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母亲

善良的母亲

钱学森多次向人们提起:“是我的母亲贤淑善良,是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开启了人世间的善良之窗。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母亲。”

儿时的钱学森,一双大眼睛和那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特别引人注目。亲友们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以后必成大器。人们说得不错,钱学森的聪慧,在幼年时就令人惊异地显示出来——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三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亲友们称钱学森为“神童”。

就在钱学森三岁那年,父亲钱均夫奉命到迁往北京的临时政府教育部任中小学教育科长。于是,钱学森便随父母由上海迁居北京。

在北京,钱学森一家住在一条幽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大铜环。大门里面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

院里栽种着许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最让钱学森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以及水缸里养育着的荷花。

幼小的钱学森总爱围着那口荷花缸观察。春末夏初,小荷伸出水面的尖尖角,使他兴奋不已;而盛夏的骄阳下,那一把把巨伞般的荷叶,也使他感到神奇;尤其是那圣洁的怒放的莲朵,更使他心旷神怡。

幼年钱学森,对荷花情有独钟。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

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黹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钱学森惊人的天赋,应该说大半是来自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以及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囊萤发愤读书的故事;还有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听这些故事时,他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敬与向往。这些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章兰娟的一言一行,给儿子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道:“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

钱家在北京独居的四合院,与下层市民相邻,加上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良女性,所以非常熟悉和同情底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副黑漆大门,常常被求救的邻居敲开。这些邻居多是一些缺衣少食的穷困人家,尤其是到了冬季,他们饥寒交迫,度日十分艰难。母亲总是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只要家中有的,尽管拿去。凡贫困人家借走的钱财和柴粮,倘是无力偿还,母亲决不会再提起,更不会登门索要。

记得,那是一个寒冬季节,北京的天气奇冷。夜晚,北风挟裹着大雪呼啸着。这时,钱学森和母亲常会听到墙外一声声比西北风更凄厉、更穿透人心的悲号:“大慈大悲的老爷太太呀,可怜可怜我这受苦受罪的人吧!行行好,赏我一口饭吃吧!”

每当此时,钱学森就会看到慈祥的母亲叹息着,拿起家中最大的瓷碗,盛满饭菜,向大门口走去。而这样的情景,每晚上不止一次。

有一次,一夜大风雪过后,清晨,当女仆打开院门清扫门前的积雪时,发现一个被冻僵了的叫花子横卧在门槛前,仆人惊叫起来。章兰娟听到了,赶忙和仆人一起将这个还有一丝呼吸的叫花子抬进暖烘烘的厢房,亲自熬好了热姜汤,打发仆人端给叫花子喝下去。很快,那叫花子缓了过来,又饱饱地吃了一顿早餐,而后,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钱家。

钱学森目睹母亲做的一件件善事,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后来,当钱学森忆起这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时,总是激动地说:“是母亲为我幼小的心灵开启了人世间的善良之窗。母亲的慈爱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母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