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教学工作

一、谈教学工作

1.质疑学院拟取消按一级学科设学位课,改按专业方向设学位课的考虑——致计算机学院汪益明书记、陈纯院长和庄越挺院长的电邮信

汪书记、陈院长、庄院长:

学院正在进行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是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在本次教授会议上听了庄院长的报告,也看到了已经取得的可喜成果,我向有关领导和参与的教师表示敬意和感谢!

在会议上我对“取消按一级学科设学位课,改按专业方向设学位课”(因为没有庄院长报告演示文档,引用的文字可能与庄院长演示文档上的不符,希谅解)的方针提出了质疑,是基于如下考虑。

(1)每一个一级学科都有其核心基础知识(课程)要学习,如物理学科的四大力学,化学学科的四大化学是其核心基础课。计算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也一定有其核心基础知识要学习。

(2)我系原定的三门学位课是非常恰当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一级学科有关硬件、软件和算法三个方面核心基础知识。

(3)“取消按一级学科设学位课”的提法是给大家一个信息:学院将不再重视基础,转向重视专业的思路。

因此我再次恳请各位领导慎重决策。

我非常赞成将学位课由三门扩大到五门的决策。是否能分两个层次设学位课:即一级学科核心学位课(三门)和专业方向学位课(两门),这样既强调了基础,又重视了专业。

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石教英

2006年9月25日

2.汇报担任学校本科生院教学督导员的感受——致校本科生院雷群芳副处长的电邮信

雷群芳同志:

蒙你推荐,有幸担任本科生院教学督导员一职,惭愧的是限于能力和精力,未能做一个称职承责的督导员,深表遗憾。我想就我任教学督导一职的感受作一简要汇报。

我应邀担任了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评委和浙江大学申报第六届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以及巡视了计算机学院6个考场。前两项活动使我对我校本科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到了一批年轻的教学精英们认真的教学态度和一流的教学技能。我们浙江大学教学工作后继不仅有人,且大有人在!我感到应该扩大这批年轻教学精英的影响,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观摩他(她)们的示范教学。然而这一次计划只局限于几位评委,实在有点浪费,实在没有很好地发挥这批精英的作用。我参加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审第一组——培养模式的评审工作。该组共有18项成果,可谓件件突出。听下来美中不足的是报告人往往只重数据的堆积,而忽视了重点突出,因为我听后只感到他们做了许多许多工作,却无法抓住他们工作的要点,有的报告的PPT有50~60张之多,哪里有可能在短短的10分钟里讲清楚。这些意见我都在现场提出了。巡考计算机学院操作系统课6个考场的感觉很好。各个考场主考、监考教师认真负责,考场组织有序,考场纪律良好。我认为这6门课的考试是认真的。下面我想就本科教学督导员工作和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本科教学督导员的工作

被聘为教学督导员的大多是我校有关院系的老教师。如何发挥这批老教师的督与导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教学督导员的工作不应该局限于听课,统计到课率和巡视考场等具体工作,而应该针对当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专项调查和研讨,即本科生院提出问题,督导员分组做专题调查和研究,然后提出整改意见。泛泛的听课很难找到共性问题;督导员在听一门课时看到的、听到的仅仅是一个个案,好或不好都说明不了问题,只有对那些已有共识的问题才需要开展调研,才是这批督导员发挥作用的地方。我感到本科生院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这批督导员的作用,我希望多做专题调研工作,多做研讨工作。

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最根本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之道在于学习和继承,而不是创新。学习和继承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之举,而创新则是锦上添花之举。在人类文明史中诞生了多少教育家、思想家。古有孔夫子,近有蔡元培。现代大学体系国外已有五百年历史,我国也有百余年历史。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国外先进大学的教育体系,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创新上。这么讲似乎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法唱反调,这里我不是反对创新,更不是与举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口号唱反调,而是深知教育创新之艰难。创新不是突发的奇思妙想,更不是随心所欲之作,而是需要证明的行之有效之举。现举两个我经历过的不敢苟同的教学创新实例。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有一门必修课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教程,纵观国内外所有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无不把这门课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浙大计算机系也不例外,从1978年成立系以来一直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大约5年前,当时学院有关领导从国家发展软件产业思想出发,认为应该重视软件知识教学,适当减少一些硬件知识教学,从而决定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由必修改为选修。作为一个教学创新成果而大张旗鼓地修改了教学计划,并开始执行。当时几位任课的年轻教师找到了我,反映这一重大变革。我曾任这门课主讲教师多年,刚刚退出这门课的教学不久。我深深感到学院这一决策是错误的。这一变革不仅不能给浙大教学加分,实际是有损浙大教学名誉的,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计算机系是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作为选修课的。我给系有关领导写了信,要求能给予纠正。可喜的是学院领导及时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了教学计划,重新把计算机体系结构课定为必修课。另一件事发生在这次浙江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时,一位医学院的年轻教师在讲课时开宗明义地称作教学创新措施之一是把教师临床经验总结为教材,供上课之用,把原来的教科书改为参考书。这一创新之举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因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历来把教科书奉作金科玉律;一定要系统地讲完,讲透教科书上全部基础知识。我把临床经验看做实践教学环节,任何实践知识在没有上升到理论以前总是具有局限性,即可以是局部真理,但无指导一般的价值。因此我觉得这位年轻教师本末倒置了。我当场作了上述点评。我不敢苟同这类教学创新举措。我举这两个例子无非想说明教学创新不易,应严肃、慎重地进行。在提教学创新前,先提学习和继承前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好。

根据我的经验,抓教学质量关键有以下三个要点:先进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称职和承责的教师以及规范和稳定的教学秩序。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永远是主要矛盾,也就是说教师要负主要责任。在上述三个要点中,称职承责的教师是第一要素,承责又比称职更重要。教学秩序中重要的环节是考试,我一直认为教师能够给学生帮助的就是考试,因此一个不认真考试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一个是否承责的教师可以从他考查学生的认真与否来鉴别。如何鉴别?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曲线来鉴别,查看学生的成绩是否有不及格的,优秀的比例,成绩的分布曲线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一个承责的教师其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曲线一定符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否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因此建议本科生院做一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曲线统计就可以鉴别教师的责任感了。最好的考试方式不是笔试,而是口试,口试能把应试者的水平考查得一清二楚。这是我留苏时考试的经历,苏联采用口试,包括高等数学等科目都是采用口试。口试锻炼了我一语中的的本领,我至今感谢这段留苏时应试的经历。当然在今天学生数量如此之大时,要采用口试方式是不可能的了,但如果有需要不妨试一试口试方式,这时教学质量高低便一目了然了。当然领导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才能这么做。

拉拉扯扯地写了这么多,无非是一个老教师对浙大教学质量的关心而已,是对是错仅供你参考。

致礼!

石教英

2009年1月12日

3.关于计算机学院博士生考试科目X选项的一点意见——致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科陈丽科长的电邮信

陈丽同志,你好:

我觉得与时俱进地修改博士生招生目录和考试科目是十分必要的。本来这件事已与我无关,但读了你的邮件后,脑海里形成的一些想法无法抹去,想就考试科目中的X选项谈一点看法。

首先我是赞同我院博士生两门专业考试科目由三门计算机最重要的基础课加一门专业课(X)组成的安排。代表专业方向的X课程又包含四个选项,即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网络多媒体和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简作“O-O”)。我想X科目的选择准则,一是我院的强项,为我院这些优势学科选择好苗子;二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学科,或者代表我院的发展方向。目前四个X选项中前两个是我院优势学科的代表,选择它们是合适的,但后面两门既非我院优势学科方向,亦非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特别值得商榷的是“网络多媒体”科目。如果说“计算机网络”,或者“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学科中的核心课程是恰当的话,那么“网络多媒体”仅仅是多媒体技术中的一个分支而已,选它作为X科目并不合适。我建议用“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技术”来代替这一选项。如果要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两门课上作一选择的话,我宁可选“计算机网络”。“O-O”技术已非计算机学科的热点,也非我院优势,我建议用“数据库技术”这门核心课程来代替。我院在数据库技术方向上也是有优势的。

我建议将X科目选项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四门课组成。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你参考。

致礼!

石教英

2009年7月6日

4.参加2009年计算机学院教授会议后的一点感想——致庄越挺院长,鲍虎军、陈越和陈刚等副院长的电邮信,抄送冯雁书记

庄院长、鲍副院长和两位陈副院长,你们好!

昨天学院教授会议上各位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特点是不说套话,说实话、讲白话(能让人听懂的话),也敢于报忧,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新气象。我认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找到对症的改正办法,实现我院的奋斗目标。我想就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作为学校,教学永远是根本,即使像浙大这样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教学质量还是重于科研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有保证了才有资格追求科研的质与量。从昨天两位陈副院长的报告中可以看到我院的教学质量到了非得认真抓、狠狠抓的地步了。因此希望把学院教学质量作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大事来抓。

关于本科生教学,我同意陈越副院长的各项意见外还有以下建议。

(1)先抓教师队伍整顿,再抓教风整顿,筛选一批称职尽责的教师去讲课,淘汰学生反响大的教师。所谓称职是指有真才实学又善于表达的教师。所谓尽责是指关心学生是否学到手,认真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师。整顿教风是指规范教学环节:理论、实验、作业、考试等环节缺一不可。教师不能讲完课不布置作业、不测验、不考试,只交一篇读书报告了事,如发现有此类教师一定要定期整改。教师教学是否认真可从作业批改、测验次数、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等看出。建议学院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抓一抓教风问题。

(2)抓学风。话又说回来,学生学风不正是由教风不正造成的,教风正了学风一定会正。抓学风主要抓学生对学业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有事可做,是否忙于学业,要让学生对学业有兴趣,教师的课一定要讲得好,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并会用。如果教师讲课引不起学生兴趣,又不布置学生作业,讲完课就走人,这样教师一定没有威信可言,学风很难正起来。我的外孙女去年进了UC Berkley的化学系,这是一个曾出过四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单位,一学期限修四门课,每门课每月有一次测验,成绩记入总成绩。这样一学期四个月有十二次测验,四次考试,加上课外活动,她学得非常充实,非常忙,还有许多学生甚至无法修满四门课。归根到底,抓学风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业感兴趣,忙起来。

(3)抓淘汰。淘汰抓得越早越好。教师都要被淘汰(不合格的不能上课),为什么学生就那么难淘汰。不合格的就要坚决淘汰,否则很难纠正不正的学风。早淘汰,毕业论文时就不会出问题。

关于研究生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导师。导师有水平、负责任,学生就会出成绩,但是导师的水平是一个急不得的事情。我同意陈刚副院长的两点建议:一,适当扩大免试研究生的比例,但一定要适当,否则无法保证学生质量。二,公开提高我院博士生待遇到2500元/月。这一措施一定会有助于招生,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按我院现有的科研经费规模,这样做是可行的。

关于科研工作,我非常同意鲍副院长一再强调的“教授的学术声誉”问题。事实上,如果教授的学术声誉可信了,学院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学校行政减少干涉教授自主决策。国外教授的自主决策权大是建立在他的学术声誉高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诚信缺失的代价太低,大家对诚信缺失已经习以为常。因此,要抓教授学术声誉问题困难极大,我认为鲍副院长提出的抓课题完成质量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这个办法好,因为这是一个有据可查的问题。真心期望学院能制定一套完整的检查措施来提高学院教授的学术声誉。

我一直认为“做强”比“做大”更难!我深信依靠各位院长的大智慧,依靠全院教师的支持和我们今天的实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是可能的。

拉拉杂杂地写了一大篇,没有一句时髦的创新话语,一堆浅显的老生常谈而已,浪费各位时间。抱歉!抱歉!

此致

敬礼!

石教英

2009年7月17日

5.关于计算机学院“精研课程设置实施细则”的几点不成熟思考——致陈越副院长的电邮信

陈越副院长,您好!

为了参加周六评审活动,我细读了“精研课程设置实施细则”,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你参考。

(1)学院设置几门带研究性的精品课程必将有助于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必将有助于提高我院教学质量,也是将我院强大的科研力量与本科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媒介,因此设置精研课程是我院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我举双手赞成这一举措。

(2)“实施细则”写得简明扼要,没有套话空话。我特别欣赏“细则”重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细节要求,把抓教学质量这个口号落到了实处!我一直认为当前存在的教风和学风等多种弊端都是多年来忽视抓规范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后果。

(3)建议增列“设置精研课程宗旨”一节,将第1、2行改写扩充即可。

(4)关于“教学内容”节中立项的偏重点我不明白为何偏重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基础课。我的看法是两者应倒过来,即“偏重于大三开设的研究型专业基础课,少数优秀的专业方向性研究型选修课也适当考虑”。这样做能更好地体现“精、深、通”的要求。另外“教学内容”节没有提及实践环节的要求,那么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否成了一个可灵活掌握的选项。如果有实验内容是否还应明确理论和实验的课时比例。还有,“教学内容”节是否还应包含如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内容,如文献阅读、实验、写报告等环节。

(5)“考核方法”节还可细化一些,如规定一学期的测验次数,作业量等。考试方式能否采用口试,因为口试是测试学生掌握程度的最好方式。如果采用小班,则更有条件采用口试方式。

(6)最后一个问题是,精研课程设置与现行教学计划的关系。如果是现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按精研课程的要求改造,不会对教学计划造成影响。如果是增设了几门新的课程,等于是修改了学院的现行教学计划,是否已获行政认可?

以上意见极不成熟,敬请批评指正。

敬礼

石教英

2009年9月11日

6.反对精研课程加分政策——致陈越副院长的电邮信

陈越副院长,您好!

在周六(2009年9月12日)学院精研课程评审会上我第一次听说修精研课程的学生在考研时可以加分的政策。虽然我对这一政策的来龙去脉一点也不知情,我还是要对加分政策表示反对意见。我担心这一加分政策将给学院实行精研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蒙上一层功利色彩,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我说不清楚会有哪些负面影响,然而今天社会上业已存在的各种加分政策,如高考加分(奥数加分)都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异化了各类知识竞赛活动的初始宗旨。为此,我恳请您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实施这种功利性的加分政策,还精研课程纯洁的本来面目。

此致

敬礼

石教英

2009年9月14日

7.反映学生作业抄袭成风——致张曦书记和杨卫校长的信,通过ZUPO校长信箱上传

张书记、杨校长: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浙大博士后论文抄袭事件使浙大蒙羞。但我一直把它视作个案,并认为浙大绝大多数博士生、博士后是严肃治学的。近期和两位年轻教师闲谈时获得的信息令我吃惊万分,感到有必要向你们报告,希望能给予关注。

一位我熟悉的年轻教师承担着一门全校性研究生选修课。他告诉我学生作业抄袭之风盛行。他认真检查后得出结论,完全独立完成的作业只占10%,有90%的学生作业不是抄袭同学的,就是从网上抄袭的,他感到教书没味道。不久又有一位我熟悉的从事实验教学的年轻教师,到访我家时谈到教学工作的苦衷。我问了他学生作业完成质量问题。他抱怨学生抄袭之风十分严重。我问比例有多少。他回答,完全独立完成的约占10%。40%~50%的学生是抄这10%的作业,而另外一半多是从网上抄袭的。这两位年轻教师给出的学生作业抄袭的比例是如此吻合,以及抄袭比例高达90%,令我万分吃惊!我承认仅此两例数据不能作为下结论的依据,但我依然认为我偶然得知的这两例数据仍具一定参考价值,由于事关重大,还是决定把这一坏消息报告你们,希望引起你们重视。

学生中盛行的抄袭之风像甲型H1N1流感疫情那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不严加防控和对症治疗,这一抄袭疫情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声誉毁于一旦。作为一个在高校任教达49年的老教师,一直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体中,主要矛盾在于教。但我不是说上述两个实例的责任要由那两位任课教师来负担。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这个问题是教学管理多年没有抓在点子上造成的。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上强调创新,而忽略抓教学固有规律的规范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考试等环节的规范化。似乎这些固有规律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再谈再抓。久而久之才形成今天抄袭成风的局面。因此我建议我校教学主管从抓这些老生常谈的环节入手来抓教学质量,再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即抓教师是否称职,是否尽责等方面。

我想抓好了这两方面工作,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改观。

最后我要说明一点是我有意隐去了上述两位年轻教师的姓名,以及他们承担课程的名称,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我是实名反映情况的。

以上观点纯属一孔之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此致

致礼!

石教英

2009年9月14日

8.计算机学院2009级研究生迎新始业教育会议发言稿

(2009年9月26日)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华诞,在举国欢庆之际,学院召开2009级研究生迎新始业教育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我作为学院一名老教师,热情欢迎大家到浙大学习,并殷切期望各位毕业后能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12岁,小学毕业,因此我的中学6年,大学5年,以及在高校49年工作都在新中国抚育下成长。我热爱教育岗位,熟悉个性鲜明的年轻学生。迄今我已培养了51名博士,其中最后一名博士生即将在年底答辩;培养了73名硕士。今天我想和你们,我们学院新一代博士、硕士们说说一位老教师的心里话。我想讲三点:一是引用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二是讲讲我看重的学生素质是什么;三是讲讲我们为什么看重学术论文,特别是高水平论文。

一、引用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温家宝总理2008年年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接见大学生时说的一句话:“学好本事,出路总是会有的”。当我在中国青年报头版读到这一标题时,第一感觉这是我读到过的领导人的最朴实的语言,也是老百姓公认的至理名言。2008年年底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国内大学生求业难成为领导人关心的问题。温总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大学生的勉励,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学好本事。后半句是总理对大家的承诺,告诉大家,国家蓬勃发展需要你们,大学生求业之路是光明的。今天我想用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来论证总理这句至理名言,并和大家共勉。

1955年高中毕业,经选拔和高考我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一年,1956年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习。苏联大学的特点是老师水平高,教学严谨。课程重:周学时达36学时,一年级时还有每周8学时俄语课,共有44个学时,每天上课时间在7~8小时;教学规范: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测验和考试十分严格,特别是考试都是采用口试方式,把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测试得一清二楚。是苏联大学严格教学奠定了我学术生涯基础,使我经历大改行——从核物理到计算机的变革,仍有所成就的根本保证,因此当我读到总理那句:“学好本事,出路总是会有的”话时,感到总理的话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工作的最初13年,我称之为“伤心的核物理梦”,因为我为了圆我的核物理专业梦,先后在西北工大工作3年和上海科大工作10年,终因核物理专业下马不得不放弃理想,作出改行的决策。1973年,“文革”后期,浙大无线电系何志均先生创办计算机专业,引进了一批年轻人,在这批引进人才中自感我是最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位。我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何志均先生选择了我表示衷心感谢,知道何先生看中的不是我的专业,而是我良好的数理基础功底。浙江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给了我充分的发展空间。1982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进一步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结交了一批国外学者朋友,奠定了我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领域的发展基础。我于1984年回国,这段时间正是国家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是国家的快速发展成就了我个人学术生涯的黄金期,也印证了温总理说的:“学好本事,出路总是会有的”是多么正确!我衷心期望各位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生涯,切莫虚度时光,学好本事,祖国需要你们,人民需要你们。

二、我看重的学生素质是什么

前面已提到,迄今我已培养51名博士生和73名硕士生。这批学生的音容、笑貌和他(她)们各异的个性仍历历在目。他(她)们有的已是卓有成就的教授、学者,有的已是大企业家,有的在国外任教或在企业工作,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国内工作,成为我国科教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批学生的成就充分说明我国研究生培养是卓有成效的,是成功的,研究生素质也是优秀的。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带过众多学生的经验中都会形成各自选择学生的标准,有如教练挑选运动员一样。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院长沈向洋博士,也是我熟悉的一位老朋友,我们学院的客座教授,曾在浙大一次讲演中提及他选择学生的标准是“三好学生”。沈博士的“三好学生”是指数学好、编程好和英语好的学生。显见,满足沈博士三好标准的学生一定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出色的工作,我完全赞同沈博士的意见。

那么,我看重的学生素质又是什么呢?我与沈向洋博士纯业务选择标准不同,我更看重学生的人格素质。我不是不看重业务标准,而是对进入浙大录取门槛学生的业务水准有足够的信任度。我更看重学生的人格素质还有另外两个理由:理由之一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来培养的,他(她)们将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中坚作用,因此他(她)们不仅需要优秀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高尚的人格素质;理由之二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物质变革的同时,也经历着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冲击,如社会上日益泛滥的浮躁风气严重制约着发展的步伐,又如对诚信缺失的不应有的容忍,造成今天学术造假之风泛滥,等等。我看重的学生素质是什么呢?我看重的学生素质有三条:一是专心,二是责任,三是诚信。

专心是做学问人最重要的素质,做学问决不能学猴子掰苞米,摘一个丢一个。只有专心的人才能快速进入课题,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最终有所突破,有所成就。责任和诚信则是做人最重要的人格素质。责任心强的学生敢于担当,可信赖,遇困难不退缩,能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表现出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诚信更是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基本准则。诚信的学生不轻易承诺,但一诺千金,答应的事一定做到。诚信的学生不说谎、不造假、不抄袭,实验结果可信,数据可靠,论文有据。事实上,我选择这三个素质是基于我多年来带学生的经验和观测。我选择的学生一定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我不喜欢夸夸其谈,或空谈idea的人,而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能亲手做出结果的人。我更不能容忍说谎的人、造假的人。我要求学生写作一定要说自己的话,决不能抄袭。我怎么知道学生是否抄袭?我的经验是了解学生读了哪几篇文献,学生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了,通过交谈一定可以掌握学生工作的深浅,再读学生论文时就不难作出学生是否抄袭的判断。

三、我们为什么看重学术论文,特别是高水平论文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一定绕不过发表论文这一关,因为只凭考试成绩是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就不难了!因此,发表论文的前提是实际的研究工作。反过来讲,若没有实际研究工作,没有研究结果,是无法写作论文的,更谈不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是研究生研究工作的总结,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可以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形成的,当然应事先征得导师的认可。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是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总是首先问清楚学生自己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兴趣,再问是否有可行的工作思路,需要我哪些支持条件,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等等。若学生自己有明确的研究兴趣,我一般都会支持他(她)们去完成。我的学生中确有一批按自己兴趣毕业的,这些学生的论文成果往往很不错。当然也有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兴趣,那么我就把他(她)们纳入我承担的项目中来,纳入我承担的项目中的学生相对容易上手,即进入研究状态相对较快,因为有前人工作积累,有继承关系,我学生中大多数是这么做的。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其研究工作的总结,也可能是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的总结,学术论文要经过同行评审,得到通过后才能正式发表。因此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其学习成果,也是成绩的体现,表明其学术水平已获同行认可,所以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不可缺失的锻炼环节。这就是我们看重学术论文的原因。我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级别有明确规定,各位要清楚地了解这些具体规定,并早作部署,因为论文发表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

学术论文的水平体现在发表的刊物上,一个学科方向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可满足不同发表层次的要求,如博士生和硕士生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是有区别的。我从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SKL)要求为例来说明国家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要求。国家对SKL的要求可简述为“占有一席之地”,即要求SKL的基础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学院有一个State Key Lab of CAD&CG,它的国际顶级学术舞台就是ACM SIGGRAPH会议,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求我们实验室的论文能进入SIGGRAPH会议。这个要求难吗?很难。我国学者,即内地学者进入SIGGRAPH会议的论文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浙大数学系的一篇论文,90年代中科院软件所有一篇论文,21世纪初北京大学有一篇论文,可谓十年磨一剑,非常困难。然而近十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在北京设立后,署名MSRA的SIGGRAPH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并在2005年创造了SIGGRAPH两个新纪录:一个单位录用论文总数纪录,MSRA那一年有9篇(原纪录是8篇)和一个单位一个作者录用的第一作者论文数,那一年MSRA周昆博士,浙大毕业的博士,我的学生,有3篇第一作者论文被录用,原纪录是2篇,似乎在SIGGRAPH上发表论文也不是那么困难。事实不是这么回事。那一年,2005年春,我在MSRA访问三个月,详细考察了MSRA快速发展的原因,对照我们发展不快的原因,写过一篇报告,送校领导,指出原因是我们缺乏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如沈向洋、郭百宁,以及博士生的待遇太低,我在那篇报告中,就提出博士生的待遇应提高到每月3000元。当然同时要加强对博士生的管理,我欣赏德国培养博士的模式。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和MSRA合作署名我校的SIGGRAPH论文有显著增加,我的博士生孙鑫在2007年、2008年,宋滢在2009年各有一篇署名浙大的第一作者SIGGRAPH论文发表,说明我们实验室的顶级论文数量有所进展,初步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

怎样才能产出高水平学术论文呢?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高水平学术论文绝不是随便在哪里都能产出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产出的条件有三:①良好的学术环境;②扎实的学术基础;③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指作者所在学习环境是从事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即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导向的单位。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研究生受到的训练有利于产出高水平论文。扎实的学术基础是指研究生本身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很强的编程能力和外语水平。良好的思想素质是指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专心、责任和诚信等素质。研究生如果感到写不出高水平论文,可对照上述三个条件,看看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话说回来,并非所有的研究生都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一定要达到学校规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我还想再次提醒各位注意MSRA前院长沈向洋博士提出的三好学生标准,希望各位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达到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熟练的编程能力和流畅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请各位对照一下自己与这三个要求有多远,下决心补上!我的发言都是一些老生常谈,没有新意,请原谅。

9.呼吁学院重视教学质量下降问题——致学院庄越挺院长和冯雁书记的电邮信

庄院长、冯书记,你们好,

在9月15日上午学院研究生教学会议上听到的一些信息令我担忧,也令我吃惊。我一直想给你们写信,希望认真找找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接下来举国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日子里,我顾虑重重,一直不敢提笔。9月27日在校统战部召开的迎国庆茶话会上又聆听了张书记和杨校长令人鼓舞的报告:学校2008年的科研经费,SCI论文数,以及论文引用率均名列前茅。另一方面,我在9月14日通过ZUPO校长信箱给张书记和杨校长上传了一封反映学生作业抄袭率高达90%的信,至今没有收到答复信息。更使我不敢报忧了。这几天来我考虑再三,感到作为一名退休老教师已经无力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学校作贡献,如果看到了问题,连提都不敢提是不应该的。为了不给其他领导造成干扰,决定只给你们两位写信,说说心里话。

9月15日会上提到的问题有:博士生招生不足;推荐名额用不足;本校生的质量不如外校生(鲍副院长语);以及担心本校推荐生编程考试不及格等。这些信息都是我带研究生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我在那次会上说过:“一定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出了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能佐证我这个结论还有我反映学生作业抄袭率高达90%的那封信,以及陈越副院长在暑期教授会上谈到她面对2005级毕业生公开表演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以及与老师讨价还价的小品时的尴尬境地的故事。综合这些事实,我认为今天我校教学工作出了问题的结论是成立的。这是一个痛苦的结论,怎样面对?既是教师的事,也是领导的事!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不同意这句话。我们不能允认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一定要有所作为!

造成今天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长期重科研轻教学指挥棒的作用;社会泛滥的浮躁风气导致教风不严和学风不正;以及对诚信缺失不应有的默认导致抄袭、作弊和学术腐败成风,才结出了教学质量滑坡的恶果。教学质量滑坡最终将导致科研质量下降。现在是到了抓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的时候了。首先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指挥棒。当然不是改为轻科研重教学,而是要注意两者的平衡。记得1989年学校实行工作量考核制度时,教学总量大于科研总量。我不知道现在孰大孰小?我只听说现在上课没有什么工作量,因此很多老师不想上课。现在陈越副院长抓精研课程的用心良苦,如果学校指挥棒不改变的话,仍难从根本扭转教学质量下降趋势。

庄院长、冯书记,我知道,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不该对学校、学院说三道四。然而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了49年的老教师,面对今天教学现状,无法沉默。如果说多了,说过了,希望谅解。

此致

敬礼

石教英

2009年10月13日

  1. 见《反映学生作业抄袭成风——致张曦书记和杨卫校长的信,通过ZUPO校长信箱上传》[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