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口村随笔》序

《浪口村随笔》序

山岳之峻高,积于土壤;无土壤,安得有山岳。沧海之浩淼,聚于滴水;无滴水,又何从有沧海。《老子》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举实例三以明之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哉言乎!故克勤小物,则竹头木屑且可备军实,天山间固不当有废材,亦唯善用天地之才者乃能举重若轻,成天下之难事大事。何也?以其知天下事之无微不巨,不敢不致力于微而慎为之,能善于微则亦善于显矣。荀子曰:“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此之谓也。

笔记为书,或写其直接之见闻,或记其偶然之会悟,要在捉住当前一境,使之留于札牍而不消失;犹之李贺作诗,驴背得句即书片纸纳奚囊,乃克保其一刹那间之灵感。然古代之学,信仰前师而已,无待于思辨,故即有所感犹可以无记。自宋以来,始正式入于研究之途,笔记书之多且精亦遂托始于宋,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程大昌《演繁露》、叶大庆《考古质疑》,其选也。至宋末,王应麟作《困学纪闻》,悉心钩稽材料而贯穿之,不轻下一字,其为精密,直造最高峰矣。元明重文艺而疏学术,研究之风又衰落,故杨慎《丹铅录》、焦竑《笔乘》,虽衍宋学余绪,然思想不深刻,证据不完备,实远逊于宋人,其他作者更不逮焉。至吾宗亭林先生出,萃毕生之力于《日知录》一编,致广大而尽精微,其成就又超轶《困学纪闻》。三百年来,守其榘矱,以笔记方式作考证文字者不可殚数,王念孙《读书杂志》及其子引之《经义述闻》尤敻绝百世。然清代文字狱屡兴,学者不敢谈经济,研究范围限于古籍,故其精密虽有逾亭林而广大则终莫能及。章学诚尝笑其工于擘缋补苴,如蚕食叶吐丝而不能成茧。予于此说窃不谓然。清人之学范围固小,其成就固零碎,然皆征实而不蹈虚,既征实矣,则必可得客观性之是非;此工作又为此一范围内必课之功,且已遍及各个角落,既课其全功矣,则便易获得全面性之结论。故就其一人一事之成绩观之,诚有若七襄之不成报章,然苟能集合同工,为之作系统之整理,组织其研究结果,使之得尽其用,则岂特成茧,累累者皆缣帛已。吾辈承受此遗产,试问将弃未成之货于地耶?抑将加以制造之功,使之成材以衣被于人间耶?

予年十六,入苏州中学,先祖廉军公虑其《五经》未毕诵,为之夜课《周易》、《尚书》。是时予已习于泛览,辄从群书中摘录经说之异于读本注文者为一帙,旁加圈点以示欣赏,而游踪所及,闻见所喜,亦分册写之,是为予有生从事笔记工作之始。幼年涂抹,今尚存一二,偶尔翻观,多堪嗤笑。自肄业北京大学,略识为学之途,乃于记中自抒意见,而年少气盛,工于呵斥,前代权威与并世英贤俱无所避。其后学力少进,知成才之匪易,必当宽于责人而严于自督,遂力屏浮词,唯寻实证,每记一事,随时加以修正补充。友朋编辑刊物,索取文稿,即于此中求之,取其已有什五把握者施以陶熔,且更集新材连缀为长篇文字。读者弗知其积累之苦也,辄惊予记忆力之强。因晓之曰:“举记忆力言,诚无有弱于我者。我之生也,重闱爱之甚,期其早达,故未能步行,已令识字;未能自食,已读《大学》;未能自衣,已读《左传》。以就塾年龄之太稚,斫伤其神经,故开卷虽了了,掩卷即茫然,予之不能治文字学、读外国文者以此。所以尚得自厕于考索之工者,只缘随地肯留心,而此腕又不厌烦,有得辄书,作不断之探讨耳。《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此若为予言之也。”二十余年来所记殆近百册,又性好聚书,穷束修而罗致之,塞屋充栋,撷取材料又至便,自分终老此身于书城中,年可发表研究文字一二篇矣。讵意戋戋之求,时代洪流竟吝而不许。“九一八”变作而救亡之念兴,为通俗读物以事抗战宣传,社会任务益负益重,直无读书余闲,至“七七”难起而被迫离其旧窟,只身逃死,不仅图书一册未携,即笔记稿本亦都弃掷,偶一执管,怅望踌躇。斯时也,恍若商贾之破产,士兵之缴械矣。

二十七年秋,自皋兰赴昆明,任教云南大学。手头既空无所有,而教学不能离工具,撙节薪金,得法币四百圆,持入市,买缩印本《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于世界书局,买《二十五史》及其《补编》于开明书店,买《四部备要》零种于中华书局,买《国学基本丛书》于商务印书馆,居然盈两架。以敌人轰炸频,赁屋北郊浪口村。其地距城二十里,盘龙江三面环之。危桥耸立,行者悚惶。雨后出门,泥潦尺许。村中才十余家,几不闻人声。荒僻既甚,宾客鲜过。每周赴校,一宿即归;室中唯先妻履安为伴。此生从未度此清静生涯,在久厌喧嚣之后得之,更有乐乎斯,遂尽力读书写作。是时教授《中国古代史》,以语体文字撰述讲义,使读之者弗为考证之语所困。然古史材料少而问题多,不加考证即无以定其然否,故亦摘取人我研究结果作注语附文后,备有志治史者之寻省,而先书之于笔记册中。前在北平,虽多披览,以正式工作为专题研究,常集中精力于一二问题,笔记之范围不广。及至是,甚欲以现阶段之古史研究施以系统化,俾初学得承受较正确之古史常识,民族、疆域、政治、社会、宗教、学术各方面无不当注意者,规模大扩;前一年游西北所得资料又稍加条理,并入记中。第资我活动者仅此两架书,辄自叹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予今器至不利矣,尚望善其事耶!”而祸福相倚伏,昔以书多纷心,基本书籍不遑细读,今案头已无杂书,补救前失,又当欣幸。所憾者,所提诸问题,献疑固可,欲考核以归于一是,所望即嫌太奢,是则注语与正文之有待改写可知也。居村中凡八阅月,得讲义十万言,笔记亦十万言。

二十八年秋,应齐鲁大学聘至成都,主持国学研究所,先后录取研究生十余人,朝夕相见。因规之曰:“自五四运动以来,学者群作论文,以全力解决某一问题,笔记之调不弹久矣。然论文篇幅长,易生芜累,盖立一系统,有不得不加铺张者,既未处处作深研,自必不能无可击之瑕。学者当先从笔记下手。笔记者,或长或短,悉如其分,不多衍一字,有简洁之美。其为文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此学术界之小品文也。学者诚当求大成,勿自安于小品。然初学画者必以一山一石始,稍久,胸中具丘壑,然后渐进而为巨幅,事岂可以躐等。故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论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譬诸筑室,此其陶甓者也。若见陶者而笑之,曰:‘汝不能为屋!’陶者诚未及为屋,而屋必需甓而成;陶而不为屋则可,为屋而不资于陶则不可。自分工言,自工作阶段言,俱宜若此,是以学者之事,其最后标的固在大通,而个人修学,循序渐进,必先肆力乎一曲,此正所以为大通之试验、之练习、之准备也。今日史观之说张矣,人多谓考据与史观为史学中对峙之两派,吾谓非也。考据以确定事实,史观以发抒理论。考据为下学,史观为上达。非下学无以奠其基,非上达无以发其用。闾阖宫殿,至壮观矣,必有此大建筑乃得萃万国衣冠于一堂,举旷代之大典,然苟无数千劳工挥其血汗以畚土、构木、筑墙、施雕缋者,则物于何有,壮于何存!考据之业犹劳工也,诚能在一定计划下分工合作,发现若干沉霾已久而极有历史价值之事实,使理论家得凭借之以建其史观,夫然后可以吐奇耀彩,为全人类所仰望而遵循。故下学而不上达者有之矣,才所限也;上达而不由下学,则无根之飘萍与一现之昙花,霎时觉其可喜,俄顷而消失耳。”诸生闻之皆曰“然”,因各就所读书做笔记。是时所中出版物,有学报,有季刊,有半月刊。学报、季刊俱载论文。半月刊曰《责善》,载笔记文字,予亦抄滇中所记入之,与同学相观摩。及此刊散之四方,朋侪颇有远道贻书讨论者,自惭村居弇陋,又率尔操觚,实不足示人,故是后每有刊出,必加修削,虽颜曰浪口村,不啻崇义桥矣。(研究所于二十九年夏迁至成都北郊崇义桥赖家园子。)其时本所借得粤东罗氏藏书三万册,成都为大市,罗氏所未备者亦易购致,参考材料遂不愁缺乏。惜予病血压高,就医验之达百八十,终日昏昏如坠云雾中,居书丛而不能多读,唯有自叹福薄尔。

三十年,校中有为予构蜚语者,予不惯与小人乘,乃移席重庆。是时币值大贬,薪金无以资生存,末如之何,一身兼任数职,日奔驰于道路。曾有句曰:“一日分呼三店食,七宵投向四床眠。《诗》《书》于我神山远,惭说沙坪执教鞭。”生活之不安如此。友人之善谑者笑予曰:“子真成‘太史公牛马走’矣!”相与浩叹。劳动结果,血压幸渐低,而学业更荒,每怀浪口村中生涯,如在天上。履安万里奔波,涉山降水,备受辛苦,体本孱弱,至此竟不支,于三十二年五月殁于柏溪。予茕独吊影,益难为怀,形存质亡,抚书卷如隔世。虽任教大学,登堂犹展书作讲,然过眼云烟,未尝稍留痕迹。此三年中直可谓为予脱离学术界之长时期,本册所载,仅《商人释名》与《左丘失明》二篇是彼时文字耳,不可痛耶!

三十三年七月,予与静秋结檎,生活略宁,笔记又成一册。翌年敌人降伏,因先赴北平,集合残存书稿,谋继续攻钻。及归苏州,料理家事,且就新职,尘务又群萃,仆仆京沪道中,夜以继日,其不遑启居之状直与在渝无异。汲烈顾影,叹此生其已矣。时表侄女张君毓芬助我抄写,因属其将已发表之笔记清录一通,以待增订。而老友王伯祥先生主《文汇报·史地周刊》笔政,索予文字,又抄出笔记若干则,并新撰者投寄之,题目《宝树园杂记》。宝树园者,吾族先人所构,八十年前遭乱残毁,予之故居在焉。

自辛树帜先生任兰州大学校长,频年见邀。去年6月遂又西行,讲《中国古代史研究》,日课两小时,凡述古籍源流及古史中主要问题十余端,积稿约二十万言,拟编次为《古史钥》一书,示学者工作门径。及岁杪归,时局臲卼益甚,竟无术成此系统之著述。会家起潜叔劝予整理旧稿付油印,念此笔记始写于昆明,重理于成都,又续附于苏州,荏苒迄今,历时十载,若不速令成编,恐即此抗战期间弩末之功亦不得暂留天壤。因竭尽其力,自4月中旬至7月下浣,在炮声、枪声、炸弹声中,埋首以为,误者正之,阙者补之,比次为六卷。卷一论地理,继承昔日禹贡学会工作,为民族史与疆域史之探求者也。卷二述制度,为周秦之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作钩沉,拟以树立古代史之骨干者也。卷三考名物,此十年中学虽不进而舟车之辙迹弥广,即今可以证古,即边疆可以证中原,对于大小名物时有会悟,创为新解者也。卷四评史事,卷五绎文籍,皆衍《古史辨》之绪,欲作一番洗刷工夫,期揭出其真相者也。卷六记边疆,吾游西北、西南,见蒙藏回爨诸民,相其文化,叩其历史,知实为绝好工作园地,而自恨不能久居也,爰就实际之见闻书之,倘能使读者兴起,慷慨远行,为学术界增益新材料乎?都凡百二十二则,十七万言。其中亦有新撰文字,则皆十余年来蕴积于心而至今始得写出者耳。以急于付印,不及细按,其中必有他人所已言而吾犹矜为创获者,亦必有他人已考定之事实而吾尚执滞旧说者,又必有欲创新说而反自陷于谬误者,是皆有待于爱我者之指正与他日之修订矣。

村居所书,实不仅此。有以问题较大,一时不易得结论而未收者,大抵皆制度也。有以所记过琐细而未收者,大抵皆名物也。此外尚有论宗教者,论文艺者,俱以待补充而未编集。将来稍解菽水之虞,得徜徉于文史之囿,当更编为四卷,制度一,宗教二,文艺三,杂记四,为《浪口村续笔》。其抗战前所为,亦拟别录为数编。俟我暮年,更将一生笔记删削合并,取英人牛顿之言,命之曰《拾贝编》,窃附于王鸣盛《蛾术》、李赓芸《炳烛》之后。噫,学海无涯,贝壳种类又极繁杂,予其能拾得特异之数贝以有裨于生物学界耶?抑予所得之贝自夸为特异者,自专家视之犹常贝耶?是不可知已!是不可知已!

书既成,因记其经历如上。念此零星短札,不难集事,而在此大时代中裒合之艰苦,犹如此,使无多方面之助力,岂不消灭于无何有之乡,为之掷笔而长叹。至云大兰大两种讲义,一述古代史,一论古史学,有若车之两骖,必当求其步伐之齐一,而完稿何时,殊未可料。呜呼,予自毕业大学,立志从事古史,迄今垂三十年,发表文字已不止百万言,而始终未出一整个系统,匪不欲为,惧学力未至,徒欺人也。然而起人期望,受人责备,为日久矣。年已老大,苟不早从考索之功进于独断之学,若实斋所谓蚕食叶以成茧者,则此生终有一大事未了,将对虞渊之日景而长号,故内心之要求亦迫且切矣。两大学中所讲,特粗引其绪,至于确然立一系统,示后学而无疑,其事尚远。倘此后岁月容予翱翔,自当悉力以赴,期于无负此生与启迪我之时代。世有惠而好我者乎,愿共推动而督责之,庶几微薄之志犹有晚成之望也!

1949年7月25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