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共二十一卷,重点记述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重要史实。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又因《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国语》也称“春秋外传”。《国语》重在记言,文字朴素简括,虽亦不乏出色篇章,但就文学价值而言,逊于《左传》。

召公谏厉王弭谤[558]

厉王虐,国人谤王[559]。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560]。”王怒,得卫巫[561],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56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563]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6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65]。川壅而溃[56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567]。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568],瞽献曲[569],史献书[570],师箴[571],瞍赋[572],矇诵[573],百工谏[574],庶人传语[575]。近臣尽规[576],亲戚补察[577],瞽、史教诲[578],耆、艾修之[579],而后王斟酌焉[580]。是以事行而不悖[58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582];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583]。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584]。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585]。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586],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587]?”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588]

说明

这篇文章以召公的谏辞为重心,叙述了周厉王昏庸暴虐,不听召公劝告,最终被人民流放这一重大事件,表现了召公重视民意的政治远见。他所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见解至今仍有教诫意义。

《国语》重记言、少叙事的特点在本篇可见一斑。召公的谏辞,说理严密,从论点到论证,层层推进,周详透辟。语言简洁凝练,比喻贴切自然。以川喻民之口,用川之不可壅,说明弭谤之不当。全文仅二百多字,而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厉王拒谏、国人流放王这一连串事件叙述得井然有序、要言不烦。“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后紧接“三年,乃流王于彘”,中间省略了多少具体事件,而厉王被流放的主因已被拈出。骊珠已得,令人深思。

集评

金圣叹曰: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凡作两番比喻。后贤务须逐番细读之,真乃精奇无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谈诵习而已。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二

林云铭曰:召公所谏,语语格言。细看当分四段。第一段言止谤有害;第二段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第三段言民之有言实人君之利;第四段言民之言非孟浪而出,皆几经裁度。不但不可壅,实不能壅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警健绝伦。世人不察立言层节,辄把此等妙文一气读却,良可惜也。

——《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孙鑛曰:“天子听政”一段,自是本理。而首以川譬之,后以山川原隰沃衍譬之,各极旨趣。

——《古文分编集评·三集》卷五

余诚曰: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至前后叙次处,描写王与国人,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中遒炼文字。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范文子论外患内忧[589]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590]。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591],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592]。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593],而斧钺不行[594],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595]。过由大,而怨由细[596],故以惠诛怨[597],以忍去过。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598]。今吾刑外乎大人[599],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600]。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601]。偏而在外[602],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603]。”

说明

关于一个国家内政和军事之间的关系,范文子提出了“内和而外威”的命题。

对此,范文子步步深入地进行了论证:第一,“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晋国法度不完善,“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尚不具备向外动武的条件。第二,“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内忧、外患二者哪一个为害更大呢?“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所以范文子不赞成与楚国交战,建议暂时留着楚、郑二国作为晋国的外患。

“攘外必先安内”,“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范文子之论说明的便是这两条道理。

集评

林云铭曰:晋为盟主非一日,伐郑讨贰,遇救而逃,失诸侯必矣。奈论厉公之德,免其内忧,未始非福也。文子老成谋国,料事洞如观火。通篇以“德”字作眼,而以忧患祸福等字作前后照应。总以持满之戒,非大德不能,此实千古龟鉴。厥后文子祈死,武子不免弑君,岂能无遗恨于一战哉!

——《古文析义·二编》卷二

叔向贺贫[604]

叔向见韩宣子[605],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606],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607],其宫不备其宗器[608]。宣其德行,顺其宪则[609],使越于诸侯[610]。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611]。行刑不疚,以免于难[612]。及桓子[613],骄泰奢侈[614],贪欲无艺[615],略则行志[616],假货居贿[617],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618]。及怀子[619],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620],可以免于难[621]。而离桓之罪[622],以亡于楚[623]

夫郤昭子[624],其富半公室[625],其家半三军[626],恃其富宠[627],以泰于国[628];其身尸于朝[629],其宗灭于绛[630]。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631],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632]。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633],而患货之不足[634],将吊不暇[635],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636],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637],其自桓叔以下[638],嘉吾子之赐。”

说明

历代统治者喜富忧贫,而叔向“贺贫”,则一反常理。全文读毕,使人不由不佩服叔向的慧识明见。叔向贺贫是表,劝立德是实。晋国当时正处在阶级分化激烈的动荡年代,如何在这种时代下善保其身、善保其族,正是当时贵族中的有识者日夜思考的问题。叔向的议论代表了他们的一种看法。

本文篇幅短小紧凑,首尾呼应。文字峻利质朴,明达晓畅。论点一经提出,釆用正反对比的事例进行论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故能令听者动容,口叹心服。后世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即本于此。

集评

金圣叹曰:读柳子厚贺失火,不如先读此。看他写栾家三世,有许多转折。写郤家,却又是一直,极尽人事天道。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二

林云铭曰:叔向贺贫之说,旧评以为翻案文字,与柳子厚贺失火一样奇创。不知王参元以富名掩其才名,人不敢荐,一失火便可贺。此则借一“贺”字,逗出德来,以为劝勉。故引栾、郤有德无德祸福之应做个样子,其意以为宣子有栾武之贫,若无其德,亦未必可以免难而庇宗,况又以贫为忧乎!此因事纳忠,词甚峻厉,不是言空空一味贫便当贺,作宽慰奉承语也。是故宣子忧贫,本为计利,而叔向却为之计害。觉卿大夫柄政,无一非祸机所伏。以栾武子之德宣及中外,止讨得“免难”二字便宜,其余则逃亡刑戮,或灭全宗。所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无害即是利也。不知其所当忧,将改贺为吊矣。宣子闻言,以存亡为谢,且为全宗受赐,岂溢词哉!是一篇极正当文字,如何认作翻案看!

——《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孙鑛曰:“宜及于难,而赖武以没其身”,见有俭德者犹能善后也;“可以免难,而罹桓以亡”,见无德者虽然改行,犹罹其殃也。又深言郤氏以明之,旨趣晓然。

——《古文分编集评·三集》卷五

俞桐川曰:说一“德”字,便将“贫”字压倒;说一“难”字,便将“贫”字抬高。层递圆转,玩诵不厌。

——《古文分编集评·三集》卷五

余诚曰:首一段将题面提清,次一段将宣子之问作一波,以下着重在德上,发明贫之所以可贺。却先言贫而有德者可以免难当身,兼可庇荫后人;无德者即或当身幸免,亦必移祸于后;复言富侈无德者立即灭亡。总借晋事来说,以见贫而有德之可贺。“今吾子”一段,乃正言其贺之故,而戒其勿以贫为忧。末以宣子拜谢作结。结构精严,议论警切。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吴楚材等曰:不先说所以贺之之意,直举栾、郤作一榜样,以见贫之可贺与不贫之可忧。贫之可贺,全在有德,有德自不忧贫;后竟说出忧贫之可吊来,可见徒贫原不足贺也。言下宣子自应汗流浃背。

——《古文观止》卷三

伍举论章华之台[639]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640],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641],安民以为乐[642],听德以为聪[643],致远以为明[644]。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645],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646];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647],而以察清浊为聪也[648]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649],高不过望国氛[650],大不过容宴豆[651],木不妨守备[652],用不烦官府[653],民不废时务[654],官不易朝常[655]。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656];问谁相礼,则华元、驷[657];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658],其大夫侍之[659]。先君是以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穀败焉,百官烦焉[660],举国留之[661],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662],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663],惧之以蜀之役[664],而仅得以来。使富都那竖赞焉[665],而使长鬣之士相焉[666],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667],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668],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669],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670]。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671]。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672],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673],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故先王之为台榭也[674],榭不过讲军实[675],台不过望氛祥[676]。故榭度于大卒之居[677],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穑地[678],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679],于是乎为之;城守之末[680],于是乎用之;官寮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681],于是乎成之。故《周诗》曰[682]:‘经始灵台[683],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684]。经始勿亟,庶民子来[685]。王在灵囿,麀鹿攸伏[686]’。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687],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688],楚其殆矣[689]!”

说明

文中伍举用关于什么才是美、如何才能立美名的论述,劝楚灵王“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作者采用铺陈、夸张、排比、对比的手法,色彩绚烂,气势宏大,在以质朴无华为风格特色的《国语》中显得别具一格。

集评

林云铭曰:楚灵劳民伤财,大兴游观土木,其意自谓可以长享荣贵、夸示诸侯,全不在君德上理论。殊不知台美则财匮、财匮则民不得安,非保国之道也。伍举之对,注定费财夺民上着眼,开口提出服宠、安民、听德、致远四句为纲,以闻不闻轻轻点过,即分叙匏居、章华二台,用此四句之意,错综逐一相形,其得失自见。再将章华所以不得为美处洗发一番,又将四句之意穿指摶垸,见其有相因之势,俱坏于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一着,不但不得为美,且以为恶之甚者,警切极矣。末言先王为台,原以利民,非以匮民,不当将匮民之台自称为美,以致国濒于危。尤为谆恳之论。细味之,段落井然。奈旧注全不解了,且有错谬,使读者不无讶其拖沓,诚可惜也。

——《古文析义·二编》卷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