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客家,漫谈客家菜里的哲学

寻味客家,漫谈客家菜里的哲学

人类的科技可以很发达,但饮食却可以和千年前一样。客家人做美食,保持了不少源自古中原的习惯,其中蕴含诸多与环境相适之道。

客家人说什么东西好吃,常常用会“寻味”或者“寻尾”。寻味,吃过之后还想着寻找余味,像寻找“味道的尾巴”,如孔子说的余音绕梁、意犹未尽。客家话不经意间的缠绵古意,颇有味道。

寻味客家,在于客家菜的野、素、粗、朴、真、鲜。

客家人喜欢就地取材,取其新鲜,也有丰富的特色腌菜品类。客家菜用料讲究野生、家养、粗种,保证生态。烹制讲究火候,煮、煲、炖、蒸、焗,喜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用过多的佐料。

客家人饮食倾向于素,百草嘉品、素果青菜为多,也有人爱吃荤野味,但习惯上每餐可无荤,但须有素。例如丰顺的全猪宴,除了丰盛的肉,还有苦笋、狗爪豆、萝卜苗、咸菜等素菜食材。

客家苦笋煲(图虫)

娘酒糟炒狗爪豆(客名君 摄影)

可口养生的客家清补凉,梅州老街的传统美味(图虫)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客家的饮食习惯符合这一理念,遂长寿者多。

野菜,虽说是药食同源,但从辨认到烹调都有讲究,否则口感欠佳或者中毒,足见客家人的智慧。《武平县志》记载了一些野菜,如树豆,茎高五六尺,花黄,荚长二寸,性硬,非煮烂不能吃;如狗爪豆,一茎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头晕,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浅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

有一首梅县山歌这样唱:“雪豆开花蝴蝶形,紧看紧真紧热人,细妹好比狗爪豆,唔填水浸会晕人”,说的就是狗爪豆没有煮过会有麻醉性。还有刀豆、苦斋、艾草、布惊芯、野蕨、番薯叶、芍菜、苦菜、灰蒿、苦笋、红菇、大芫荽、五指毛桃等等。

客家人顺应自然的烹调灵性,善于把不起眼的质朴食材化为舌尖甘美,并暗合阴阳调和、清降补泻、时令增减等规律。鱼鲜、田螺搭配香草“金不换”和姜,狗爪豆、三月菜、蕨菜与酒糟相伴,冬至吃羊肉搭配陈皮,温性的客家咸菜搭配炒茄子等。

真和鲜,是客家菜的基本要求。到处可寻的普通食材,到客家人手里,味道也不一样,则讲究食物本味。所谓本味,一讲来源,山珍土货为上品;二讲究搭配,君臣佐使;三讲究做法,天时地利人和。例如,客家人传统糖水清补凉,将这三种讲究,以中药配方的原理融入日常生活方式。即使是腌菜,如萝卜干和咸菜,客家人也要做出富含氨基酸的鲜味来。

以南北常见的萝卜为例,讲讲客家人做菜的哲学。萝卜,又叫“莱菔”“芜菁”,在《诗经》中分别叫作“菲”“葑”,西周时候就有了。客家人做萝卜干,一方面,完全沿用古法,以天然海盐腌,在田间以阳光晒制。一大担水嫩白萝卜只能晒出一点点萝卜干。褐朴却有不可比拟的真味,食者仿佛驻足田园围屋,暖暖一襟晚照。

客家蒸萝卜丸,是我从小喜欢的美食。妈妈做的萝卜丸得到不少人的称赞,有些小细节,先作一首小诗提示一下:“清溪洗却莱菔泥,素手刷出白玉丝。熟柔全因热汤浴,鲜香当缘干菇奇。腾腾蒸作水晶圆,笑看君子快朵颐。”

做萝卜丸的过程像一个创作的过程,去涩腥的环节很重要。

先准备食材:新鲜白萝卜、肉糜、香菇、鱿鱼干、木薯淀粉、虾米少许。梅州土质富硒,山泉浇灌的萝卜水足、味甜。当地淀粉有两种来源:木薯和蕉芋,两种都可以。把萝卜擦成丝,像白雪一样。用加盐的热水焯软萝卜丝,去掉涩腥,用漏勺捞出。尽可能多地挤掉水分,挤后萝卜丝白如雪团。

准备好什锦,将肉末、香菇丁、虾米或鱿鱼碎、盐、姜末、胡椒粉、切好的青蒜或葱花或芹菜,加油炒熟;将一定比例的淀粉、什锦料放入挤过水分的萝卜丝中,一起搅拌;搓成圆丸子,摆盘中,放蒸锅中蒸十五分钟;闻到香味后,启锅盖,只见升腾的蒸汽中,丸身晶莹乍现。木薯粉或蕉芋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种带点筋道的晶莹。

这一道小小美食,全无人工佐料,而食材的色彩,白、黑、青、红、褐,五行俱全,营养丰富均衡。又有君臣主次,以白为主,白主肺,故适合秋冬润肺、祛火生津。

萝卜丸(图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