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桥

柳桥

湖唇古柳伴荷莲,
日影朱阁自镜涵。
水上行舟拨鹭阵,
桥头落客奏丝弦。
蒹葭漫漫芦花恍,
云海悠悠紫燕旋。
静处弹杯突骤雨,
晶珠碎玉打泊船。

注释

①湖唇:湖岸。

②蒹葭(jiān jiā):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没长穗的荻。葭,初生的芦苇。

柳桥是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最南端的一座桥,从南如意门进园后,穿过绣漪桥沿湖岸西行三四百米到达西堤南首,右转不远便会见到柳桥。柳桥为五孔桥身,上立四角重檐、歇山元宝脊亭子,左右湖唇古柳成排,东西湖水镜夹,有片片荷莲,丛丛蒹葭。不管春夏秋冬,皆有别具一格的景致显现,春花争艳、夏柳翠帘、秋荷魅盖、冬芦飞雪等景象,会纷纷进入摄影家的镜头和诗人的诗行,也会跃上画家的画板,或是化声于来往游人的大呼小叫中。

在柳桥东南边竖立着一个说明牌,上面写道:“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至于诗句作者是谁,诗的题目是什么,说明牌没有交代。网搜的多数结果是杜甫,但源于哪首诗,还是不能确认。后在一位严谨的学者那里找到了答案。此诗句并非杜甫作品,而是出自收录在《全唐诗》卷四五六唐人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诗文较长,前四句是:“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对于柳桥,坊间还有个说法,说柳桥在清漪园早期时,名字叫“界湖桥”,西堤最北端的桥才叫“柳桥”。当年乾隆老迈年高,过柳桥顺口咏诗,错将南岸的“界湖桥”称为“柳桥”。皇上自然是金口玉言,说出的话更改不得,人们便将错就错,把桥名进行了互换。

历史记载中的“柳桥”一词也有丰富的内涵,最早源于汉代的灞桥折柳赠别习俗,这一习俗一度成为诗画创意背景,被众多诗人和画家融入作品中。乾隆也在很多诗词中展现了这种意境,他曾在柳桥赋诗一首:“著个轻舠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