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活的教育

五、活的教育

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中国式教育》上映。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的故事,他们用中国式教学法在一所英国中学执教,引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不适应,展现了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巨大差异。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中、英两国民众和主流媒体的广泛热议。

同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在访问孔子学院的致辞中,习近平特意提到了这部引发激烈讨论的纪录片作品。他说:“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习近平远隔重洋的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一个很严肃的教育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秉承“严师出高徒”传统的中国教育,能否更好地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能高高兴兴地多玩一会呢?

“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当下中国甚为流行。于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

但是,透过所谓“素质教育”的光环,人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天真无邪的幼儿转战于一个个的辅导班,在懵懂无知的年龄段,就无奈地站在激烈竞争的跑道上。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好像就是学知识,过早地学知识,而没有注意培养他的生活情趣,以及同其他儿童之间交往的一种能力和习惯。

陈慧霞(河南南乐县金兆幼儿园园长):因为家长有时候可能也是被中小学的以及考大学的分数局限,他们也感觉到幼儿教育,你应该要去给他学一些知识,因为他要分数。

孩子们失去玩乐的童年,已经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系统性问题。如何让孩子充分地释放天性,同时又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家长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这种困境不仅仅存在于小学和中学教育领域,甚至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渗透到了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

20世纪初,中国的幼儿教育就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幼儿整天待在幼儿园室内,在狭小的空间里,每天就是听课、学习,忙于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幼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严重脱节。

雪·安·赫什(《早期儿童课程》):我曾尝试教我的孩子读书;他给我的却是一脸的不解的糊涂;我曾尝试教我的孩子识字;他却常常是两耳不闻。绝望中,我试图不闻不问;我该怎样教育这个孩子?我疾呼。他放在我手中的是一把钥匙,“来吧,”他说,“与我一同玩耍。”

这是美国幼教专家雪·安·赫什的一首诗。关于教育,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隔着一扇门,只有找到合适的钥匙,才能打开这扇门。陈鹤琴经过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找了这把“钥匙”——“活教育”。

陈庆:他的活教育的发展,应该说是从他最初进行教育实践、教育研究就开始了。他在南京的这一个时间段,是活教育孕育的第一个阶段。然后1928年到上海以后,又是活教育孕育的第二个阶段。然后到江西去的时候是1939年底、1940年初,到江西去的这段时间,是活教育诞生的阶段。

1940年初,陈鹤琴接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程柏庐的邀请,去江西办学。他毅然放弃了在重庆担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的机会,冒着抗日的战火与硝烟前往江西。临行前,他对中山学校校长杨寅初说:“我将回江西照此理想办一所学校”,“实验活教育”。

陈庆:这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他在南京、在上海,都不能实现的一个想法,就是办培养幼稚教师的一个学校。他要办一个幼稚园老师的学校。然后这个学校,他要用一个新的教育方法,用活教育的方法,来培养教师,让有活教育思想的教师培养活的儿童。

1940年,年近半百的陈鹤琴在这片“满目松林,遍地野草”的山峦,江西泰和县文江村大岭山,仅用2.5万元就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为学校设计的校徽是一只红色的小狮子。他常常对学生说:“我们的幼师,就像一头觉醒的小狮子。”

战火中的国家,满目疮痍。自封为“老狮子”的陈鹤琴,带领全校师生开山建校、盖屋建舍、拓荒筑路、寻找水源、种菜做饭,边教学边劳动。

陈秀云:工人农民,都是他的老师,他向他们学很多东西,本来他也不会,他就学会了自己设计房子,科学地设计这些。结果呢,他在那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一个学校。

柯小卫:过去的一些老师,跟他的一些骨干,就来到了江西,跟他办学,成为他最早的一批老师。

陈一飞:江西的学生来自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战区,当时逃难,他们的女孩子逃到江西内地来的。第二种是江西当地有一些女孩子,因为家庭封建,要做童养媳,甚至要叫他们婚姻买卖,因此脱离了家庭,跑到了学校里面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正常的小学、初中毕业,升入到高一届的学生,都是女孩子。

在学生的印象里,那个穿着工装裤、白衬衫,满脸红光、精神抖擞的老顽童,总是带着大家又唱又做。当年,陈鹤琴在江西幼师的学生楼鸣燕至今仍记得,老校长陈鹤琴的那份童心与洒脱。

楼鸣燕:我是一个小兵丁,哒哒哒,向前进,你是一个小兵丁,跟我前进。拍拍手,踏踏脚,一二三,三二一,我们都是小兵丁,勇敢前进……

1943年2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被批准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增设幼稚师范专修科,培养幼教高级师资和研究人才。此时,国立幼师包括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等5部分,另附设国民教育实验区,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正是在这里,陈鹤琴奠定了中国幼师教育的基础,并正式确立了他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六寸高八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我批判只有知识,没有“人”的旧教育,把“做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陈一飞:那个时候他归纳出了三点,第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目的论;第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课程论;第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他的方法论。这个时候,经过在江西4年的实践,他终于把三点概括出来,提炼上升到活教育。

1943年,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建立不久,日军就开始侵入江西,幼师的学生能够安心读书的环境没有了,生命随时受到威胁。1944年3月,陈鹤琴带领全校200多名女生逃难到赣州;1945年1月,日军侵入赣州,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再次被迫迁徙。

柯小卫:政府拨下来的搬迁的款项,只有一张支票,迟迟不能兑现,他就拿着这个支票,找到了当时的专员。专员说,你和夫人赶紧带着孩子坐飞机走吧,学生和学校遣散了就行了。他非常地生气,他说我这200多个女儿,我走了她们怎么办?他很生气,把门一摔就走了,

陈一飞:我爸爸讲,我是一头骆驼,我要背着你们度过这最困难的岁月,把你们带到幸福的路中。

肖皓林(陈鹤琴学生):校长要去借船,船老大不肯借,后来校长讲我有两百多个女儿。那个船长听得奇怪,你怎么有这么多女儿,校长把带我们逃难的事情讲给船老大听,船老大也非常感动,就答应借船。

陈庆:他到处去募捐,去找钱,把学生带到一个新的地方。然后新的地方刚到没多少时间,侵华日军又过来了,然后再迁徙。

肖皓林:我们从梅林到赣州再到于都,再到宁都。都是步行,历程有四五百里路,经过一个多月,才在广昌饶家堡定下来。我们有的时候一天要走60里路,从早到晚。

陈庆:在这个迁徙过程当中,他还继续他的活教育的实践,继续他的教育理想的实践。所以,这些学生就叫他校长妈妈,感情非常深。

肖皓林:晚上睡人的地方就是泥地,铺点稻草,就这样休息下来。但是我们不觉得苦,我们觉得有了校长带我们逃难,什么苦都不在话下。

自1940年起,陈鹤琴辗转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上海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366名幼师毕业生。这些学生如星星之火,洒向全国各地,成为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幼教事业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同时分管幼教系。

1953年,经陈鹤琴提议,南京师范学院成立附属幼儿师范学校,还相继成立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儿童教育研究室、玩具研究室及玩具工厂,形成产、教、学、研一体化的“幼儿师资”培养体系,使“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师资培养中扎根、发芽,开创了幼儿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发展战略。

为了通俗地说明活教育的教学特点,使自己的心理学、教学法主张更加具体和普及,陈鹤琴总结出活教育的17条具体的教学原则。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替代教学法;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在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活教育的17条原则是核心部分。

陈鹤琴:这一原则,可以说是脱胎于杜威博士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寓教于做”,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

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新制定的《幼儿园教育纲要》,2012年,由教育部制定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与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的很多精神是一致的。

深圳海湾幼儿园秉承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办学指导,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刘幸云(深圳海湾幼儿园园长):我们幼儿园做了一些活动,比如说做各式各样的馒头,让小朋友在参与、制作和分享的过程中,体会真正的生活,让孩子直接去体验操作的过程。

深圳海湾幼儿园还将体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开创了篮球小将课程,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放松的游戏当中既锻炼身体,又获得了艺术的熏陶。

刘幸云:陈鹤琴先生指出,课程的教材源于大自然、大社会。孩子们的知识是来自直接经验,教孩子们直接体验自然的一个活动,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去体验、去操作,小朋友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会体验到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帮助,还有组织和分享。

有别于传统的“死教育”,“活教育”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幼儿的成长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的施甸县,旧城乡中心幼儿园如同一朵散发着诱人芬芳的蓓蕾。这里地处偏远山区,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可当人们走进这所山村幼儿园,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孩子们推着小推车,滚着铁环,打着陀螺,玩着这些师生、家长一起制作,他们父辈、祖辈就玩过的土玩具,在玩中学做人,在传统的乡土文化的感受中爱长辈、爱家乡、爱自然。

平日里,老师们还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山野、小树林,去捡松果,捡树叶,带回教室一起涂染。孩子们会自己描述松树的叶子细细的、长长的,像妈妈的头发,像香香的面条……各种奇思妙想,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山里的孩子发现了大自然的珍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在这里处处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对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维护。

除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陈鹤琴还提出了管理儿童的13条训育原则。原则一,从小到大;原则二,从人治到法治;原则三,从法治到心理;原则四,从对立到一体;原则五,从不觉到自觉;原则六,从被动到自动;原则七,从自我到互助;原则八,从知到行;原则九,从形式到精神;原则十,从分家到合一;原则十一,从隔阂到联系;原则十二,从消极到积极;原则十三,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

陈鹤琴:只图教师的便利,只要博得社会的欢心,不顾儿童的本身,那是一条教育上极危险的路,我们不肯做的。

纵观陈鹤琴提出的这13条训育原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社会担当的深刻认识,以及以“做人”为目的的鲜明的价值取向。

陈庆:他把学生应该学的,应该了解的,都让老师要去深造,让老师有一个大的发展。所以,在暑期的时候,他要开很多专题,让老师根据这些专题来学习,让老师不仅学自己本专业的东西,还要学得更深、更广,其他的旁类都要学,让老师有一个全面的发展。

唐淑:在他的心目当中,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从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开始,进而研究儿童的家庭教育,又研究机构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以后又研究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培养。当然,他后来还涉及特殊儿童的教育。我认为在他眼里,儿童就是一切,他是以一颗童心来研究儿童的教育。

“一切为儿童”,陈鹤琴以崇高的献身精神一生在爱学生,爱儿童。他“为国家尽瘁,为人类服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陈虹:包括他生命的最后6年,他每一个“六一”都是跟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度过的。有一年,我记得,第二天就是儿童节,天很不好。奶奶说,明天要下大雨了,下雨了,我们不能去幼儿园了,不方便。那时候他因为脑血栓,双腿已经不能行走了,坐在轮椅上了,他就很着急,他说:下雨?下刀子我也要去。

1982年年底,友人潘菽、高觉敷等前往医院探视病危的陈鹤琴,弥留之际的陈鹤琴已不能说话,但他还是要来了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9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982年12月30日下午,陈鹤琴与世长辞,享年90岁。陈鹤琴为中国儿童教育奉献了一生。

柳斌:陈鹤琴先生是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建立了中国的、现代的、科学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因而他为中国的现代的科学而系统的幼儿教育、幼儿师范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定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高于杜威,源于美国,高于美国。陈鹤琴师从美国,但他没有盲目师从,而是终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儿童教育之路。

陈鹤琴推进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他是“中国的福禄贝尔”“儿童教育的圣人”。

陈鹤琴,中国伟大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幼儿教育的昨天、今天,也将继续为中国幼儿教育的未来服务。

解放孩子们的手吧,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吧,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吧,让他们自由去想。

江西幼师校歌

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做中教,做中学,随做随习。活教材,活学生,活的教师。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工作室。还要有手脑并用,文武合一。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教导我们的小天使。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

扫一扫

观看第五集纪录片

《陈鹤琴》纪录片创作团队名单

总监制 胡敏强 陈国祥

总策划 康 宁

总统筹 潘百齐

总协调 虞永平

策 划 虞永平

监 制 沈国芳

统 筹 张 鹏

唐 淑 王振宇 陈 虹

出品人 陈国祥 郭小娜

总 编 导 吴建宁

执行总编导 欧阳斌

编  导 张 伟(第一集) 汤 炎(第二集)

   黎一笑(第三集) 吴瑱辉(第四集)

   王 彦(第五集)

学术稿总撰稿 虞永平 吴建宁

学术稿撰稿 张慧和 高谦民 邱学青 张 俊

   原晋霞 孔起英 宋 坤 何 洁

   张 晗 李 敏 臧蓓蕾

电视稿总撰稿 仇蓓蓓

电视稿撰稿 汤 炎 黎一笑

总摄影 欧阳斌

摄 影 汤 炎 王天佑 华宁致 王 彦 吴瑱辉

责任编辑 张 婷 王天佑 曾梦瑊 黄怡婷 

特 效 方 坤

解 说 张 朋

音乐编辑 周小明

总 制 片 唐 亮

制 片 谭 艳 韩元元 赵美卿 刘辛云

   徐红莉 徐 颖 张 媛 庞明俊

特别鸣谢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技术支持 江苏九泽星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南京天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南京师范大学跨界融合创意创作院

承制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中国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

深圳特蕾新教育集团有限公司

出 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