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第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离骚》(节选)赏析

11.中国第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离骚》(节选)赏析

【导读】

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来到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吊屈原赋》。几十年后,司马迁又特意为二人作传,“悲其志”也。之后,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尊奉屈原的志向,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再后来,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也是在屈原精神激励下的旷世绝响。

不仅如此,屈原的精神还走出中国,很早就影响了周边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至今还有端午祭,虽然当前祭祀屈原的内容已经不明显,但是从中国祭祀屈原传入这一史实已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为什么屈原具有这么深远的影响?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在他生活的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当时的人们朝秦暮楚、择良木而栖都很普遍,但屈原却坚定地主动选择了与楚国共存亡,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倾诉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及生命热情,与《诗经》的群众性集体性创作迥然不同,个性鲜明,这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位诗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离骚》。《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篇章,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直接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复),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义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

(苏爱风导读)

【原诗】

《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3],惟庚寅吾以降[4]。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8],又重之以修能[9]。扈江离与辟芷兮[10],纫秋兰以为佩[11]。汩余若将不及兮[12],恐年岁之不吾与[13]。朝搴阰之木兰兮[14],夕揽洲之宿莽[15]。日月忽其不淹兮[16],春与秋其代序[17]。惟草木之零落兮[18],恐美人之迟暮[19]。不抚壮而弃秽兮[20],何不改此度[21]?乘骐骥以驰骋兮[22],来吾道夫先路[23]

昔三后之纯粹兮[24],固众芳之所在[25]。杂申椒与菌桂兮[26],岂维纫夫蕙茝[27]?彼尧舜之耿介兮[28],既遵道而得路[29]。何桀纣之猖披兮[30],夫唯捷径[31]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32],路幽昧以险隘[33]。岂余身之惮殃兮[34],恐皇舆之败绩[35]。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36]。荃不查余之中情兮[37],反信谗而齌怒[38]。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39],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40],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41]。初既与余成言兮[42],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43]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44],又树蕙之百亩[45]。畦留夷与揭车兮[46],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47]。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48]兮,长顑颔亦何伤[49]?擥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5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51],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52],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5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5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注释】

[1]高阳:颛顼之号。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2]朕:我。皇:美。考:已故的父亲。

[3]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贞:正。孟:开始。陬(zōu):正月。

[4]庚寅(gēng yín):指庚寅之日。古以干支相配来纪日。降(hōng):降生。

[5]揆(kuí):推理揣度。

[6]肇(zhào):开始。锡(xī):赐。名:命名。

[7]字:表字,这里活用作动词,起个表字。

[8]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9]重(chóng):再。

[10]扈(hù):楚方言,披挂。江离、芷:均为香草名。

[11]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12]汩(yù):疾行,快速。

[13]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14]搴(qiān):拔取。

[15]揽(lǎn):采摘。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16]忽:迅速的样子。

[17]代序:指不断更迭。

[18]惟:思虑。

[19]迟暮:衰老。

[20]抚:趁。

[21]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22]骐骥(qí jì):骏马。

[23]道:通“导”,引导。

[24]三后:夏禹、商汤、周文王。

[25]固:本来。

[26]申椒、菌桂:均为香木名。

[27]蕙(huì)、茞(zhǐ):均为香草名。

[28]耿介:光明正大。

[29]遵道:遵循正道。

[30]猖披:猖狂。

[31]捷径:邪道。

[32]偷乐:苟且享乐。

[33]幽昧:黑暗。

[34]殃:灾祸。

[35]败绩:喻指君国的倾危。

[36]踵武:足迹,即脚印。

[37]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38]齌(jì)怒:暴怒。

[39]謇謇(jiǎn jiǎn):形容忠贞直言的样子。

[40]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故言。正:通“证”。

[41]羌:楚语,表转折,相当于现在的“却”。

[42]成言:诚信之言。既:本来。

[43]数化:多次变化。

[44]滋:栽种。

[45]树:种植。

[46]畦:一垄一垄地栽种。留夷、揭车,都为香草名。

[47]芜秽:比喻所育人才的变节。

[48]练要:精练要约,专于大事和大节。

[49]顑颔(kǎn hàn):食不饱,面黄貌。

[50]彭咸:殷贤大夫,谏君不听,投水而死。遗则,榜样。

[51]鞿羁(jī jī):本指马缰绳和马络头,比喻自我约束。

[52]蕙纕:以蕙草作为佩带。

[53]侘傺(chà chì):楚方言,失意貌。

[54]陆离:长的样子。

【作者简介】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一说今南阳西峡),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家点评】

汉·刘安《离骚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第五》:“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