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虚幻的贾府

第二章 虚幻的贾府

前面我们提到,在《红楼梦》中存在一个甄家、一个贾家,开始许多人都有疑问,到底这两家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既然两家的人物相似,是否说明两家是相同的呢?前面我们说了,既然是一真一假,就是有区别的,如果甄、贾两家相同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并相互区分的意义。从文学塑造的角度来说,这一真一假分属于现实性和艺术性两个层面。《红楼梦》的现实性很强,就像现实生活的记录一样,同时《红楼梦》的艺术性很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都具有超强的艺术性。

甄家体现了现实中的曹家,贾家是在此现实基础上的进一步塑造,所以名之为“假”。作者为什么要呈现给读者这样一个贾家呢?贾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对贾家的描写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论述。

神州何处大观园?

现在许多人热衷于对《红楼梦》的贾府做考证,结论很多,像某某地也有一处像大观园的园林,那里就是大观园的原型,比如袁枚说的随园,还有一些人说的北京恭王府,等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什么样子。

大观园是贾家因为元妃省亲而建起来的。对大观园的详细描写,在书中有三处。

第一处是大观园刚建好时贾政率领众清客、相公以及宝玉游园并题写对联匾额。他带领大家从后面沿着山边一路下去,最后来到正门。一路走来,详细地描写了里面的住所和景点。其中,只一处水边小路旁边就呈现了许多景象,有清堂茅舍、长廊曲洞、方厦圆亭、山下幽尼佛寺、林中女道丹房,还有堆石为垣、编花为牗等。他们这一路经过,书中说才游了十之五六。最后他们来到正门,但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第二处对大观园的详细描写是在元春省亲时。这次元妃从正门而入,通过元妃的视线描写了更加富丽繁华的场景。元妃选择其中几处喜欢的地方赐名,赐名的馆所包括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景点包括大观楼、缀锦阁、含芳阁、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叶渚以及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从这些赐名的地方就能体会到大观园的规模,何况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第三处对大观园的细致描写是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为让刘姥姥见识见识,领刘姥姥到大观园各个地方走了走,贾母陪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酒、看戏,逛园子,并一个住处一个住处地参观评论。这次重点描写了一些具体的内部情况。大观园内部的陈设是刘姥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看得她眼花缭乱。通过刘姥姥一个乡下人的眼睛,反衬了大观园的富丽奢华。

从以上的几处描写我们看到,书中大观园的样子是任何一家私家花园所不能比拟的。苏州和扬州的园林比较有名,但哪一家能与大观园相提并论呢?私家花园一般靠近私家住宅,里面不会再有大量的住所,更不会有尼姑庵、丹房之类的建筑,像大观园这等规模布局也只有皇家园林才能与之相比。这么看来,曹家的随园是不可能与之相比的。

曹家的随园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南京的随园已经不存在了,它的遗迹位于金陵小仓山一带。实际上,随园的风光时期不是曹寅在世之时而是在袁枚买下它之后。袁枚买下后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进行整修。袁枚在遗嘱中曾说道:“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袁枚说随园即大观园,不过是为了经营他扩建的随园。袁枚死后,他的子孙继续经营着随园。后来,太平军进入南京,随园被毁,园子被开辟成稻田。

事实上,随园不是很大,试想一个花皇帝的钱为皇帝办事的织造之家即使有能力也没有胆量造出一个庞大的园子来,拿皇帝的钱花在皇帝身上还另当别论,比如为接驾讲讲排场,建点接驾的场所,造船修车、置办接驾什物等,修造自家的园林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有人认为紧靠随园遗址的乌龙潭也应该是随园的一部分,这样随园就大些,可从史料中根本就看不出这些。袁枚是一个小县官,以他的财力能买下并修整多大的园子?所以曹家的随园无论如何都不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只可能是甄宝玉的那个园子。

我们再看一下对大观园的描述。大观园取名“大观”,就是“万象大观”之意,里面山林、农舍、水榭、戏台应有尽有。元春省亲时曾组织众姊妹们对大观园题诗。元春的题诗是:“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薛宝钗题诗有句:“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林黛玉题诗有句:“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从这里可以看出,大观园是诸景皆备的理想园林,它集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各种形式。薛宝钗的诗说到大观园的方位是在帝城西,现实中皇城的西面就是一片皇家园林。我们不能说大观园就是皇家园林,只能说这是一种影射关系。林黛玉的诗也说了园子的出处,“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园子是在仙境中,是虚幻的,这说明大观园不过是作者杜撰的映射形象罢了。

书中还有一段对大观园的描写:“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哪年哪月的事了。”这里贾宝玉想到的是太虚幻境中的玉石牌坊。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的这种模糊印象将大观园与太虚幻境联系在了一起,说明故事里的大观园分明就是虚幻的太虚幻境。

在前面我们说过《红楼梦》中有甄家、贾家两条线索,书中一开始出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就代表了真假两个方面。甄士隐只出现在《红楼梦》的开头,他的家庭殷实,后来因家中失火而败落,最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书中就再没有出现甄士隐这个人物了,预示着真事隐去。隐去不是没有了,是隐含其中。再看一下贾雨村,自甄士隐离去之后,紧接着是贾雨村审理葫芦案,借此情节交代出四大家族,之后他带着林黛玉进了荣国府,后面便展开了贾家的故事。贾雨村的出场,预示着虚假的东西开始出现了。

如果说书中的甄家是以曹家为原型,那贾家就是虚幻的,大观园同样也是虚构的,它仅存在于书中!

红楼的影子

前面我们说了,贾家是虚幻的,那么,作者塑造这个贾家的用意何在呢?

《红楼梦》中说贾家是一个侯门,然而,别说是侯门就是王府也难以达到书中贾家这种规模。别的先不说,只看一下人员规模就能体会到这点。书中贾家的仆人编制多得实在惊人,每位小姐除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贴身丫头有两个,还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仅贾宝玉一人就使唤着十多个服务人员,有仆人李贵,书童茗烟,三个小厮锄药、扫红、墨雨,丫头袭人、晴雯、麝月、秋纹、芳官、碧痕、小燕、四儿、紫绡以及小丫、老嬷嬷等。通算起来,偌大一个大观园生活着不下三百人,这种规模恐怕只在皇宫才有。

作者虽然将贾家定位为侯门,但却不是侯门的样子。这说明了什么呢?这首先说明贾家就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尽管是虚构的,但它却能够进行类比和影射,贾家的规模和生活方式就是类比了皇宫的规模和生活方式。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说“《红楼梦》中的排场犹如宫中排场的缩影”。

贾家的故事取名红楼一梦,就是将贾府冠以红楼之名。这里所说的红楼绝非是指一处红色的建筑,比如北大的红楼,而是将宁、荣两府称作“红楼”。对这种整个建筑群的红楼形象而言,我们想到的自然是故宫。试想哪一处建筑群比得上朱门红墙、金顶红柱的皇宫被称为“红楼”更贴切呢?对于贾府的描写,开始时是这样写的:“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在今天的长安街上,红墙相围,的确是两座大门东西相连,后面也有花园,其规模与书中的描写十分相似。

贾府在建筑格局上同样有皇宫的缩影。在第三回中是这样描写荣府的:“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荣府内又是穿堂,又是夹道,又是角门,显示其规模庞大。我们再看宁国府,宁国府与荣国府相比更加显示出齐整和威严的样子。像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写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作者将宁国府的大门写成只能皇宫才有的“九重大门”,是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的。如果宁国府是影射故宫,那荣国府就是影射了中南海。

我们进一步看一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首先,宁国府的“宁”字大有深意。我们知道清朝皇宫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保和殿在康熙年间就称为清宁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在其中轴线上有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东侧有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在西侧有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宁国府的“宁”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皇宫中的这些“宁”字,可见作者起名为宁国府也是别具匠心的。宁国府的后面是会芳园,而皇宫的后面是御花园。

荣国府与中南海是比较相似的。中南海里面湖水浩淼,林秀宫幽,符合一个“荣”字。里面有丰泽园、怀仁堂、西花厅、勤政殿、紫光阁、瀛台等许多建筑群落。康熙时期,一些政务开始在这里处理,每年在这里也举行一些重大的活动,中南海也是清王朝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而大观园实际上也有一些圆明园的影子。《红楼梦》中说它“芳园筑向帝城西”,实际在皇宫的西北就是有名的皇家园林区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建于康熙年间,是雍正为皇子时的赐园。也就是说,这里曾居住过雍正、乾隆等皇子皇孙。这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是宝玉和小姐们的居所颇有些相似。乾隆二年,乾隆命画院的郎世宁等画师绘制《圆明园全图》,乾隆就御题“大观”二字,这可能就是书中大观园名字的来源出处。

当然,我们不能说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也不能说荣宁二府就是故宫和中南海。大观园、荣宁二府是书中的,不是现实的,它只是模仿了圆明园、故宫、中南海的样子和相对位置而已。

《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有些皇家人物的样子。在第四回中有一段描写:“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一方面说贾政治家有法,另一方面又说现任族长乃是贾珍。按理说在一般家族中长辈者才能为族长,在贾家贾赦、贾政都比贾珍的辈分高,他们不是族长,而贾珍为族长,实际上是类比皇家等级制度。皇帝是按嫡系传位而不是按辈分传位的。贾珍是族长,居宁国府,贾珍影射皇帝,贾政就有点影射摄政王。贾府中人物的姓氏名字也很有一些深意。像贾赦的“赦”、贾政的“政”,姓氏的“王”、“史”、“邢(刑)”、“薛(学)”,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赦”、“政”连起来就是“摄政”。贾珍、贾蓉是贾家的长子长孙,“珍”、“蓉”连起来就是“真龙”。贾珍的“珍”字谐音隐含着雍正皇帝胤祯的“祯”字,贾蓉的“蓉”字谐音隐含着乾隆的“隆”字。

《红楼梦》中有不少可以将贾家与皇家类比的地方。

1.书中还描写了一些附属人物,有戏班的优伶、家塾的先生、寺庙的和尚尼姑、粮庄的主管、太医、管园子的、管库房的……应有尽有。在第五回宝玉与警幻仙子的对话中就说:“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这等人员规模也只有皇家能相提并论了。

2.林黛玉在进荣国府时,看到宁国府的“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这里有一点皇宫的影子。皇宫不逢大典正门一般是不开的,而宁国府日常就有人守门把护,而且是十多个,皇家以下谁家有这么大的气派?

3.第五回贾宝玉到秦可卿的房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中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秦可卿的寝室里有皇后、贵妃用过的物品,分明将之类比皇宫内室。

4.秦可卿的丧事场面更是不同凡响,书中这样描写,“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榜上大书:……四大部州至中之地,奉天承运太平之国……敬谨修斋,朝天叩佛”,“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的刀斩斧齐”。送殡的有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之后,路祭的有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好大的气派!一个宁府儿媳妇的葬礼竟然有这么大的排场。

5.在第七十一回写贾母的八十大寿时说:“宁国府单请官客,荣国府单请堂客。二十八日请皇帝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二十九日便是阁下都府督镇及诰命等。”皇室成员和参政的阁下大臣都请来了,那贾母究竟是谁?贾母的形象有太后的影子,像孝庄太后、孝圣太后等”。

6.书中还有几处拿朝廷与贾家相类比,比如在第六十三回,贾蓉调戏丫头时说道:“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汉臭唐,何况咱们这种人家。”拿汉、唐两朝皇室与自家相比。在第九回讲贾家的义学家塾时有一句,“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贾家的子弟用龙来做比喻,岂不就是龙子龙孙。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中,凤姐就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何况你我。”这句话同样是说贾家也有与朝廷相同之处,朝廷也不过是这样。

7、在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描写:“张道士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论理我不比别人,应该里头侍候,只因天气炎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法官不敢擅入,请爷的示下。’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这样一位人物在贾家如此恭敬,体现了贾家的至高地位。在第四十二回中还有一段:“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在皇宫里甬路一般是不走的,而且不是一般人随便能走的,只有在大典时皇帝才能走。书中接下来还说:“王太医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道:‘那是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王太医)忙欠身低头退出。”这段描写提到了贾家的甬道,就像是皇宫的甬道一样。在皇宫里甬路一般是不走的,而且不是一般人随便能走的,只有在大典时皇帝才能走。这段还描写了王太医在贾府人面前的奴才形象,这种场面也让我们联想到皇宫的等级制度。

8.《红楼梦》中对贾敬这个人物的塑造好像也有所指。书中说,“贾敬一心想做神仙,出家去了”,贾敬后来因服丹过度而死。在清朝皇帝中就有顺治出家的传说,而雍正的暴死也可能因服丹所致。

9.在太虚幻境一回,通过警幻仙子预演红楼梦,显示了贾家的结局是悲惨的。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喝的茶叫“千红一窟”,吃的酒叫“万艳同杯”,是寓意千红万艳于一处的意思。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处脂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千红万艳应该是皇宫内的生活写照才对。“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唱词形容得再形象不过了,这哪里是指一个家族的结局,分明预示一个朝代结束的悲惨结局。

以上可以看出《红楼梦》中贾府的形象是一种皇宫的影子形象。

贾家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我们先说一下《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贾宝玉是一个众星捧月般的人物,不仅得到宠爱,众多的丫鬟、仆人对他也格外顺从。他居住的大观园奢华无比,他就像一个小王爷。

书中说宝玉出生时口衔一块宝玉,这一方面是为了回应之前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下到凡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包含某种象征含义。从字面上说“口中含玉”是“国”字,这是否预示宝玉是一位国家级的人物,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至于有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只有作者知道。可能有读者要问,“国”字在清朝时并不是这种写法,而实际上“国”字“口中从玉”的写法并非是汉字简化后的事,它作为一种俗写早在宋代就有了,只是在正式场合很少使用。宋代就曾有官印是“口中从玉”的写法,太平天国时期钱币上的“国”字是相近的“口中从王”的写法,作者在写《红楼梦》时,“口中从玉”已经是“国”字的一种写法。这么说来,贾宝玉衔玉而生并非完全没有象征“国”字含义的可能性。

在书中,贾宝玉是唯一有望成为继承贾家重任的人,这层意思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中就能看得出。警幻仙子对仙女说起带宝玉来的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受到暗示提醒,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依旧讨厌仕途经济,很难接受传统的礼教思想,最终看破红尘,“悬崖撒手”,出家了。贾宝玉的成长经历说明了“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是不现实的。

我们再看一下贾赦和贾政。贾赦是长子,世袭荣国公之职,贾政为次子,在朝中任工部员外郎。可《红楼梦》中对这两个人在贾府中地位的描写却刚好相反。贾政住在正内室荣禧堂,而贾赦却住在正内室旁边的三间耳房内,这有违常理。在贾府真正当家的是贾政和王夫人,尽管王夫人让她的侄女王熙凤理家,可权力仍然在贾政夫妇的手里。

前面我们说过贾赦、贾政名字的谐音就是“摄政”。贾政在贾府就有点摄政的意思。在第四回中说,“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这里说到贾珍是族长,又说贾政治家有法,表明贾珍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管理者,贾政才是掌权者。

书中有一段文字描写贾政的住所写得非常清楚:(黛玉)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img。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贾政的住所非常气派。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显示这是召见办事人员议事的地方。对联更彰显了主人的显赫地位。事实上,贾政也确实有不小权势。书中说到贾雨村因林如海的引荐去投奔贾政,贾政便竭力内中协助,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这里两个“谋”字说明贾政暗中操作,轻松地就把这事办成了。应天府是什么官职?如果按《红楼梦》中的说法,金陵就是都中,是神京,那应天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从这件事你可知贾政的权势如何。

在本回中还有一段描写也很有意思,不妨一同引过来: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戌眉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捎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贾政的住所非同一般,后面的脂批突然插一段“农人进京”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让没见过世面的人认识到这已经是高贵无比了,宫内的摆设也不过如此。

我们再看一下贾母。贾母是贾府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个人,是贾家这个大家族内部的最高领导者,她很有涵养,生活也很讲究,全家族的人都尊敬她、热爱她。贾母精明能干,年轻时就掌管打理整个贾府的内部事务。到了晚年她把权力交给王夫人和王熙凤,自己跟晚辈成天乐呵呵,但她一点儿也不糊涂,在乐呵中保持着尊严,她正是靠这一点把一个大家族的成员都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和睦相处。

贾母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清朝的太后形象。首先是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太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康熙年间一直就是皇宫中的老祖宗角色。其后,还有一位孝圣皇太后,她就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雍正皇帝在病危时,曾诏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入内受命,以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以遗命尊皇后钮祜禄氏为皇太后。之后,乾隆帝视其为国母,遇万寿节必率王公大臣行礼庆贺。这位孝圣皇太后,后期居住在圆明园,寿数很高,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

从以上可以看出,《红楼梦》中贾府的人物形象多多少少都能找到皇室人物的一些影子,尽管不是一一对应的。

在前面我们也曾说到宁国府的贾珍、贾蓉象征了皇室的嫡系一脉,贾珍、贾蓉是贾家的长子、长孙,“珍”、“蓉”连起来就是“真龙”。或者贾珍的“珍”字谐音隐含着雍正皇帝胤祯的“祯”字,贾蓉的“蓉”字谐音隐含着乾隆的“隆”字。

还有贾珍的老父亲贾敬本来是宁国府的继承者,可他偏偏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一心只想当神仙,把官职让他儿子袭了。后来他因为服丹砂伤了性命,书中说他死时腹中坚硬似铁。他去世时宁国府中的人慌慌张张跑来喊:“老爷宾天了!”“宾天”是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词典里还说有尊者去世的意思,但出处却只有在《红楼梦》这里,可见《红楼梦》以外大多只有表示帝王去世的意思)。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就喜欢道士进献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知他感觉服用良好,还赏赐了鄂尔泰和田文镜。雍正的暴死可能也是服丹而致。乾隆在葬礼后传谕宫中道士:“闻炉间修炼之说,深知其非,今朕将尔等驱除,各回本籍。”书中对贾敬的描写就有点雍正的影子。

在贾家的人物描写上还有明显的区分,这体现在宁荣两府女人的形象上。这种人物形象的差别首先从姓氏名字上就能体现出来。这些姓氏赋予人物特殊的意义。比如,像王熙凤、王夫人、史太君、薛宝钗都是四大家族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姓氏在字义上就显得比较高贵,“王”是王爷的王、“史”是历史的史、“薛”的谐音是学部的学、“邢”的谐音是刑部的刑。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来自四大家族的王家,也就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史太君和外甥女史湘云来自四大家族的史家,也就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客居的薛姨妈和薛宝钗来自四大家族的薛家,也就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邢夫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邢家也不是平民小户,只是后来家道贫寒。《红楼梦》中就有邢岫烟、邢德全等多位邢家人物,可见邢家也不是个小家族。

与此相比,宁国府的一些女主人就显得不同了。宁国府的女主人姓的是“秦”和“尤”。贾蓉媳妇的名字是“秦可卿”,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她是一位讨人喜欢的角色。“可儿”、“可心”都是让人满意的意思。“卿”也是夫妻之间的爱称、尊称,在清朝时期对女子的爱称都加一个“卿”字,比如“芳卿”、“婉卿”、“素卿”等。关于秦可卿的“秦”字,在介绍她弟弟秦钟时有一句脂批: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秦就是“情”的谐音。“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梁刘缓《咏倾城人》中的诗句,是形容一位绝色美人的。这一形象来自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秦可卿的名字就表示了她是一位美女,是一位性情中人。而尤氏的“尤”字也很容易使人想到另一层意思,从尤氏两姐妹的命运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层意思,那就是“世之尤物”,供人玩赏的人物而已。从书中对秦可卿和尤氏姊妹的命运描写上看也确实如此。如果说用荣国府中的人物影射皇室宗亲,那宁国府的女性人物影射的就是深宫佳丽。难怪书中描写秦可卿的寝室用了这样的句子:“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中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书中还有皇室人物忠顺王爷和北静小王爷,他们分别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的影子。胤禛和胤禵是当时皇位的热门继承人选,关于他们的传说不少,历史上就有胤禛改遗诏篡位的传说,说他将遗诏上的“十四”改为“于四”,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而已。胤禛在做王子时一直忠心地跟随在康熙皇帝的身边,表面处事低调,实际城府很深,从不结交势力,不张扬外露,而十四阿哥胤禵就不一样,他年轻有为,一直在西北带兵作战,也有自己的势力,本来大家都看好他能继承皇位,很少有人想到最后却是胤禛继承了皇位。《红楼梦》中的忠顺王爷与水溶小王爷的年龄和处事风格都与现实中的胤禛和胤禵十分相似。忠顺王老成奸诈;水溶王年轻有为,周围还有一帮青年才俊像卫若兰、冯紫英等。

除了前面这些主要人物外,《红楼梦》中还塑造了众多的小人物,也有一些特定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和言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首先,我们看一下焦大。焦大是宁国府中的一个人物,在书中有一段提到他:

凤姐道:“我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里人这样还了得了。”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

贾蓉忍不得,便骂了他两句,使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那焦大哪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这一段描写一方面反映了贾府的肮脏混乱,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个焦大说事。

曹雪芹的世祖曹世选原为明朝一个镇守沈阳的官吏。明末,努尔哈赤攻陷沈阳,曹世选被俘后降清为奴,后隶属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随同征战。后来他因屡立战功成为一名“佐领”。其后受封担任后金京城的护卫官。大清建朝后,曹世选之子曹振彦、之孙曹玺随摄政王多尔衮至山西大同,平定姜镶叛乱,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曹家就是因战功受到清皇室信任而起家的,以后逐渐成为清皇室的近前人物。到后来曹寅成为康熙的伴读,是皇家忠诚的核心家奴。

焦大自恃对贾家有功,应该受到尊重才是,没想到贾府的后人根本不认这个茬儿,反而侮辱他,所以愤怒的焦大才破口大骂。结合曹家的实际情况,本来建有战功,与老皇帝那般亲近,可最终却被雍正皇帝抄家治罪,这破口大骂寄托了作者多少自己的心声!所以在这里脂批:“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姥姥,书中交代: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这刘姥姥与王家的联系是仅靠女婿的祖上与王家连过宗的关系。因这层关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也因此受到王熙凤的接济。作者通过她的眼睛展示了荣国府的奢侈生活。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不仅是一种衬托,更是为了表达一种因果关系。书中在前面就暗示贾家有一个败落结局,也暗示了贾家败落后刘姥姥有一个救巧姐的报恩行为。这从太虚幻境中巧姐的判词就能看得出,巧姐的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与巧姐的故事是一种因果报应。作者用这一因果关系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家族兴盛富贵之时要积善行德,不要对落难的穷亲戚不管不问,该接济的要接济,该认亲的要认亲,保不住将来家族败落了还要依靠他们,富贵之时要为将来留点后路。

结合曹家的情况,作者借这一人物故事强调因果关系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曹家在康熙年间备受康熙的关照,到雍正四年,曹頫因“屡忤圣意”被革职抄家,调京治罪。以后曹家在北京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因是戴罪之家,度日非常艰难。曹家变得贫穷困顿,虽然与皇家有旧交,还会受到皇家的关照吗?如果当今皇家一味地六亲不认,将来“大厦将倾”的时候谁来相助?刘姥姥与巧姐的前因后果,无非也就是曹家与皇家的前因后果,这些恰是作者想对当今皇家的当权者表达的意思。

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奶妈,像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黛玉的奶妈王嬷嬷等。书中曾提到李嬷嬷发怒时说:“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这李嬷嬷说的话与焦大骂的话有异曲同工之效。我们知道曹寅的母亲就曾是康熙的奶妈,这位李嬷嬷说的话何尝不是曹家人最想说的话。

《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分及人物塑造的历史借鉴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后诞生的一部作品,它高度集成了以往的文学艺术形式。仅从小说的角度来讲,有人说:雪芹作书是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金瓶梅》以一姓家门、一男多女为其题材,写风情万种,曹雪芹借径就在于此。《水浒》写的是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的命运,《红楼梦》是借它形神。《水浒》写的是一百〇八条英雄好汉,《红楼梦》是写一百〇八位红粉佳人。《西游记》写的是虚幻的故事,是以一块石头孕育出石猴开始的,《红楼梦》同样也是从一块石头开始讲述故事的。另外,《红楼梦》还仿效了《封神演义》的一些思路,《封神演义》中有封神台,诸神死后灵魂被招到封神台,最后面有封神榜。《红楼梦》中有太虚幻境,众女儿家死后都要到太虚幻境进行销号,最后面有情榜。而太虚幻境对人物的结局预示采用了一画一诗的形式,这是仿照《推背图》的预言形式。

另外,书中也多次提及《长生殿》、《牡丹亭》、《会真记》、《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写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对《红楼梦》的创作应该有着至深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借鉴于古人的地方也很多。有人说,《葬花吟》“脱胎”于唐寅的两首诗,其实在唐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也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的诗句。再如书中的《芙蓉女儿诔》,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诔文中以屈原《离骚》的隐喻来比附晴雯,这是一篇形似离骚体的颂歌。

《红楼梦》中的用词造句,都渗透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比如开卷写的女娲炼石以及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都是接承着娲皇的故事而来的。用水和黄土捏成“泥人”,故有“水”与“泥”之说。庄子之超逸,屈原之慨叹,佛家之性空,儒家之忧世,无不熔铸于中。戏、诗、画、医、巫、僧、道在书中皆有涉及,说《红楼梦》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一点儿也不为过。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体现在许多方面,这不是我们在这里研究的问题。提及这些的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红楼梦》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高超的艺术性。下面我们仅从艺术性的角度分析一下书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艺术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谐音,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贾化就是假语存、假话;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无稽;十里街就是势利街;仁清巷就是人情巷;葫芦庙就是糊涂庙;湖州就是胡诌;霍启就是祸起;娇杏就是侥幸;冯渊就是逢冤,等等。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十分讲究。像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都是一些美丽、尊贵的字眼;而一些丫头的名字像雪雁、鹦哥、晴雯、香菱、麝月、秋纹、碧痕、紫鹃、翠缕、彩霞、秋桐、银蝶等都如诗如画。

还有宝玉的几个小厮的名字也起得相当妙。像茗烟、锄药、扫红、墨雨这四个人的名字分别代表着侍奉烟茶、种植药材、打扫落花、伴读研墨,十分贴切。

我们再看一下贾府中一些管家陪房的名字,像周瑞家的、吴兴家的、郑华家的、王善保家的、林之孝家的、来旺家的、来喜家的、赖大家的、鲍二家的等,前几位的名字中有瑞、兴、华、善、孝等字,表示这些人都是善良的人家,有四个人的姓是“周吴郑王”,正是“百家姓”的第二句,而后两位一“大”一“二”,就是类似张三李四的叫法,而“赖”和“鲍”就有点依仗和龌龊的意思了。

在第五十六回中,探春安排几个老妈子去干活,这几个老妈子的姓也很有意思:管理竹子的是祝妈,种庄稼的是田妈,分管将草花晒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的是叶妈,用的也是谐音,其姓与所管差事相符。

贾府的一些清客、佣人的名字也有谐音,像詹光的谐音就是“沾光”,单聘人就是“善骗人”,卜固修就是“不顾羞”,而卜世仁就是“不是人”,贾府的买办钱华就是“花钱”,银库的领头吴新登是“无心登记”,粮庄头乌进孝就是“没有进孝”。

前面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人的名字,无非是想说明《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都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了历史上的绝色美女。在第六十四回中林黛玉作了一首诗《五美吟》,分别写了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这五位美女。另外,在《红楼梦》中有时还拿这些美女去比拟书中的人物。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是直接将宝钗和黛玉比作杨玉环和赵飞燕。脂批中还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则不美矣。”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美女汇集的地方。“大观”之名就有汇集万象、洋洋大观的意思。《红楼梦》中的各位美女有什么命运,有什么性格特点,就喜欢什么样的花,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什么样的诗句。比如,黛玉住潇湘馆(所谓斑竹一枝千滴泪),读《西厢记》(爱情故事),作《葬花吟》(极清净的女儿形象和短暂的人生),因具西施之态,被称做“颦儿”。

《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设置也多少与历史上的一些典故有关系。比如在贾府点戏一回,脂批就有提示:“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批在其他地方也一再说“作者用史笔也”,“用幻笔”。可见贾府的部分故事就是借用了一些历史典故进行再创造,从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看一下书中部分人物形象与历史典故的联系。

秦可卿:

关于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的名字,在前面已经讲到。书中在说到秦氏姐弟时有一脂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梁刘缓《咏倾城人》中的诗句,借鉴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说明了秦可卿美人形象的来源。

在太虚幻境中预示秦可卿命运的画词是:“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秦氏是贾府败落的关键人物。在太虚幻境的红楼梦曲中《好事终》一段是讲秦可卿之死的,其中唱道:“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好事终》接下来就是《飞鸟各投林》,说明宁府的混乱是贾府败落的开端,而宁府中的混乱又与秦可卿这一风流人物脱不了干系。书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就与这些暗示相对应。

说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时书中还有一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用史笔是指作者借用历史典故。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有不干净的关系,被人撞见,自缢于天香楼。在第五回贾宝玉到秦可卿的房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中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三处比喻映射了秦可卿的形象。结合上述情况以及脂批的提示,秦可卿的身上有历史人物杨玉环的影子。

杨玉环原本是太子的媳妇,后被皇帝李隆基看中,李隆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让杨玉环脱离尘世进入佛门,改变了儿媳的身份,然后再进宫成为自己的妃子,父子间的情感开始出现裂痕。后来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太子从中作梗,李隆基无奈,只得让杨玉环自缢身亡,此后太子开始掌握实权。

在《红楼梦》中还出现过一句诗,“双悬日月照乾坤”,这是李白的诗句,说的就是马嵬坡兵变以后的事,在唐玄宗没有退位的情况下,儿子就宣布登基做了皇帝,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是“双悬日月照乾坤”。这一内乱使唐朝从此由盛变衰。从历史上看,朝代政权的更迭,大都是因为皇家内部荒淫无耻造成的,很多的美女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从书中对秦可卿的多处描写以及脂批的暗示来分析,她是借鉴杨玉环的历史形象而塑造出来的虚幻人物,其影射意义不言而喻。

贾妃元春:

如果贾府有皇室的影子,秦可卿是影射宫中人物的形象,与她相对应的就是贵妃元春。贾元春的故事不好写,也不能写,她与贾府中的秦可卿之间是一种重叠递进关系。

在太虚幻境中是这样描写元春的:“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香橼”是一种有香味的果实,这里比喻元春。“方上挂着香橼”,一方面“弓”与“宫”同音,说明是“宫”中人物,另一方面“弓”又预示着战乱。“兕”在《山海经》中有解释,原文是:“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虎兕相逢”预示两种势力的争斗。

书中提到“双悬日月照乾坤”、“双瞻玉座引朝仪”这类诗句不是无中生有,都是预示后面的动乱结局。脂批直接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是说元春像杨玉环一样是宫乱的牺牲品。贾府中的秦可卿是这样,皇宫中的元春也是如此。

王熙凤:

在太虚幻境中是这样描写王熙凤的:“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从二令三人木”,组成的三个字就是“丛、冷、来”,这与一片冰山是相一致的。更多的人认为是“从、令、休”三个字,表示王熙凤人生的三个阶段:嫁给贾琏,发号施令,被休。关于“休”字到底是被休妻还是表示万事皆休、心灰意冷,我们在后面的第四部分做专门的讨论,暂且不提。不管人们认为是“冷”字还是“令”字,画上的一片冰山,就足以表示王熙凤的冷艳。书中她干练专横,很符合一个“冷”字。

说到王熙凤的冷,就不免联想到冷艳、恃宠的赵飞燕。赵飞燕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她的舞技绝妙,并工于心计。为激起成帝的征服之心,她欲擒故纵,一连三夜拒绝成帝召幸。后受成帝宠幸近十年,权倾后宫。她虽得专宠,但从未怀孕,害怕别的嫔妃怀孕生子,威胁其后位,就疯狂地摧残他人。宫女曹宫人生了一个男孩,竟被她活活逼死。成帝死后六年,大司马王莽以赵飞燕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多少有些赵飞燕的影子,她诱惑贾瑞如同赵飞燕诱惑成帝;陷害尤二姐和秋桐,与赵飞燕残害宫女如出一辙;荣府当家,协理宁府,亦如飞燕权倾后宫。

林黛玉、薛宝钗:

在太虚幻境中对这两人的描写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她们两位都是“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打扮起来“桃羞杏让,燕妒莺惭”,都是西施一般的人物,命运都应像西施一样,最终香消玉殒。

有的人根据判词的后两句推测林黛玉上吊而死,薛宝钗死后葬于东北的雪原,这未免有点牵强,因为这两句不过是象征了两个人的名字而已。至于她们的结局应该结合书中的各种情节和暗示去分析。首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是表明了她们两位的贤惠和才情。“停机德”是关于乐羊子妻的一个典故。乐羊子曾经外出求学,学业未成,因思念家中,无功而回。乐羊子妻见状,一下割断正在织的布,以此来说服乐羊子不要半途而废。后来乐羊子继续求学,并谋取了功名。从书中薛宝钗规劝贾宝玉的行为来看,她的品行多少有点像乐羊子妻。从林、薛两位一体的角度考虑,林黛玉又何尝不会这样呢?“咏絮才”是说她们两位的共性,“停机德”也应该是针对她们两位说的。“停机德”除了体现规劝外还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在后面的第四部分有专门篇幅来分析林黛玉之死,她最后应该是主动离去,也是一种自我牺牲。黛玉的结局应该像历史传说中的西施和貂蝉一样,是悄然无声地离开了。

《红楼梦》中经常提到的《牡丹亭》是汤显祖所著的一部戏曲,它描写了杜丽娘因梦怀春,相思成病,以致死去,最终复活,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形象多少与杜丽娘有些相似。

探春:

在太虚幻境中这样描写探春:“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除此之外,书中预示探春命运的描写还有很多。在第六十三回中有占花儿名的这一段:

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这段预示探春可能成为王妃。

此外,书中还有一段对探春放风筝的描写,说探春放的是一只凤凰风筝,与另一只凤凰风筝缠在一起,这时外面一个更大的喜字风筝飞来,三只风筝绞在一起,最后线断了,三只风筝一起飘走了。这段描写与太虚幻境中探春画册上的放风筝相照应,预示了探春日后远嫁的命运。

我们从元春的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也能看出探春的命运安排。这句话是说当三小姐探春像元春一样风光地成为王妃的时候,元春就要大难临头了,这同样预示探春成为王妃。“一片大海,一只大船”是探春远嫁海外之意。嫁到海外就是出国,单凭贾府的能力是办不到的,探春的婚姻实际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亲。这样说来,探春就有点像王昭君的形象了。

我们看到西子、王嫱、玉环、飞燕的形象若隐若现地体现在这些红楼人物身上,那有没有绿珠、红拂这样的形象呢?既然作者经常提到这些人物,并进行比对,那她们的形象肯定也是存在的。

绿珠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她聪颖伶俐,美丽端庄,能歌善舞。太康年间,石崇为交趾采访使,途经广西博白这个地方,惊慕绿珠的美貌,遂以三斛明珠聘她为妾。时值赵王司马伦专权,伦之党羽孙秀垂涎绿珠的倾国姿色,使人向石崇索取,崇怒而不从。后孙秀领兵围石崇之家,绿珠即跳楼自尽。

红拂女原姓张,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为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后来红拂女从杨素家毅然夜奔,投靠了三原李靖。李靖是一位道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

《红楼梦》中的香菱和惜春似乎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很接近。

香菱在太虚幻境中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就是小说前面讲的英莲。她先被拐子卖于冯渊为妾,后来又被卖于薛蟠,从而造成二人相争。相争之下,薛蟠打死冯渊,夺了英莲为妾,扬长而去。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对香菱百般凌辱。香菱的命运是让人悲伤的,从后面的两句判词看她的结局是青春早逝。香菱遭两强人相争的命运倒是有点像绿珠。后面是不是像绿珠一样跳楼自尽,可以想象。

惜春在太虚幻境中的描写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的结局是毅然出家坠入佛门。她的出身与红拂女有些不同,但与红拂女的毅然夜奔出家这点还是相同的。

除了前面这些美女外,贾雨村更是书中一个很有特点的虚构形象。

《红楼梦》中贾雨村曾自题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他吟出这么一首诗,说明他具有雄心大略,不一般。在第二回中还有一段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寇了。”这段对话中罗列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贤人和恶人形象,并说“成者为王败者寇”、“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红楼梦》在一开始就讲这些,是为后面人物的塑造进行定性和归类。书中肯定有一些类似大仁大恶的形象。

且看书中将贾雨村比作哪类人物: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事。】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甲戌侧批:此亦奸雄必有之态。】

雨村先是赖贾府之力补授应天府,以后又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脂批中说他是“奸雄”,具“莽操遗容”,书中后面还骂他是“野杂种”。书中对他这样塑造刻画,显然是一个如前所说的大恶者的形象,是王莽、曹操一类的人物。王莽和曹操是篡权乱政人物的代名词。《红楼梦》在前面表述贾雨村如此这般,以后又讲到他步步高升,手握兵权。贾府从腐败没落到大厦轰然倒下以及元春的死,是否与他有关呢?

以上是对书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分析,对整个故事而言同样也含有一些历史典故的影子。如《红楼梦》在第十八回点戏的章节有一段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一脂批说明《红楼梦》整个故事的发展与这些历史典故是相似的。

《一捧雪》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太仆寺卿莫怀古曾于风尘中提拔裱褙汤勤,并将其荐于当时权盛一时的严世蕃。此后,汤勤恩将仇报,先是谋占莫怀古之妾雪艳,后又撺掇严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以赝品献给严世蕃,但汤勤认得杯的真假,将真相告之严世蕃。严世蕃非常愤怒,命人到莫府搜取真杯。莫府仆人莫成将真杯藏起来,杯没被搜走。莫怀古害怕再被严世蕃逼交古玉杯,于是弃官逃走。严世蕃在朝上弹劾莫怀古并派人追拿他,从而导致莫家家破人亡。

结合典故来看,贾家后来的败落肯定与贾雨村有关,贾雨村就是受了贾府的提携才步步高升的,就像典故中的汤勤一样。书中描写的贾雨村不仅是一个如汤勤一样的小人,还预示着他就是一个奸雄人物。“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他后来位高权重,后面的作为肯定如王莽、曹操、严世蕃一样,专横跋扈。

《邯郸梦》讲的是卢生做黄粱一梦的典故,卢生在旅途中睡了一觉,梦见自己一生历尽荣华富贵,等他醒来时发现小米饭还没做熟。这与《红楼梦》前面说的“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一致的,《红楼梦》的整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一场惊梦。甄宝玉是真实的,贾宝玉是虚构的,甄宝玉送玉,送去的是一部《石头记》。

《长生殿》是影射元妃之死,如果说元妃的死与杨玉环相似的话,太虚幻境中的画以及判词也就好理解了。“弓上挂着香橼”说明元妃是一场斗争的牺牲品,“虎兕相逢”就是两股势力的斗争。

《红楼梦》中借用典故是有一定目的的。夏朝因妺喜而亡,商代因妲己而亡,周朝因褒姒而亡,春秋吴国因西施而亡,唐代玄宗因杨玉环失权。《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作者把相似的人物形象落脚于一个侯门之家,正是为了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贾府的腐败没落

《红楼梦》的作者一再强调只着意闺中,可透过贾府闺中的故事,将贾府的种种丑恶体现得淋漓尽致。《红楼梦》像晚清时代的鞭挞小说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不过由于《红楼梦》诞生于清朝中期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真真假假极其隐晦的表述方式。在康乾盛世就认识到社会的腐朽,率先采用这种方式加以抨击,开针砭小说之先河,这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中第二回冷子兴说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寥寥数语,就把贾府的腐败没落全盘道出来了。

从后面故事的描写中我们看到贾府每逢过节、庆生日、办丧事都是大讲排场,挥霍无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极其腐败!像贾珍给自己的儿媳妇办丧事就办得如国丧一般,书中说:“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别人不敢用的樯木棺材他连价格都不问就采用,在花销上嘱咐凤姐:“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

元春归省,荣国府不惜一切大建省亲别墅。在书中还提到当年的甄家接驾:“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这省亲的场面实际上是康熙南巡情景的再现,就连脂批也不断地说:“经过,见过。”康熙和乾隆两朝的生活铺张都是十分严重的,康熙曾六下江南,花费巨大,搞得国库空虚。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的铺张比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也多次下江南。乾隆的行为曾经遭到多位大臣的反对。他的铺张也再次造成了国库的亏空。书中还说,“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将接驾的铺张刻画得非常到位,是“罪过可惜”,这真可谓入木三分。

从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中,我们同样感受到贾府的穷奢极欲。大观园的陈设衣食,是刘姥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个元宝一个的鹌鹑蛋,二十几两银子的一顿螃蟹,刘姥姥说这些东西的花费足够普通人家过一年。

在铺张浪费的背后是对老百姓的随意压榨。在第五十三回里,描写黑山村佃户乌庄头到贾家来纳租的一幕,就反映了他们贪婪成性、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恶嘴脸。在那个大荒年里,农民正穷困得无衣无食,而乌庄头送来那么多的东西,贾珍看了还大不满意,皱眉道:“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我别过年了。”“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贾家那一套穷奢极欲的吃穿享用,实际都是来自劳动人民的脂膏。那些被剥削而负债的穷户们,有的变卖产业,有的出卖自己的儿女。

还有就是生抢豪夺、草菅人命。薛蟠抢了人家的丫头又打死人,一走了之,根本不把底层百姓放在眼里,打点一下就可以潦草结案,官场的黑暗可见一斑。王熙凤同样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她亲手造成的命案就很多。“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为了保住自己琏二奶奶的位置,“借剑杀人”又害死尤二姐。在“弄权铁槛寺”一回中,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因为府中的仆妇鲍二家的与贾琏私通,就用手段逼其上了吊。贾赦也是一个贪婪的家伙,在第四十八回的描写中有一个石呆子,一个穷得连饭也吃不上的人,却拥有二十把精美绝伦的旧扇子,且皆是古人书画真迹。贾赦知道后逼着要买,石呆子抵死不肯,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后来被贾雨村讹为拖欠官银,扇子被抄没,搞得石呆子生死不明。

贾府的荒淫糜烂更是令人发指。贾珍与自己的儿媳秦可卿不干不净;王熙凤与贾蓉也有一层暧昧关系;贾琏与府中的仆妇鲍二家的私通,以后又偷娶尤二姐,不久又看上秋桐;贾琏与贾珍共同玩弄尤三姐,使尤三姐臭名远扬。尤三姐终被心爱的人看不起而无奈自尽;就连年事已高的贾赦还想将鸳鸯纳为己妾,因贾母不舍而作罢,后来贾赦花了五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女孩子,名叫嫣红的,收在屋里,也不知是第几房了。我们看到贾府的男人们毫无作为,将精力都用在如何奢侈和腐化上,他们是“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所以在人们的眼中,“贾府只有门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

贾府中男人们大都是这副德行,那他们的能力又是怎样的呢?书中在前面一开始就点出来了,是“运筹谋划者无一,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且看秦可卿出丧一回,偌大一个宁府,竟没有一个男人出面协调安排,急得贾珍没法,只得求助于荣府的儿媳,这才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王熙凤在贾府弄权专权,克扣银子、受贿、私下放高利贷,人们有事都去求助于这个琏二奶奶。整个贾府阴盛阳衰,这是对贾府的莫大讽刺!

《红楼梦》描写贾府腐败没落的意图是比较突出的,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认识到这点。既然存在这样的描写,我们就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作者为何通过表面儿女情长的小说反映这些。作者描写贾府腐败的真正用意,是对整个清朝封建统治最高层的有力揭露和批判!

《红楼梦》诞生于清朝的太平盛世,作者借此抨击当时的封建社会,而不仅仅是追忆过去的风花雪月那么简单。在乾隆盛世能看到社会的腐败问题不容易,盛世说危言更是难能可贵!

高鹗续书意若何

《红楼梦》在早期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各种抄本繁多,在正文、回目标题、诗词以及一些情节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也正反映了作者曾多次修改增删。作者在书中就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对全书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可奇怪的是在早期的抄本中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红楼梦》!这让人们深感疑惑。按照常理,作品既然到了修改的阶段,全书应该是已经完成了,如果曹雪芹曾经完成过一部完整的《红楼梦》,依当时手抄流传的势头,社会上应该能够有些蛛丝马迹。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情况,最有可能的是作者对《红楼梦》的前半部进行了大量的反复改写,已成为一部隐喻时事有别于后半部的政治书,如果后面还存在原来没有改完的内容,两者合在一起也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书,所以后半部即使存在但却没有流传也就好理解了。半部红楼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也比较大。

乾隆五十六年,由程伟元和高鹗两人将《红楼梦》手抄流传的前八十回和补续的后四十回整理成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印行问世。随着翻印本的大量出现,使比较接近曹雪芹原作的“脂评本”风吹云散,日渐淹没。虽然《红楼梦》的印行是一大幸事,完整的《红楼梦》也多少减轻了人们的遗憾,然而从印行的《红楼梦》后半部来看,却与之前的八十回大相径庭,对家族和社会的认识出现大的转折。某种程度上,高鹗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

从文学水平上讲,高鹗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有精彩之处,单就这四十回,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算是上乘之作。不可否认高鹗是一位文学造诣较高的文学家。读他写的后半部分,在有些不相符的地方仔细揣摩,才意识到高鹗不是理解不出前面隐含的东西而续书,而是理解得相当深刻。道理很简单,因为高鹗是有意篡改,蓄意对前半部的锋芒进行抹杀。

曹雪芹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写的《红楼梦》,是一部警世书,用来影射封建上层的腐朽没落,预示满清王朝的不可救药和行将灭亡。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作者只能通过真真假假的描写来掩饰其意图,所以作者自己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是盼望读者能参透其中的深意。

高鹗正是借用《红楼梦》前面虚虚假假不很分明的描述,因势利导,将其中一些影射的成分抽出,将表面虚假的描写现实化,从而达到篡改的目的。我们看到他续写的贾府成了实实在在的作者之家的样子,在规模形式上已经“甄贾”不分了。他还把表面的言情成分纯粹化,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虽然人们认识到《红楼梦》前后部分的不一致,但在研究《红楼梦》上却很难摆脱高鹗设的这个框框,可见高鹗续书的影响是深远的。

事实上,续书者永远不可能做到自己的文笔与原书的文笔完全没有差别。最实质的问题是两种思想性不同的东西,即使进行了精心的对接,也根本无法弥合在一起。《红楼梦》的后半部只是在表面上尽力迎合前半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就是两种不同思想的作品。曹雪芹与高鹗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由高贵跌落至贫贱,积怨成愤;一个是由低微变为新贵,春风得意,因而决定了书的前后主题思想的不同,用老一代红学家的话说就是“心志绝异”。两人著书的目的也决定了书前后的根本区别。曹雪芹著书志在揭丑和批判,暗中有愤世嫉俗情绪的宣泄;高鹗续书是有意削弱前者批判的锋芒,迎合封建统治,客观上达到让书印刷发行的目的。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表白是亲身经历,高鹗否认续书是自己所写,竭力向原著上靠拢。凡此种种,造成了《红楼梦》前后貌似神离的结果。

我们看一下高鹗续书的欺骗性和表现形式:

续书者在印书的《序言》中说:“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示自是告成矣。”

续书者在书的最后说:“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竿头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前面自言“荒唐”实则“不荒唐”。自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表面看似荒唐,实际是借荒唐来说事,隐含一些反映实质问题的东西,一句“谁知其中味”道出作者的苦衷。而续书者说通篇荒唐,不过游戏笔墨而已,这是对书的影射意义的抹杀。续书者自感做得高明,是比曹雪芹又进一步,用续书中的话说就是“更转一竿头”。还说:“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他感到自己已经做得天衣无缝,两个人的作品变得就像一个人的作品一样,经过自己之手,《红楼梦》已经变成一部无人能识的天书了。

在《红楼梦》的前半部分,甄贾两家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而在后面就变得含糊不清了。用续书者的话说就是“真而不真,假而不假”,将贾家与甄家混合在一起了。甄家被抄家,贾家也跟着被抄家,甄家官复原职,贾家也家道中兴。续书者实际是在有意转移人们的视线。

在书的前半部分,贾家是一个规模宏大、“天下无二”的大家族,说是侯门之家,却远超侯门的规模,而在后半部,这个贾家的形象就大大缩水了。这里说的缩水并不是因败落而家族变小,如果是这样的话尚在情理之中,关键是后面描写的贾家一下变得没有势力了,也就失去了影射意义。从前薛蟠打死人一走了事,而后面薛蟠又打死人,贾府就没有这个影响力了,反而是托人四面打听,去疏通一个小小的知县,最终也无济于事,贾府的势力一下跌落得太多。

《红楼梦》在前面就预示了贾家最后的结局,是彻底的败落,最后因一场大火,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原书中脂批也曾透露一些后面的故事情节:【庚辰侧批:好极,妙极,毕肖极!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庚辰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这是曹雪芹原本的意图,续书中就没有这些内容。曹雪芹的本意就是在前面将贾家描写得千红万艳,到后面又落花成阵,形成较大的反差,造就富贵繁华成一梦的强烈对比。而高鹗的后半部描写贾家被抄家之后却居家依旧,最后又家道中兴,兰桂齐芳,实际是将贾家的虚幻故事彻底蜕变为单一的曹家故事。对应着前面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说法,在后半部也进行了曲解,说是贾政追宝玉时旷野一片白茫茫,“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贾政知是古怪,只得回来”。仅此而已。

在《红楼梦》的前面用了许多虚幻的描写,像衔玉而生、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风月宝鉴、红楼一梦等等,曹雪芹是借此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在后半部的描写上这些成分却被大大减弱了。续书者还在后面塑造了一个与“太虚幻境”对应的“真如福地”。这对应的两处描写体现了曹雪芹与续书者创作意图的天差地别。“太虚幻境”是警示统治社会的一种幻象,是虚幻的东西;对应的“真如福地”表达的是皇上统治下的人间乐土,是人间的现实。曹雪芹想表达的是统治者的没落灭亡,是行将发生的未来;高鹗表达出的是对朝政的歌功颂德,是当前的现实。太虚幻境的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强调的是真真假假的描写中隐含因素的“有”;而真如福地的对联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强调的是现实的实在性和隐含因素的“无”,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

《红楼梦》前面讲的是上层统治“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关系,贾家也必将一败涂地,这与“风月宝鉴”和“红楼一梦”的标题寓意是相吻合的。而高鹗的续书就不是这样了,在后面续的章节中甄家还派一个奴仆去替贾家看家护院。甄家后面的名称是“甄应嘉”,意思是甄家应该得到嘉奖,所以后面的甄家“蒙恩还玉阙”。贾家不仅没有败落反而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续书体现的思想全是对封建统治的逢迎和维护。

续书者在后面用了一个词叫做“收缘”,就是缘于何事而写《红楼梦》,让它有个结果,有个交代。曹雪芹因悲怨而写《红楼梦》,后面就让你没悲没怨,官复原职。《红楼梦》前面有段话:“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对应此段续书者在后面说道:“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复遗憾了。”意思是你已经经受磨难,就应该修成圆觉,既然家道复兴,就不要悲号嫉世了。从这两段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本意和续书者的用心是截然不同的。在“真如福地”还有一对联:“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这是续书者对自己的赞誉。

续书者在最后一回中借故事讲述道: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点头叹道:“我从前见石兄这段奇文,原说可以闻世传奇,所以曾经抄录,但未见返本还原。不知何时复有此一佳话……只怕年深日久,字迹模糊,反有舛错,不如我再抄录一番。”这实际是续书的自白,“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不知何时复有此一佳话”,“再抄录一番”,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是若干年之后的续写,根本就不是《红楼梦》的原著。

因高鹗改变了原书的用意,所以在书中说:“但无鲁鱼亥豕以及悖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这就是让人们不要去探究那些深层次的东西,表明了高鹗的用心。

在高鹗续书期间,《红楼梦》的影响越来越大,统治者急切地需要对书进行“正确”地诱导,削减其批判的锋芒,将书的结局引入到有利于社会统治的“正统的观念”之下。

据说《红楼梦》一书也曾经传进宫廷乾隆皇帝那里。《红楼梦》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时,其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程伟元在程甲本问世时写的序言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在此种情况下,据说一些宗室子弟已经看出里面有涉及宫廷的隐喻成分,就将书呈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不愧是一代明君,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明确反对只能引火烧身,既然是藏头去尾,也就只好因势利导了,看后只说“明珠家事而已”,把事情淡化掩饰过去。这就像骂人一样,既然没点名道姓你最好不要回应,这正是乾隆皇帝的聪明之处。之后,高鹗与程伟元一起对书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并续补,而后宠臣和珅又将印行的《红楼梦》呈献给乾隆皇帝,据说乾隆皇帝“阅而然之”。

高鹗作为续书者和篡改者,他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应该看得非常透彻,他更能看出书中的一些隐喻性的东西,否则,他不会做一些针对性的篡改。高鹗对书的篡改反而使我们更能从这一侧面理解曹雪芹原著的本意。

红楼贾府的隐藏结局

高鹗的续书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他的续书与原书进行了巧妙的对接,人物与前面也附会得很紧密,因而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高鹗将贾家的形象来了个彻底的乾坤大转移,将一个虚幻夸大的家族变成了一个现实的家族,使贾家明显地平民化了,至于贾家的结局也只是中间出现了小小的变故,以后又家道中兴,兰桂齐芳。续书将曹雪芹原书预示的后面情况彻底地改变了样子。

高鹗续书的影响是深远的,高鹗抹杀了红楼之假,人们也就以假为真,认为贾家事就是曹家事,以至于还得出曹家在北京二次中兴的认识。

对于大结局认识上的错位,实际是一个认识《红楼梦》的方向性问题。看不到红楼的两面性,看不到红楼之假,一味地在曹家的结局上找红楼结局肯定是不对路的。《红楼梦》有现实的一面和虚幻的一面,这个贾府的结局就是虚幻的东西。分析红楼贾府的结局要从红楼梦故事中去分析,而不是在故事之外,拿曹家被抄家的情况与故事进行对比。

有些人正是看到《红楼梦》中有关结局的情况非同之前预言,从某些方面嗅出了作者思想当中的味道,也就产生了一些反对曹家说的认识,什么《红楼梦》反映南明小朝廷的结局,故事是“悼明之亡”等。从《红楼梦》描写的规模上来说,明朝的灭亡与书中预示的悲惨大结局也有相似之处,但我们看到,小说中这个虚幻的贾府体现出的是让人厌恶憎恨的没落形象,这是作者“反对”的一面,而不是“悼”的一面。作者悼的东西是书中自传性的一面,也就是甄家的情况。

《红楼梦》故事描写了贾家的一种败落趋势,贾家的结局不像被抄家那样简单。说贾府遭遇到抄家实在是受了书中甄家被抄家和高鹗续书的影响。《红楼梦》首先描写这个贾府是处在末世,已经离败落不远了。《红楼梦》在开始还说:贾府是“一代不如一代”、“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在书中还描写了这个家族挥霍无度、荒淫无耻的生活情况,也说明了这个家族的败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预示贾府结局的情节,我们不妨从头开始分析一下,看预示的结局与曹家的被抄家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在书的一开始讲到那块补天被弃的石头时也谈到后面的情况,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整个故事的大致发展。石头因为羡慕人间的荣耀繁华,才求僧人携带到红尘经历一番,二位仙人曾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话的意思是繁华虽好,但祸福相随,前面经历富贵荣耀,后面还有悲惨的经历你也要去感受,所以劝石头“还是不去的好”,“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出,《红楼梦》的故事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前面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生活,后面就是困苦贫贱的生活。从《红楼梦》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贾府的奢侈生活,后面的情况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出,但也有所反映,像脂批中就提到贾宝玉后面的生活是“寒冬噎酸齐,雪夜围破毡”。

直接涉及贾府结局的是《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在这一回中通过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一切,将整个红楼梦故事模糊地预演了一遍。其中有仙子唱道:“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里提到家族破败的首要原因是来自于宁府的混乱局面,这是一个内部因素。在太虚幻境的红楼梦曲中,对于贾府结局的描述还有几处,分别为“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段描述说得清楚,家族败落后各种人物的结局都好不到哪里去,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结局悲惨的程度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不像是一个家族的情况,倒像是一个朝代结束的悲惨结局,

在第五回红楼梦曲的“飞鸟各投林”后面还有一脂批:【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说明了这几处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的,都是反映贾府结局的情况。葫芦庙的情况发生在第一回,在这回中讲到发生了一场大火,将一条街道烧了个干干净净,而“树倒猢狲散”同样是预示一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情况。

《红楼梦》中还塑造了一个刘姥姥的形象。前面讲到她如何与贾家交往,受到礼遇和接济,这也为日后她在贾家破败时解救巧姐埋下伏笔。在第五回中有一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就预示了刘姥姥后来的作为。刘姥姥后面的作为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后面的悲惨结局。

我们在前面分析贾府的腐朽没落时已经知道,这个家族早已充满了各种危机,只需一根导火索,这个家族的大厦就会轰然倒掉。

《红楼梦》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贾雨村。在《红楼梦》的前面脂批就写贾雨村具“莽曹遗容”,象征他是如王莽和曹操一样篡权夺位的人物。在故事中,他还借酒意狂性自题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批说:“奸雄心事,不觉露出。”他隐藏的雄心必会在后面有所表现。他表面巴结贾府是为了向上爬,他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有的官员参他是“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以后他又赖贾府之力,官至兵部大司马。贾府的败落和贾雨村肯定是有联系的。

故事讲的虽然是一个上层大家族的败落,它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小说中将家族故事与社会规律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地方有几处。比如:在书中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时提到“成者为王败者寇”,故事中林黛玉还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六十八回故事中王熙凤说,“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还有书中秦氏托梦给凤姐时也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红楼梦》在书的前面第二回中借贾雨村和冷子兴之口直接讲了一大堆社会问题,其中讲到:“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正邪)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说明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统治者走向灭亡的趋势是不可挽回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所隐含的结局,实际是借贾府这一虚假形象,反映一个社会走向灭亡的悲惨局面。整部《红楼梦》故事就是一部展示反面的风月宝鉴,是一场展示悲惨幻象的太虚幻境。

《红楼梦》与《推背图》

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只有前半部,没有直接描写出贾府以后的情况,但我们从前面的部分描写中也能模糊地感知到后面的大致发展趋势,肯定是悲惨的结局。

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就预演了结局。在这一回中讲到书中人物都在太虚幻境“薄命司”上。“薄命司”中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副付册等,册中每一个人物都用一幅画、一首诗来预示其今后的命运。在这里脂批说:“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相传是唐太宗时期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用来推算大唐国运的。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来有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推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的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李淳风方才作罢,所以这本书就起名叫《推背图》。《推背图》是一部政治预言书,有许多版本,这都是后人篡改的结果。

《推背图》共六十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五十八象预言,在形式上每一象合谶诗二首、卦图一幅。如第五象:

卦图为一马鞍,一史书,一妇人死卧地上。

谶曰: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

颂曰: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评曰: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这一象是推测了若干年后的安史之乱,也推测出了杨玉环死于马嵬坡下。

《红楼梦》中对人物命运的预示同样是由一幅画、一首词。如对元春的描述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段预示出元春嫁到宫中以及以后早逝的命运。至于具体细节不得而知,因没有后文,只能是推测而已。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感到太虚幻境中对人物命运的预示正是借用了《推背图》的形式。作者肯定是受了《推背图》的影响,也知道《推背图》是一部预言未来的政治书。

在《红楼梦》前面部分有许多涉及故事结局的描述。第一回中就用“好了歌”阐述了社会变迁的规律以及书中人物的必然结局;第十二回中讲了一个“风月宝鉴”的故事,说明了看风月宝鉴的两种后果,这是提醒人们怎样认识《红楼梦》的结局,就是要看到最后悲惨性的一面;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凤姐,隐含了贾府将来的结局;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和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以及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等都预示贾府悲剧的发生。书中一些灯谜的谜底、人物所作诗词所涉及的典故,以及一些故事的具体情节都暗合着人物的命运,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所以半部《红楼梦》就是一部《推背图》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红楼梦》中的一处难解的脂批。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有一脂批耐人寻味,“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说明《红楼梦》从言情入,从言情出,表面看似是一部言情小说,而实质却宛如一部《推背图》。

北邙山的象征意义

《红楼梦》中涉及的地名大都是一些妄拟的名字,比如,大荒山、无稽崖、十里街、仁清巷、铁网山等,只有几处实名的例外,像金陵、北邙山等。就金陵而言,虽说是实名,作为书中故事的发生地来说也是含糊不清,金陵一会儿是京城,一会儿又离京城很远,地点忽南忽北。不同于上面的情况,北邙山是一确切的地名。

书中提到北邙山是在第一回,讲到甄士隐抱女儿英莲在外面玩耍,一僧一道路过,说英莲为累及父母之物,僧、道分手时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的余脉、崤山的支脉,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晋朝时期张载在《七哀诗》中就曾描述:“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清朝诗人张坦曾写道:“北邙望不极,漭漭水烟平。夕阳荒草树,乱冢尽公卿。”诗人所说的北邙山实际上是狭义上的北邙山,仅为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一段丘陵地,位于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东西约五十公里,南北为二十公里,海拔三百米。从风水的角度来讲,水口是陵区的上上之选,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安息之地。古人认为北邙山是一条千年龙脉,是安葬的风水宝地。实际上,北邙山地表下的土层渗水率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合于安葬墓穴。

北邙山埋葬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比如秦相吕不韦、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唐李后主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等。北邙山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帝陵,已知的共有六代二十四座帝王陵墓,其中东周时期王墓八座,东汉帝陵五座,曹魏帝陵一座,西晋帝陵五座,北魏帝陵四座,后唐帝陵一座,还有唐闵帝李从厚陵、末帝李从珂陵、三国蜀代末主刘禅陵、南唐后主李煜陵等。当然在帝陵的周围一些好的位置,自然是皇室成员的最终归宿地,葬在这里的皇室成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一些王公大臣、富庶人家,甚至一些平头百姓也能安葬于此,但他们占据不了风水绝佳的位置。我们这里说到的北邙山仅指象征意义的核心位置。

北邙山的历史地位就如同今天的北京八宝山一样,只有国家领导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能安葬,北邙山就象征着帝陵和皇室归宿地。

《红楼梦》中的人物生活于金陵,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少时就生活在南京,还取其金陵的帝都形象,北邙山和金陵一样,都具有形象上的象征意义。

半部《红楼梦》的改写痕迹

从书中脂批透露出的一些内容看,确实存在过《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并曾经在作者和批者之间小范围内流传过。从另一个方面看,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肯定是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底稿存在的。依当时书的传播速度,而社会上并不见一点儿后半部的影子,只有一种解释,这就是作者没有将修改完成的后半部付之流传,只将自己认为满意的前半部分传向了社会。

《红楼梦》是一部暗喻世人的书。在书的前面就已经预示贾家“死而不僵”、“运数已尽”、“大厦将倾”,最后落了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根据书中的线索,贾府的败落是由于其“一代不如一代”的子孙造成的,这有别于现实曹家被皇帝治罪的结局。作者就是想通过描写贾家败亡前后的巨大反差,警示后人,这就像《红楼梦》中刻意描写的风月宝鉴和太虚幻境两段故事一样,反照风月宝鉴可以让你惊醒,听懂红楼梦曲可以让你觉悟,这两段都是点睛之笔,在当时的情况下,小说后面怎样发展下去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写这个家族的灭亡是由于天下大乱、盗贼横生、暴动造反,在文字狱横行的时代那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现在有人讲书的前半部分既然隐藏了后面的结局,书也就不需要再写下去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在《红楼梦》出现的年代,虽说社会有些矛盾,也有一些没落的迹象,但封建统治依然牢固,半部小说的影射效果更有现实意义。

从《红楼梦》的前半部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后半部分去掉了事,而是对前半部分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精心安排和改动。

(一)从《红楼梦》的总体思路和故事发展上得出的疑问

在第一回中石头对僧说:“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

从以上的叙述看出,《红楼梦》的前半部分应该是写贾家仍具一番繁华之盛,这与前面说的“死而不僵”、“运数已尽”并不矛盾。虽说是“死而不僵”、“运数已尽”,尚且有目前的繁华,却更能反衬出贾府以往的富贵。根据脂批的一些内容,贾家在后面是非常凄惨的,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强烈对比。整部故事应该是由盛到衰再到灭亡的一个过程,可纵观全书我们感到书中的繁华光景与末世情结交替出现,比如书中秦可卿死前托付后事就有些突然,一下子将尚处繁华的贾府带入即将出现变故的边缘,之后又发生转化,一直到书的中间再现“悲凉之音”。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作者将整一部红楼调整为半部,将后面的一些情节搬到了前面。这种理解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接下来分析。

(二)从秦可卿这一人物着手,分析作者对《红楼梦》的调整

秦可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首先,有关她的情节描写与太虚幻境中暗示的严重不符。这个人物的故事有明显的改动痕迹。我们看书中有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然而我们看流传的《红楼梦》中根本没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书中脂批接下来还说:“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根据脂批的提示,结合不同的版本我们知道,作者是特意对她的描写进行了删除改动。原来有一段故事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说她是因淫乱自缢而死,后来作者删掉了部分情节,将这回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讲秦可卿是病死的。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的歌词为:“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秦氏是贾府败落的关键人物。太虚幻境中有一段《好事终》,讲的也是秦可卿,其中就点明了贾府败落的原因以及与秦可卿的关系。《好事终》讲:“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里说得很清楚,宁府的混乱是贾府败落的开端,而宁府发生混乱又与秦可卿这一风流人物脱不了干系。《好事终》讲的内容应该是发生在贾府故事的后期。书中删掉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就是与这些暗示相对应的,可后面改成的“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就与整个故事情节不相符了,秦可卿在宁府败落之前就早早地去世了。

根据脂批的提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应该是书中的关键章节,应该不在现在的“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一位置。按原来的顺序判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应在全书前半部的结尾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书的中间部分,描写尤氏姐妹,展现贾府淫乱不堪的局面,“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在此出现顺理成章。2.“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贾府败落的一个转折点,不应该在前面。3.脂批有“《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秦可卿与元妃存在着影子关系,应该是与元妃相继去世。4.根据太虚幻境中的红楼梦曲,《恨无常》是讲元妃死的,《好事终》是讲秦可卿死的,《好事终》接下来就是《飞鸟各投林》的结局。从红楼梦曲的顺序来讲,“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应该是在后面。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经过了作者较大地顺序调整,起码有关秦可卿的部分章节是经过作者调整的。

(三)一些蛛丝马迹

对于《红楼梦》的调整改动,在前后衔接上肯定还会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些明显的蛛丝马迹。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秦氏死后,贾蓉正值年少,作为贾府的长子长孙,其续妻再娶应该是一个较大的事件,可为什么书中就没有对贾蓉的娶妻进行过描写呢?书中在秦氏去世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贾蓉之妻”、“贾蓉媳妇”、“尤氏婆媳”等字眼,试想,《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名有姓,连一些丫头、仆人都写得很清楚,对宁府的长子长孙之妻怎会以“无名氏”来代替呢?可见秦氏在原书中的这段时间里是一直活着的,这个“贾蓉之妻”、“贾蓉媳妇”、“尤氏婆媳”应该就是秦氏。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改写为“死封龙禁尉”并调整至前面,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作者改写留下的痕迹。

(四)改写《红楼梦》后的其他遗留问题

前面说的改写,是作者对《红楼梦》前半部完成之前的一次大调整,是对贾家形象的最后改写。在此之前,红楼贾家的形象是作者在家族生活的基础上改写塑造出来的,是由“甄”到“贾”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定向夸大描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遗留下一些问题。

1.《红楼梦》第二回的回目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可从内容上看,冷子兴说的是整个贾府,当然包括宁府,而回目是“演说荣国府”,与内容不符。可知原先描写的贾府就只有一处荣国府。荣国府起先就是作者的家族形象,是作者把荣国府改成一个庞大的贾府形象。

2.《红楼梦》中对贾政的居所描写实为主人居所的样子,而贾赦的居所既简单又是三间偏房,可以看出贾政是这个家族的主要角色,而贾赦不过是一个说话没有分量的配角,袭世职的是贾赦而不是贾政,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贾赦的形象是后来加上去的,或者贾赦原本是在另一个院里,后来又把他放到这里。这应该是改写《红楼梦》后出现的问题。改写后贾赦、贾政都到荣国府,贾赦、贾政连起来就是“摄政”,成为荣府的新形象。

3.贾府的规模忽大忽小。从对家族核心成员的生活描写上,感到这仅是一个富贵之家的样子,只有从众多外围人物的衬托描写上才感到这是一个超大家族的形象。比如书中一直说王熙凤管家,那家族的情况可以想象,应该不会太大,可书中又突然冒出一个“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一个“仓上的头目戴良”来,那这个家族形象就不一般了。有银库房,还有总领,说明银库房的人也比较多,有仓库的总管,说明仓库的人也不少,这样一衬托,这个家族就有点像皇宫大内了。贾府的忽大忽小,是因为贾府是作者在原始家族的基础上改写塑造而来的。

4.贾府离京城忽远忽近。书中开始说,贾府是在金陵城,同时重点说明是在京中。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显示贾府就在京城里,像贾母经常大轿入朝。可说到贾琏同贾雨村一同进京又不一样了,回家时说昼夜兼程远路归来。可见,这个金陵原先并不是京中,这是遗留了一些原来的说法。

5.书中描写人物远近分明,对近亲人物的描写多一些。我们看王熙凤这个人物应该是贾政的儿媳妇,但她却是贾赦的儿媳妇,还有贾琏也像是贾政的孩子,处处围绕着贾政去做事,与贾赦反而远些。在第十六回贾琏闻知元春选为贵妃后赶回家,凤姐就打趣说:“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元春是贾政的女儿,贾政的儿子才应该称国舅,当然外人称贾赦的儿子为国舅也不为错,可在家里就有些不妥。由此推测,像王熙凤和贾琏这些主要人物,其原始形象应该都集中于贾政一家。

6.荣府原本是史老太君掌家,以后换做王夫人,这也有点儿不合情理,王夫人管得了贾政这个小家,怎去管包含贾赦的大家,况且还有邢夫人这个大儿媳妇。王夫人以后为清心,自己只管烧香念佛,把权力又交给王熙凤,这也有点不合情理。几个小家组成的大家,让王熙凤管家,王熙凤又不识字,怎么记账呢?如果只有贾政一家,王熙凤是这边的人,就好理解了。可知作者改写前的故事中家庭里仅有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

7.书中的宝玉为何叫宝二爷,同时贾琏又叫琏二爷?改写后的《红楼梦》中,宝玉是贾政仅存的大儿子,贾环是贾政的小儿子,贾珠是贾政原来的大儿子,去世了,而贾琏又是贾赦的大儿子,贾琮才是贾赦的二儿子。根据以上情况,无论是从大家族的排行,还是小家的排行,贾宝玉和贾琏都不能同时称为二爷。从大家排行,贾珍为老大,贾琏为老二,那贾宝玉应该是老三或者算上贾珠是老四。从小家排行,算上贾珠,宝玉是老二,不算贾珠宝玉应该是老大,贾琏在小家就是老大。这样分析的话,从大家排行可以称贾琏为二爷,但宝玉就不能称二爷了,从小家排行可以称宝玉为二爷,但贾琏就不能称二爷了。结合前面的分析,这应该也是一个改写后的遗留问题。原先只有一个荣府贾政之家,后来改写加上宁府的贾珍,贾珍就成了贾府中宝玉一辈的老大,贾琏成了老二,主人公宝玉的称呼难改,就一直保留了。

8.四大家族联络有亲的关系只限于荣府。为何贾赦的夫人不是大家族出身,宁府中也没有与大家族的联姻关系?这说明故事中原本只有荣府。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红楼梦》在成书过程中有较大的改动。

《红楼梦》改写的移步换形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基本人物故事体现了作者现实方面的情况,艺术虚幻出的贾府形象是小说的艺术方面,这种真假并存的形式是作者不断改写的结果。在《红楼梦》的前面就叙述了成书过程:“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个叙述当然不可全信,但它却反映了《红楼梦》的成书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不断改写的过程。

一、初级阶段

《红楼梦》应该最早写于曹家被抄家之前。张爱玲在她的《张看红楼》中说了红楼梦故事内容的变迁情况。她同样推断,原来整个《红楼梦》故事中只有荣府,并没有宁府,宁府是以后加上去的,抄家也是以后加上的内容。这与明义的诗《题红楼梦》是相一致的,“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明义见到的应是早期的文稿抄本。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宝玉与黛玉和宝钗的爱情纠葛为线索进行描写的。有段脂批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可见《红楼梦》的前身是《风月宝鉴》,是一部单纯的风月故事。

二、提高阶段

在《红楼梦》的前面作者就写道:“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这里作者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追悔思想。作者在一番梦幻般的经历后“撒手悬崖”,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感悟到人生的瞬息无常,他追思当年自己的繁华生活,内心也就充满反思和悔恨。这阶段体现在书中的是他自身的经历,因而自传的成分居多,人物故事是曹家的。这时的《红楼梦》应该是《石头记》的前期阶段,是一部类似自传体的忏悔录。

三、艺术加工阶段

曹家被抄以后,作者从一个离家的富家子弟变为社会的下层人物,接触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层面,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他认识到自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红楼梦》应该反映整个社会,揭露其腐败没落的各种丑恶现象。在那个年代,借助文学形式来表达这种思想是非常困难的。作者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小说进行了披阅增删,完全改变了书中家族的形象。

《红楼梦》在原来纪实性的基础上,加上了宁府的描写,这时的《红楼梦》出现了质的变化。家族在加上宁府后,其规模和气势都增加了,成了一个虚假的形象,位置上也从南搬到了北,因而命名为“贾府”。故事塑造的这个贾府,作者把它定位在京中(突出是京中),而不是单纯的金陵,这样原本自家的故事就彻底地改变了形象。故事仍然含有反映自己生活经历的成分,作者巧妙地把它分化出来,用故事人物的相似性,把它定位为甄家。这样,《红楼梦》一个故事出现了两个形象,一个甄家形象,一个贾家形象。用戚蓼生的话就是:一声两歌、一手二牍。这时的小说有真有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楼梦》。

四、不断改写造就了《红楼梦》的复杂性

《红楼梦》的成书经过了漫长的阶段,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体现的是悔恨和自责的思想,因曹家的被抄,书中又有一种积怨成忿的思想宣泄,作者接触社会多了,认识到社会的腐朽没落后,又将书改写成一部政治小说。这几个阶段的思想交织在一起,造就了红楼梦思想的复杂性。

这样,故事中的人物有些是原始的背景人物,有些是作者根据以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加进去借以衬托贾府形象的。这些后来落脚在虚幻贾府的人物是不能拿来考证背景时间的。

至此,我们明白了书中人物故事的形象问题,认识到《红楼梦》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有助于帮我们认识到红学当中的一些模糊问题。比如: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自传小说还是一部政治书。根据形成过程来看,小说有自传的成分,但它最终还是一部政治书。我们读《红楼梦》很容易品味到其中的政治意义,但往往受故事表面描写的麻痹。作者表面曾说“不干朝政”,其实只要你稍加分析,就不难体会出这其中的味道。“不干朝政”仅是幌子,要是真正“不干朝政”,再说“不干朝政”那才是多余。

还有故事中贾家与现实曹家对等不对等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是虚幻形象和现实形象看清没看清的问题。再有对书中元春人物形象的认识问题。因为现实中曹家有一位纳尔苏王妃,是《红楼梦》与现实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结合《红楼梦》成书的过程,我们看书中的元春形象,她首先应来源于曹寅的女儿纳尔苏王妃这一基本人物,再进一步塑造为皇妃的形象,而一些故事情节根据脂批的提示是取材于康熙南巡的现实经历(后面论证)。这么说来,元春的形象不过是依据现实而拼凑的故事形象。人们以前总拿元春去考证现实的人物,揭秘她有什么具体的行为和死因等等,这么看来纯粹是无事生非。人们以往对她在太虚幻境中的判词有疑问,不明白“二十年来辨是非”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她不过是依据现实塑造的故事人物,也就明白了判词的含义。“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四句不过是按时间隐含她的人生过程。“二十年来辨是非”是阐述她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她从小不断地学习、明辨事理、在二十岁逐渐成熟。也就在她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被选进宫做了皇妃,等到三小姐探春也被选为海外王妃的时候,宫廷内两股势力的争斗导致她命丧黄泉。

总而言之,明白书中故事的虚幻形象,就能端正我们对考证的认识。我们考证《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应该首先去除那些虚幻的东西,将书中的基本人物故事(而不是细枝末节)放在现实的大背景下去考证才合情合理。在下一部分我们重点论述这个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