艺创造了天然的孕育环境,至今仍然是中国技艺、美食和旅游文化的胜地。
如此,鸟儿亦十分愉悦地在枝头上歌唱,有人说鸟儿吃啥,这个缘由便需说到人与鸟的关系,即中国古人向往的“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鸟儿在歌唱,我们在鸟儿的俯瞰中愉快地进食。一座绿荫成林的山上,浓密的小叶榕遮蔽了太阳,遍山是知了的歌唱。我想,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书剑英雄背刀挂剑的日子。
鸟儿觅食、吃食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况乎人类。
鸟儿觅食、吃食是我们人类常常见到的。
我在重庆旅游胜地二战盟军总部之外的豆花一条街里,憧憬着中国人的两个一百年。想到了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里面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被用来告诫大家要珍惜粮食。
故此,在饮食上,您将豆花做好了,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食物不是大鱼大肉,而是黄豆做成的豆花,您就学会了如何去找工作、做工作、完成工作,对未来就有了一半的信心和决心。一个人只有解决了温饱,了解了生活的本质,才能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逐您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