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五月节,有些风物你不一定见过

客家人过五月节,有些风物你不一定见过

端午节,客家人一般叫“五月节”。在梅州、武平、寻乌,都叫“五月节”。梅州童谣这样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香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稻儿黄……”《太平御览》载:“仲夏端午。端,初也。”

梁实秋写道:“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这是闽南的五月节。在北京度过童年的客家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写道:“用丝线缠粽子……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这是旧时北方的过法。”

客家人的五月节,有其独特的过法,也有独特的美食。

客家人独有的粽子,叫“灰水粽”,在梅州、广西叫灰水粽,或者碱水粽,台湾叫碱粽。顾名思义,糯米中要加碱液。客家灰水粽外形看着扁平,大的约有半斤重,过去便于保存当干粮携带。现在则越做越小巧,味道清淡而不腻,完全突显食材的自然特色与香气。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吃时蘸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粽肉颜色像果冻一样橙黄晶莹,是因为用植物灰水浸泡过的缘故。

灰水粽,在过去是客家人祭祀不可或缺的祭品。传统所用的灰水,用天然植物“布惊”或“黄粄树”烧成灰制成。客家人常把深山野岭中的树头、草根一一请出山,做成美味而养生的佳肴,这些美食往往在其他地方吃不到。例如五指毛桃根、牛乳树茎根、鸡矢藤、五叶神、溪黄、红丝线、鸡骨草、老艾根、铁甲草等。灰水粽的制作,也是体现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药草的习惯。

牡荆(客名君 摄影)

布惊,学名牡荆,是客家地区常见的植物,被客家人充分利用。女人生娃用布惊树头煮水冲凉,可防月子抽筋。布惊籽晒干缝成枕,小孩枕之可安眠去湿。布惊枝叶煎汤洗身可治皮肤病,嫩叶擦身可治癣疥。在围龙屋中用布惊树燃烧,蚊子闻味而逃。在客家人看来,布惊,就是“不惊”。

将布惊、黄豆苗、稻草一起烧成灰,再将灰加水煮,滤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锅中,细火慢煲。用这个糯米包出的粽子就带有这三种植物的清新香味,灰水粽因此得名。煮好的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亮泽,香气清奇,还有着牡荆的养生解毒功效。类似的,黄粄树灰做粽子,主要是福建武平、梅州平远的客家人使用。平远人也将黄粄树灰水加糯米,做成美味的黄粄,这是一种清新解腻的日常主食。

客家人讲究食材,体现在粽子上,除了山中植物,就是粽子的主体——糯米了。有些好米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特别的山水,滋养特别的米。就像茅台酒,稻米和水源都是赤水河特定地区和时段的。《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可见这种稻米就比较稀罕。

果冻一样的客家灰水粽(图虫)

赤稻红糯米扁担粽(杨天鑫供图)

连城姑田的赤稻红糯米扁担粽,据说稻米始于南宋,只在闽西客家的姑田小村才有。其原料是一种两米多高稻秆的赤稻红糯,味道清新可口,搭配当地的五花肉、御豆、香菇,别有风味。之所以绑成扁担状,据说是为了塑造弹牙的口感,扎得越紧越有滋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