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赞助,就没有传播

没有赞助,就没有传播

去洛阳请教老子以后,孔子开始频繁地到鲁国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去。

三十五岁那年,去了齐国。

三十八岁那年,去了东周。

五十五岁那年,去了卫国。

五十九岁那年,又去了卫国。

六十岁那年,去了宋国,然后又去了郑国和陈国。

六十一岁那年,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六十三岁那年,再次来到卫国[1]

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周、郑国、卫国、陈国、蔡国,都在今天河南,宋国的主要疆域也是在今天河南。传说孔子还去过楚国,这楚国,主要疆域在今天的湖北。史称孔子周游列国,他所周游的,不过现在两三个省而已,足迹所至,不出中原。

但有三条需要注意:

一、孔子到了诸国,一般都要居住一段时间。像在齐国,一住就是两年。后来去卫国,因为受到卫灵公优待,住的年头更多,在其他诸侯国碰壁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个避难所不是鲁国老家,而是卫国。

二、不管到哪个诸侯国,孔子都不是一个人去。第一次到东周问礼,他带了一名司机、一个南宫敬叔;后来去卫国、去郑国、去宋国,七十二弟子当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多跟着。他们还带着整车的书,前呼后拥,人欢马叫,光看架势,颇像组团旅游。

三、如前所说,当时的交通非常落后。

有这三条因素存在,孔子周游列国,经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师徒不是列子,不可能御风而行,饿了也不能喝西北风,衣食住行以及抵达异国后的人际交往,都需要钱。

这经费来源,有一个很关键的渠道就是赞助。譬如孔子去洛阳考察,鲁国国君派车派人一路随行,就是一例。

还有一例:鲁国大夫季孙氏,曾经一次性送给孔子师徒小米一千钟。咱们前面计算过,一千钟小米有九十吨,师徒七十多人都来吃,也能吃个三四年的。

孔子晚年回想旧事,很感激帮他申请经费的南宫敬叔和送他大量粮食的季孙大夫。孔子说:要没有他们的赞助,我的“道”恐怕是没办法向外传播的[2]

孔子的学生当中,子贡给人的印象一贯是特有钱,很多人都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子贡从经济上做了不少贡献。这个看法,有待于纠正。因为子贡比孔子小得多,当孔子周游齐国、卫国等诸侯国的时候,他刚出生,还没有拜入孔子门下。

事实上,孔子五十多岁时候,在鲁国已经为官几年,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年薪最高时九十吨小米,手里应该也有一些积蓄,后来去卫、宋、陈、蔡等国,即便没有赞助,也未必不能自力更生一段时间。

[1]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的《孔子行年表》。
[2]《孔子家语·致思》:“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