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家书

猛火煮慢火温

原文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将愈煮愈不熟矣。

译文

朱子说治学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学问功夫,完全未经猛火煮过,即便略有点见识,也是从领悟中得来,偶尔用用功,也不过悠闲玩味而已,如同未沸腾的汤,骤然就用慢火,则将越煮越不熟了。

评点

这是曾氏早期在京师时,与诸弟谈读书治学的一段话。

关于先猛火后慢火的治学方法,《朱子语类》卷第八中曾经多次提到:“学者为学,譬如炼丹,须是将百十斤炭火煅一晌,方好用微微火养教成就。今人未曾将百十斤炭火去煅,便要将微火养将去,如何得会成。”“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教百沸大滚,直至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

将炼丹、煮物、煎药用来譬喻治学,是因为丹、物、药与学有可比之处:其真味都是不容易出来的,须得先经历一番猛烈煎煮研习的过程,然后再慢慢细细地去分解剖析,如此才可能有所收获。

用功譬若掘井

原文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译文

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几口井而都不见泉水,何不如死守一口井,力求挖到泉水,从而达到用之不竭的效果呢!

评点

关于这点,朱熹曾以习练兵器为譬:“如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子语类》卷第八)

为学也好,习武也好,做天下任何事情,都须得有专一的心性,只有“专”才能精,只有“一”才能深。功力精深来源于功夫专一,这是不可易移的真理。

心得与疑义

原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译文

凡是专注于一桩事业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心得,也必定会有疑惑之处。

评点

心得不易有,实实在在的疑惑也不易产生,这些都须建筑在长久从事的过程中。疑惑更可贵,因为它或许意谓前进,意谓创新。

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译文

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不甘于成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问无止尽,不敢以一点点收获而自我满足,有恒心则绝对没有不成功的事情,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诸弟此时,唯有见识上不可骤然达到,有志有恒两个方面,则诸弟要勉力做到。

评点

志、识、恒,这三个字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志是人生的目标。目标有大有小。大者终生之目标,小者每一个阶段的目标。目标明确,人生道路的走向就明确,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个个小目标都达到了,则终生的大目标便必有达到的一天。人若无志,则茫然不知方向,势必碌碌一辈子而无所作为。识,指人对事物的认识与判别,它是能力和智慧的一种体现。识依靠学与历,且更须自身的领悟与提升,故而识最值得珍视。识不易得到,世上有不少人终生无识,所以曾氏说“不可骤几”。恒即操作手段,专一、持久,是此中的最主要内容。大凡像样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人而无恒,必一事无成。

凡事贵专

原文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译文

凡事都贵在专注。心里存着专一的指归,又广博地观览其他路数,以扩大见识,也不是不可以的,心里若是没有专一的指归,只是见异思迁,左顾右盼,则大为不可。

评点

急功近利、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诸如此类,皆人之通病,曾氏诸弟亦不例外,所以曾氏反复以“专一”教诫。曾家诸少爷正当年富力强而又处事业上的摸索磨合之期,此时最易流于躁竞一途,而事实上,老六、老九等已成躁竞之徒;倘若没有战争给他们提供的平台,终其一生,殆不出荷叶庸人之范畴。

顺境啬境都感恩

原文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译文

君子处顺境时,心里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我应当以所剩余的弥补别人的不足。君子处困境时,心里也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并非果然厚待,而是与更困难者相比,对我的确是已过于厚待了。古人说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的,说的就是这点。

评点

这是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写给诸弟信中的一段话。先一年,曾氏放差四川乡试主考,获得一笔较丰裕的收入,于是寄一千两银子给家里,指定其中六百两还债,另四百两分赠族戚。诸弟对此有意见,认为家中老债甚多,六百两不足还,不应以四百两赠人。曾氏在列举族戚之艰难后写了这段处顺境与困境的话。人处顺境,感恩之心易生,人处困境时与更困者相比后,亦怀感恩之心则不易,非特别仁厚者难以做到。

仁心与私心

原文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译文

凡仁慈心生发时,必须一鼓作气,尽我的能力来作为,稍有转变的念头,则疑心生,私心也便随之而生。

评点

这是同一封信中的话。自私是人的天性,仁心则要靠培植。就一般人来说,私心远强过仁心,所以,当仁心萌生时,就要抓住而将之付诸实践;否则转念之间,仁心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荷道躬行

原文

荷道以躬,舆之以言。

译文

肩负道义亲身实行,借助文章晓谕世人。

评点

道光二十四年春天,曾氏作《五箴》自励。其一为《立志箴》。此两句即出于《立志箴》。曾氏以先哲为榜样,立下澄清天下之志,并自我督促:“一息尚活,永矢弗谖。”谖,忘记也。

不可慢弛

原文

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

译文

哪一个人可待之以怠慢?哪一件事可处之以松弛?对事松弛者无成就,怠慢别人者,别人也会怠慢你。

评点

此话出自《五箴》中的《居敬箴》。敬,指对人对事的恭敬、敬畏的态度,怠慢松弛则是敬的反面。居敬则必拒慢。

物牵

原文

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

译文

道德学业之所以不能有常,是因为被外物所牵累。你一再食言,难道没有听说过要遭愆咎吗?

评点

这是《五箴》中《有恒箴》中的几句话。作者在批评自己“曩之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的无恒毛病后,分析无恒的病因在“物牵”,并警告自己不能再食言了。

心气神体欲定

原文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译文

心要安定,气要安定,神要安定,体要安定。

评点

道光二十三年,曾氏在入川途中自制《养身要言》。其要言为:以仁养肝,以礼养心,以信养脾,以义养肺,以智养肾。其“智”的内容即上条之四句话。概言之,即让心气神体处于安定状态。

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原文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译文

牢骚太盛的人,他以后必定多遭压抑阻塞。这是因为无故而埋怨上天,则上天必不允许,无故而恨咎别人,则别人必不服气,报应的原理就是这样。

评点

曾氏功名顺利,但诸弟皆不顺。四弟、六弟都是花钱买的监生,九弟、满弟虽考取秀才却止步不前,四个弟弟的功名都不过生员而已,于是多有牢骚之语,老六老九于此更盛。咸丰元年九月,身为礼部侍郎的大哥在信中这样教育他们:牢骚者不检查自己,却去怨天尤人,这实在是在思维上出了大问题,既于事无补,又得罪别人,百弊而无一利。

功名之地难居

原文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译文

功名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难以居留。人对于名的爱好,谁又不与我一样呢?我拥有美名,则别人必定会得到不好的名声,互相比较时,则难为情。

评点

咸丰四年八月,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太平军起事以来,朝廷方面所获得的最大战绩,湘军亦声名鹊起。这年九月,曾氏在给诸弟的信中,表明自己大胜之后的态度。梁氏在“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之后删去了几句话:“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曾氏一离职守制的官员收回武汉,那么,丢掉武汉和未能收复武汉的在职文武官员们,相形之际岂不难为情?一旦难为情,忌恨之心便生;忌恨之心生,于被忌恨者则不利。故而曾氏接下来说:“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这是所有居功名之地、得成就之人所应取的态度。

渐习则迁善不知

原文

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恐难期有恒。

译文

不习惯于劳苦的人,以逐渐的方式来习惯,则每天每月都在变化,向着良善的方向在前进而自己并不知道;倘若改变太急,则恐怕难以期待会持之以恒。

评点

人的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故而改变它也不宜太骤。欲速则不达,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真理。

规模远大与综理细密

原文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译文

古时成就大事业的人,规模格局上的远大与综核管理上的密微,两方面缺一都不行。

评点

这话是写给老九的,老九此时正带领吉字营在江西打仗。曾氏告诉兄弟,作为一个军事统领,大和小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两者缺一都不行。大的方面指的是规模格局,即吉字营下属的前、后、左、右、中各营的人员多少、将弁配备等。小的方面指的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营务管理等。老九这个人,用胡林翼的赞语是“才大器大”,其目光多在“远大”上,对“密微”较为忽视。曾氏之用意在于提醒他不能忽视“密微”。就在此信中,曾氏告诉其弟,他曾叫人置办腰刀,用于奖赏将弁,“人颇爱重”。曾氏说这就是“综理密微”的例子之一。

真心相向

原文

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译文

接应别人,总宜以真心相待,不可经常以机巧之心来迎送。别人以虚伪对我,我则以诚实回答,久而久之,则虚伪者也一起向着诚实方向走了。

评点

曾氏提倡“拙诚”,即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诚应天下之至伪。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故而很多时候,至愚即为大智,至拙即为大巧。

全副精神贯注一事

原文

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译文

来信说“兴会索然”,这是大为不可的。凡人做一件事,就必须全副精力投注在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不能松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在这山又望着那山。人若是没有恒心,将终生一无所成。

评点

老九二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八年后考取优贡。第二年即咸丰六年,他本打算进京参加廷试,却因道路梗阻未果行,不久即招募吉字营赴江西攻打吉安。与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借科举入仕,仍是老九心中最想走的道路。所以尽管身为吉字营统领,也常会有意愿未遂的遗憾感,于是也便有对营务“兴会索然”的情绪出现。曾氏断然告诉兄弟,“此却大不可”。接下来便以自身为例,说自己也常犯“做这样想那样”的毛病,现身说法,望老九引以为鉴。

做这想那,是人的一种通病,其结果将必定是百无一成。读者诸君若亦有此毛病者,当切切戒之。

精神愈用愈出

原文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译文

身体虽然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越使用则越涌出,阳气越提起则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则夜间临睡时则越快活;若是存在着一点爱惜精神的意思,则又想前进又想退却,奄奄无气,绝对难以成事。

评点

这段话,典型地体现了湖南人做事的霸蛮精神。有些事情,按常情是办不成的,但咬紧牙关,不顾一切,存一非办成不可的心思,到最后还是办成了。这便是湖南人的口头禅:霸蛮。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短时期而言,霸霸蛮的确是有好处的。许多湖南人无论什么都霸蛮,有时就走向它的反面了。

盈科后进

原文

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

译文

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过后必定有一番甜美滋味回现。

评点

老九出道晚,求胜心切,曾氏劝告他以李续宾好整以暇为法,不慌不忙地一仗一仗地打,必有成效。曾氏曾以联语来说明此意:“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盈科后进”出于《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味泉水向下流动,先把坑坑坎坎灌满后,再继续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孟子的意思是做事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去机权复笃实

原文

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复我固有。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译文

我自信也是个笃实人,只是因为看过经过的世事变化太多,略微掺杂些机巧权变来作为手段,把自己弄坏了;事实上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别人,徒惹人笑话,教人怀着愤恨,哪里有什么益处呢!近来丁忧家居,猛然醒悟,应该一心一意地在平实处用功夫,将自己笃实的固有本质恢复。贤弟此刻在外,也应该赶紧将笃实恢复,万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以免一天天趋于下流。

评点

因父亲去世,从咸丰七年二月到咸丰八年六月,曾氏在老家待了一年零四个月。在摆脱军务和人事的日子里,曾氏静下心对五年来的军营岁月作了认真的反思。经过这番反省之后,曾氏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生境界上大有提升,他本人将这个过程称为“大悔大悟”。咸丰八年正月写给老九的这段话,正属其悔悟中一点。曾氏的朋友说曾氏一生三变:从诗文之学变为程朱之学,从程朱之学变为申韩之学,从申韩之学变为老庄之学。从咸丰二年底出山办团练到咸丰七年初,他处在行申韩之学的时期。法家重势重权威,机巧权诈自然是不可免的。机巧权诈给他带来一些成功,也给他带来许多不利。经过反思,曾氏决定去机权而复笃实。

坚毅与刚愎有别

原文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译文

顽强坚毅之气绝不可无,但顽强坚毅与刚愎有区别。古语说“战胜自己的叫作强”,说“强行制止”,说“强行宽恕”,说“强行为善”,都是指战胜自己的意思。如不习惯起得早,却强迫自己未明即起,不习惯一本正经,却强迫自己行坐端庄,不习惯劳苦,却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些就是强的意思。不习惯持之以恒,却勉强自己坚定有恒心。这就是毅的意思。舍掉这些而以虚骄胜人,那就是刚愎而已。两者初看起来相似,但发展下去则有天地之别,不可不明察,不可不谨慎。

评点

这段话与前段话出于同一封信。曾氏在谈到去权诈之后,立即强调强毅之气不可丢掉,但又将它与刚愎自用区别开来。世上有许多现象表面看来较为相近,其实内里的本质是不同的,若不能从本质上将它分辨清楚,便有可能起点差不多,归宿却相距甚远。曾氏的长处便在这里。他善于精细地辨析事理,永远让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慌不忙与无声无臭

原文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译文

打仗要不慌不忙,先求得稳当,再来讲求变化;做事要无声无息,既要精明老到,又要简单便捷。

评点

在谈及去机巧与强毅之气后,曾氏仍觉意犹未尽,又补上这一副联语。这些话是针对老九打仗锐气有余沉毅不足的毛病来说的。曾氏说“气浮而不敛,兵家之忌也”。其实岂止兵家,做任何事都不能心气浮躁,要稳稳当当,要不事声张。当代人特别喜欢炒作即大肆张扬,这是浮躁时代的通病。综观载籍,古往今来,真正的大事都是在“无声无臭”中做的,而那些大轰大嗡,要么在事成之后,要么是另有所图,很少是靠它而做成事的。

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原文

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译文

弟此时应当以营务为重,不宜常看书。大凡人做一件事,因为专一而精工,因为纷纭而分散。荀子说“耳朵不同时听两种声音而聪敏,眼睛不同时看两样东西而明晰”,庄子说“心志不纷杂使用,才可以使精神凝聚”,这都是至理名言。

评点

这段话与前面所说的“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是一个意思。世人做事业,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其中影响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有的人执着专一,有的人见异思迁,这是成与不成的主观因素中的重要一点。

脚踏实地

原文

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译文

总是必须脚踏实地,能勤于做好小事,才可能日日有起色而见功效。

评点

曾氏是个虔诚的朱熹理学信徒。朱熹教人,重在近处小处着手。试抄录几段朱熹这方面的语录,以飨读者诸君:“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如洒扫大厅大廊,亦只是如洒扫小室模样;扫得小处洁净,大处亦然。”“小者便是大者之验。须是要谨行谨言,从细处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古人于小学小事中,便皆存个大学大事底道理在。”(《朱子语类》卷第八)

长傲致败

原文

凶德致败,莫甚长傲。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地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译文

招致失败的不良性格,莫过于骄傲。以骄傲之气对待外物,不一定表现在言语上的盛气凌人,有的表现在神采上的盛气凌人,有的表现在面色上的盛气凌人。心中不应该有所依恃。心里一旦有所依恃,就会表现在面貌上。从门第来说,我现在的社会声望大减,正担心连累子弟。从才识来说,近年军中锻炼出的人才颇多。诸弟也没有过人之处,都不可依恃,只宜向下抑制自己,完完全全做到言语忠信行事笃敬,或许可以借此遮掩过去的缺失,整顿出一番新气象;否则,别人都会讨厌鄙薄了。

评点

这是咸丰八年三月,曾氏在老家写给老九的话。戒除自以为是的习气,谦谨退抑待人,这也是家居守丧时期曾氏“大悔大悟”中的主要内容。他希望在外带兵的老六老九也要这样做。用曾氏自己的话说,他们兄弟皆秉母亲的性格:倔强自信。倔强自信者,从内心来说皆自认有能力有本事,即所谓有所恃,对外则往往轻忽别人,即所谓长傲。打掉内心的恃,则外表的长傲就会因失恃而消减。曾氏正是从源头处指点诸弟:大哥威望已损门第不可恃,别人才干优长自己的本事不可恃。

不可怨天尤人

原文

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译文

胸中多有抑郁,怨天尤人,不但不可以涉足社会,也不是培植道德的办法;不但不可以培植道德,也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

评点

涉世、养德、保身,看起来领域不同,其实总的原则是一致的。社会和宇宙看起来更是相差甚大,其实总的原则也是一致的。中国先哲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从这点上看,的确包含着绝大智慧。

善始善终与拼搏求人

原文

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

译文

好名声,可以依恃,也不可以依恃。善于起始的人,不一定善于终结,以百里为目标的人,走过九十里才能称之为半。

精神是越使用则越有,不可以因为身体素来单弱而过于保养爱惜。智慧是越处艰苦越明晰,不可以因为境遇偶尔不顺便立即沮丧。

求取别人的辅助。这一点,时时都不可以忘记。

评点

这三段话都出自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给老九的信。此时,曾氏仍在家为父守丧。老九则因军务紧急,回籍半年后便离家赴江西前线,此时正统领吉字营在围攻吉安府,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名声较好。曾氏告诉老九,名声这个东西,属于“软件”,不是十分靠得住的“硬件”,可恃又不可恃。趁着目前较好的形势,一鼓作气,善始善终。百里长途是件艰苦的事,越往后走则越难,其半不在五十里,而在九十里,这是因为后面的十里的难度,与前九十里相当。老九从小多病,体质与曾氏一样并不强壮,但既然担当重任,便不能松懈。至于聪明才智,则如同火花,常常因撞击而生发。这些话,既是情势所迫,也是阅历之语。曾氏还恳切地对老九说“人才至难”,“何可多得”,所以必须时时存重视人才之念。善于识人用人,是曾氏成事的诀窍之一。他在家书中,常常不忘提及此事,并密授机宜。

不轻率进退

原文

不轻进,不轻退。

译文

不轻率进兵,不轻率撤退。

评点

老九属于急功近利一类人,故而曾氏教他学习稳重沉静的李续宾,用兵时进与退皆不轻率。

焦躁则办事不妥

原文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译文

一旦焦躁,则好心绪必定减少,办事则必不能妥善。

评点

老九围吉安,前后将近两年。城池久不能下,心中焦躁,曾氏便以此规劝他。人办事,仰仗的是心绪安宁,安宁一旦被焦躁所破坏,于事更糟。这个道理很简单,几乎人人都懂,只是做起来不容易;但若有人及时从旁点拨一下,还是大有益处的。

人生适意时

原文

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弟现在颇称适意,不可错过时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

译文

人生得意的时候不可多得。你现在可以说得上得意,故而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应当尽心竭力去做出一个局面来。

评点

人生百年,真正在社会上做事的岁月不过三四十年而已,这中间还包括选择、磨合、折腾、失败等等,除了这些,剩下的岁月则更少。所以,一旦遇到好的机遇,走上一段坦途,就得牢牢把握、充分发挥,尽量在这个时段中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一个局面出来。如此,则有可能使得日后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即或遇到障碍或坎坷,也可拥有足够的实力去应付。趁适意之时做成一个局面,这应该是成功人士的共同心得。

愧于不恕

原文

吾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

译文

我因本性倔强,渐渐地与刚愎接近,不知不觉间做出许多不符合恕道的事,说出许多不符合恕道的话,至今羞愧不已。

评点

曾氏在父亲墓庐中的反思,其主旨是由申韩转向黄老,即化刚为柔。这里说的对渐近刚愎、不恕的愧耻,表达的正是这种转变。

日慎一日

原文

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千万忍耐,千万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译文

天天谨慎,以求得事情完成,一旦怀有焦急的念头,则担心事情无成。千万要忍耐,千万要忍耐。久而敬之,这四个字,不但对待朋友如此,即便对待所有的事情也应如此。

评点

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曾氏接到赴浙江办理军务的圣旨。一年多的反思,使他的心绪平静下来,他巴望着有复出的一天。这次他不但不推辞,反而迅即整装就道,就像唯恐丢失似的。七月十四日,曾氏在江西湖口给老九写信,劝慰久攻吉安不下的九弟不可焦愤。“日慎一日”“千万忍耐”这些话,不仅是对老九的劝勉,也是复出之后曾氏本人所抱定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死生置之度外

原文

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

译文

死与生,我已置之于度外,但求临死的时候,心中没有悔憾之事,这就大幸了。

评点

曾氏复出之后,军事状况比先前更糟。先是当年八月三河之役,湘军全军覆灭,六千兵勇葬身安徽,曾氏六弟国华从此不归。继而石达开回师湖南,湘省震惊,曾氏疲于奔命。接着,李秀成攻破江南大营,苏南全境落入太平军之手。面对着局面的恶劣,曾氏甚至有“天下似无勘定之理”的叹息。这两句兄弟间的私房话,正是他此刻心情的表露。

习劳为办事之本

原文

习劳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译文

习惯于劳苦是办事情的根本。引进一批能吃苦耐劳的正经人,日久自然有大的收效。

评点

曾氏虽一辈子读书做官,却不忘农家勤俭本色,临终留给儿子的遗嘱之一,便是“习劳则神钦”。

不轻进轻退妄亲妄疏

原文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译文

不轻易接收人,即是今后不轻易辞退人的预为张本;不随便亲近人,即是今后不随便疏远人的预为张本。

评点

有句成语叫作轻诺寡信,意谓轻易许诺,则必定少有兑现。这原因有二:一是轻诺者,本就不把诺言当一回事;二是许诺太多,无法一一兑现。曾氏在这里所说的,正是这个现象。

惰傲致败

原文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译文

天下古今的庸人,都由于一个惰字招致失败;天下古今的才人,都由于一个傲字招致失败。

评点

前人曾批评曾氏“好下断语”,即喜欢说绝对话。曾氏长于提炼,往往能用简易数字说明复杂事理,但也因此易入偏颇一路。以“惰”为庸人致败之由,以“傲”为才人致败之由,话是说得简明痛快,不过也的确是偏颇了点。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

原文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第一义。

译文

想去掉骄字,总以不随便讥笑人为第一条;想去掉惰字,总以不懒起床为第一条。

评点

这是曾氏针对诸弟的突出毛病而言。大约曾氏诸弟既喜欢随意笑人,又好睡懒觉。如咸丰十年四月给在老家的四弟信中说:“子弟不可学大家口吻,动辄笑人之鄙陋,笑人之寒村,日习骄纵而不自知,至戒至嘱。”

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原文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而无所容心。

译文

凡办大事,一半决定于人力,一半决定于天事。我们只应当竭尽人力所能做的部分,至于天事则听之于上天,不要费心。

评点

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是中国古老的智者之言。人事指个人的努力,天命则是个人之外的诸多因素的组合。人事自己可以做得主,天命则个人做不得主。事情越大,则天命的成分越多。曾氏所说的“半”,亦不过概而言之罢了。

说话

原文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译文

凡说话不切中事理、没有分量的人,他的部下必定不会服气。

评点

君字从口,意味为头为主者当慎于言说。由慎而提倡讷,甚至沉默,故而有沉默是金的说法。

事后悔议者阅历浅

原文

凡事后而悔己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译文

凡事后而悔恨自己的疏漏,与事后而议论别人的疏漏,都是阅历浅薄的表现。

评点

曾氏本意是讨厌事后诸葛亮式的高明者,其实,从总结教训来看,事后悔己议人,也并非一概不是。

军事忌预说

原文

凡军事做一节说一节,若预说几层,到后来往往不符。

译文

凡用兵打仗上的事,做一节就说一节,若是预先便去说后面的好几节,到后来往往与事实不符。

评点

常言说“军情瞬息万变”,说的是变数多。又说“兵者阴事”,说的是诡秘机诈。如此,军事便难以预料,再加上曾氏性格上有迂拙的一面,故而他特别不喜欢军事上的预测。其实,这话也有点绝对了。古今中外,便常有因预料准确而取胜的战例。

多选替手

原文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译文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的选择不可能得到,姑且节略而取其次,以待慢慢教育,这是可以的。

评点

这里体现的是曾氏人才观念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一为物色助手最为重要;其二为衡人不可太苛,选不到一等的,二等也可,确定后再予以慢慢教育。曾氏的人才学,是此老一生的真正学问,很值得重视。

苦于不自知

原文

沅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译文

沅甫弟说雪芹(彭玉麟)声色俱厉。大凡眼睛能看到很远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声音笑貌对人的拒斥,每每是苦于自己看不到觉察不到。雪芹的严厉,雪芹自己不知道;沅甫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厉害,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评点

易于看到别人的缺点,难于看到自己的不足,大概是人类的通病。老九所犯的正是这个通病。人类还有一个通病,便是喜欢当面恭维而背后去议论不是,只有至亲密友才会当面批评。老九有一个有见识又能当面批评的大哥,这是他的幸运。

临睡时默念本日劳作

原文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国事之处无多,更宜竭诚以图之。

译文

每天临睡的时候,默默数着今天劳心的事做了几件,劳力的事做了几件,则知效劳国事之处不多,更应该竭诚图报。

评点

曾氏的“君子三乐”之一为“勤劳而后憩息”,即辛辛苦苦劳动一天后的休息,可以使人得到很大的乐趣。这种乐趣只有真正的劳动者(包括劳心与劳力)才能体会到。这段话更将劳作与宣勤国事联系起来,层次又提高了一步。

刚柔互用

原文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译文

从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哪个不通过自立而做出事业;即使那些被称作圣贤者,也各人有自立自强的途径,故而能做到独立不惧,牢固不拔。我往年在京师,喜欢与那些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也未尝不含有挺然特立不畏强势的意思在内。近来悟得天地之间的大道理是刚柔互济,不可偏废。太柔则披靡,太刚则折裂。刚不是说的暴戾,而是强健;柔不是说的卑弱,而是谦退。办事情为公益,则应当强健;争名逐利,则应当谦退。

评点

同治元年五月份,曾氏与屯兵南京城外雨花台的九弟、满弟有过几份重要的书信往来。当时的情形是,曾国荃官居浙江按察使,领兵二万,曾国葆受封同知衔,领兵五千,他自己身为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且节制四省军务。在他看来,曾家一门鼎盛盈满。曾氏认为,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消息盈虚之理,即息则消,消则息,盈则虚,虚则盈。眼下盈满,接下来的便是虚亏。虚亏有别人使之然,有自己使之然。若受别人所使,则要遭难;若受自己所使,则可以免祸。五月十五日,曾氏给两弟说了一通“人概”“天概”的话:“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但两弟对大哥之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只是“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于是在五月二十八日,针对两弟之说,曾氏又写下梁氏所抄录的这段话,阐明刚柔互济的道理。

如何面对疑谤

原文

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谤之无因,而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也。

译文

众人之口舌纷纷扬扬,本就不知道它从哪里而起,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停止了。有才能者恼怒疑谤的无缘无故,于是悍然不顾,如此谤言则日益腾跃。有道德者害怕疑谤的无缘无故,于是抑然自修,如此谤言则日益止息。我愿两弟取抑然自修的态度,而不愿两弟取悍然不顾的态度。

评点

这里讲的是对不利流言的两种态度。一是悍然不顾我行我素,一是引以为惧警惕自修。曾氏希望老九取后者,但老九的性格与大哥大不同:他要么是悍然不顾,要么是断然出击。

怀临履之惧

原文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译文

自古以来成就大功大名的人,除开千年一个郭子仪外,经常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希望与我的弟弟们一道,兢兢业业,各人都怀着临深履薄的恐惧,借以求得免去大的祸灾。

评点

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功高而不居,故能享高寿得善终,成为后世榜样。曾氏饱读诗书,深知兔死狗烹的现象史不绝书,于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善处功名善处高位,且常常提醒在这方面较为大意的老九。

盛时常想衰时

原文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译文

兴盛时常常想到衰败时,上场风光时当念及下场神沮时。富贵人家要牢牢记住这两句话。

评点

富贵人家正处盛时,正在场面上,若常想到衰时念及下场时,便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会一味膨胀,一味挥霍。曾氏也多次提到他祖父常说的话:“晓得下塘,也要晓得上岸。”这位湘乡老农用俚语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打仗靠一己

原文

军事呼吸之际,父子兄弟不能相顾,全靠一己耳。

译文

打仗时的生死危难常存在于呼吸之间,父子兄弟到时都无法相救援,全靠自己一人而已。

评点

这便是战争的残酷性!也是战争所给人独立自强的最生动的教育。

危急之时只能靠自己

原文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危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

译文

凡危急的时候,只有出于自身的因素才靠得住,那些存在于别人身上的因素都不可靠。依靠他们来坚守,则当心他们临危而先乱;依靠他们来打仗,则担心他们进得过猛而退得过快。

评点

这段话的主旨跟上段话是一样的,都在于强调战时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不提一字不夸一句

原文

吾兄弟既誓拼命报国,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约定终始不提一字,不夸一句。知不知一听之人,顺不顺一听之天而已。

译文

我们兄弟既发誓拼命报国,则无论如何劳苦,如何有功,彼此约定始终不提一个字,不自夸一句。知道与不知道,一切都听任别人;顺利与不顺利,一切都听任天命。

评点

这是对颇好计较的老九的开导。许多人都有这种表现,即不怕劳苦,只怕别人不知道,更怕受委屈。这里的根源,是因为其所为的目的在外而不在内。倘若所为之目的是出自内心的需要,是为了自身而不是为他人,又何在乎人之知与不知呢?

不竭之气有余之力

原文

凡行兵须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译文

凡用兵打仗,必须储蓄没有竭尽的士气,留存有剩余的力量。

评点

此为曾氏用兵的切身体会:军营当常存饱满的士气和充足的力量。

名实与劳赏等

原文

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劳浮于赏,才浮于事。从此三句切实做去,或者免于大戾。

译文

我们兄弟报国的原则,总在于求取实绩超过名声,劳苦超过赏赐,才能超过事功。从这三句话上切实去做,或者可免于大的错咎。

评点

有句话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是名超过实,不是好事;反之实过于名,则稳当。曾氏提倡“拙诚”,宁愿实实在在的东西超过名望荣誉,他认为这样才心安理得,才能持之以久。

窒欲惩忿

原文

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亦不仅余与弟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好处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日进无疆矣。

译文

强迫自己去实行禁制,以此来降伏这颗心。释迦牟尼所说的降龙伏虎,龙即相火,虎即肝气。多少英雄豪杰打不过这两道关口,也不仅仅是我们兄弟才这样,重要的是要稍稍遏制压抑,不令过于炽烈。古圣所说的窒欲,即降龙;所说的惩忿,即伏虎。释与儒的学说不同,但在节制血气这点,却未尝不同。总不能让我自己的嗜欲来戕害我的身体性命。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就会柔靡而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做出来的。我们兄弟的好处正在于倔强。若是能以去掉忿欲来培养身体,保存倔强来激励志气,则日日长进而无止境了。

评点

哲人说人的最大敌人就是人自身。这里所说的人自身即人性的弱点,忿与欲便是诸多弱点中的两个。哲人又说人自身的弱点是最难战胜的。所谓难战胜,就是说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其难度很大。杨度曾经写过一篇《戒嗔偈》,也是从儒释两家教义来说戒除忿欲的,颇有意味。兹抄录于此,与诸君同欣赏:“儒家禁怒,释氏戒嗔。学圣学佛,以此为门。我慢若除,无可嗔怒。满街圣贤,人人佛祖。儒曰中和,释曰欢喜。有喜无嗔,进于道矣。”

在这段话中,曾氏还注意将忿欲与倔强区别开来。倔强是人性的优点,乃成事之本,表面看起来与忿相像,其实分属两个领域,不可混为一谈。

豁达光明之胸襟

原文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译文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向事业不相同,但其豁达光明的胸襟大致相同。我们既然办理军务,处于功利场中,就应时刻勤劳,如农民的努力耕作,如商人的追逐利润,如艄公的拼力冲过滩头,早晚劳作思虑,以求得事情有成效。至于治事之外,心中却必须有一股冲融气象。两者齐头并进,虽勤劳而表现出来的却是恬淡神态,则最为有意味。

评点

曾氏最看重豁达光明的胸襟。什么是豁达光明的胸襟?从这段话中可知“冲融”“恬淡”应是这种胸襟的表现形式之一。曾氏又常用“冲融”“恬淡”来形容陶、谢等人的诗:“五言诗若能学到陶潜、谢朓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同治元年七月十四谕纪泽)如此看来,陶、谢等人在五言诗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豁达光明的胸襟,它与追名逐利、热衷钻营等分属两种不同的境界。

报国修行

原文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译文

舍掉性命报效国家,戒慎恐惧修炼德行。

评点

同治二年三月,曾国荃晋升浙江巡抚。咸丰六年,老九以一贡生统兵,不过六七年时间,便升至一方诸侯,亦可谓飞黄腾达。老九刚授浙江按察使,便因带兵围南京而仅一个月便升江苏布政使,现在才过一年又升浙抚。迁升如此之快的背后,可见朝廷收复南京心情之紧迫,也可见朝廷对老九期望之大。梁氏所抄的这八个字,便是老九初奉浙抚之命时,曾氏送给他的勉励,希望他在事功与德行上齐头并进。

畏惧敬慎

原文

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译文

我们所最应该敬畏谨慎的,第一是以自己的心作为监督自己行为的严师,其次则是左右经常接触的人,又其次则畏惧清议。

评点

曾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要重视,不能容许心中有歪门邪道,有龌龊阴暗;也要注意约束身边的人,既不能由他们所左右,也不能让他们有所依恃而放纵;再就是要认真对待清议,不可悍然不顾。这三点都是针对受信者老九的缺点而言的。老九一面辞谢浙抚的任命,一面又在公文署上浙抚曾某某的字样。曾氏认为老九的辞谢便不是“至诚”,并严厉批评他:“欺方寸乎?欺朝廷乎?”所谓“以方寸为严师”,系指此事。

担当大事在明强

原文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译文

担当大事,全在明与强两个字上。《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其重要之处归结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上。

评点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不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不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段话的意思是,若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即便愚蠢者也会聪明,柔弱者也会刚强。明与强,乃学、问、思、辨、行的最终目的,也是担当大事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无形之功不必说

原文

无形之功不必腾诸口说,此是谦字之真工夫。所谓君子之不可及,在人之所不见也。

译文

无形的功劳不要去说,这是谦虚的真功夫。所谓君子的不可企及处,在于人所见不到的地方。

评点

这段话其实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无形的功劳别人看不见,你一旦说出便不是真正的谦虚。这一层曾氏说到了。二是你说了,未必别人会认可,故而还是不说好。这一层曾氏没有说明,但想必受信人老九也能领悟到。

强从明出

原文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译文

强字本是美德,我先前信中,也说过明与强两个字绝对不能缺少。但强字必须从明字中做出来,然后才能始终不屈服。若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横蛮,等到别人以真正的道理来折报,以日后的效应作为证明,又再俯首认输,则变成先强而后弱,京师将这种人称为瞎胡闹者。

评点

强而不明事理或不讲事理,这种现象叫作横蛮。如此,优点就变成缺点了。所以必须先明才能后强,即强从明出。

虚心

原文

君子大过人处,只是虚心。

译文

君子大为超过常人之处,只是在虚心这一点上。

评点

这句话的前面,曾氏说:“弟于吾劝诫之信,每不肯虚心体验,动辄辩论,此最不可。吾辈居此高位,万目所瞻。凡督抚是己非人自满自足者,千人一律。”虚心对普通人来说都必要,对居高位享大名的君子而言,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君子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曲折交互

原文

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处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译文

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有曲折交错之处,一处不通,则处处都受阻。

评点

世上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常会遇到一处受阻,处处皆阻的现象。但正因为互相联系,则也可能某一处通了,则处处皆畅通。

积劳者非成名享福者

原文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

译文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常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并非就是最后成就名声的人,成就名声的人并非就是享福的人。我们兄弟只从“积劳”二字去用力,不去过问“成名”二字,更不要去过问“享福”二字。

评点

凡大事,因为牵涉的方方面面多,影响成功的因素也便多,故而天意的分量要超过人谋。如果一心一意奔着成名、享福去做事,想到这一点,便有可能会泄气;只有不去想最后的结果,才有可能坚持到底。早年在京师时,曾氏便有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说法,其用意亦在此。

俭廉直忍

原文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译文

以俭朴来养护廉洁,性格耿直且能忍耐。

评点

这八个字是送给在家守业的老四国潢的。曾氏认为,老四能廉但不能俭,能直但不能忍。

一个有权者若不俭朴,便很难保持廉洁。这是因为花费大,合法收入不够,则企图获取非法收入,贪污受贿之念便由此而启。耿直者往往里外一致,心里有所想,嘴上便有所说,很少去想到忍耐,但人若一点儿都不能忍耐,则难以很好地处世办事,故耿直又能忍耐才是好的性格。

方寸中有权衡

原文

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译文

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评点

岳飞有一句名言,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曾氏所说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与岳飞的“存乎一心”异曲同工。至于方寸权衡的水平如何,则取决于阅历与智慧。见多识广即阅历,熟思审处可归之于智慧的大范畴中。

胸次浩大

原文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译文

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虚浮荣誉,唯有胸襟浩大才是人生真正好的享受。

评点

从整体上看待人生,从比较上看待人生,或者从终极点上回头看待人生,这句话无疑说的是真理。因为人生真正的享受,是属于产生于自身的快乐,自身之外的东西皆附加之物,人们习惯称之为身外之物。但古往今来,人们都拼命追求富贵功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许多时候,富贵功名能够带来落实到自身的好处,而且二者并不完全截然对立。当然,即便如此,也应清醒认识到二者孰主孰次、孰大孰小,千万不要因为富贵功名这些身外之物而害了自身。

崇俭习劳

原文

吾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译文

我屡屡教育家人崇尚俭朴习于劳苦,因为艰苦可以使筋骨日渐强壮,娇生惯养则精力日益柔弱。

评点

富贵人家的子弟常体弱多病,多半是娇生惯养安逸过度的原因。人之常情乃爱欲使之舒适安逸,家里有钱却让孩子去吃苦耐劳,则非具大眼光的家长做不到。

既奢返俭极难

原文

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登天然。

译文

习于奢华之后,再回到俭朴,好比登天一样难。

评点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因为人性喜欢奢而不喜欢俭,犹如水性之趋下而不趋上。

小心埋头

原文

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译文

小心谨慎安于天命,埋头做事不问其他。

评点

这种态度是医治浮躁、投机取巧、不安本分等毛病的良方。

蝮蛇螫手壮士断腕

原文

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至迭乘,余尚愠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于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者乎!弟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蝮蛇螫手,士断腕,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译文

不如意的事情,不入耳的言论,纷至沓来,我尚且恼郁成疾,何况弟的劳苦百倍于老兄,心血亏损数倍于老兄呢!弟的病非药物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不要恼怒,才可渐渐减轻。蝮蛇咬手,壮士断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保全性命。我们兄弟想要保全性命,也应当视恼怒如蝮蛇,去掉它不能不勇敢决断。

评点

这是同治三年四月写给老九的信。老九率吉字营围攻南京城已整整两年,劳师糜饷,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这期间,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却接连收复江南各城,左宗棠所统率的楚军也收复浙江大部分土地,相形之下,老九更显战绩不佳。这给好强的老九压力极大。前不久,江西巡抚沈葆桢又拦截解往南京的赣省厘金。本就欠饷多时,沈之举犹如雪上加霜,极易激发兵勇因缺饷哗变,老九因此郁结成疾。曾氏心里也很焦虑,生怕突发变故,致使功亏一篑,遂以“断腕”相劝慰。

置毁誉祸福于度外

原文

弟信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

译文

弟信中说将毁誉祸福置之度外,这是属于根本上的第一层功夫。在这点上有定力,则到处都是平坦之路了。

评点

人们常说置生死于度外,真正做到这点,则再没有什么可畏惧了,心里反而坦然,做事反而不受得失干扰。置毁誉祸福于度外,其用意亦在此。

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原文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译文

天下的事理与人才,为我们所不深知所不及预料的多得很,切不要存一自以为是的成见。

评点

同治五年三月,在老九刚奉湖北巡抚之命时,曾氏在给他的信中说了这两句话。老九打下南京后不满百日便辞职回家养病。次年七月,朝廷委任他为山西巡抚,他以病辞。同治五年正月,改任他为湖北巡抚,他接受了。出任鄂抚,虽然仍以兵事为主,但毕竟住进武昌抚衙,是名副其实的一省之主。老九没有做过一天地方官,一旦做,便居一方大员之高位。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朝廷此种任命并不合适,这纯是战争所造成的结果。处于老九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谦虚,但老九偏偏生性不谦虚。曾氏深知老九的性格,怕他坏事,故而有这一番叮嘱:天下之人和事,我们不知道的多了,切不可自以为是。

不可在胜人处求强

原文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以。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译文

我们在自我修养方面求强则可以,在胜过别人方面求强则不可。若专门在胜过别人方面去求强,这种强能否强到底,尚且不可知,即便终身强梁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于称道的。

评点

老九果然因自是而坏事。他进武昌接篆不到五个月,便以贻误军情、贪污受贿等诸多罪名,参劾湖广总督官文。清廷在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为总督、巡抚。这两个官职在职权上每每交错,若督、抚住在同一个城市,常常会因此而闹不和。督、抚不和虽常见,但督、抚相参却不常见。老九如此不按常规办事,令曾氏甚为不悦。他认为老九太强梁了,遂以这段话相规劝。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原文

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来信每怪运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译文

心思遭遇困扰阻塞,这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的时候。李申夫曾经说我是受了气却从不说出,一味忍耐,慢慢地来图谋自强,因此引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谚语。这二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诀窍。我在庚戌、辛亥年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为长沙官场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为江西官场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了,无一次不和血吞下。弟来信每每埋怨运气不好,这便不像好汉说的话,唯有一个字都不说,咬定牙根,慢慢地图谋自强而已。

评点

官文乃朝廷心腹,但此时朝廷要依靠老九这只“功狗”来对付捻军,故而不得不迁就他而免去官文的湖广总督一职,朝野因此事对老九讥议甚多,老九开始感受到压力了。倘若老九军事顺利,这个压力就会少多了,但偏偏军事上极不顺,新湘军的战绩远不如吉字营。先是郭松林部中埋伏,郭本人受重伤,其弟战死,继而彭毓橘部亦遭不利。老九心绪很焦闷。曾氏虽不悦九弟的在胜人上的强梁,但面对这种情形,只能再次予以开导。这次的开导其实就是现身说法,讲自己的如何处困境。曾氏的成功之路上,败多于胜,困多于顺,他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态度来对待败与困,并自认这是“立志之诀”。曾氏此诀,百余年来激励过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

自己全无本领

原文

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译文

兄自问近年来所得力的,唯有一个悔字诀。兄从前自以为本领很大,能屈能伸,能出仕能隐居,又每每容易看到别人的不是处。自从丁巳、戊午年间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自己完全没有本领,凡事都能看到别人有几分对的。故而自戊午年到现在九年间,与四十岁以前迥然不同。大致说来,我这些年是以能立能达为本体,以不怨不尤为运用。所谓立,即发奋自强,能站得住脚;所谓达,即办事圆融,能行得通。

评点

老九已是心绪恶劣了,不料年底又遭火灾:家眷所居的巡抚衙门后院五福堂被烧。此事又给老九增添一桩心病。他向大哥求教。曾氏告诉他,后院遭火之事,只能说是杂役不慎失火,既不能怪罪会党,更不能说是仇家的报复,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接下来,就谈到悔字诀。所谓悔,就是对往年行事的忏悔,这是他在咸丰七、八(丁巳、戊午)两年守父丧期间一个最大的收获。从这段话中可知曾氏所悔的是往年的自视过高,因自视太高而刚愎自用,于是悟到应多看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从而复出后待人办事内方外圆,终于导致事业的成功。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原文

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译文

袁了凡所说的“从前种种好比昨日一样死去,以后种种好比今日一样新生”,另起炉灶,重新开辟一个世界。怎么知道这两次大败,就不是上天在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呢?谚语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折受耻辱的时候。务必咬牙励志,积蓄气力,增长见识,切不可疲玩自馁。

评点

同治六年正月,鲍超、刘铭传两支部队约会在湖北聚歼捻军。结果鲍军后至,刘军大败。二月,彭毓橘被捻军活捉处死。曾国荃再次遭受重挫。这就是信中所说的“两番之大败”。袁了凡系明代学者,他所著的《袁了凡纲鉴》颇为有名。袁了凡说的这两句话常被人引用。人们看重的是其中所表现的了断过去的果决气概与重建新生的热切信心。

硬字诀

原文

弟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译文

弟处在这种百事都不顺利的时候,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法子,依旧不外乎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评点

鲍、刘会师失利一事,曾国荃奏报朝廷,有指责鲍超之意。鲍大为不满,请朝廷批准他开缺养病。既打仗失败,又内部不和,老九陷于内外交困之中,曾氏也无法替他解围,只能教他逆来顺受。所谓硬字诀,曾氏在这句话的后面有说明:“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所谓硬,即硬着头皮挺住的意思。曾氏曾戏言他有《挺经》十八条,硬字诀当系其中之一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