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得

关于韵

曾经我写过这样的两首诗格律诗:

棋道

举重若轻方寸间,着棋何必得余闲。

纵横未易寻思苦,进退皆难举步艰。

非为输赢荒岁月,要将悲喜慰容颜。

王樵无意登仙道,不语旁观石室山。

注:浙江衢州有烂柯山,又名石室山。

隆冬

草色隆冬宛若新,朔风吹拂不沾尘。

花开花谢循天道,人往人来看自身。

窗外无知飘瑞雪,案前着意聚诗神。

江南四季循环过,一样心情弄醴醇。

格律诗自然是要押韵的。《棋道》的间、闲、艰,它们的押韵没有问题。关键是颜、山,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怎么会与上述三个字是押韵的呢?《隆冬》的新、尘、身、神、醇,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显然也是不押韵的。这里需要明白的是,普通话的存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之前的格律诗,当然是不可能按照现在的普通话来押韵的。现今的许多文字,在发音方面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要学习格律诗的写作,就得遵照格律诗所规定的韵。这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的产生,是有历史沿革的。早在隋朝的时候,陆法言编纂了《切韵》,这部书后来在唐朝由孙愐增字改订而成《唐韵》,作为旧体诗押韵标准的官方用书,同时规定了某些相邻的韵部可以“同用”。到了北宋时期,陈彭年以上述两书为基础,又编纂了一部《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部,虽然扩大了“同用”的范围,但分韵仍然过于琐细,因此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所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干脆就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个韵,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为律、绝诗的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又编了一部《平水新刊韵略》,最后就只剩下一百零六个韵。至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佩文韵府》,则在一百零六个韵部所列的韵字下,广收词藻,以便读书人作诗时参照使用,这就是至今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例如,陈子昂的诗歌《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押的是上声韵“者”、“下”。按照平水韵,者与下都是属于上声“廿一马”部里面的。这个韵部包括马、下、者、野、雅、瓦、寡、社、写、泻、夏、冶、也、把、贾、假、舍、赭、厦、惹、若、踝、姐、哆、哑、且、瘕、洒这些汉字。

至于词的押韵,应该依照《词林正韵》。这是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即具体分析宋代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的。他的分韵虽然是归纳、审定方面的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的专家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因此,填词的用韵可以比写诗的用韵略宽。略宽,不是不要约束,而是参照一个新的标准。

所以,我们现代人要学习旧体诗词的创作,手头必须有一部“平水韵表”和《词林正韵》。否则,根据现代汉字的发音来写作品,极有可能“出韵”,那就不是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旧体诗词了。现在也有一些人,知道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却不按照它们的规定来写,而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来写。私下觉得,这当然是作者的自由,但其作品就不是所谓的旧体诗词或格律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