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娘诗并序

杜秋娘诗(1)并序

杜秋,金陵女也(2)。年十五,为李锜妾(3)。后锜叛灭(4),籍之入宫(5),有宠于景陵(6)。穆宗即位(7),命秋为皇子傅姆(8),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9),秋因赐归故乡(10)。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11)

(1)《西溪丛语》:“《新唐书·李德裕传》:德裕徙镇海军,代王璠。先是太和中,漳王养母杜仲阳归浙西,有诏在所存问,时德裕被召,乃檄留后使如诏书。璠入为尚书左丞,而漳王以罪废死,因与户部侍郎李汉,共谮德裕尝赂仲阳,导王为不轨,帝惑其言。窦革《音训》云:杜牧作杜秋诗,乃云漳王得罪后,秋始被放归本郡,疑即仲阳也。与此不同,似牧之之误。《南部新书》云:杜仲阳即杜秋也,始为李锜侍人,锜败,填宫,亦进帛书,后为漳王养母。太和中,漳王黜,放归浙西,续诏令观院安置,兼加存恤,故杜牧有杜秋诗称于时。此说与牧之合。”按:《旧书·李德裕传》云:“德裕奉诏安排宫人杜仲阳于道观,与之供给。仲阳者,漳王养母。王得罪,放仲阳于润州故也。”则本牧之说也。《太平广记》:“李锜之擒也,侍婢一人随之,锜夜自裂衣襟書己冤,言为张子所卖,教侍婢曰:结之于带,我死汝必入内,上必问汝,汝当以是进!及锜伏法,京城大雾三日,或闻鬼哭。宪宗又于侍婢得帛书,颇疑其冤,敕京兆府葬之。锜宗属亟居重位,颇以尊豪自奉,声色之选,冠绝于时,及败,配掖庭者,曰郑,曰杜。郑得幸于宪宗,是生宣皇帝,实为孝明皇太后;次即杜,杜名秋,建康人也。有宠于穆宗,穆宗即位,以为皇子漳王傅姆,太和中,漳王得罪,国除,诏赐秋归老故乡。或云:系帛书即杜秋也。而宫闱事秘,世莫得知。夫秋女谒也,而能以义申锜之冤,且逮事累朝,用物殚极;及被弃于家,朝饥不给,故名士闻而伤之。”按:《南部新书》所云进帛书即谓此。第牧之云:秋有宠于景陵,而《广记》则言有宠于《穆宗》,且云逮事累朝,是亦所谓宫闱事秘者与?《释名》:“序,抒也,抴抒其实,宣见之也。”

(2)《吴志·张纮传》注:“《江表传》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至大《金陵志》:“唐润州,亦曰金陵。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李勉初至金陵,于李锜坐上,屡赞招隐寺标致。二事皆在润州,则唐人谓京口亦曰金陵。杜牧有金陵女秋娘诗,白居易有赐金陵将士敕书,皆京口事也。”《释名》:“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

(3)《释名》:“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

(4)《唐书·李锜传》:“锜为浙西观察诸道盐铁转运使,德宗复镇海军,以锜为节度使,暴踞日甚,吏死不以过甚众,又逼污良家。宪宗即位,不假借方镇,故崛强者稍稍自新。锜以仆射召,数日而反状至,下诏削官爵,明日而败,送京师。”

(5)《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隆然也。”《尔雅·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

(6)《唐会要》:“宪宗葬景陵。”《唐书·地理志》:“同州奉先景陵在县西北二十里金炽山。”按:《长安志》作“县东北一十三里金炽山”。

(7)《唐会要》:穆宗,宪宗第三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

(8)《仪礼》注:“姆,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复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诗·南山》笺:“文姜与侄娣及傅姆同处。”

(9)《唐书·十一宗诸子传》:穆宗子怀懿太子凑,长庆元年始王漳。文宗疾王守澄颛狠,谋诛之,引宰相宋申锡使为计。守澄客郑注伺知之,以告,乃谋先事杀申锡,又以王有中外望,因欲株联大臣族夷之,乃令神策虞候豆卢著上变,言宫史晏敬则、朱训与申锡昵吏王师文图不轨,训尝言上多疾,太子幼,若兄终弟及,必漳王立。申锡因以金币进王,王亦以珍服厚答。即捕训等系神策狱,谏官群伏阁极言,出狱付外杂治,注等惧事泄,乃请下诏贬王,帝未之悟,因黜凑为巢县公,时太和五年也。

(10)江淹《报袁叔明书》:“斥归故乡。”

(11)《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屈原《九章》:“窃赋诗之所明。”

京江水清滑(1),生女白如脂(2)。其间杜秋者(3),不劳朱粉施(4)。老濞即山铸(5),后庭千双(6)(7)。秋持玉斝醉(8),与唱《金缕衣》(9)。濞既白首叛(10),秋亦红泪滋(11)。吴江落日渡(12),灞岸绿杨垂(13)。联裾见天子(14),盼(15)(16)独依依(17)。椒壁悬锦幕(18),镜奁蟠蛟螭(19)。低鬟认新宠(20),窈袅复融怡。月上白璧门(21),桂影凉参差(22)。金阶露新重(23),闲捻紫箫吹(24)。莓苔夹城路(25),南苑雁初飞(26)。红粉羽林仗(27),独赐辟邪旗(28)。归来煮豹胎(29),餍饫不能饴(30)。咸池升日庆(31),铜雀分香悲(32)。雷音后车远(33),事往落花时(34)。燕禖得皇子(35),壮发绿(36)。画堂授傅姆(37),天人亲捧持(38)。虎睛珠络褓(39),金盘犀镇帷(40)。长杨射熊罴(41),武帐弄哑咿(42)。渐抛竹马剧(43),稍出舞鸡奇(44)。崭崭整冠佩(45),侍宴坐瑶池(46)。眉宇俨图画(47),神秀射朝辉(48)。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49)。王幽茅土削(50),秋放故乡归(51)。觚棱拂斗极(52),回首尚迟迟(53)。四朝三十载(54),似梦复疑非(55)。潼关识旧吏(56),吏(57)发已如丝(58)。却唤吴江渡(59),舟人那得知(60)。归来四邻改(61),茂苑草菲菲(62)。清血洒不尽(63),仰天知问谁(64)?寒衣一匹素(65),夜借邻人机。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66)。自古皆一贯(67),变化安能推(68)。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69)。西子下姑苏(70),一舸逐鸱夷(71)。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72),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73)。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74)。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75)。萧后去扬州(76),突厥为阏氏(77)。女子固不定(78),士林亦难期(79)。射钩后呼父(80),钓翁王者师(81)。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82)。安知魏齐首(83),见断篑中尸(84)。给丧蹷张辈(85),廊庙冠峩危(86)。珥貂七叶贵(87),何妨我(88)虏支(89)。苏武却生返(90),邓通终死饥(91)。主张既难测(92),翻覆亦其宜(93)。地尽有何物(94),天外(95)复何之(96)?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97)?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98)。因倾一樽酒(99),题作杜秋诗(100)。愁来独长咏(101),聊可以自怡(102)

(1)《宋书·武帝纪》:“卢贼战败,或于京江入海。”《文选》注:“山谦之《南徐州记》曰:京江,《禹贡》北江。”《太平寰宇记》:“润州丹徒县京江水。”《通鉴·唐纪》注:“大江径京口城北,谓之京江。”《淮南子》:“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

(2)《史记·外戚世家》:“生男无喜,生女无怒。”司马相如《美人赋》:“时来亲臣,柔滑如脂。”

(3)《戊签》作“娘”。《后汉书·班固传》:“错落其间。”

(4)《庄子》:“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宋玉《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汉武故事》:“诸宫美人,皆自然美丽,不使粉白黛黑。”

(5)《史记·吴王濞传》:“濞为吴王,吴有豫章郡铜山,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楚元王世家》:“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

(6)一作“蛾”。

(7)《后汉书·刘圣公传》:“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费昶诗:“双眉本翠色。”

(8)一作“饮”,一作“白玉斝”。刘峻《广绝交论》:“霑玉斝之余沥。”

(9)原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刘孝绰诗:“琼筵玉笥金缕衣。”

(10)《史记·吴王濞传》:“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魏志·陈思王植传》:“禽息鸟视,终于白首。”

(11)《拾遗记》:“薛灵芸升车就路,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徐彦伯诗:“玉盘红泪滴。”苏武诗:“泪为生别滋。”

(12)《元和郡县志》:“润州浙西观察理所,本春秋吴之朱方邑,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旧唐书·齐澣传》:“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圩汇六十里。”《隋书·孙万寿传》:“吴江一浩荡。”《南史·隐逸·渔父传》:“落日逍遥渚际。”

(13)《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万年县灞水,在县东二十里。”《晋书·郭澄之传》:“西向诵王粲诗曰:‘南登霸陵岸。’”《唐书·地理志》:“京城左临灞岸,右抵沣水。”《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14)《南齐书·王融传》:“拂衣者联裾。”《通典》:“天子,天下通称。”

(15)普苋切。

(16)莫见切。

(17)《魏志·明帝纪》注:“《魏略》曰:虚心西望,依依若旧。”

(18)《汉书·车千秋传》:“转至未央椒房。”《三辅黄图》:“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壁,取其温而芬芳也。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昭阳舍,兰房椒壁。”《文选·别赋》注:“《典略》曰:卫夫人南子在锦帷中。”《广雅》曰:“帷,幙帐也。”

(19)《后汉书·阴皇后纪》:“明帝性孝爱,上陵,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广雅》:“有鳞曰蛟龙,无角曰螭龙。”按:今《广雅》本“螭”作“”,此据《初学记》引。

(20)江总诗:“新宠不信更参差。”

(21)《汉武故事》:“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咸以玉为之,门三层台椽首欂以璧为之,因名璧门。”

(22)梁元帝《乐府》:“桂影含秋月。”《汉书·司马相如传》:“深林巨木,崭岩参差。”

(23)《神异经》:“东北大荒中有金阙高百丈,中金阶两阙,名天门。”

(24)原注:《晋书》:“盗开凉州张骏冢,得紫玉箫。”

(25)《宋书·谢灵运传》:“凌石桥之莓苔。”《释名》:“城,盛也,盛受国都也。”《旧唐书·(地理志)〔玄宗纪〕》:“南内曰兴庆宫,宫西南隅有花萼相辉、勤政务本之楼。”开元二十六年六月,遣范安及于长〔安〕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苑。

(26)张礼《游城南记》:“芙蓉园在曲江西南,与杏园皆秦宜春下苑地。园内有池,谓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

(27)《古诗》:“娥娥红粉妆。”《唐书·百官志》:“左右羽林军,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

(28)《通典》:“大驾卤簿卫马队,左右厢各二十四队,从十二旗,第一队辟邪旗。”

(29)《六韬》:“武王伐纣,得二大夫而问之,对曰:有殷君陈玉杯象箸,玉杯象箸,不盛藿菽之羹,必将熊蹯豹胎。”

(30)《野客丛书》:“沈存中《笔谈》曰:唐士人专以小诗著名,而读书灭裂,如杜牧之《杜秋娘》诗‘厌饫不能饴’,‘饴’乃‘饧’,非饮食也。仆观晋王荟以私粟作粥饴饥者,郗鉴甚穷,乡人共饴之。‘饴’字岂不作饮食用?然考《晋书》乃音嗣,非贻字也。仆谓牧之用作‘贻’字,必别有所据。及观《后汉书·许杨传》举谣歌曰:‘饴我大豆亨芋魁。’‘饴’字无音,乃知牧之用字有所祖也。存中自不深考,安可以读书灭裂非之?”按:《汉书·刘向传》引诗曰:“饴我厘。”师古曰:“饴,遗也,读与贻同。”然则“饴”本有‘贻’音也。

(31)《淮南子》:“日浴于咸池。”《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又:“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32)《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陆机《吊武帝文》:“帝遗令曰:吾婕妤故人,皆著铜雀台,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33)司马相如《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声象君之车音。”贾谊《惜誓》:“载玉女于后车。”

(34)《论语》注:“事已往不可复追咎。”陈后主诗:“落花同泪脸。”梁简文帝诗:“花落无还时。”

(35)《后汉书·礼仪志》注:“《月令章句》曰:高禖所以祈子孙之祀。玄鸟感阳而至,主为孚乳蕃滋,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契母简狄,盖以玄鸟至日有事高禖而生契焉。”

(36)《汉书·赵皇后传》:“中宫史曹宫御幸孝成皇帝,产子,曰:‘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

(37)《汉书·元后传》:“甘露三年,生成帝于甲馆画堂。”《公羊传》:“不见傅母不下堂。”《释文》:“母,本又作姆。”

(38)《魏志·王粲传》注:“《魏略》曰:邯郸淳对其所知叹植之材,谓之天人。”

(39)《图经本草》:“虎睛多伪,须自获者乃真。”《隋书·宇文述传》:“云定兴先得昭训明珠络帐,私赂于述。”《史记·赵世家》:“衣以文褓。”徐广曰:“小儿被曰褓。”

(40)《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浮屠金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西京杂记》:“邹阳《酒赋》:‘犀璩为镇。’”《周礼·幕人》注:“在旁曰帷。”

(41)《汉书·元帝纪》:“永光五年,上幸长杨射熊馆。”

(42)《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尔雅》:“弄,玩也。”《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43)一作“戏”。《魏志·陶谦传》注:“《吴书》曰:谦少孤,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旛,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随之。”

(44)《唐书·王勃传》:“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45)《宋书·礼志》:“车旗变于商周,冠佩革于秦汉。”按:方氏《通雅》引此句,谓“崭崭”与“”及“渐渐之石”声义皆通,而先引子贡《诗说》“渐渐作”,则《诗说》乃明人伪撰,不足据。

(46)《汉书·元帝纪》:“尝侍宴,从容言。”《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47)枚乘《七发》:“阳气见于眉宇之间。”《后汉书·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48)孙绰《天台山赋序》:“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陆机诗:“扶桑升朝辉。”

(49)《汉书·江充传》:“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师古曰:“《三辅旧事》云:充使胡巫作而薶之。”

(50)《逸周书》:“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

(51)《晋书·乐志》:“还故乡,入故里,徘徊故乡,苦身不已。”

(52)《后汉书·班固传》:“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雀。”《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在紫宫中;北斗七星,在太微北。”

(53)王粲诗:“回首望长安。”《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

(54)《旧唐书·郭子仪传》:“柱石四朝。”《尔雅》:“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55)《汉书·扬雄传》:“犹仿佛其若梦。”

(56)《元和郡县志》:“华州华阴县潼关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汉书·终军传》:“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生也。”《华阳国志》:“李骧攻犍为,获太守龚恢,恢为天水西县令,任回为吏,回问曰:‘识故吏否?’恢曰:‘识汝耳。’”《隋书·刘子翊传》:“旧者,易新之称。”

(57)一作“毛”。

(58)《真诰》:“发者,脑之华,脑减则发素。”

(59)江淹诗:“吴江泛丘墟。”

(60)《宋书·符瑞志》:“禹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鲍照诗:“旁人那得知。”《世说》:“外人那得知。”

(61)《老子》:“犹兮若畏四邻。”元行恭诗:“荒邑四邻通。”

(62)左思《吴都赋》:“佩长洲之茂苑。”

(63)《北齐书·樊逊传》:“波斯洒血。”

(64)《战国策》:“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魏书·奚康生传》:“更复访问谁?”

(65)庾信诗:“寒衣须及早。”《古乐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三丈余。”

(66)祢衡《鹦鹉赋》:“弃妻为之歔欷。”

(67)《诗》:“自古在昔。”《宋书·顾深传》:“理定于万古之前,事征于千代之外,冲神寂鉴,一以贯之。”

(68)《史记·蔡泽传》:“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69)一作“妻”。《汉书·文帝纪》注:“师古曰:姬者,本周之姓,贵于众国之女,所以妇人美号皆称姬,后因总谓众妾为姬。”《国语》:“陈御叔取于郑,生子南,子南之母乱陈而亡之,使子南戮于诸侯。庄王既以夏氏之室赐申公巫臣,则又畀之子反,卒于襄老,襄老获于邲,二子争之,未有成。恭王使巫臣聘于齐,以夏姬行。”按:夏姬之祸,几亡陈国,故《左传》云:“是夭子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又云:“子灵之妻,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此云灭两国,所未闻也。盖夏姬事,每多异说,若《列女传》所云,夏姬盖老而复壮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者,尤为无稽,则刘知几已议之;然刘引《列女传》,作“再为夫人,三为王后”,故近时读者谓当以“老而复壮者三”为句,而“为王后”上当有一“一”字,似尚有可通也。《通鉴·汉纪》注:“如淳曰:逃,谓走也。”

(70)《孟子》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越绝书》:“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述异记》:“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姣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史记·越世家》:“越大破吴,遂栖吴王于姑苏。”

(71)《梁书·江革传》:“乘台所给一舸。”《史记·货殖传》:“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吴越春秋》:“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困学纪闻》:“墨子谓西施之沉,其美也,岂亦如隋之于张丽华乎?一舸逐鸱夷,特见于杜牧诗,未必然也。”《杨升庵集》:“世传西施随范蠡去,不见所出,只因杜牧‘一舸随鸱夷’之句而附会也。《墨子》曰:‘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去吴越之世甚近,所书得其真。《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此正与《墨子》合,盖吴既灭,越沉西施于江。浮,沉也,反言耳。随鸱夷者,子胥之谮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鸱夷。今沉西施,所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以终。范蠡去越,亦号鸱夷子皮,杜牧遂以子胥鸱夷为范蠡之鸱夷,乃影撰此事以堕后人于疑网也。”按:范蠡浮于江湖,后自号鸱夷子皮,或亦慨于子胥之闇于进退,至于入江而不化,故借以自号耳,不谓因此遂与西子,至今以为口实。诸书不载西施所终,惟一见于《墨子》。姚宽《西溪丛语》引《吴越春秋》云:“吴亡,西子被杀。”检《吴越春秋》无此语。又引王性之云:“西子自下姑苏,一舸自逐鸱夷,遂为两义,不可云范蠡将西子去也。”愚谓此特为牧之语作调人耳。若直是两义,则方言西子所终,与范蠡复奚涉耶?至罗大经云:“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然犹挟西施以行,蠡非悦其色也,盖惧其复以蛊吴者而蛊越,则越不可保矣。于是挟之以行,以绝越之祸。”基是,蠡虽去越,未尝忘越也。则又一说也。

(72)《汉书·薄姬传》:“汉使曹参等虏魏王豹而薄姬输织室,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诏内后宫,生文帝。”《论衡》:“汉兴,至文帝时二十余年,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朝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夫如贾生之议,文帝时已太平矣,应孔子之言,必世然后仁也。汉一代之年数已满,太平立矣。”《诗小序》:“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73)《汉书·窦皇后传》:“吕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窦姬家在清河,愿如赵。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籍代伍中。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景帝。代王入立为帝,窦姬为皇后,景帝立,皇后为皇太后。”《武帝纪》:“帝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后为太皇太后。”《世说》:“王汝南求郝普女,既婚,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

(74)《后汉书·光武帝纪》:“帝,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汉书·景十三王传》:“长沙定王发,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左传》文十八年疏:“不能知其出生本系,枝派远近。”

(75)《北史·齐后主纪》:“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冯淑妃传》:“妃名小怜,后主惑之。后主至长安,及遇害,以妃赐代王达,甚嬖之。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致于死。隋文帝将赐达妃兄李询,令著布裙配舂,询母逼令自杀。”《隐居诗话》:“杜牧好用故事,仍于事中复使事,若‘虞卿双璧截肪鲜’是也。亦有趁韵而撰造非事实者,若‘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是也。李询得珊瑚,其母令衣青衣而舂,初无‘糜’字。”《后汉书·五行志》:“石上慊慊舂黄粱。”按:珊瑚自即谓冯小怜,然未见,俟再考。

(76)《隋书·地理志》:“江都郡,后周为吴州,开皇九年,改为扬州。”

(77)《隋书·萧后传》:“炀帝嗣位,立为皇后。帝每游幸,后未尝不从,及幸江都,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廷。”《汉书·匈奴传》:“高祖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

(78)《大戴礼》:“女者,如也;子者,孳也。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

(79)《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唐六典》:“凡习学文武者为士。”《三国·吴志·鲁肃传》:“交游士林。”

(80)《史记·齐世家》:“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亦发送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立以为仲父。”

(81)《吕氏春秋》:“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晋书·张载传》:“周武无牧野之阵,则吕牙渭滨之钓翁也。”《史记·齐世家》:“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留侯世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82)《史记·李斯传》:“秦王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王为皇,以斯为丞相。”

(83)《史记·范雎传》:“秦昭王与赵王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

(84)《史记·范雎传》:“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即卷以篑,守者请出弃篑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

(85)《史记·周勃世家》:“常为人吹箫给丧事。”《申屠嘉传》:“以材官蹷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86)《史记·货殖传》:“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刘向《九叹》:“冠浮云之峩峩。”

(87)《梁书·朱异传》:“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左思诗:“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88)一作“戎”。

(89)《汉书·金日磾传》:“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封秺侯,弟伦,后嗣贵显封侯。”

(90)《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以中郎持节使单于,幽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雪与旃毛并咽之,乃徙北海上,使牧羊。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

(91)《汉书·邓通传》:“文帝使善相人者相通,曰:当贫饿死。及景帝立,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竟案,尽没入之,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92)《庄子》:“孰主张是。”

(93)陆机诗:“休咎相乘蹑,翻覆似波澜。”《梁书·任昉传》:“循环翻覆,迅彼波澜。”按:《南史》及《文选》作:“迅若波澜。”

(94)《颜氏家训》:“地既滓浊,法应沉厚,凿土得泉,乃浮水上,积水之下,复有何物?”

(95)一作“高”。

(96)《晋书·成公绥传》:“游万物而极思,故一言于天外。”《列子》:“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

(97)《管子》:“口为声也,耳为听也,目有视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后汉书·延笃传》:“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

(98)《南齐书·裴昭明传》:“一身之外,亦复何须?”《汉书·董仲舒传》:“思惟往古。”

(99)沈约诗:“勿言一樽酒。”

(100)《释名》:“书称题,题,谛也,审谛其名号也。”

(101)《礼记·学记》疏:“但讴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

(102)陶弘景诗:“止可自怡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