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走进南博
第一节 古都南京
1957年夏天,张浦生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服从组织分配,和同班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前往古都南京,到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报到,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因此1957年9月18日被他牢牢的镌刻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那天他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培育他成长的大上海,从此踏上了半个世纪在南京工作、生活的人生历程。
古都南京,对于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南京古称金陵,从东吴开阜直至蒋介石撤离大陆落下帷幕,共经历了十个朝代,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其中的历史沉浮、悲欢离合,留下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美丽传说和不朽佳作,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历史上盛称“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这座历史名城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胜其数的历史遗迹。
初到南京的张浦生,有很多的不适应。刚出校园的他,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青涩小伙儿。到单位报到一见到领导就说,他家在上海,希望经常有机会去上海出差。他打听到,上海附近松江地区的文物管理权归江苏省文管会。后来有段日子,张浦生真的就被领导派去了上海松江修缮宋代方塔。这个方塔属于国家级文物, 亦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方。当上海远郊青浦金山发现新石器遗址时,张浦生还被派去调查那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江苏省文管会的机构不大,大约有二十人,却是个厅局级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全省文物的考古、保护、维修以及文物的征集和管理等。当时文管会的主任由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俞铭璜兼任,日常的会务工作则由副主任陈枕白主持。俞铭璜因工作繁忙,几乎没时间过问文管会的事情,所以很多同事都没有见过他,而陈枕白却是个十分斯文的革命老干部。陈枕白是江苏无锡人,1923年参加革命,在上海到无锡的荡口、鸿声一带进行地下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在无锡梅村小学当校长的陈枕白,还在小学内设立了一个中共沪宁线东路特委联络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无锡市第一任教育局局长、江苏省监察厅秘书长等职务。陈主任待人温和谦恭,做事谨慎,文管会上上下下,都很尊敬他。他给刚参加工作的张浦生,留下了一个领导干部的好印象。
在文管会的日子非常繁忙。因为人手少,张浦生一到文管会报到,就被安排到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做考古挖掘。北阴阳营遗址位于鼓楼南京大学附近,这是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挖掘工作。这个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从1955年到1958年期间,一共进行了四次发掘。张浦生去北阴阳营遗址参加挖掘考古时,考古工作已经接近尾声。1958年春节,北阴阳营遗址的现场挖掘工作全部结束。
这次考古挖掘,确认了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并被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这个遗址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个古人类居住地,南京的城市雏形就在这里,还被视作南京城市文化的起点。而考古学上的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则代表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
北阴阳营遗址的现场挖掘工作结束后,张浦生回到上海过春节。假期后,他又被派往徐州做考古工作,在徐州铜山县高皇庙清理和挖掘商代古迹。古迹地点位于江苏和山东二省交界处,面积七十五平方米。考古队由省文管会的谢春祝负责,一共有四五个人。到了地方后,当地政府组织农民给予考古队帮助。考古挖掘工作十分艰苦,工作条件非常差。考古人员吃住都在当地的农民家,每天起早贪黑,没有休息,累了就自己找个地方歇息一下,吃饭就和当地农民一起吃,山芋干、玉米面粥、腌菜是主要食物。当时的卫生条件也差,弄得张浦生长了一身的虱子,他从中得到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做挖掘工作时,一定不能穿毛衣,最好穿卫生衣,否则虱子钻在毛衣缝里,怎么洗都除不干净。可喜之处是考古挖掘工作很顺利,收获也很大。这片古迹被确认是江苏一项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为商代晚期祭祀的遗迹,出土了一批白陶、甲骨、皂卜等贵重文物。
第二节 革命文物征集
1958年下半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全国各地根据上级指示,建立革命博物馆,因此需要大量的革命文物。因人手有限,张浦生被调到江苏省革命文物征集办公室,参与江苏省革命文物普查和革命文物征集工作。
江苏省革命文物征集办公室负责人之一就是省文管会副主任陈枕白。根据领导指示,征集小组被分为苏北、苏南两个组。苏北组工作重点在徐州、扬州、泰州、南通、淮阴地区。张浦生被分在了苏南组,工作重点在镇江、宜兴、无锡、常州、苏州地区。副主任陈枕白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在苏南地区工作,并参与过“宜兴秋收暴动”,当时就在无锡、宜兴、常州一带活动,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所以征集工作非常顺利,收获颇丰。
工作一开始,张浦生干劲十足,走访了很多人,把农民家里有关“秋收起义”的东西全部找了出来,征集了很多农民暴动的标语、旗子和抗战文物。虽然工作做得不错,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个革命文物征集的工作,更不能搞革命文物资料整理的工作。后来他又去研究工厂史,如南京机床厂、南京汽车制造厂、铺镇车辆厂等,这些厂是民国时期就有的老厂,因他学习历史,加上脑子灵活,这项研究工作他也干的得心应手。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他也不适合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原因有二:其一,他不是共产党员;其二,家庭成分还是“工商业主”,因此许多涉及“党史”的文件都不能看,比如涉及地下党起义、国统区地下党工作资料,甚至一些普通的文件都不能看。这个工作状态,让他感到很自卑,情绪日渐低落。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浦生清楚地认识到,他不适合再做革命文物相关的征集工作了,也不适合搞近代史研究。他必须选择其他专业,作为他将来的事业发展方向。
1959年9月,国庆十周年革命史展览如期在南京举行,规模很大。展览开展后,省政府发出机构改革的决定,省文管会、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个部门联合办公。从那个时候起,张浦生的工作关系也就从省文管会正式调入南京博物院。
第三节 院长曾昭燏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最早创建的重点博物馆,集综合性、历史性、艺术性为一体。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虽然只是筹备处,却收藏了大量的清宫遗物,其中瓷器就有二十多万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土文物。蔡元培先生亲自兼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博物院院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 “工艺” “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的大殿。该建筑效仿辽代宫殿模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于1936年6月开始兴建,1947年告竣,为整个博物院的主楼。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某些细部和装饰兼采用辽宋遗风。建成后的南京博物院占地面积约十三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图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采用呈弧形渐渐向上翘的结构,突显庄重中略有轻灵之感,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具有景观效果的标志性建筑物。
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等方式集中了全国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以及清宫藏瓷等稀世国宝。
该院当时为全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第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也曾一度作为分院归属于南京中央博物院的建制。
1950年经文化部批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由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徐平羽兼任院长,曾昭燏为副院长,尹焕章为保管部主任,赵青芳为考古部主任,宋伯胤为陈列部副主任,王英为军代表。1953年初,苏南苏北行政区与南京市正式合并建立江苏省,以南京市为首府。逐将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图书馆(原中央图书馆),划归江苏省文化局主管,徐平羽不再兼任院长。由曾昭燏副院长主持工作,梁白泉任秘书,其余各部不变。同年华东文物工作队挂靠于南京博物院,由尹焕章兼队长,蒯世权任秘书。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总队决定建立江苏省考古分队,批准由尹焕章任队长,朱江任副队长,尤振尧任秘书,队部设在南京博物院。1959年3月1日,根据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定,省文管会、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个部门合署办公。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至南京博物院,曾昭燏续任院长并兼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德全任副院长兼支部书记,梁白泉任办公室主任。省博物馆各部与南博合并,设省文管会办公室于西大厅,处理日常事务。
曾昭燏,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1929年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1935年,远涉重洋留学英国,次年获硕士学位,旋即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曾昭燏作为研究员,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发掘。1938年重返英国,被聘任为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助教。同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放弃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职位,毅然回国效力,是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与号称“七国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夏鼐是同辈人。她领导的南京博物院,与夏鼐主持日常工作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南北呼应、争相斗艳,被当时文博界称为一对并驾齐驱的魁首,有“南曾北夏”之称。
1939年初,曾昭燏时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奔波于川、滇一带从事考古研究及文物征集、调查、发掘等工作。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共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五处遗址,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锄头考古”活动。经研究整理,考古学家认定,云南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故定名为“苍河文化”。这是曾昭燏与其他参与考古的专家对中国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参加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的工作,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九个中国会员之一。先后举办汉代文物展览和院藏青铜器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她拒绝赴台,反对国民党当局运走文物,并致函筹备处主任杭立武说:“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后兼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期间她完成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她主持发掘了著名的南唐二陵,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1942年与吴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编)、《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以及40年代出版的《博物馆》,末者署名虽然是与李济合著,但实际上是她利用她在德国的实践写成的,书中不乏她的真知灼见。
曾昭燏开启了南京博物院的黄金时代。在她的领导下,南京博物院不仅完成了南唐二陵发掘、六朝陵墓调查等考古工作,还建立了华东文物工作队,工作队发掘了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安徽寿县春秋时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奉命派人到郑州协助发掘了商代遗址。1956年5月17日,曾昭燏主持制订《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年)(草案)》。根据当时南京博物院是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的性质,提出了南京博物院的两个主要任务:一个主要任务是搜集保存有关东南地区考古学、民族学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以举办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另一任务是为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历史性的博物馆培养干部,并对五省省级历史性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的历史部进行业务辅导。制定了南京博物院的宏伟发展规划,并努力给予实施。
中国的考古学走到今天,已是成绩卓著、群星闪耀。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在先行者中,曾昭燏是一个绝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她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节 书画征集
1960年春天至1962年上半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可怕的饥荒从农村蔓延到了城市,不但普通人家每天要为吃饭绞尽脑汁,就连许多“高等阶层”也要为“三斗米折腰”。很多有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因为生活困难,纷纷出让自己的“宝物”,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书画家和收藏家。许多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悄悄地以低价收购各种文物,甚至包括国宝级文物,偷渡出境,尤其是方便携带的古代字画。
曾昭燏的恩师胡小石先生,时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是当代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胡小石先生是对曾昭燏思想学识影响最大的师辈,曾昭燏擅长赋词、散文和书法。她写的诗词含意深邃,辞藻华丽;散文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书法风格浑朴、秀整,于雄浑中透出娟秀之气,有着强烈的金石气息。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她的恩师胡小石先生是分不开的。曾昭燏就读中央大学时,修读了胡先生的多门课程,并且常常登门拜访请教,胡宅的藏书楼更是曾昭燏经常刻苦攻读的处所。曾昭燏曾有一段颇含深情的文字回忆师从胡小石的这段经历: “余自一九三一年秋始识师。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渊博,说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尝登门请益。师手写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皆命余誊录一遍,余略知古文字声韵之学,皆师之教也。师讲中国文学史、楚辞、陶谢诗等课,不仅见解精辟,且深得其神味,听者座无虚席……”曾昭燏对恩师是非常敬重的。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之后,曾昭燏仍经常求教于胡小石先生,为方便起见,她特聘老师为南京博物院顾问。在她带队发掘南唐二陵时期,年过花甲的胡小石常常亲自到现场协助曾昭燏,进行学术研究指导、文物鉴定等工作。
胡小石先生从友人处听到出让藏品的消息后非常着急。他很快派人把曾昭燏叫到家里,建议她由南京博物院出面,征集古代书画。一方面可以帮助书画家、收藏家渡过生活难关;一方面可以不让国宝流失海外,收购的价钱也比平时减少许多,这样可以使很多国宝级文物得以在祖国大陆保留。
曾昭燏虽然是博物馆学家、考古学家,但对古代艺术品却不是很精通,平时对古代书画也没有太多兴趣 。而恩师胡小石先生却精通古代艺术品,自身又是书法家,做为南京大学教授,又兼南京博物院的顾问,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于是曾昭燏根据胡小石先生的建议,跟上级领导作了汇报。
经南京博物院的上级领导研究决定,为丰富南京博物院的藏品,成立书画征集小组。任命文管会的陈枕白主任做征集组的领导,配备了南博的几名专家。书画征集小组一共五人,其中有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先生,他曾做过苏州图书馆的馆长。加上南京博物院有名的杂项文物专家,山东籍人士王敦化先生。(王敦化原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曾任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职于南京博物院,从事文物鉴定和研究工作。他和徐沄秋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文物鉴定工作研究员,是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博物院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泰州人”许莘农先生。年轻的张浦生也被调去参与书画征集,协助专家们做些后勤服务的工作。
当时南博有“八大员”,在全国名气很是响亮。其中有四个著名的鉴定专家:陶瓷鉴定家王志敏;书画鉴定家徐沄秋;托片、印章、杂项鉴定家王敦化;小名头书画鉴定家许莘农。还有四个知名的修复专家:修复铜器的金满生;裱画修复的谢根宝;出土文物修复的王文林;钟表修复的李耀庭。而这次书画征集小组除了鉴定瓷器的王志敏先生,其他鉴定专家都参与了,他们拿着南京博物院开的介绍信,到上海、无锡、苏州、常熟等各地征集书画。
当时的上海是收藏家比较集中的地方。很多江苏书画家都居住在上海,所以广东、辽宁、江苏三家博物院,都到上海、苏州一带去征集书画。这三家中,江苏条件最为有利。一是因为很多收藏家都是江苏人,相对江苏来说,广东、辽宁一带搞收藏的人比较少。二是因为当时的上海文化局局长徐平羽,解放初期曾代表共产党接收南京博物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他跟曾昭燏关系十分融洽,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交往颇深。当时上海市政府规定,征集的文物,只有经上海文管会同意,征购的藏品才能离开上海。因为有徐平羽这层关系,为南京博物院征集的文物带回南京提供了许多便利。
徐平羽精于收藏鉴赏。曾亲自前往莫高窟进行考证,在抢救维修莫高窟的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跟曾昭燏关系十分融洽,是曾昭燏最信任的人,他也很了解曾昭燏。所以书画征集小组能顺利的拿到上海文管会征购文物放行的通行证。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南京博物院在民间征集到了不少历代珍贵名画。那段日子,南京博物院花了相对很少的钱,收购了不少古代名人字画,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例如,宋朝宋徽宗花鸟画轴;元朝李珩风竹画轴;明朝唐寅仕女画轴;明末新安画派渐江天都峰图大画轴;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岳阳楼图大画轴等,极大地丰富了南京博物院的古代艺术藏品。
1/恩师 —— 王志敏先生
2/《学瓷琐记》王志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