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第一讲 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做这样的比较所蕴含的褒贬评价,现在看来不很恰当。在“文学史”被过分看重的时期,现在更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价值。当然,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能取得一种批评性的关照视野。从这样的意义上,张旭东(纽约大学)说的“当代文学本身要拒绝被历史化”是有道理的。不确定性和与现状紧密关联的“批评”因素,其实正是“当代文学”得以存在的理由,是它的“活力”的来源。在这方面,我们都面临着“锁住历史”和“开放问题”的矛盾,受到这一矛盾的困扰。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在被“规定”为一个分支学科,而“当代文学”则是其中的一个“方向”。我说的“规定”,不是比喻,确实是这样的。教育部有关学科的设置,中国文学叫作“一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二级学科”。其中,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这个二级学科里面的两个不同方向。这是我最近才弄得比较明白的。这就是学科划分的制度。说起“当代文学”,通常大家都会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另一是文学史研究。另外,当代文学有时还会被理解为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因此,和现代文学不同,当代文学研究会召开年会,总是很热闹。参加者除文学史研究者、大学有关教师外,还有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报刊编辑,甚至还有各级的文学官员,比如文联、作家协会的官员,会议主办地的宣传部长、文化局长等等;讨论的问题,除了作家作品评价外,还会涉及文学政策、体制,什么“多样化”、“主旋律”之类的;除了讨论已经出版的作品,已经发生的文学现象,还会展望前景,如90年代文学会怎样,21世纪会不会出现文学的“新纪元”。现代文学学会会长作报告,一般会讲,这几年有哪些值得重视的研究著作,出了什么样的文学史,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当代文学研究机构开会,会长可能会谈到国内形势,文化环境,执政党和政府的文学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果——这些都是我们的“当代文学”的光荣。

说起“当代文学”,通常大家都会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另一是文学史研究。另外,当代文学有时还会被理解为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

别的我们先放在一边,先就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这两者的关系做些说明,因为我们要确定课的内容。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严格划分当然不可能,不过也要承认有所区别。文学批评,或者说现状研究,更注重文本的分析、评价、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多的“静态”分析的特点。文学史研究自然离不开(更准确地说,是以之为基础)文本批评,但它是回顾性的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有的研究者说:文学史研究是研究者关于文学回忆的整理。在这里,“回忆”自然不仅是个人性的,也不仅是经验性的。文学批评关心的是对作家作品的评判、分析,文学史除此之外,还关心作品产生的一系列条件,比如作者的情况,社会环境、社会机制的制约,文学传统如文类、写作方法、体裁等的演变,以及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等。现在讲的这门课,是“文学史问题”,说明它主要关注的是后一方面的问题。

文学史研究是研究者关于文学回忆的整理。“回忆”自然不仅是个人性的,也不仅是经验性的。

课的初步设想是,讲下面的几讲:一、当代文学史的研究现状;二、研究的立场与方法;三、历史的断裂与延续;四、当代“文学力量”的构成;五、激进文学思潮及其文学想像;六、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七、当代文类演化的状况。这只是现在的想法。按照以前的上课经验,讲到后来,常常会有许多变化、调整,而且肯定也讲不完。讲到哪儿就算哪儿吧。所以这个安排不能完全算数。[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