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老子曾任周王史官,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乃退隐著书。《道德经》一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言道德之意”,又称《老子》。其内容主要反映战国时期没落的下层贵族的思想情绪。在哲学上,本书既有积极的辩证法思想,又有消极的唯心主义因素,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东汉的道教、魏晋的玄学等,或引用,或缘饰,或发展,无不染上浓重的老氏色彩。

《道德经》为哲理韵文,韵散兼行,言简意赅,善用比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93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93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93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934],音声相和[935],前后相随,恒也[936]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937],万物作焉而不辞[938],生而不有[939],为而不恃[940],功成而弗居[941],夫唯弗居,是以不去[942]

其安易持[943]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944]。其脆易泮[945],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94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947]。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948]。慎终如始[949],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950],不贵难得之货[951];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952]。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53]

说明

《道德经》是一部哲理著作,但其微妙的思想内容、言简意深的表现形式,使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从文学角度说,本书主要特色在于运用极易体察的生活经验,以通俗的语言去说明玄奥精微的哲理。这里所选的两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原理,揭示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静止孤立的。文章从美与恶、善与不善相对说起,引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一切依从自然的发展,无为则无不为,无教则无不教。行文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词约义丰,含意深刻。篇中长短句参差错落,摇曳生姿。

《其安易持》说明了事物发展必须循序渐进,遵循由小到大的客观规律。文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排比的形式、贴切的比喻,极富形象性。

《道德经》一书从思想上是反文学的,但通观全书,章句齐整,运用排比、对偶,且句末押韵,读来琅琅上口,颇有诗歌风味。

集评

苏辙曰: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言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

——《老子解》

王夫之曰: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

——《老子衍》

钱钟书曰: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

——《管锥编》页四二一

姚鼐曰:上古建国多而小,后世建国少而大;国大人众,虽欲反上古之治而不可得。

——《老子章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