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
2004—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研究方向毕业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
2000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2007年12月19日答辩)
2000级香港博士生苏洁玉(延后至2007年毕业)《三维视野中的香港儿童文学》答辩决议
香港儿童文学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一脉。由于各种原因,学界一直缺乏对香港儿童文学的系统考察研究。苏洁玉的博士学位论文《三维视野中的香港儿童文学》,选取1941年香港出现本土儿童文学原创作品以来至21世纪初的香港儿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论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填补了香港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
论文研究思想明确,研究方法正确可行。作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以“竭泽而渔”的精神,系统查阅、整理了1941—2000年间香港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析、归类,配以统计分类图表,从而使整个研究建立在充分翔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论文将香港儿童文学与香港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并将其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以生长期、转型期、发展期三个时间阶段为经线,以本土色彩、中国情结、世界关怀三种主题意识为纬线,织就了一幅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创作实绩、审美嬗变的立体图谱,符合香港儿童文学的历史状况、社会心理与文化身份。第五章“三维视野中的香港儿童文学发展期”论述尤为精到,对“移民意识”“世界关怀”的分析透彻深刻。
论文视野开阔,结构严谨,文献翔实,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学风端正,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在“文学史”的框架与细密文献采集之间尚有进一步深究的空间,某些方面显得匆忙。总之,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苏洁玉的答辩表示满意,经过投票,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苏洁玉文学博士学位。
2001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2004年5月31日答辩)
2001级博士生王林《论现代文学与晚清民国语文教育的互动关系》答辩决议
本文将现代文学与晚清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联系起来进行论析,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无论对于研究现代文学,还是研究晚清民国教育来说,都是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论文体现了一种新的突破和推进:首先,论文深入分析并评论新的教育制度,尤其是新的语文教育的形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就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整体性考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深入探讨现代文学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都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本文是对清末民初中小学语文教育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现代儿童文学的产生及其对现代文学整体格局与秩序的作用,这对现代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研究具有双重的价值;再次,本文还立足于语文教育的层面,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建构以及对后世审美观念和言说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比单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关注“经典化”问题显得更为全面和客观。此外,论文提出“儿童文学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的观点,对于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本文还列举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语文教材内容和相关的教育史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事实推演,这不仅在资料的挖掘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而且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性和科学性。
本文研究角度新颖、写作科学严谨、资料丰富、论据充分、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如果作者在论述语文教育时期能够对更多的经典作品进行阐释,则会使研究更加完善。
总之,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王林的答辩表示满意,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王林文学博士学位。
2001级博士生张嘉骅《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答辩决议
本论文以文化研究作为切入点,就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文化积淀、代际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涉及叙事与认同、启蒙功能、童年编码与话语权、集体记忆、民族、性别等儿童文学的诸多文化议题。论文作者以批判意识,对以往的儿童文学观念进行了重新探析,提出了儿童文学应该转向非本质研究的主张,这是对儿童文学本质内涵的一种新的理解。作者针对“童年想象”的主题,提出了“重造的童年”“变动的童年”“复数的童年”的概念,这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并列性,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学术勇气。论文充分关注海峡两岸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借鉴国外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改变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丰富儿童文学理论话语、促进中西儿童文学理论对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述深入、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文写作科学、严谨、富于思辨色彩。
如果作者能够对自己所批评的本质论所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语境有更深入的考察,论述将会更加周延。
答辩委员会对张嘉骅的答辩表示满意,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张嘉骅文学博士学位。
2001级博士生金莉莉《儿童文学叙事研究:一个后经典叙事学视角的分析》答辩决议
本文将西方后叙事学理论引入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从叙事语境、叙事聚焦、叙事结构入手,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叙事特征。论文借鉴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儿童文学的形态及其特有的书写方式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论文提出成人与儿童间的权力关系是儿童文学存在的叙事语境的观点,指出“权力话语中的对话因素”是形成儿童文学叙事特征的关键所在,并分析和描述了其在作者、读者、聚焦、声音、结构、时间和空间等叙事层面的体现和影响,这一研究及其阐释具有一定的新意和说服力。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成果对儿童文学理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并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和评价参照体系。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写作科学严谨、材料翔实、论证充分、观点明确,文学表达流畅。如果作者能够将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关注本土的儿童文学的叙事实践的发展,这样会使本研究更加深入完善。
答辩委员会对金莉莉的答辩表示满意,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金莉莉文学博士学位。
2002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2005年6月7日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曹文轩
2002级博士生舒伟《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答辩决议
我国的童话理论研究一向比较薄弱,对童话本体论的专题研究尤为稀见。舒伟的博士论文《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以中西、古今对话为语境进行童话的溯源与比较研究,对于拓宽我国童话研究的学术视野,提升我国童话创作质量,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立于比较高的学术视点,对中西童话的渊源、演进及童话的性质与基本属性进行了深入梳理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有相当详尽的辨析,并从童话的历史发生学和语言学角度,通过对童话的历史印记、神话胎记等内在因素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童话的艺术章法和本质特性,得出具有创新意味的结论,对当下的童话研究是一种突破。论文对中西童话的演进历程的梳理,史料相当丰富翔实,为当今的童话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学术资源,显示出作者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有充分深入的把握。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逻辑性强,文献翔实,论证充分,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写作规范,表明作者具有独立的学术能力和良好的学术潜质。这是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学术深度的优秀博士论文。由于论文较少联系中国当代童话创作实际,因而对当前儿童文学原创的启迪意义尚不够明显。
答辩委员会对舒伟的答辩表示满意,经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舒伟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2002级博士生李虹《都市里的青春写作:论“70后”作家群的小说创作》答辩决议
“70后”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是近年来引起多方关注的重要文学现象。李虹的博士论文《都市里的青春写作:论“70后”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以70年代后作家群的小说创作现象与特质作为研究对象,论题具有填补空白的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在广泛研读“70后”作家群小说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论文的写作,文献材料十分翔实。论文从“文化现象”与作家作品解析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对“70后”作家群小说创作中的青春、成长的主题取向,性——身体的叙事话语,对中国社会底层人生的想象,以及打通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界限的“新狎邪体小说”等创作特征和创作现象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剖析,并对“70后”作家群的小说赋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新质美学及其不足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提出了新观点、新见解,对当代文学尤其是“70后”作家群研究有一定突破。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是,对于一个以代际划分的创作群属,缺乏将“70后”与“60后”及“80后”的创作进行比较。
总之,该论文中心突出,逻辑性强,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学风严谨,文笔畅达,写作规范,是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深度和突破性的出色的博士论文,表明作者理论基础扎实,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潜质。
经答辩委员会答辩和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李虹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2003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
2003级博士生张国龙《成长之性: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的文化阐释》答辩决议
对“成长小说”进行专题研究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张国龙的博士学位论文直接从“性”这一敏感且核心的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进行的文化阐释研究尚未见到,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
论文全景呈现各时段成长主题书写中的“性”,并从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视角,考察了“成长之性”景观的文化负载。论文提出了“完整、完美成长”,即生理之性与心理之性的统一的理念,这在理论上具有开拓意义。论文还提出了“无性成长”等重要观点,颇具启发性。论证是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令人信服。该论文对成长小说的全面考察和文化阐释,对廓清儿童文学理论中多年来纠缠不清的一些话题具有积极意义,拓宽了儿童文学理论视域、深化了儿童文学理论思考,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作者理论基础扎实,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潜质。
论文中心突出,逻辑性强,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学风严谨,文笔犀利灵动,符合学位论文规范。
作者的某些观点尚需斟酌。
这是一篇具有学术深度和创新性的优秀博士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张国龙的答辩表示满意。经答辩委员会5人投票表决,一直通过张国龙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2004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2007年6月6日答辩)
2004级博士生郑欢欢《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答辩决议
学术界对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大多停滞于表面的描述层面,少有深入的理论阐述。这种局面使得中国当代儿童电影始终未能得以精辟而细致的解读,而这种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郑欢欢的论文《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当代儿童电影所进行的最具理论深度的阐述与解读。论文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与很高的学术价值。
论文建立在充分翔实的文献基础上,确保了论文的学术质量。论文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创新性:第一,以“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作为切入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了儿童电影与儿童生命世界之间的深层逻辑关系,从而更加贴近儿童电影的艺术本质;第二,提出“儿童电影是儿童生命世界的影像传达”的基本命题,既强调了儿童电影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媒介的特性,又强调了儿童电影应该具有适合儿童审美的方式表现儿童精神生命世界的儿童本质特征;第三,论文运用了电影学、儿童文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人性建构”“青春关怀”“幻想张扬”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儿童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中学生题材、幻想题材等三类影片,对此三类题材影片的审美嬗变过程,做出了清晰而富于理论思辨的勾勒,并揭示了演变背后的思想的、历史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的诸方面的制约因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四,论文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资料有一定的新发现。全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献翔实,学风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如果能对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进行一些批判性和提示性的思考,则能使论文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郑欢欢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郑欢欢的博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4级博士生陈苗苗《出版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个案》答辩决议
陈苗苗的论文《出版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个案》,选取“出版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论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作者强烈而执着地介入当下文化语境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出版文化”的资料收集与资讯处理,涉及文学生产方式的内部运作,这是当下一般的文学批评所力不能及的。因而论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前瞻性。
论文从商业趋势下的少儿图书市场与儿童文学产业化运作的建构入手,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做了深入探讨。论文在以下三方面具有创新性:一是探讨了“儿童文学产业化运作的建立”这一重要现象的过程、现状、特征,通过对历史与现状的联系与对比研究,确立了这样一个既成现实,并且对“三个细分市场的生态”做了清晰的界定与描述,这就从根本上阐述了当前儿童文学从文化属性到审美属性的重大变化的基础,为具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二是细致地分析了市场对儿童文学创作与生产的影响关系。就少儿出版文化的价值理念、生产方式、生产体制、传播渠道等对儿童文学整体发展的制衡做了深入探讨,其中第二章对于出版介入后,儿童文学出现“青春文学”、“童年文学”和“幼儿文学”的三个细分市场的论析尤为精彩,有力地拓宽了“儿童文学”的概念与内涵。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理想的出版文化对儿童文学未来建构”的建设性思考,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三是提供了大量详尽准确的儿童文学出版状况的资料,并对其做了有效的评析,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认识此领域的状况。
全文结构严谨,论述充分,逻辑性强,材料翔实,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
当下出版现状存在着某种芜杂状况,作者如能结合这方面的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将使论文增色。
答辩委员会对陈苗苗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陈苗苗的博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4级博士生陈莉《从冰心到秦文君: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答辩决议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体意识,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论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此鲜有论述。陈莉的论文《从冰心到秦文君: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全面深入地探究了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选题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
论文学术视野开阔,结构合理。从“导论”即可见作者对于“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有着相当的理论积累和文献准备,而且这种视野是贯通现代与当代,连接中国与外国的。全文从“女作家的历史性出场”“女性言说的通道”“主角女孩的成长之路”“女性生命的象征与思考”四个方面依次展开的研究,不仅勾勒了不同时代女性写作的历史性发展,而且着重透视了“言说方式”“成长主角”所体现出来的总体走向与个性特征,而这些视点上、审美上的不同,经由第四章与某些男性作家写作的比较研究,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与深化。论文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基本主题之下,从现代儿童文学出发,一路剖析至当下,前后的呼应与对照,典型个案的分析比较,论证充分,逻辑性强,并使论文获得了历史感。全文材料翔实,学风严谨,文字表达准确、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
论文在引用《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等西方论著方面,尚有进一步整合与深化的空间。
答辩委员会对陈莉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陈莉的博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8年答辩委员会名单(2008年6月7日答辩)
主 席 曹文轩 教 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委 员 叶舒宪 教 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郑海凌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钱振纲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郑国民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舒 伟 教 授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2004级博士生浅野法子博士学位论文《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平行比较研究》答辩决议
近年来关于文学发生期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中日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也是一个亟待关照的重要论题。日本留学生浅野法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平行比较研究》,选取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的两种代表性期刊《儿童世界》与《赤鸟》为切入口,展开对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的平行研究,角度新颖,选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填补空白意义。论文采用跨文化、跨语言的平行比较手法,注重实证研究,查阅了大量中、日两国的文献,付出了艰苦劳动。论文上篇重点考察《儿童世界》,下篇将《儿童世界》与《赤鸟》进行比较,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分别揭示了《赤鸟》中的中国形象和《儿童世界》中的日本形象。论文尝试在自己的框架内加以规范、论证,为研究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搭建起来一个基础性平台,对中日现代儿童文学艺术潮流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互动的分析,论证清晰。与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插图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儿童来说,插图是他们进入艺术世界的重要途径。插图不仅显现了杂志编辑者的方针、用意,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对儿童的“发现”和理解,论文对插图材料的重视,在研究思路方面别具一格,对深化论题也是很有意义的。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视野开阔,学风端正,文献充分翔实,写作科学严谨,文笔通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注重实证研究的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对中、日儿童文学发生期比较的同、异之处尚待加强。
答辩委员会对浅野法子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5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浅野法子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5级博士生陈如意博士学位论文《儿童文学与新马华文教育研究》答辩决议
教育研究近年来成为现当代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新加坡留学生陈如意的博士学位论文《儿童文学与新马华文教育研究》,第一次将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与儿童文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研究,选题视角新颖,对促进新马华文教育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在充分调研、把握新、马两国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新马华文教育的发展、演变,并将这种发展演变过程与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审美特征有机结合,从中发掘新马华文儿童文学教学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质意义。
论文切口虽小,时间跨度却长,广泛触及当代文化建构中的敏感问题:国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实用语言与文化灌输、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等。论文以比较的视野,详细考察新马社会历史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复杂关联和影响,揭示出作为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儿童文学有效地进入华文教育的历史文化动因及其途径和方法,指出新马华文教育研究与儿童文学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儿童文学是华文教育的推助器,反过来致力于“本土化”的华文教育,必将促进新马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论文选题富于挑战性,明确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自觉,彰显出作者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论文结构合理,文心细密,理论分析与具体文本有机交融,并结合以图表为主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使结论更为充分客观。全文写作科学、严谨,学风端正,文笔流畅,观点正确,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因论文涉及的时间跨度过大,致使对某些问题的探究显得匆忙,影响深度。
答辩委员会对陈如意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5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陈如意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5级博士生张美红博士学位论文《中韩现代儿童文学形成过程比较研究》答辩决议
中韩两国在近现代文学发展背景、脉络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现代性的儿童文学形成过程亦如此。比较这两个国家的儿童文学脉络,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儿童文学形成的特点,并有可能发掘出一些以前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环节、现象或作家作品。此前,国内专论中韩两国儿童文学比较的论文并不多见,张美红的博士学位论文《中韩现代儿童文学形成过程比较研究》首次探讨中韩现代儿童文学形成过程及其异同,选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及应用意义。论文选题具有挑战性,运用一般资料和研究手段来把握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儿童文学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中韩儿童文学进行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从中凸现两者的影响关系和各自的特色,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具有本学科的前沿性。论文把中韩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过程置于两国文学转型与发展的流变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中韩两国儿童文学从萌芽到觉醒的整体轮廓及其异同,同时展现现代中韩文学关系的变化,并充分关注两国在儿童文学方面彼此间的传承关系。论文涉及的大量韩国、日本儿童文学资料,是作者前往韩国、日本直接查阅、翻译和研究的成果,属第一手资料,首次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这些成果更增加了论文的学术含量与创新价值。论文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得当,写作科学严谨,观点正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在“展示”方面功力可见,而在“阐释”方面稍嫌不力。
答辩委员会对张美红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5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张美红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5级博士生许军娥的博士学位论文《论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中心》答辩决议
近年来文学经典化的问题研究颇多,但理论阐释远多于具体的实证研究。许军娥的博士学位论文《论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中心》,以近年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研究中心,把经典化的理论扎实地运用于实际的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从对儿童文学经典生成因素的理论探析入手,纵探百年儿童文学创作成就,又具体落实到典型个案的解析,立体而全面地梳理了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之路,认为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受制于各种因素,是文学内部因素与外部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历史和文化的生成物,具有流动性,又兼具永恒的特征。论文层次清晰,论证充分透辟,具有说服力。论文选题既独特,又不失普遍意义。有不少创新之处,见出作者良好的公共视野与问题意识。论文融入文献学、文化研究、媒介哲学、传播学与接受美学等诸多理论,不仅加深了论文结论的可靠性,也拓宽了研究视野,使论文结构更为丰富立体。全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文献翔实,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经典化的要素非常广泛,论文对相关要素之间深入而复杂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答辩委员会对许军娥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5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许军娥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5级博士生郝婧坤博士学位论文《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答辩决议
郝婧坤的博士学位论文《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以“生态批评”为视点,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细致梳理,视角独特,选题在“生态批评”呼声渐起的当下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对以往研究资料认真综述、把握的基础上,以当代儿童文学关注的不同题材和主题为依据,从与动物有关的文学作品、阐释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思生态灾难的文学作品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意蕴,力图勾勒出一幅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图谱,建构儿童文学中的一条重要主题线索——“生态”主题的发展脉络。论文倡导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自觉的生态文明、生态精神、生态智慧意识,以“生态批评”建构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又一维度,显示了论文良好的问题意识。论文在余论部分指出中国当代生态主题儿童文学创作的不足,强调所谓“生态”意识要服务于“儿童”的“文学”,指出如果离开了文学性、艺术性,不论多么重要、深刻的思想也无法深入到儿童的内心,而只会使文学沦为空洞思想与主题的符号。这种看法是冷静而有意义的。论文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文献翔实,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清丽,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如能更深入地考察与生态主题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意识的发展与变迁,则会使论文更具深度。
答辩委员会对郝婧坤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5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郝婧坤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6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
2006级博士生李蓉梅博士学位论文《多维视野中的动物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动物小说是文学与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但国内对其研究比较薄弱。李蓉梅的论文运用文学、哲学、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手段,展开对动物小说的全新探讨,论题对于深化动物小说研究,促进我国动物小说创作,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充满思辨色彩。全文从动物形象、叙事视角、生命哲学、生命伦理等四种维度,层层深入,系统探讨了动物小说创作的文学特质、文化精神及其内含的哲学、伦理学上的意义。论文关于动物小说中的动物能否开口说话、动物的生命悲剧问题及从哲学、宗教角度探讨动物小说的意义,具有创新性,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将动物小说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阶。
论文写作科学严谨,学风端正,既有宏现把握,又有对中外动物小说代表性文本的具体解读。全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观点正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对于动物小说与童话的关系尚可做进一步研究。
答辩委员会对李蓉梅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李蓉梅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6级博士生左昡博士学位论文《类型视野中的儿童幻想电影研究》答辩决议
儿童幻想电影在儿童电影乃至整个电影中,已日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门类。世界上对其所做的研究早已展开,并正逐步深入、系统化。但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左昡的论文以儿童幻想电影为研究对象,具有开拓性意义。论文运用电影学、儿童文学的跨学科资源与研究手段,以解答儿童幻想电影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对儿童幻想电影的样式、类型发展等精神内涵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作者对电影艺术有较好的悟性,又有较为深入的理性把握,因而论文对儿童幻想电影的研究有一定创新性。从表面上看,论文研究的是美国的儿童幻想电影,但作者的意识中却始终有中国的儿童幻想电影在。表面上中国儿童幻想电影是缺席的,但在实际上却始终在场。论文的动机是为中国儿童幻想电影的发展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照。因而论文的中国意义、当下意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全文学术视野开阔,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写作科学严谨,文献翔实,观点正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本论文对于促进我国儿童幻想电影的研究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对有些问题的论述稍显拘谨。
答辩委员会对左昡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左昡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1年答辩委员会名单(2011年5月23日答辩)
主 席 曹文轩 教 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委 员 张锦贻 研究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舒 伟 教 授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钱振纲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 晖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级博士生王家勇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儿童小说主题研究》答辩决议
王家勇的博士学位论文选取现代中国近百年间的儿童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出百年儿童小说创作的发展思潮、审美嬗变与艺术特色,选题对于深化中国儿童小说、当代小说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运用文学创作的主题和主题学理论,对丰富复杂的百年儿童小说的多元主题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出“启蒙教育”、“青春成长”和“苦难新生”三大主题,并由此切入,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三大主题小说的审美内涵、文化价值及对中国儿童“精神成人”的影响。论文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阅读量大,选题有一定难度。
论文文献翔实,学思清晰,论证科学严谨,观点正确,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第六章第四节“中外儿童小说苦难新生主题对话”略显单薄,尚可加强。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文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对王家勇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王家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8级博士生李红叶博士学位论文《安徒生对孩童世界的开启及其现代意义》答辩决议
李红叶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充分把握国内外安徒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安徒生童话的文化价值与世界文学史上的意义进行重新阐释,选题对于深化安徒生研究、童话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均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论文以“孩童”为关键词,从“孩童”和“文学”的历史联系和美学结合中切入研究对象,从安徒生童话创造的新形式、自然精神、宗教文化等层面透视安徒生童话对儿童世界的开启及其现代意义。安徒生童话为人类文学创造了一种抵达诗、抵达自然、抵达童心的全新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安徒生对世界文学史的特殊贡献是需要加以充分肯定和阐释的。论文提出的“民间童话的孩童化过程”“孩童诗学”“安徒生式的叙述方式”等概念,对于安徒生研究和整个童话文学研究,具有理论启发意义,是安徒生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论文文献翔实,结构合理,论证严密科学,逻辑性强,说理透辟,写作富于文采,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对“安徒生式的叙述方式”等命题的研究尚可深化,包括安徒生童话艺术与当代西方童话文学的叙事特征的关系。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文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李红叶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李红叶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8级博士生阿依吐拉·艾比不力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维吾尔族儿童文学研究》答辩决议
阿依吐拉·艾比不力的博士学位论文选取中国维吾尔族作家以维吾尔文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于深化维吾尔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论文涉及当代维吾尔族儿童学习的方方面面,难度较大。作者学风端正,文献功夫下得深,阅读量大,几乎囊括了当代维吾尔族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展开纵、横两个维度的探讨,既有宏观的对维吾尔族儿童文学发展思潮、外来影响、翻译传播以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整体观照,又有对吐尔逊买买提·帕合尔丁等重要作家的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等作品的细读研究,全方位地呈现了当代维吾尔族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与文化价值,具有填补维吾尔族文学研究空白的意义。
论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条理清晰,观点正确,具有一定思辨性,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关于维吾尔族儿童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探讨尚可深化。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文对于深化维吾尔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对阿依吐拉·艾比不力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阿依吐拉·艾比不力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7级博士生赵萍博士学位论文《论图画书语言》答辩决议
赵萍的博士学位论文选取国内儿童文学艺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图画书作为研究对象,并力图从图画书构造自身所运用的特殊表意媒介入手,揭示图画书的本质特点。选题难度较大,具有补白的学术价值和深化儿童文学艺术研究的积极意义。论文在充分把握中外图画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从儿童文学、艺术学、语言学、传媒学的跨学科多种维度,深入探讨图画书的特殊表意媒介,并首次将这种表意媒介界定为“图画书语言”,进而论证图画书语言的内部结构、基本特征、图画书语言各结构单位的结合关系与规律,及图画书语言的意义表现。
论文文献翔实,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观点正确,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所探讨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观点,可谓胜义纷呈,是图画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与学术突破,体现了赵萍的深厚学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论文如能从儿童阅读接受的维度,综合评价图画书“语言”的效能,则将进一步提升论文的应用价值。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赵萍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赵萍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2年答辩委员会名单(2012年5月23日答辩)
主 席 曹文轩 教 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委 员 张锦贻 研究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舒 伟 教 授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钱振纲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郑海凌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009级博士生崔昕平博士学位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书籍出版史论》答辩决议
儿童图书出版是儿童文学创作得以为读者接受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该环节的系统研究。崔昕平的论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间的儿童图书出版历程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维度,深入探讨30余年间中国童书在变革、转型、突破进程中复杂的外部出版生态和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童书出版产生的制约与影响,不但呈现了这种制约和影响下童书业多重属性交织博弈的发展进程,而且凸显了代表性的书人书事。论文对研究当代中国少儿出版史、儿童文学史具有突破性的补白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打通了文学与出版二者之间的边界,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既具开拓性,又富挑战性。
该论文的最大特色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以文献说话,同时充分运用儿童文学史的专业知识,史论结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阐发独到见解,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论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学风端正,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难得的优秀之作。
该论文对童书出版与创作之间的互动研究还可深入。
答辩委员会对崔昕平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崔昕平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9级博士生涂明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童谣发展史论》答辩决议
中国童谣资源极为丰富,然挖掘整理工作尚处草创阶段。该论文首次将先秦至民国期间的中国童谣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开拓性。论文不仅对童谣的概念、分类、特点和价值做了认真的辨析和探究,而且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中,纵探源流,横论诸说,力图勾勒出数千年中国童谣的发展脉络、兴衰更替,及其背后所揭示的社会、文化、文学的规范、制约和影响,以儿童的本体存在为立论之本,以童谣的游戏本质为立言之据,探究中国童谣的类型、性质和意义,并特别探寻了童谣本身的反作用力。
论文结构合理,史论结合,文献翔实,语言生动,饱含激情,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有质量、有观点的优质之作。
该论文对北大歌谣运动等现代部分内容的探讨还可深入。
答辩委员会对涂明求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涂明求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09级博士生谢炜珞博士学位论文《儿童文学与香港小学语文教育的对策研究》答辩决议
香港小学语文教学以往不够重视儿童文学的教学。谢炜珞的论文第一次以香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现状及其变革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一定的补白意义和充分的学术价值。论文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在占有充分翔实的调研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香港小学儿童文学教材的开发、管理,各级教学重点及层次构架,并提出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实践问题。论文的观点、建议和实践经验,对改进香港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论文针对性强,并具一定的操作性。
论文学术态度端正,理论功底扎实,观察深刻、观点准确,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是一篇有重要意义的优质之作。
该论文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可做更清晰阐述。
答辩委员会对谢炜珞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谢炜珞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0级博士论文答辩决议
2010级博士生谢纯静博士学位论文《少年小说中的成长书写——以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答辩决议
谢纯静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当今台湾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个案,探讨台湾少年小说与成长问题的书写。选题对于深化台湾儿童文学、少年小说研究,促进海峡两岸文学交流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选取了一个颇为独特的、有代表性的角度,即在收集丰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透过“成长”的主题,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围绕少年时代的重要角色关系——少年与父亲、少年与母亲、少年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关系,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作品从心理学的艾里克森的认同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上述诸多关系,考察少年小说在少年身心“成长”中的文学价值与审美心理作用,并试图进行某种规范性批评,对正在发生的儿童文学创作现实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当下关怀和现实价值。论文建立在充分阅读台湾少年小说原作的基础上,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中学教师教育经验,因而文献功夫扎实,充分结合现实,论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多有所发现,行文流畅,符合学术规范,显示了作者对本门学科的坚实把握和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论文对台湾少年小说的存在问题与发展空间尚需进一步深入。总之,本论文是研究台湾儿童文学的一个分量较为厚重的学术成果。
答辩委员会对谢纯静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谢纯静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答辩委员会名单(2016年5月23日答辩)
主 席 张锦贻 研究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委 员 舒 伟 教 授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邹 红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 岩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 晖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级马亚琼(教育部公派赴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一年,延后至2016年毕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的外来影响与比较研究》答辩决议
儿童戏剧在当今文化格局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我国对儿童戏剧的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反向制约了儿童戏剧的发展。马亚琼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的外来影响与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对话语境中多维度探讨1949—2015年间中国儿童戏剧发展与世界儿童戏剧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儿童戏剧艺术本体认知,提升儿童戏剧创作实践,丰富当代比较戏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填补空白的现实意义。
论文始终以儿童观和儿童戏剧观为中心,在运用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稀见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较充分依据且有一定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如对于中国儿童戏剧与苏联、欧美及世界多元文化关系的阐述,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戏剧活动及代表作品的考察分析等,都颇有眼光和见解。论文在文献考索上也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发掘了前人没有发现和重视的史料,文中所附书影、剧照、中外人士访谈、创作年表等表明了作者在此问题上所下的功夫和对本领域学科知识掌握得较为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为当今的儿童戏剧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学术资源。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逻辑性强,文献翔实,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对于中国儿童戏剧兴起的近现代文化背景、当代儿童戏剧三个发展阶段及其转换关系的总体把握尚可加强,以期论述更加深入完善。
这是一篇具有学术深度和创新性的优秀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马亚琼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马亚琼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2级博士生王欢(延后至2016年毕业)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主题研究:以新疆少数民族母语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答辩决议
民族文学研究与地域文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王欢的博士论文《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主题研究:以新疆少数民族母语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选择新疆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点,以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为论题,无疑对深化当代多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建立在对新疆少数民族母语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翻译(45万字)的基础上,以当代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原创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学的研究维度深入阐述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教育、顽童、奇幻和自然四大主题,并以此来建立论文框架。论文在广泛研读各民族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梳理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汲取民间文学传统、融合民族文化和展现地域风情的表现特征,同时提出“儿童性”应先于“民族性”之独到观点,强调了新疆当代多民族儿童文学应摆脱“看”与“被看”的视域束缚,并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局限性与发展空间有着较为精准的认识和把握,体现出作者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和理论功底。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献翔实,学风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除了对文本本身的阐释,如果能对大的社会环境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往等对新疆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则能使论文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王欢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王欢的博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2013级博士生严晓驰博士学位论文《童话空间研究》答辩决议
近年来,儿童文学领域对于童话空间的专门研究还处于缺乏的状态,严晓驰的博士论文《童话空间研究》以多维度的视角,探讨了空间中的社会文化内蕴与哲学意蕴。童话是儿童文学的核心文体,关于童话空间问题的研究是深化童话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对深化童话研究与儿童文学的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在充分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创建性地开辟了童话研究的新领域,将原本被忽视甚至处于边缘地位的空间提高到了中心地位,认为童话空间不仅包含着真实的地理和物理空间,还包含着作为感性的体验与记忆的心理空间,它不光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意的存在。童话空间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都逃不出“身体—家宅—宇宙”三者统一的模式,这是童话空间研究的基石,也是一切童话空间的出发点与归属点。文章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哲学维度切入,细致论述了童话空间的多元类型和意义,这是一次在童话研究领域的积极尝试。
论文思辨性强,对于某些文本的分析见解独到,文章结构合理,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史料比较翔实,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学术规范。作者理论基础扎实,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潜质。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深度和突破性的优秀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严晓驰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严晓驰的博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硕士论文答辩决议
1997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0年6月17日答辩)
1997级硕士生王永洪硕士学位论文《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少年小说现象研究》答辩决议
王永洪的硕士学位论文《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少年小说现象研究》立足现实,从历时性、科学性、审美性的角度,通过纵向发展与横向截面的双重关照,较为系统地评述了中国大陆少年小说的文化语境、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创作现象和作家作品。材料翔实,脉络清晰,阐释周详,内容丰满。对于探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尤其是少年小说的艺术特色,促进这一体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这篇论文也显示了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悟性和判断力。
不足之处在于:对如何将中国少年小说置诸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去关照、少年小说在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与作家群自身特点的密切关系等问题尚欠深入的探究。
论文成绩优。评委对王永洪的答辩极为满意,投票一致同意该生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
1998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1年6月13日答辩)
1998级王仁芳硕士学位论文《曹文轩少年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王仁芳的硕士学位论文《曹文轩少年小说研究》选择我国新时期儿童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曹文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整个少年小说的发展进程,对曹文轩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美学追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选题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论文材料翔实、观点鲜明准确,有个人的独到发现与见解,文笔流畅、表述清晰,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风,是一篇有深度、有创见、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王仁芳的答辩表示满意,一致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1998级林晓燕硕士学位论文《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秦文君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的创作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林晓燕的硕士学位论文《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选择秦文君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论文对秦文君少年小说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度评论,并通过秦文君代表作《男生贾里》的个案分析,探讨了秦文君作品的创作风格及成功的原因。论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材料翔实,写作规范,体现了认真求实的学风,是一篇有新意、有价值、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林晓燕的答辩表示满意,一致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1999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2年6月13日答辩)
1999级徐敏珍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北京儿童文学研究》答辩决议
徐敏珍同学的论文《新时期北京儿童文学研究》选择了北京地区的儿童文学创作状况作为主题,显示出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勇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论文视野较为开阔,特征正确,材料翔实,写作规范,有个人见解,是一篇较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该同学论述充分,有条理,回答问题完满。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同意该同学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共认,全票通过该决议。
1999级魏亚西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中国大陆童话研究》答辩决议
魏亚西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中国大陆童话研究》对中国大陆新时期童话的发展、演进做了系统的梳理,对其童话创作的美学特点、内在意蕴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中对新时期童话创作的特点所做的描述和论证正确和可信。该同学视野开阔,材料丰富,有自己的学术视野,显示了良好的学术风气,是一篇论理性、思辨性较强的学位论文。
答辩过程中,该同学论述有条理,回答问题完满。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同意该同学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共3人,全票通过该决议。
2001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4年5月31日答辩)
2001级杨亮硕士学位论文《当代北京儿童散文研究》答辩决议
杨亮的论文以当代北京儿童散文的发展脉络、作家群体、文化特色以及问题和出路等方面入手,展开了对当代北京儿童散文的整体性研究。论文将北京地区的儿童散文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并结合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将有利于对北京儿童散文的科学评价,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全文研究目标明确、材料丰富、论证充分、文笔流畅,体现了作者良好的理论研究功力和对北京当代文学的把握。
答辩委员会对杨亮的回答表示满意,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1级陈中美硕士学位论文《论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对话及其焦虑:对〈鱼幻〉和“班马现象”的反思》答辩决议
陈中美的论文分析了当代重要儿童文学作家班马在最初的创作和理论上的开拓和地位,及其后来回归“儿童性”的封闭。指出儿童文学中成人主体与儿童主体对话的焦虑根源在于走不出成人与儿童二元对立思维的制约。提出从相对的、差异的和变动的角度对待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对话的精神来建构儿童文学。论文选题及其观点有助于活跃儿童文学的理论思维,展开对儿童文学本质内涵的进一步思考。论文材料丰富,论证充分,评价得当,体现了作者良好的理论研究功力和勇于探索的学术勇气。
答辩委员会对陈中美的回答表示满意,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1级胡文萍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当代儿童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胡文萍的论文将北京当代儿童小说划分为四个阶段,结合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研究,对北京儿童小说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存在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该论文研究目标明确,材料较为丰富,论述充分,语言流畅,发掘了北京当代儿童小说的研究资料。
答辩委员会对胡文萍的回答表示满意,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2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5年6月7日答辩)
2002级黄岚硕士学位论文《班马少年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班马是中国当代具有明显创作个性、成就突出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少年小说创作始终保持先锋姿态,在艺术上锐意进取,以其个人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引领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年小说创作潮流。同时,他本人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儿童文学理论的探索,其创作和理论探索之间相互影响,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较为独特,颇具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对班马的评论和研究一直没能充分展开。黄岚选择班马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班马研究的空白。论文的写作建立在扎实的文本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资料丰富,并对班马进行了访谈,材料的占有上很有优势。并且,作者在对作品的评析中嵌入班马本人的儿童文学观和小说理论的解析,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新见。论文通过“少年小说艺术探索之旅”和“男性人物形象研究”两个角度来把握班马的创作。其中,论文第二章关于“班马少年小说艺术探索之旅”的论述尤为精彩,而对于“叔叔”型强者人物和“师父”型智者人物的分析也很有新意。通篇论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证充分、学风严谨,是一篇质量较高、写作规范的学位论文。相比之下,论文第四章在班马小说的创作和理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上还缺乏深度,建议作者在发表论文时进一步补充论证。
经过答辩和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黄岚同学的学位论文,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2级冯臻硕士学位论文《受规训的想象:论新时期科幻小说的现代性之路》答辩决议
近年来,科幻文学创作备受关注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冯臻的论文《受规训的想象:论新时期科幻小说的现代性之路》较为全面、精细地考察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状况,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论文选择中国科幻发展史上谜最多、变化最快、问题最多的新时期科幻小说创作为选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采纳了与现代性相关的诸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论证的理论依据,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显得恰如其分。现代性问题是科幻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核心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研究点,可谓是把握住了科幻文学理论制高点,同时又具有现实性。在具体的阐述中,作者对此相关的材料的综述较为全面,分析问题审慎周密;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典型特征分析方式,对“民族—国家”复兴想象与认同、“启蒙”、“他者”三个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对科幻创作的合法化危机的分析又采用了福柯的理论体系阐述,有新意。论文所依据的资料丰富翔实,结构合理,论证充分,文笔流畅,写作规范,是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是,对于一些结论还应该做更明确的阐述。
经过答辩和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冯臻同学的学位论文,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2级涂明求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诗研究》答辩决议
中国科学诗发展历程短、作家少、作品少,较少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对于科学诗的研究还是相当欠缺的。涂明求的论文是该领域的一次开创性的工作,是对这一文体形式的综合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意义。作者将中国科学诗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之上,在廓清科学诗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对中国科学诗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历史经验,指出问题所在,并力求为中国科学诗寻求一个更具时代特色、更理想、更合理的存在。本文的重点是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来关照科学诗,较为恰切。更可贵的是,作者还尝试着为今后中国科学诗的发展提供了八条可资借鉴的意见。本文作者对资料的掌握丰富翔实,对科学诗发展史和学术史的阐述清晰明确,借用斯诺的两种文化理论进行分析,恰当而清晰。此外,作者在科学诗的本体、中国科学诗发展历程上的论述都有许多有益的探讨,做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该论文学风严谨、写作规范、行文流畅,是一篇有特色的论文。不足之处是对于科学诗本体的分析似嫌不足,还可再详加论述。
经过答辩和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涂明求同学的学位论文,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2级王蕴硕士学位论文《论郑渊洁的童话》答辩决议
郑渊洁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童话作家,他的创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的重要现象,其作品深受儿童喜爱,但又颇受质疑,对郑渊洁童话的研究儿童文学界相对薄弱。王蕴的论文选择郑渊洁的童话创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审视郑渊洁童话的特征、艺术价值和创新意义,是对作家个案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作为北京市哲学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的子课题之一,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郑渊洁童话的创新性上,抓住了郑渊洁童话的重要特征。作者通过郑渊洁与张天翼、郑渊洁与林格伦等作家之间的比较,剖析了郑渊洁童话创作的艺术传承和渊源,并以此为基础肯定了郑渊洁的艺术创新和他的本土化特征,见解客观又有个人发现。该论文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局限于对文本的分析评介,而是把他的作品放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视野比较开阔。该论文资料丰富翔实、立论鲜明、论证周严、文本分析具体、表述清晰,是一篇学风严谨、有所创见的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是,从整体上看,论文在结构安排上还可以做更合理的组织安排。
经过答辩和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王蕴同学的学位论文,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3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6年5月26日答辩)
2003级李蓉梅硕士学位论文《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小说中的动物形象》答辩决议
李蓉梅的学位论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小说中的动物形象问题,从动物形象分类研究、动物形象塑造视角、动物形象的悲剧美学意蕴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题对促进我国动物小说和儿童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全文结构合理,文献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写作严谨、规范,文笔流畅,逻辑性强,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如动物形象塑造中人看动物、动物看人、动物互看的三种视角,动物形象塑造的悲剧美的论述,均具有新意,深化了动物小说的艺术理论。
该论文是一篇符合学术论文规范、具有一定创新见解的优秀学位论文。
李蓉梅同学圆满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李蓉梅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3级刘秀娟硕士学位论文《未完成的童年叙事:对中国当代乡村题材儿童小说现实性的反思》答辩决议
乡村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母题之一,刘秀娟的论文以新的视角探讨中国当代乡村题材儿童小说中的现实性问题,论题对深化儿童小说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论文学术视野开阔,文献翔实,结构合理,写作严谨规范,文笔流畅,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题材儿童小说的现实性,做了缜密的梳理与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尤其是明确提出当今儿童文学作家应更关注乡村题材,关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新变化,显示了刘秀娟对这一问题敏锐、深入的思考。
该论文是一篇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具有一定创新见解的比较优秀的学位论文。刘秀娟同学圆满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刘秀娟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3级杨蓓硕士学位论文《90年代中国科幻创作研究》答辩决议
杨蓓的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时间段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论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全文结构严谨、文献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写作严谨、规范,论题具有一定难度,但其论述富有个人见解思考。论文紧扣时代转型时期的文化语境以及世界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冲击,从宏观上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小说新生代的崛起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理念到审美观,还一一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该论文是一篇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具有一定创新见解的比较优秀的学位论文。杨蓓同学圆满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杨蓓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04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7年6月10日答辩)
2004级杨萌硕士学位论文《周锐童话研究》答辩决议
周锐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最有成就的童话作家之一,但少有对他的深度研究。杨萌的论文《周锐童话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论题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性。论文从“灵感迸发的早期创作”“用生命抒写的中期创作”“幽默解构的近期创作”三个层面,系统考察了周锐童话创作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与审美嬗变,同时结合具体文本的仔细解读,剖析了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内涵。尤其是对周锐童话幽默风格的阐释,更为精彩。作者还借用当代文学文化分析的某些理论,解析周锐童话的深层内涵,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全文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论述严谨科学,材料翔实,逻辑性强,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如能结合周锐童话对当今童话创作做一些批判性思考,将更增色。
答辩委员会对杨萌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杨萌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苗卉硕士学位论文《张之路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张之路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小说作家之一,但对张之路作家作品学界一直缺乏有深度的研究。苗卉的论文《张之路小说研究》,对张之路小说做了有深度的系统探讨,论题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性。论文紧密联系研究对象的人生经历、作家的文学观及外部创作环境,分别从小说的精神指向、探索精神、艺术风貌三个层面,对张之路小说创作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较为完整地剖析了张之路小说蕴含的“教育关怀与社会担当”“人性扣问与人文追求”以及叙事技巧、荒诞手法的运用等的分析,均有独到的见解与发现。
全文结构合理,材料翔实,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对张之路科幻小说的研究,尚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这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苗卉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苗卉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王丽清硕士学位论文《世纪之交中国儿童小说“故事艺术”论》答辩决议
“故事艺术”作为叙事性文学的关键词,对儿童小说创作与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王丽清的论文《世纪之交中国儿童小说“故事艺术”论》以世纪之交我国儿童文学三个层次中的狭义的儿童小说(即以童年期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的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故事艺术的处理上的发展与演进问题,论题对于深化和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从故事的构成、故事的叙述、故事的审美层面三个角度切入儿童小说的“故事艺术”,实际上是对儿童小说故事艺术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审美属性做了双维度的透视,同时结合具体小说文本的解读展开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论文充满问题意识,如对学界将“故事”看作儿童小说重要特征的原因分析、对作品中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的分类阐述等,都有个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全文结构合理,文献翔实,论述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对世纪之交儿童小说故事艺术中的某些不足尚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这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王丽清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王丽清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于姝硕士学位论文《守望心灵的金花路:葛翠琳童话创作研究》答辩决议
葛翠琳是我国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学界对葛翠琳童话的研究文章不少,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整体探讨。于姝的论文力图对此做出努力。论题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从葛翠琳童话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组织全文,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论文以开始期、转折期、回归期分别对应于葛翠琳的民间抒情童话、政治反思童话、幼儿诗意童话等三类作品,并对此三类作品的人文内涵、艺术特征、审美嬗变做了深入探讨。难能可贵的是,论文对葛翠琳不同时期的童话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性分析。全文材料翔实,论述严谨、科学,逻辑性强,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关于葛翠琳早期童话受民间童话影响的问题上可做进一步的论述。
答辩委员会对于姝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于姝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陈丽娟(泰国)硕士学位论文《泰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答辩决议
泰国留学生陈丽娟同学热爱中国文化,热衷于中泰文化与文学交流,学位论文《泰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选择泰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涉及一个全新的领域,论题对于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中泰儿童文学与亚洲儿童文学的交流和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着重梳理了泰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经过和现状,并对泰国诗琳迪公主的儿童文学创作做了深入的个案剖析,从而实现了泰国儿童文学从点到面、从历史到现状的全方位观察与审视。论文所考察的泰国儿童文学与佛教和教育的渊源关系、泰国儿童文学的刊物、机构和奖项,以及国家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倡导及推广活动等,都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从中也见出作者投注的心力。全文思路清晰,文笔通畅,材料丰富翔实,学风严谨,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显示了作者勤奋刻苦的研究精神。论文如能做更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将使论文增色。
答辩委员会对陈丽娟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陈丽娟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徐丹硕士学位论文《透析多层自我的心路之旅:德国当代幻想文学管窥以及原创幻想文学刍议》答辩决议
徐丹的学位论文《透析多层自我的心路之旅:德国当代幻想文学管窥以及原创幻想文学刍议》选择以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德国当代幻想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幻想文学的文体秩序与艺术魅力,论题对于深化幻想文学研究、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既有对德国幻想文学的宏观概括,又有经典文本的个案解析。全文在整体透视德国幻想文学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对德国幻想文学的类型、诗性特质、时间艺术机制、童心品质等做出了具体、深入的解析,得出了包括德国幻想文学蕴含的德意志民族深度的诗意传统、时间艺术机制以及幻想文学如何引领读者进行“隐秘自我之旅”、慰藉永恒童心等结论,并就德国幻想文学对我国幻想文学创作的借鉴,提出了思考,有个人的独到见解。
全文结构合理,论证严谨、科学,材料翔实,逻辑性强,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对中德幻想文学的借鉴互补,尚有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答辩委员会对徐丹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徐丹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4级周英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剪纸片研究》答辩决议
剪纸片是动画片的一种,中国剪纸片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世界动画电影中独树一帜,但长期以来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周英的论文《中国剪纸片研究》以中国剪纸片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考察了现代中国剪纸片的方方面面,论题对于深化中国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追根溯源地梳理了中国剪纸片的发生,根据剪纸片自身艺术形态的发展特征将1957—2007年半个世纪的中国剪纸片分列为五个时期,加以深入探讨,并就中国剪纸片的技术性、民族化、现代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论文结构合理,论述充分,材料翔实,逻辑性强,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作者查证、观摩了现代中国的所有剪纸片,这种扎实的学风难能可贵。
论文涉及的“剪纸片与民间艺术”问题,尚可做进一步的阐述。
答辩委员会对周英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周英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5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8年6月6日答辩)
2005级何欢硕士学位论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本土图画书中的运用》答辩决议
图画书是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儿童读物样式。何欢的硕士学位论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本土图画书中的运用》对于促进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专业应用意义。论文密切结合当今国内图画书的创作出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本土图画书的“文本故事”和“图画创作”中两个层面的运用。文献翔实,分析透辟,见解独到。其中关于中国传统美术媒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图画书中的运用论述尤其具有新意与学术价值,可以见出何欢在图画书的研究上真正下了功夫。论文选题新颖、视野开阔、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观点正确、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有益于本土原创图画书研究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何欢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3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何欢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5级华楠硕士学位论文《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双重探索: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研究》答辩决议
华楠的硕士学位论文选择西方幻想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英国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作为研究对象,在幻想文学日益成为国内儿童文学热点的当下,选题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在文献材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显示了作者英文功底的深厚和科学求实的精神。论文有较强的理论性,结构合理,论证严密,其中关于《纳尼亚传奇》的文本二重性,强调内外两种探索的互动和共生关系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从文学原型、主题、处理手法和儿童文学理念三方面阐释《纳尼亚传奇》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等,均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全文写作科学严谨、文学研究方法意识明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纳尼亚传奇》作为庞大且颇有影响力的书系,其内容和艺术都相当厚重。论文对此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拓展的空间。
答辩委员会对华楠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3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华楠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5级姜慧惠硕士学位论文《从“理想的诗”到“现代的歌”:黄蓓佳儿童小说创作侧论》答辩决议
姜慧惠的硕士学位论文选择中国当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儿童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直击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有敏锐的学术发现能力。选题对于深化新世纪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与作家作品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在充分阅读把握黄蓓佳小说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黄蓓佳以中短篇小说创作为主的前期创作和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后期创作,并以“理想的诗”与“现代的歌”概括其前期和后期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包含其中的儿童文学观念的转变,肯定黄蓓佳小说创作充分关注“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话”。论文分析透辟、观点正确,充满了作者的思辨色彩与细读文本的情感体验。全文文献翔实,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文心细密,对研究黄蓓佳儿童小说是一个新的突破与贡献,是一篇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姜慧惠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3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姜慧惠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5级任岩硕士学位论文《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答辩决议
任岩的硕士学位论文《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选择儿童文学中常见而具有广泛阅读性的历险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选题新颖,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视野开阔,逻辑性强,论证严密、透辟。其中以“行走路线”和“指引者形象”两个维度概括历险型叙事文学的历险模式,颇有自己的创见,现出作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深度。全文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得当,文献翔实,结论正确,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有一定学术深度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任岩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3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任岩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6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09年6月2日答辩)
2006级硕士生金菁硕士学位论文《杨红樱小说创作研究》答辩决议
金菁的论文选择新世纪最具原创力、影响力、号召力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杨红樱儿童小说的特色与内蕴,论题对于深化儿童小说与杨红樱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从细读作家文本、探讨氧供应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与创作历程出发,深入论析以《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女生日记》等为代表的杨红樱儿童小说的艺术特色、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及其儿童阅读接受与影响,并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杨红樱作品的叙事视角、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特色,从而将杨红樱研究推进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同时对杨红樱小说创作中尚可进一步开发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论文写作科学严谨、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逻辑性强、具有思辨色彩。文献翔实、文笔晓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如果结合“杨红樱现象”做进一步思考,则研究将更加深入。
答辩委员会对金菁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金菁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6级硕士生刘静硕士学位论文《冰波童话论》答辩决议
冰波是新时期以来具有重要创作成就与影响的童话作家,其作品不但风格鲜明,而且不断探索、超越自我,成为多种童话创作的多面手。刘静的论文以冰波童话作为研究对象,论题对于深化冰波研究与当代童话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重点探讨了冰波童话创作的理念及其在理念下彰显出的作品风格,尤其是对其早期的抒情性和以后的幽默性童话特质进行了重点分析,论文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论析了冰波童话的审美形态和艺术特色,并将冰波童话置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思潮与创作氛为的背景下考察其个性特色,如20世纪80年代“热闹型”童话中的冰波童话的抒情性特质,突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也是该论文的独到之处。
论文写作科学严谨、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观点正确、文献翔实、文笔畅达,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如果能将冰波童话与同一时期重要童话作家创作特色做一横向比较,则论述会更深入。
答辩委员会对刘静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刘静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6级硕士生宋正伟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童话探析》答辩决议
中国古代虽无童话之名,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童话文本,主要存在于古代志怪、笔记小说之中。然学界对其研究比较薄弱。宋正伟的论文以中国古代童话中的角色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将古代幻想类作品中的角色分为夸张的人体形象、动物形象及仙女形象等六种类型,较为深入地论析了这些角色形象中的幻想因素及其艺术特色,尤其是对仙界形象和宝物形象的分析更为详尽具体,也较为系统。
论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献翔实、观点正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有一定深度、有特色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对古代童话中的“儿童性”阐释尚不具体。
答辩委员会对宋正伟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宋正伟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6级硕士生解旭华(提前一年毕业)硕士学位论文《高洪波儿童诗研究》答辩决议
高洪波是当代中国的著名诗人与散文作家,其儿童诗创作尤为突出。解旭华的硕士学位论文选取高洪波儿童诗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分别从童话寓言诗、儿童诗、童话叙事长诗三个方向,系统、深入地探究了高洪波儿童诗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并就其儿童诗创作风格转变轨迹及其原因做了精深探讨。全文文心细密,材料翔实,在充分阅读、把握文本并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开论析,体现出一种科学求实的精神。论文将高洪波的儿童诗创作与诗人的儿童观、儿童诗观、儿童文学观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论文更具学理深度与思辨性。全文研究思路明晰,逻辑性强,写作科学、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解旭华的答辩表示满意。答辩委员会3人,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解旭华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7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0年5月28日答辩)
2007级硕士生刘洁青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美孤女题材儿童小说研究》答辩决议
刘洁青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北美孤女题材儿童小说做了深入探讨,论题对于深化欧美儿童小说及比较儿童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在细读7种北美儿童小说代表性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中孤女的外貌形象、内在精神、话语力量,以及孤女小说的情节设置模式、角色设置模式、心理成长模式做了清晰阐释,论证充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如对话语力量的分析,对自我空间的解读,对强势、弱势的探讨等,都是很有启发性与思辨性的。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文献翔实,论证科学严谨,观点正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在具体论证方面,尚可进一步深化。这是一篇有观点、有材料、有一定创新性的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刘洁青同学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刘洁青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7级硕士生邢宝丹硕士学位论文《“十七年”少儿图书出版研究》答辩决议
邢宝丹的论文以“十七年”少年儿童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就1949—1966年间我国少年儿童文学出版做了深入探讨,选题对于深化中国少儿出版发展史以及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立足于“十七年”少儿图书出版的文献调研,梳理考察了“十七年”少儿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成因、特点、价值,并就其局限进行了反思。论文注重历史分析与实证研究,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勾勒了“十七年”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的面貌。论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文献翔实,论证具体、充分,结论明确,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的附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一篇比较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邢宝丹同学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邢宝丹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7级硕士生罗翠新硕士学位论文《魏晋至唐古典童话中的形象研究》答辩决议
中国古代有否童话?如何呈现?特征何为?这是中国儿童文学与古典文学的薄弱环节。罗翠新的硕士论文以魏晋至唐童话中的形象研究为对象,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古典童话资料的深度发掘与文本细读,深入探讨与分析了这些古典童话中的多种人物形象、生物形象以及童话环境与童话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有学理深度的分类与论析。论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在古典童话文献的收集整理上下了不少功夫,论证严谨,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探讨中国古典童话问题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罗翠新同学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罗翠新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8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1年5月26日答辩)
2008级硕士生王缙苓硕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连环画与图画书的出版变迁研究》答辩决议
王缙苓的硕士学位论文选取了现代中国连环画与图画书的出版变迁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对于深化连环画与图画书研究、现代中国少儿出版具有补白的意义与积极的学术价值。
论文涉及面广,阅读量大。作者以刻苦钻研、无征不信的精神,几乎收集了现代中国连环画与图画书的重要作品与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理深度的探究。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数据分析法,从儿童文学、艺术学、出版传播学等多重维度梳理与考察了百年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连环画与图画书的发展变迁、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出版传播及对数代中国儿童“精神成人”的意义,全面清晰呈现了百年中国连环画与图画书的出版变迁史。
论文文笔流畅、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如有彩色图画书的附录,则对论述更具说服力。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文是一篇研究中国连环画与图画书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王缙苓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8级硕士生朱晓颖硕士学位论文《1919—1949年中国的外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研究》答辩决议
朱晓颖的硕士学位论文以1919—1949年我国的外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少儿出版、儿童文学、翻译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补白的意义与积极的学术价值。
论文涉及面广,有一定难度。朱晓颖文献功夫下得深,收集了多方面的资料,为中国少儿出版史一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该时期外国儿童文学各类文体的翻译、出版、传播的状况及其出版理论与方法,并做了有深度的分析。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文献翔实、论证科学严密、逻辑性强,观点正确、学风端正、文笔流畅,符合学位论文规范。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朱晓颖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朱晓颖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8级硕士生李娜硕士学位论文《中国20世纪80年代少女小说的成长书写研究》答辩决议
论文以中国20世纪80年代少女小说的成长书写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对于深化少女小说、女性文学、儿童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细致地梳理了少女小说概念及成长书写的历史沿革,探讨了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缘由,以创作主体、成长主体、成长书写等三个层面,深入论证了少女小说成长书写中的“焦虑声音”,并以“代与代”“少女与少男”“城市少女和乡村少女”三个维度,探讨了少女小说成长书写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性,揭示出少女小说的审美嬗变与艺术特色。
论文研究目标明确、文献翔实、结构合理,论文科学严密、结论正确、文笔流畅、学风端正,符合学位论文规范。论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尚可进一步加强。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李娜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李娜的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9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2年5月21日答辩)
2009级硕士生马亚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与“儿童形象”关系探论》答辩决议
马亚琼的论文细致梳理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儿童观以及文学作品中呈现的诸多儿童形象。论文选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具有补白的意义。论文在阅读了大量原典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不少具有理论深度的结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论文并未停留在“史”的梳理层面,并未被浩如烟海的史料所束缚,而是从中发现了各种“儿童观”和“儿童形象”的类型。“史”与“论”结合,得出的结论因而更加可信。
论文观点明确、论说深入,有很强的理论力量。结构完整、逻辑性强,语言流畅,有力度,资料翔实,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马亚琼的论文表示满意,经投票一致通过马亚琼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09级硕士生毛炜炜硕士学位论文《少年的“危机”——论成长小说中少年出走的模式与意蕴》答辩决议
“离家出走”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或趋向,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表征之一。毛炜炜同学的论文《少年的“危机”——论成长小说中少年出走的模式与意蕴》着重探讨了成长小说中惯常的“出走模式”及其隐喻性。论文视野开阔,切入点新颖、独特,能针对一个集中的论题进行纵深研究,从而为成长小说的诗学建构贡献自己的砖瓦之功。作者能跳出纯理论研究的空泛,将成长小说文本引入到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实践中。因此本论文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文本意义。
论文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论说深入,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对毛炜炜同学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一致通过毛炜炜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10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3年5月29日答辩)
2010级硕士生徐河硕士学位论文《新世纪十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研究》答辩决议
徐河的论文选取新世纪以来我国原创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考察,论文对于深化我国儿童小说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具体探讨了童年小说、少年小说、动物小说以及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景观、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将这些小说的创作放在当下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加以深入探析,并对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空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论文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文献翔实,符合学位论文规范,体现了徐河熟悉、把握当今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流变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存在问题:将曹文轩等的童年小说创作视为“商业儿童文学”似为不妥,应是作家完成创作文本后出版部门的“商业运作”。总之,本文是一篇研究新世纪儿童文学较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徐河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徐河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10级硕士生贾彬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童话研究(2000—2010)》答辩决议
贾彬的论文以2000—2010年间我国原创童话与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加以多维度的探讨。选题对于深化童话研究、促进新世纪童话创作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力图全面考察新世纪十年来我国童话的方方面面,虽然结构宏大,面对的论题较多,但作者思路清晰,把握文献资料翔实,因而全文逻辑性强,研究目标明确,论述深入。论文有关我国新世纪童话创作在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的变化以及新媒介对童话创作的影响,研究尤为出彩;在对金波、冰波、汤素兰、汤汤的个案研究方面也用力颇深。论文分量厚重,观点正确,多所发明,是一篇具有一定问题意识、原创品格、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存在问题:全文某些结构如低幼童话尚可做技术调整。
答辩委员会对贾彬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贾彬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11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4年5月25日答辩)
2011级硕士生洪子叶硕士学位论文《儿童电子游戏与儿童文学》答辩决议
儿童电子游戏以其娱乐性、互动性的特点,成为当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伴侣之一。洪子叶的论文打通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子游戏两界,探讨儿童电子游戏的叙事性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使两者之间产生文本转换的实现途径、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相互促进的深度可能。论文立足现实,针对性强,在对儿童电子游戏产品现状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论述,逻辑性强,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论文对于深化儿童文学与少年儿童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均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洪子叶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洪子叶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2012级硕士论文答辩决议(2015年5月27日答辩)
2012级硕士生孔倩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主潮——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接受为例》答辩决议
孔倩的论文以英国浪漫主义经典童话《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现代中国的翻译、传播、接受乃至仿作的特殊现象为案例,以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形成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影响为考察方向,深入探讨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以及对建构中国儿童文学本土理论话语的启示。论文的出彩之处是以这部作品在中国所处的特殊遭遇,更像是一个“反例”来证明了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的必然选择及其艺术上的创造。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这就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
孔倩的论文对于深化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研究与现代儿童文学发展思潮研究,均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论文研究文献翔实、行文思路清晰,有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和表达。文笔清丽,符合学位规范。
答辩委员会对孔倩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一致通过孔倩的答辩,建议授予孔倩文学硕士学位。
2012级硕士生王越硕士学位论文《幻想文学维度中的〈西游记〉研究》答辩决议
王越的论文以幻想文学的独特维度,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幻想内容(人物形象、游戏精神与世界体系)以及“西游记式”的幻想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包括喜剧风格、缀段式结构、历险记式模式和循环时间)。论文对于深化《西游记》研究、中国式幻想文学研究以及对促进当下幻想儿童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越的论文有材料,有观点,有思想,论述严谨、科学,文献翔实,具有较为明显的思辨性,文笔清晰可喜,符合学位论文规范,是一篇有一定学术深度的优秀学位论文。
答辩委员会对王越的答辩表示满意,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王越的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王越文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