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日记

精神有余

原文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译文

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这样才能体气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评点

这里所说的精神,是指人的主观状态。曾氏认为,人在办事的时候,精神上要有一种饱满状态,然后才可以做到体力充沛、心思专一。

补救难

原文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译文

凡是需要每天检点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评点

古人说“今日事,今日毕”,说的是当日该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是一种良好的办事习惯。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是因为拖拖拉拉是许多人常犯的毛病。同一个时间里,有人做成许多事,有人则没有做成什么事,“姑待”不“姑待”,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庄敬自强

原文

《记》云:“君子庄敬自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

译文

《礼记》说:“君子庄重主敬而自我强健。”我每天安逸散漫,每天精神衰疲,想强健,能得到吗?

评点

《礼记·表记》说:“子曰:君子庄敬自强,安肆日偷。”这句话的意思是:庄敬者则自强,安肆者则日弱,即主观上取何种态度,客观上就会有何种结果。曾氏早年在京师,常在日记中以圣贤自励。这段话便出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的日记中,前面还有几句:“晏起……人总不爽快。是日请客,至亥正方散。倦甚,勉强支持,仅乃了事。向使以重大之任见属,何以胜任?”

知己之过失

原文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全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译文

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是承认自己不是的基础,改掉它则会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完全是在这些地方上磊落过人。

评点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人若能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下一步改正的基础。所以人们向来喜欢坦荡认错者,而厌恶文过饰非的人。

圣贤与禽兽

原文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译文

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收获如何,只问耕耘做得怎样。

评点

这是曾氏一段有名的格言。前面两句说得似乎绝对至极,甚至荒谬,其实是表示曾氏破釜沉舟断绝后路的坚决态度:只有做圣贤的一条路可走,否则便堕为禽兽!至于后面两句,则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的一种形象说法,百余年来常被人引用。

不测之祸

原文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译文

窃取无实在业绩的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身负人所不知的恶迹者有不测之祸,怀有嫉妒之心者有不测之祸。

评点

盗虚名,负隐慝,怀忮心,这三者,许多人都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曾氏却认为将有不测之祸。曾氏的观点是对的。虚名总有一天会露馅,隐慝总有一天会暴露,忮心总有一天会发作,到那时就成了祸,不如干脆杜绝,则有如釜底抽薪,绝无祸患到来的一天。

恶巧恶盈恶贰

原文

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贰者,多猜疑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

译文

天道厌恶乖巧,天道厌恶盈满,天道厌恶贰心。所谓贰,指多猜疑,不忠诚,无恒心。

评点

乖巧,盈满,贰心,都为程朱理学所不喜欢,也为曾氏所不喜欢。曾氏提倡“拙诚”,主张“求缺”,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引来“天道”,无非强调它的权威性和普遍性罢了。

易境难境与乐处忧处

原文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译文

天下无容易的境况,天下无困难的境况;终身有快乐之处,终身有忧愁之处。

评点

曾氏老于文字,善制联语格言。这些联语格言或雅驯,或通俗,有的甚至诙谐,不管何种风格,都能很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思想,因而广为流传。这里所抄的也是他的一段格言,属于通俗一类,说的是人生既有易境也有难境,但处易境时不要将它视为易境而轻率,处难境时也不要将它视为难境而痛苦;人生既有快乐时也有忧愁时,处快乐时不宜得意忘形,处忧愁时也不必悲观失望。

善意与忧乐

原文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译文

从别人处获取善意,拿出善意与人相处;以快乐心情度过一生,以忧患意识度过一生。

评点

这也是曾氏的一段格言。前两句讲的一个善字:取别人的善意,给别人以善意。后两句说的对生活的态度:乐中有忧,忧中有乐。

无易处之境遇

原文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译文

天下绝对没有容易相处的境遇,人间哪里有空闲的岁月。

评点

此段格言明白如话。意谓对人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虚度年华。不求回报

原文

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译文

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报,则必定有大为失望的时候。

评点

俗话说:施恩图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这话背后展示的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即人易于淡忘别人所给予的恩惠。正因为此,施恩者不要去求取回报,若要求回报将会失望;同时又提醒受恩者要牢牢记住别人的恩德。

艰苦得来则可久可大

原文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以长久可以宏大的。

评点

凡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大成就都不是轻松获得的,反之,轻松得到的东西也便容易轻松失去。

骄惰误事

原文

用兵最戒骄气惰气,作人之道,亦惟骄惰二字误事最盛。

译文

用兵最要戒除骄傲之气与懒惰之气,做人的道理,也要明白唯有骄惰两个字误事最大。

评点

曾氏说过,古今才人以一骄字致败,古今庸人以一惰字致败。所以,无论有才无才,骄惰二字都不可沾上。

劳谦君子

原文

《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恶不去,何善不臻?

译文

《易经》说:“劳作而谦虚的君子有好的结果。吉利。”劳谦两个字,受用无穷。劳作可以用来戒除懒惰,谦虚可以用来戒除骄傲。拥有这两个字,何种过恶不可以去掉,何种良善不可以达到?

评点

“劳谦君子有终。吉。”这句话是《易经》中《谦》卦的一条爻辞。这一爻的象辞为:“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周易》对劳谦君子的评价很高,这是因为它恰是骄惰的反面。曾氏曾经以此四字为印文,刻了一个印章送给九弟国荃。

以善相浸灌

原文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译文

以善意与人相处、从别人处获取善意这个为人原则,好比大河里的水满后足以浸灌小河,小河的水满后也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级为下级,为师傅为徒弟,为长辈为小辈,彼此都用善来互相浸灌,则每天都能得到收益而不自觉了。

评点

彼此输送善意,人类将无罪恶。

倍加磨冶变换本质

原文

天下凡物倍加磨冶,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乎!

译文

天下所有物品若加倍打磨冶炼,都能改变本质,另外生出精彩来,何况人的求学哩!

评点

部属给曾氏送来一架西洋望远器。经过磨冶的玻璃片予以合理组合后,就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收在眼前。对此,曾氏发出这番感叹。哲学上有量变引起质变的说法,“倍加磨冶”后“变换本质”,实际上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静中细思

原文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译文

知道天存在之长久而我所历时之短暂,则遇到忧患不顺之事时,应当稍稍忍耐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之广阔而我所居住处之窄小,则遇到荣誉利益争夺之时,应当退让以守自己的卑下。知道书籍之众多而我所见者少,则不敢以一点点所得而沾沾自喜,而当思考选择美善而守定简约。知道事情变化之繁多而我所能经办的很少,则不敢以功名自夸,而应当思考推举贤能而共同图谋。若能如此,则自私自满的念头可以渐渐除去了。

评点

这是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氏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可视为曾氏“大悔大悟”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内心独白。从天地之久远广大看到人类自身的短暂渺小,从书籍事端的繁富庞杂看到个人精力才智的限制,这对于骄狂之心的惩治,可谓是从本源上下手。曾氏的悔悟,便是由如此冷静甚至严酷的中宵细思而引起的。因为思考得深刻,也便明白得透彻。他的胸襟从此真正地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取人长攻吾短

原文

就吾之所见多教数人,取人之所长还攻吾短。

译文

就我的所见所知多教育几个人,以别人的长处来批评我的短处。

评点

不自是,不轻人,具备这两点,可谓一个明白的领导者;若是再进一步,能以人之长来攻己之短,则是一个智慧的领导者。

百病由懒生

原文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攻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也。

译文

各种弊病都因懒散而引起。懒散则纪律松弛,纪律松弛则对人的管理不严,而督促事功也就不勤敏,一处迟缓则处处懈怠。

评点

懒散者不能治事。这段日记说的是懒散对政事的危害,可知从政者尤其不能懒散。

三乐

原文

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译文

勤劳之后稍稍休息,第一大乐趣。以非常淡泊的态度来消除嫉妒之心,第二大乐趣。读书时发出金石般动听的声音,第三大乐趣。

评点

以何事为乐,能见一个人的趣味取向。曾氏的这三乐,乃真正的君子之乐。关于三乐,曾氏还有一种说法,即以“宏奖人才,诱人日进”来取代“至淡以消忮心”,其他两乐则与此说同。

喜誉恶毁与患得患失

原文

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

译文

凡喜欢称誉厌恶诋毁的心思,也就是普通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思,在这一道关口上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只能用来欺世盗名。

评点

曾氏认为,喜誉恶毁与患得患失是同一个毛病,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不同罢了。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彻悟,即其人所具有的学问才智都是假的。不诚无物:不能在自身得到验证,学问将从何谈起?

言物行恒

原文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也,万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无恒,故家内琐事,今日立条例,明日仍散漫,下人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之。

译文

言之有物持之以恒,这是致身于诚的方式,一切教化都以此为基础。我的毛病根源在无恒心,故而家中琐事,今天立下条例,明天仍旧散漫,仆人没有常规可循,将来管理众人必不能使人信服,做事必不能成功。要戒除此病。

评点

这是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的一段日记。这段时期,正是曾氏跟随唐鉴研习程朱理学,努力修身之时。这段时期的日记,几乎每天都在对自己一点一滴的言行缺失进行深刻反思批判。其深刻之处体现在挖病根上,挖出病根后又将它与“诚”这个本体联系起来。说到做不到,便是自欺,便是不诚;而不诚,则什么都不是。所以,这段时期的日记中,曾氏常对自己痛加指摘,甚至骂自己下流卑鄙,是禽兽。骂得越厉害,震动便越大,纠正的决心也便会下得越大。

安逸不能肩大任

原文

孙高阳、史道邻皆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译文

孙高阳、史道邻都是极能耐得苦的人,所以能够艰难驰驱,成为一代伟人。现在我已养成专吃美味只能安逸的身子,今后怎么能肩负大任?

评点

孙高阳即明末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曾总督山海关与蓟辽,长年与清兵作战。罢职家居后,又在家乡高阳率家人与来犯清兵搏斗,城破自杀。史道邻即史可法,明末崇祯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期的东阁大学士。清军南下,他孤守扬州。城破后被执,不屈自杀。翰苑中的曾氏以此二人为榜样,勉励自己不能耽于安乐,以便他日担当大任。

遏欲之难

原文

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译文

自从戒吃潮烟以来,心神彷徨不定,几乎像缺了主心骨似的。遏制欲望之难,大致都如此,若不挟破釜沉舟的气势,怎能有成呢?

评点

曾氏青年时代有两大嗜好,一为吃烟,一为下棋。道光二十二年,曾氏曾经下决心戒除这两个嗜好。结果烟戒成功了,棋却没戒成。后来身处军营,即便军情严重到了极点,他每天也要下几局棋。之所以一成一不成,或许是吃烟有害健康,曾氏下死决心戒之,而下棋虽耗时光却也能澄定心绪,故未下定死决心。

借拂逆磨砺德性

原文

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权奸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亡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几乎!

译文

古人办事情,遭遇掣肘的地方,碰到违逆的端由,每朝每代都有,每个人都有。厌恶违逆而一味要求顺从,从而设法诛锄异己,这是权奸的行径。听任它违逆,从而震动心意,坚韧性情,委曲求全,而且以无敌国外患易招致灭亡作为长远思虑,这是圣贤的用心。借别人的违逆,来磨砺我的德性,这也许是可以做到的吧!

评点

古往今来,许多处高位握重权的人,都喜欢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其好处是个人意志行使顺畅,权力欲望得到充分满足,不好处则容易招来怨恨,弄不好也有可能带来杀头毁家之祸。应该说,此种做法不好。正确的态度应是宽宏大量,海纳百川,若能存无敌国外患而亡之心,有意培植反对派,那就是大政治家的作为了。

心力劳苦

原文

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译文

扶助危困拯救灾难的英雄,最主要的是要经得起心与力上的劳苦。

评点

凡处危难之际,必定是特别的艰苦,要做此际英雄,自然得有超人的吃苦耐劳本领。这种本领既体现在力量上,也体现在心志上。得人与治事

原文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译文

治理政事的办法,获得人才、处置事情两者一样的重要。获得人才这方面不外乎四件事:叫作广泛收录、谨慎使用、勤于教导、严格管理。处置事情不外乎四点:叫作分析、综合、思考详尽、把守简约。

评点

通常官员都只把治事作为为政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政事本来就繁多,每一桩每一件都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逼得你非办不可。重治事原本不错。不过,事情要靠人去办,而“人”又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故而为政在治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得人。这一点,常常易于被忽视。曾氏有一套得人的本领和经验,此乃其成功之本。这段话说到他得人的四条经验,看似无奇特之处,若要真正做得,则颇不容易。譬如拿勤教一条来说,许多为政者就做不到,即便想教,也教不出一个名堂来。曾氏认为,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不能为贤主更生异才,人才要靠培养教育而成。曾氏教育人才的方法很多,“宏奖”是他使用得最多最为得手的一种,他甚至把“宏奖人才,诱人日进”视为自己的一大乐趣。在治事上,他对“经分”“纶合”有独到认识。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九日,曾氏在日记中这样说道:“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由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综核者,如为学之道,既日知所亡,又须月无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两月,又当综核一次。军事、吏事,则月有课,岁有考;饷事,则平日有流水之数,数月有总汇之账。总以后胜于前为进境。”对于约守,他在当天的日记中也有很好的阐述:“简要者,事虽千端万绪,而其要处不过一二语可了。如人身虽大,而脉络针穴不过数处,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句。凡御众之道,教下之法,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稍繁难则人不信不从矣。”

精心果力

原文

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凑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译文

每天必须以精诚心思、果决力量去独自造访幽深奥赜,径直奔向细微之处,借以求得上升的境界。若一天没有得到上升的境界,则一天一天地渐渐后退了。

评点

这是曾氏为自己提出的一个较为苛严的要求。《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看来,这段话当是曾氏的指导思想。每日都有进境确乎不易,所以要精心果力,要独造幽微。若果真如此,日新日日新也不是不能做到的。当然,这个“新”,这个“进境”,只是点滴之间罢了。滴水成河,到时便波澜翻卷了。

清早单开

原文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

译文

在清早用单子开出当天应了结的事,当天必须了结它。

评点

一早起便开列出来,既是提示,也是督促。人们办事最易犯的两个毛病是:一为遗忘,一为拖拉。曾氏的“单开”,系专治此两症的良方。

精神贯注与军事日进

原文

与胡中丞熟商江南军事。胡言凡事皆须精神贯注,心有二用,则必不能有成。余亦言军事不日进则日退。二人互许为知言。

译文

与胡中丞反复商量江南用兵的事情。胡中丞说凡事都须精神贯注,一心二用,则必定不能有成效。我也说军事上若是不能每天有长进则将每天后退。两人互相赞许对方的话为明了事理的言论。

评点

胡中丞即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

咸丰十年初,太平军行围魏救赵之计,二月下旬攻破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自杀。闰三月下旬,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接下来攻占常州、苏州等大城市。江南军事形势陡变。

四月初,罗遵殿灵柩运回原籍安徽宿松。此时,曾氏正驻军宿松。前几天,左宗棠、李元度从湖南来到宿松。初十日,胡林翼从湖北英山来到宿松。曾、左、胡一时同处宿松,可谓东南大变中的一次湘军主要统领的小聚会,正如《年谱》中所说的,他们“昕夕纵谈东南大局,谋所以补救之法”。十五日夜里,曾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胡谈办事须专心致志,曾谈军事须日有所进,彼此都称赞对方说得有道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