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戚继光:伟大的抗倭名将

23.戚继光:伟大的抗倭名将

【北京人物】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号武毅。明朝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在浙、闽、粤等沿海率军抗击倭寇,历经十余年,参与大小战役八十余场,终为国家扫平倭寇之患,后人尊称其所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出身将家的戚继光自幼勤奋习武,喜读兵书,17岁便承袭父职从军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起,连续五年率军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寒暑无阻。一年后中武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正赶上蒙古军逼都城,戚继光进谏守御方略,接到临时任命,督防京城九门。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来犯,戚继光又擢升为都指挥佥事,受命前往山东备倭,率领山东登州、即墨、文登三营兵马,整顿军备,操练水军,抵御倭寇。戚继光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28岁,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辖各县,抗击入侵倭寇,三战三捷。

之后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又与倭寇交战数次,期间也被朝廷撤职过,后又戴罪立功。戚继光等人在计赚岑港这次战役中,大获全胜。但也是在这次战役,戚继光看到了明军战斗力薄弱,难克强敌,所以提出“旧军素质不良,拟建新军,以浙人守卫浙土”的设想。

同年九月,他亲自在浙东、金华等地招募农民和矿工三千余人,经专门训练,组建成了一支抗倭的精锐之师——戚家军,熟悉掌握戚家“鸳鸯阵”等战术。期间,改任台州、金华、严州(今建德东)三府参将的戚继光,对于督造战船、严守海防等丝毫没有松懈。

在当时各大抗倭战役中,戚家军发挥了精锐之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嘉靖四十年(1561),万余倭寇分乘数船来犯,戚继光果断提出了“大创尽歼”的灭倭策略,九战九捷,歼灭倭寇过半,史称“台州大捷”,基本解除浙江倭患。

立功后的戚继光升都指挥使,又募兵三千人流民起义。没多久,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入闽抗倭,戚家军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杀死倭寇两千余人,尽显明军威武,被倭寇称为“戚虎”。

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继光又率水陆军至围剿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吴平。吴平被迫逃至南澳岛。紧接着他又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岛,尽歼吴平之众。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一起浴血奋战十余年,将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荡平,戚家军在抗倭战役中屡建战功,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最强生力军。

首辅张居正在明万历十年(1582)病死后,戚继光遭到排挤,改调广东。之后又遭诬陷,罢归登州,五年后病卒,终年61岁。

戚继光为后人留下的《止止堂集》一书,反映了他一生的军事生涯和理想追求。他所撰写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为明朝著名兵书,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

【在京档案】

在明万历乙亥年(1575),也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戚继光负责防御东蒙古的入侵,驻防在包括密云在内的蓟州三镇。他将所辖防区划分为十二路,在古北口路的白龙潭一带共置营七座,其中白龙潭与石匣营的位置仅相距十里。

在这一年里,戚继光共三次出击入侵的朵颜部,在第三次战役后,该部投降,恢复了和明朝的互市通贡关系。

也就是在这次胜利之后,戚继光率军来到白龙潭,登山远眺,抒怀咏志,不仅歌颂了京畿要地的大好河山,还在石碑上书写了气势磅礴的诗句《题龙潭》。诗碑厚0.11米,高2.15米,宽0.63米。

序言为:“蓟镇石匣营南十里为龙潭,石阱中窥水色澄澈,若有洞在水中隐隐可见。兹冬,余以集练标路将士于石匣,暇日携游于此,诗以纪之,实为今上改元之三年。”诗文如下:“紫极龙飞冀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阉晴开日月新。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碑身字体遒劲,戚继光爱国精神永存后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