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书香门第,科学世家

2、书香门第,科学世家

李仪祉的父亲李桐轩生于1860年,名良才,号莲舌居士。在祖母的坚持下,李桐轩与哥哥李仲特从小便跟着先生刻苦学习,即使在大灾之年也没有放弃。1878年,李桐轩与哥哥同科考中秀才,成为当地的一大新闻,李家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李桐轩后来去华州任私塾师,回到家里,亲自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学习。1888年,他因参加同州府院试成绩优异,被拔入三原宏道书院。他平生最好读《孟子》、《楚辞》,尤其喜欢《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倾诉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屈原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令李桐轩深受感动。1902年,李桐轩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改善落后的陕西教育现状,与同县举人张拜云在同州创办了“求友学堂”,以科学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学生和子女。李桐轩为人正直,思想开明,“居于乡,则乡里辑然。举年老有德者以为乡董,即有争讼,皆自处息。故村民翕然,有频年不到县城之乐,自治之精神,盖早已具之矣。”(李仪祉《南园忆胜》)他的身上即有传统儒士亲民、入世的责任感,又有一种诗人的浪漫情怀。

李桐轩应知县李体仁之聘重修县志。在编写的过程中,他没有沿袭以前的旧章,而是力主改革以往志书的传统写法。他侧重于地理、自然、物产、文化等条文,大刀阔斧,尽量删去有关女子节烈等内容,为民间“豪杰”“刀客”改名立传。初稿完成后,县令李体仁阅后大为震怒,指责李桐轩离经叛道,并下令销毁书稿。看到自己辛勤编修的县志被付之一炬,李桐轩痛心疾首,加深了对腐朽清王朝的认识,为后来加入同盟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的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陕西建立同盟会组织。井勿幕回陕后便奔赴渭北各县,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30多名成员,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任陕西分会支部长。由于其工作很有起色,被孙中山誉为“呼为后起之英,招为指臂之助的西北革命巨柱。”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这与井勿幕的精心策划、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

李桐轩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对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竭诚拥护。1906年任蒲城高等小学堂教习期间,他便加入了同盟会,次年与同盟会会员常自新等组织蒲城县教育分会;1908年他与焦子静、王子端、张拜云等在西安创办健本学堂,作为同盟会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场所,积极发展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精神。

教育分会成立后,同盟会利用教育分会的合法地位,在学生和城乡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并组织讲学队、演出队,利用星期天和城乡集会向群众进行讲学和演出街头戏,宣传民主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罪行,痛斥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李桐轩还编写了《黑世界》《一字狱》等戏本,广为宣传。

县教育分会的活动,引起了蒲城县知县李体仁的惊恐和注视,他写信给陕甘总督升允说:“中国祸患,将来不在外洋,而在萧墙之内。”1908年7月,高等小学堂管理刘友人调升勉县教谕,李体仁企图派其心腹苏民章、冉澍川继任管理,暗中监视学堂师生活动,被学生识破阴谋,表示拒绝,以致彼此相持。至9月1日,李体仁来到学堂,学生提出自治二十条,要求准予自治,大意是暂不续派管理,有事请由监督(李体仁自任监督)亲临办理,俟至年终另举妥人。李体仁迫于学生要求,勉强同意,并于学生自治规则上增加“不遇星期,学生不准外出”一条,其用意仍在限制学生活动。

9日晚,教育分会会员雷电因厨夫魏姓常私自外出,疑有他故,潜侦其所向。至巡警局见他与县署轿班人员在一起赌博,雷便集合十几名学生冲散赌场,拿获赌具和何问章等四名赌犯,移送县府处理。李体仁竞恼羞成怒,一面上禀提学司,谓教育分会常会长越权妄为,要求解散教育分会;一面唆使贡生苏民章、冉澍川等诬告说:“教习唆使学生自治,以固禄位;学生博欢教习,图积多分。”李体仁在禀文上批了“禀如属实,教习、学生均欠文明”,并令将禀批传示学堂。常铭卿、陈同熙等教习见禀批气愤辞职,于12日搬出学堂。学生为挽留教习,于13日向李体仁具禀辩诬,言多顶撞。李体仁阅之大怒,疑禀文出自常铭卿手,即派差役驱逐学生出学堂,锁了大门,贴上蒲城县正堂封条。学生不能上学,于是暂时到北街关帝庙内,成立“自治公学”,推年长的学生雷忠诚、李望古、苏炳吉任教习,继续学习,并推选王之翰等三人密赴西安控告李体仁。同时李体仁亦向省提学司诬禀:“学生迁出学堂,系教习指使,请准解散另招。”提学司余垄不察实情,批将教育分会解散,并将学生解散另招。

10月16日,李体仁亲领差役二百余人,手持武器,先到教育分会逮捕常铭卿,后与劣绅原烈到关帝庙逮捕学生,学生虽尽力抵御,终以寡不敌众,四十余名学生全被缚绑。同时派人到教育分会和县城大什字巷井崧生家中搜查同盟会的文件,又派人追捕外出教习和在家的学生。

李体仁回署后,立即坐堂,先将年龄较小的何绍仁叫出来毒打拷问,继叫雷忠诚问:“你是自治会会长,学生代表,派人上省告我,一定是革命党。”雷答:“我只知办学堂是力行新政,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党。”李愈怒,喝令打嘴。打一百无招,又打三百,雷被打得手皮尽脱,仍然无招。接着又把其余学生逐一唤出,严刑拷问,要他们招供搬出学堂的指使人及当地革命党活动情况。学生冯士斌因在关帝庙抵御中打落了李体仁的帽子,被打尤为残酷,曾绝气数次,用水激活,前后被杖一千,几至殒命。这些学生受刑后,虽嘴肿如瘤,臀血淋漓,但都正气铮铮,无一人招供。李打完学生,又把常铭卿提出,说他是革命党,常不承认。先打嘴二百,再打手掌五百,致使手已见骨,连身子都浮肿起来,但常始终没出声。时已半夜,李始退堂,师生被严加管押。学生原斯建受刑过重,被释回家,不久死亡。

这便是震惊全国的“蒲案”。

“蒲案”发生后,李桐轩立即联络全省教育界师生员工集会声援,抗议关押无辜。“蒲案”的消息很快传到西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京等地,各地革命党人和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向陕西当局提出抗议和质问,省内商州、凤翔、同州等地中学,三原宏道学堂以及西安和各县的不少学堂相继罢课,以示声援。李桐轩给在京读书的两个儿子写信,约祉和仪祉兄弟联络陕籍京官刘华、晏安澜等在京进步人士共三十多人,具本参劾李体仁。省城的师范、高等、陆军等学堂的师生代表在省教育总会集会抗议,并以教育总会名义发出三项决议:一、各学堂一致罢课,声援“蒲案”师生;二、推举代表向巡抚衙门请愿;三、坚决要求惩办李体仁。次日即到巡抚衙门请愿。西安各界人士还隆重为“蒲案”死难学生原斯建举行了追悼会,到会三百多人。

清朝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谕令陕西巡抚恩寿“将所呈各节,秉公确认,认真究办,据实具奏,毋稍回护”。

翌年一月,经恩寿奏准,将李体仁“即于革职,不准援例捐复。”

1910年,陕西咨议局成立,李桐轩被选为副议长。辛亥革命后,李桐轩受聘在省上撰写民军革命史。由于他性格耿直,嫉恶如仇,革命史尊重史实,不做粉饰,所写文稿得与蒲城县志同样的命运。不久,陆建章奉袁世凯之命率师入陕,搜捕与杀害革命党人,一时风声鹤唳,许多进步人士惨遭杀害。李桐轩在同盟会中颇有影响,也被列入黑名单,因早有提防及时逃匿,免遭毒手。

1911年10月,西安起义之时,因土匪蜂起扰乱,陕西与外界断绝音讯,李桐轩以与鄂军大都督黎元洪有旧,故代表陕西革命党自请去武昌,甘冒性命风险,向湖北军政府通报信息,与革命军进行联络。民国建立后,李桐轩婉拒省长署、省政府、督军府相邀为官,赴京开会担任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研究制定国音字母并为之撰写专著,他自创的《注音字母教学法》,利用纸牌游戏,贯穿识字整个过程,使学习者易学易记兴趣不减,且学之数日可通。

李桐轩回陕后,担任陕西修史局总纂。在与修史局修纂孙仁玉同心协力整理史稿时,常常研究社会教育问题。李桐轩深感戏曲对移风易俗有着重大作用,遂与孙仁玉等发起创办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为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推陈出新”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李桐轩先后担任第一任社长、评议、编辑及名誉社长等职。他用后半生心血倾注于易俗社,被誉为陕西“新剧界之星宿”。李桐轩极力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编写的《甄别旧戏草》,对过去流行的几百个剧目,进行了分析评价,划分为可去者、可取者与可改者三大类,取舍标准“以影响于人心为断”,《甄别旧戏草》是评判传统剧目的重要理论著作。李桐轩在20年间编写了《一字狱》《孝子金》《文山殉国》《鲁相拔葵》《人伦鉴》等30多本以表现社会现实的剧本,题材新颖,文笔犀利,深刻泼辣,直指封建统治者极其爪牙,皆为宣扬爱国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戏剧本。时人评论:“其为戏也,若陶渊明之诗,冲微淡远,耐人寻味,选句之佳,尤非他人所能及。”他的遗著还有《民兴集》《兵农说》《慈幼篇》《集孟政谈》及《莲舌居士传》等十多种。

李仪祉的伯父李仲特生于1858年,名异材,晚号一如居士。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虽习“八股”,但学不泥古,好天文数理。那时候,大多数国人还不知算学为何物,李仲特先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读物的情形下,通过刻苦钻研,不但求出质数的平方根,而且著书《开方数理图论》,影响后世。

1888年,李氏兄弟俩同时参加同州府院试,当时西方科学初入中国,学使柯巽庵,独出心裁,增加了算学试题,全场考生皆瞠目结舌,唯独李氏兄弟用心算得到答数而震惊学使等人,而被拔入三原宏道书院。毕业后,李仲特应聘入陕西舆图馆,参加陕西省地图测绘,后被浙江学使徐季和所聘做幕僚,给他以“国士”级的丰厚待遇。李仲特不负重望,测绘完成了绘制《秦晋豫三省黄河图》等。李仲特在工作之余常独自“夜观天象,按图索骥”,逐渐通晓了各大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及运行规律。他偶得古代算学《算法统宗》一书并刻苦钻研,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李仲特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上。他对曲线、椭圆、圆周率、对数之研究,均具有开创性,尤其对微积分的研究,更是引起国际数学史专家的重视和推崇,成为造诣很深的数学家。

1898年,李仲特应陕甘总督陶勤肃之聘,赴兰州兰山书院担任主讲,教授数学。后回西安受聘于陕西高等学堂任算学教习。在当时科考的大环境下,李仲特却刻苦钻研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更学以致用,自制测量仪器,在野外实习,进行测量计算绘图。1903年,四川省筹划兴建川(四川)汉(武汉)铁路,跨江越涧,穿山过岭,地形十分复杂,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是首当其冲的难题。时任四川提学使的郑叔晋,久闻李仲特大名,重聘李仲特到成都,担任工程师,负责勘察测量川汉铁路。李仲特还极力倡导并参加西潼铁路筹建工作,倡议开发延长油田、兴办北山牧场。凡此种种,李仲特已经大大超越了“数学家”这一名号,致力于为民谋福祉。

1906年,李仲特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当选为同盟会西北分会会长,与同盟会盟友恭祭黄陵,誓言推翻腐朽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誓共驱逐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体制,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李仲特曾如是说。革命成功后,民国建立伊始,李仲特却婉拒一切委任,或飘然远行,或杜门学佛。尽管如此,历任政府官员皆礼聘李仲特为顾问、谘议,李仲特亦为之尽心尽力,以尽国士之责。

1930年,李仲特在72岁高龄之际,完成了他最后一本数学专著——《级数比类》第五卷,为我国数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37年春,李仲特结束了他伟大传奇的一生。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李仲特的好友邵力子为其写了墓志:“生平行谊,略近禹墨。厚人薄己,衣不帛,食不肉,夏不持扇,淡于荣利,独喜科学,好著书……皆苦思冥索不屑傍依,其天性也。”

……

李仪祉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进步家庭。父辈们的渊博学识令他十分钦佩,爱国思想使他深受教益。仪祉从小耳染目濡,接受熏陶,刻苦学习,严以律己,终成宏伟事业,一代水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