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⑴,譬如北辰⑵,居其所而众星共⑶之。”
注释
⑴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本句是说统治者要用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⑵北辰:北极星。
⑶共:同“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
⑴诗三百:诗,指《诗经》,实有305篇,三百只是取整数。
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无邪,纯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原文
子曰:“道⑴之以政,齐⑵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⑷。”
注释
⑴道:引导。
⑵齐:规范、整治。
⑶耻:羞耻之心。
⑷格:亲近、服从。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用刑法来约束,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制来整治,不仅百姓会有羞耻之心,人心也会归服。”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⑴有:同“又”。
⑵立:自立,即确定了人生的目标。
⑶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⑷天命: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⑸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⑹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同“纵”,放纵;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原文
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⑵御⑶,子告之曰:“孟孙⑷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⑴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⑵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⑶御:为孔子驾车。
⑷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询问孝道,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⑴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⑵疾之忧。”
注释
⑴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⑵其:代名词,指子女。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发愁。”
原文
子游⑴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⑴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弟子。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行了。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孝敬父母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⑴。有事,弟子服其劳⑵;有酒食,先生⑶馔⑷,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⑴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
⑵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⑶先生:长辈。
⑷馔(zhuàn):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⑴言终日,不违⑵,如愚。退而省⑶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⑴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
⑵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⑶省:考察。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⑴,观其所由⑵,察其所安。人焉廋⑶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⑴以:作为。
⑵由:途径,可译成经历。
⑶廋(sōu):隐藏。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的作为,观察他的经历,了解他所安乐之事,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⑴。”
注释
⑴器:器具。器具都有专门的用途,喻指专门的人才、特定的才能。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做,然后再说出来。”
原文
子曰:“君子周⑴而不比⑵,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⑴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群众。
⑵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是与人勾结,小人是与人勾结而不是团结群众。”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⑴,思而不学则殆⑵。”
注释
⑴罔:迷惑。
⑵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原文
子曰:“攻⑴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已⑷。”
注释
⑴攻:攻击。
⑵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⑶斯:代名词,这。
⑷已:动词,止。
译文
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原文
子曰:“由⑴!诲女⑵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⑴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⑵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原文
子张⑴学干禄⑵。子曰:“多闻阙⑶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⑷;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⑴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⑵干禄:干,求也;禄,旧时官吏的俸给。
⑶阙:放置在一旁。
⑷寡尤:寡,少。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得到俸禄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避开有怀疑的,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懊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原文
哀公⑴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⑵,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⑴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
⑵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原文
季康子⑴问:“使民敬、忠以劝⑵,如之何?”子曰:“临⑶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⑴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其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
⑵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⑶临:对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爱抚幼小,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努力了。”
原文
或⑴谓孔子曰:“子奚⑵不为政?”子曰:“《书》⑶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⑷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⑴或:有人。
⑵奚:为何。
⑶《书》:指《尚书》。
⑷施:推及。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再把这种品德影响到政治上。’这也是参与政治了啊,为什么要做官才能够算是从事政治呢?”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⑴,小车无軏⑵,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輗⑴(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⑵(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⑴可知也?”子曰:“殷因⑵于夏礼,所损益⑶,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⑴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
⑵因:因袭、沿用、继承。
⑶损益:减少和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⑴而祭之,谄⑵也。见义⑶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⑴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⑵谄(chǎn):谄媚。
⑶义:人应该做的事。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故事
李密行孝不出仕
在蜀汉和西晋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叫李密,他的一生虽然成就不大,但《晋书·孝友传》还是将他列在了第一位,称赞他孝顺恭谨。李密留传于后世的名作是《陈情表》(“表”是古时候的一种文体,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它被后人称赞为“孝道的典范”。
李密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人,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年轻时就拜当时有名的“蜀中孔子”谯周为师,谯周是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名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门徒。李密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儒家的经典著作,在文学方面也很擅长。
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公元263年被打破。这一年,蜀汉政权被曹魏政权所灭,后来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开国君主,即晋武帝。
汉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也影响了后来的统治者。晋武帝继承了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大力提倡孝道,这样做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因孝闻名,正因如此,他多次被朝廷要求出来做官,但是他一直以各种借口来推辞。李密喜爱儒家的著作,明白“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但为什么坚持不出来做官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蜀汉被灭,李密也成了亡国之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能够有所作为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心里是有一些不服气的。
第三,做官不易,如履薄冰。皇帝高兴的时候,臣子为君王的心腹;皇帝不高兴的时候,臣子对君王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晋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没有什么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做官,未来祸福难料,所以,李密不是不能出来做官,也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做官的时机还不合适。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确立了太子,就下诏征李密做太子洗马(官名,是太子的侍从官)。李密再次推辞,然而朝廷的诏书多次下达,地方官员也奉旨频频催促李密赶紧就任。
在古代,一些名人在政权更迭之时常常被逼着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而且还要积极地与统治者进行合作,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在晋王朝建立前后,掌权的司马氏用这样的理由杀了不少名士。对于自己的处境,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为了防止统治者产生误会,他确实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名节不想出来做官,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祖母需要照顾。《陈情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了自己的不幸:刚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那年,舅舅强行让母亲改嫁。祖母刘氏看到李密体弱多病,就担起了抚养的义务。李密的家族比较小,亲朋好友很少,缺少依靠。“形单影只”是他当时真实的写照。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密的祖母也已经老了,而且多病。
李密非常清楚:自己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而祖母如果没有他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李密实在不忍心不赡养自己的祖母。
写《陈情表》的时候,李密四十四岁,祖母九十六岁,刘氏这样的高龄在古时候可说是奇迹了。李密饱读诗书,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他知道自己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因此在祖母还活着的时候,要努力尽一份孝心。
在《陈情表》的最后,李密说,希望陛下能怜爱体恤他的一颗至诚之心,满足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享尽天年。
李密在《陈情表》中强调了孝的必要和重要,但是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李密想等自己把祖母养老送终之后,再向君王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陈情表》全文朴实无华,用语恳切,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李密的表文呈到了朝廷,晋武帝看了以后,也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孝子。晋武帝不但同意了暂时不让李密出来做官,还对李密进行了嘉奖。
在李密的精心照顾下,他的祖母得以以高寿离世。祖母去世以后,李密按照当时的礼节服丧,一切礼仪都完成以后才出来做官。李密做过温县的县令,他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不阿,实实在在地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
李密原本是希望到朝廷担任一些官职,以便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朝中没有人为自己推荐,最后他只做到了汉中太守,不到一年之后就辞官回家了。后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生于乱世,一生没有大的作为,但他在《陈情表》中以数百字尽显孝子之心,即使现在读来仍令人感动万分,这已经足够伟大了。
评论
李密所著《陈情表》以一片至诚孝心感动千古。孝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格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被看作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道的传统观念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