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唱一曲《燕双飞》

同唱一曲《燕双飞》

钱学森与蒋英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儿时,他们同唱一曲《燕双飞》,唱得那样自然、和谐。两个孩子没有想到,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他们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

钱均夫和挚友蒋百里,青年时代二人共同投师于杭州求是学院。同窗三载,且志趣相投,因此,互契文字,结为挚友。后来,他们又同赴日本留学。

蒋百里学习军事,钱均夫学习教育,他们立志共同报效国家。蒋百里在日本留学期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日本天皇曾授予蒋百里一把指挥刀。归国后,蒋百里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高级军事将领。他一生勤奋好学,著述宏丰,通晓多种外语。除精于军事理论外,他对哲学、历史、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佛学和书法均有研究。曾主编文学杂志,兴办文学社团,他曾先后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杜威、罗素、泰戈尔来华讲学;并有《国防论》《欧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问世。他是一位精通古今中外,多才多艺的学者和军事理论家。

说来很有意思。在蒋百里担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期间,由于他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和卖国政策强烈不满,曾开枪自戕,幸而没有丧生。谁知这一枪却带来一桩千里姻缘,带来一位异国伴侣。他在住院医伤期间,与一位日本护士小姐左梅一见钟情,结为良缘。婚后,生下五个女儿。

在蒋百里的五个女儿中,要属三女儿蒋英最可爱。她聪明好学,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背诵唐诗宋词,喜欢读历史故事。她能歌善舞,又会弹钢琴,是家中的小天使。

蒋百里为了培养女儿自强的性格,教蒋英学骑马,练游泳。蒋英自幼便养成了勇于进取、战胜困难的良好品格。

蒋家这位多才多艺的三女蒋英,早被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看在眼里。

他多想拥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啊!可是,章兰娟自从生下钱学森之后,一直没有再育。钱均夫倚仗同蒋百里的特殊友谊,竟然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要把蒋英过继到钱家做他们的闺女。

蒋家姑娘是多了些,可是,要把蒋英要走,等于摘下蒋家夫妇的掌上明珠。但是经不起钱均夫的苦苦乞求,三磨两磨,蒋百里只好答应了,便让奶妈陪着蒋英移居到了钱家。高尚的友情就是如此无私,蒋百里愿意让挚友分享拥有女儿的天伦之乐。

蒋英来到钱家后,改名钱学英。从那个时候起,学森与学英就成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日相随的小伙伴了。

两个孩子都喜欢音乐。一天,他们俩当着两家的父母,唱了一曲《燕双飞》,唱得那样自然、和谐。两家父母都高兴地笑了。

蒋百里听了这曲《燕双飞》,似乎明白了什么:噢,你钱均夫要我的女儿,恐怕不只是缺个闺女吧?但这在当时似乎像是一层窗户纸,谁也未曾捅破。

其实,蒋百里也十分喜欢钱学森,他多次对钱均夫说:“咱的学森,是个天才,好好培养,将来可以成为中国的爱迪生。”

两个孩子当然更没有想到,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他们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也成了他们偕行百年的象征和写照。

自从蒋英来到钱家,钱均夫更加注意对两个孩子的培养和关爱。学森和学英都很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冬天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大雪天。每当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飘飞的时候,他们总爱站在滴水成冰的四合院里,任凭寒风刺面,依然望着天空那滚滚的乌云,急切地祈盼着大雪快快降落下来。因为大雪天孕育着他们兄妹俩的希望和憧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他们忘不了,蒋英到钱家的第一年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钱学森给新来的妹妹堆起了两个栩栩如生的雪人,一个圆头圆脑,瞪着一双大眼睛,笑呵呵的,他说这是哥哥;另一个则瘦小秀气,头上还戴着一顶绒线帽,他说这是妹妹。这对小兄妹,看着这对雪人兄妹,会心地笑了。从此以后,他们对于雪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春天到了,蓝天和暖融融的春风召唤着热爱大自然的俩兄妹以及他们的父亲:该到郊外放风筝了。于是钱均夫买来纸和线,从旧帘子上抽出一把竹篾子,招呼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块儿做风筝。

夫妇俩商量了一下,对两个孩子说:“今年我们只做一只大蜈蚣怎么样?”学森和学英拍手赞成。可是,做风筝技术性很强,他俩只好给父母打下手。蒋英给妈妈递剪刀、递纸张;学森则帮着爸爸制作蜈蚣的骨架。不消一天的时间,一条由十几节组成的蜈蚣做完了,只差给蜈蚣着色了。着色这件事自然交给兄妹俩。学森是学校绘画的优等生,他用墨笔勾画轮廓,学英再往上面涂红绿黄紫等各种颜色。他们做得很认真,经过兄妹俩的巧装打扮,一条彩色的蜈蚣风筝悬挂在四合院里。两个孩子高兴得顾不上吃饭,围着这条蜈蚣转圈圈,这里边有他们小兄妹的劳动啊!

清明时节,’仨来到天坛。这一天,天气特别好,放风筝的人也很多。

钱均夫和两个孩子找到一块空地,先把风筝在地上展开。’仨做了分工院钱均夫拉线,学森举蜈蚣的头,学英拉蜈蚣的尾。钱均夫说:“听我的口令,我喊‘放手’!你们就立即将手松开。”

只见钱均夫将拉线放开了几丈长,两个孩子将风筝举过了头顶。这时正好有一阵风刮来,只听钱均夫喊了声“放手”!两个孩子一起将手撒开。钱均夫拖着这条蜈蚣边跑边松线,谁知,没有走多远,风筝便跌落了下来。

两个孩子跑到风筝跟前,焦急地问:“爸爸,风筝有毛病吗?”

钱均夫喘着气走过来说:“是有毛病,拉线和蜈蚣头迎风的角度不合适,我们来调整一下。”他们又将风筝拿回到原来的地方,平放在地面。钱均夫一边细心地调整拉线与风筝的角度,一边耐心地告诉两个孩子,风筝升空的力学道理。调整好了,他们又照第一次放飞的程序,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这次成功了——只见这条长长的花蜈蚣摇头摆尾飞上高高的天空。两个孩子也转忧为喜,对着高空的风筝,欢呼雀跃。

钱均夫把拉线交给两个孩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放飞的乐趣,掌握一下放飞的要领。这时,两个孩子的心早已飞到了大蜈蚣那里,他们小声说:

“我们若能坐到蜈蚣身上飞向天空该有多好!”

“哈哈哈!”钱均夫笑了,“你们想飞到天上去,这个梦想已经在不久前被科学家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正是从风筝升空的原理中,得到了启示,制造出了可以载人的飞机。”

在天坛台阶上休憩时,钱均夫给两个孩子讲述了风筝史话:“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风筝,传说那时有一个叫公输般的,做了一只木鸢,载人飞到空中去窥探宋城的情况。后来有了纸,就以纸代布,做成纸鸢。所以那时不叫风筝,而叫纸鸢。改称风筝,是在公元九百多年的宫廷中,有人在纸鸢上装了竹笛,风吹笛响,很像弹拨古筝的声音,于是人们称它风筝。

“纸鸢也是应战争的需要而出现的。传说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率军追击楚王项羽,在垓下将项羽重重围住。为了尽快攻破垓下,擒拿项羽,淮阴侯做了一只奇大的纸鸢,献给刘邦,提出让会唱楚歌的张良乘坐上去,飞到垓下上空,高唱楚歌,与此同时,围城的汉军也高唱楚歌相应,以动摇楚军的军心。

“汉王以为可行,就让张良骑坐在那只特大的纸鸢上,趁夜色放飞到垓下的上空。天上地下一起响起了楚歌。楚军将士听到楚歌,顿生思乡之情,军心浮动,不少人跑到汉军中去。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大惊失色,以为刘邦已经得了楚地,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他辞别爱姬之后,便率领部下八百余人突围南逃,及至乌江边,仅剩下骑兵十多人。这个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自知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于乌江。”

父亲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传说故事,使两个孩子听得如痴如醉,心中又升起了多少迷离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啊!

父母亲的精心培育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高尚的举止,都使钱学森和蒋英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悟性很高的钱学森,在父母的引导下,少年时代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使人看到均夫的正直、敏感;同时,也看到了兰娟的聪颖、善良。他的心地,像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净土,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纯朴、透明、鲜亮。然而,他对学业和友谊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并具有实现这种愿望的充沛精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