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五

酒杯要洗

皇帝赐酒给群臣喝,酒喝完,不洗杯子。

有一次,宋孝宗在内廷赐宴,丞相王淮,拿着酒杯喝,鼻涕流进酒杯,过一会,又将鼻涕缩进鼻腔。吴琚也在朝堂上,皇帝看他喝酒面有难色,拿着杯子慢腾腾,就转头轻轻地问了问左右,皇帝知道原因后,立即下令清洗杯子。

赐酒的杯子要洗,就从王淮这里开始。

皇帝赐酒,是一种荣耀,如果不是毒酒,大都喝得很爽快,但有人却不想喝。关键场景是,鼻涕流进酒杯,别人是清楚看见的。

这里没有交代,是共用一个酒杯,还是一人一杯酒?看情形,更像是一个酒杯。

赐酒以前为什么不洗赐酒杯?估计也是因为皇恩浩荡,你一个被赐的对象,是没挑剔资格的。

这些并不影响主旨的细节,如果和时代不合拍,应该立即改掉。

上面的王淮,作者同时还写到因为他,改变了一个礼节。

大臣见百官,主宾都得穿朝服。当时,正是盛夏,酷热难挡,王淮体弱,闷晕了,倒在朝堂上。皇帝立即召来御医,查原因。皇帝明白原因后下诏,百官可以穿着衩衣(衣服旁边开口)见丞相,这个礼节,也是从王淮开始的。

大热天,穿着透气的衣服,总比一点也不透气的厚笨朝服来得舒服些。

洗酒杯,改衩衣,事情虽小,却也是莫大的人文关怀。

(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卷一甲集之《赐燕涤爵》《大臣衩衣见百官》)

反动标语

王蘋被皇帝看中,以布衣入馆。他的侄子,王谊,年方十四岁,有一天,他在书塾,用纸仿作御批,写下了一句话:可斩秦桧以谢天下。

这张批折,被王家仆人拿到,他索要千金。孩子父亲不答应。同族兄弟对王父说:给他钱,批折就拿回来了,拿到批折,再以敲诈罪追究仆人的罪,千金可返。这个建议,王父还是不答应。仆人就拿着批折告到有关部门。接到这样的报告,有关部门也害怕秦桧,不敢隐瞒,于是派人向朝廷报告。王谊,自然立即被抓了起来,证据确凿,事实清楚,打入大牢,准备砍头。

秦桧看到这个案子,一了解,王谊才十四岁,第二天,就向皇帝报告。皇帝看小王年少无知,赦免了他。

这一段,可以延伸出好多信息。

秦桧的坏名声,似乎孩子也对他恨之入骨,随便写,就想到了这样的内容。所以,人人都想咬秦桧一口,并得而诛之。

秦桧也有人性的一面,当他看到这个案子的主角,其实就是个熊孩子时,他马上产生了怜悯之情,否则,他绝对不会向皇帝报告。我秦桧也是有原则的,我并不滥杀无辜。

仆人的丧心病狂。这样的仆人,真要十分小心,他见不得主人的好,羡慕嫉妒恨,总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好了,把柄有了,大把柄,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事。

终究因为是孩子,未成年人,一切都可以原谅,当事人秦桧原谅了,当事人皇帝原谅了,学我的御批,那真是要杀头的。

权当是一条反动标语吧,言者无罪,你们大人大量噢。

(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卷一甲集之《布衣入馆》)

“坐鱼”三斤

杭州人将田鸡当美味,田鸡就是青蛙。政府以前也禁止吃青蛙,因为它能清除田间的害虫。后来,宪圣南渡(赵构夫人宪圣慈烈皇后吴氏),看着青蛙很像人形,极力向高宗主张,严禁吃青蛙。

现在,杭州人吃青蛙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卖青蛙的将冬瓜剖开,青蛙放进去,再送到需要的买主家门口,称“送冬瓜”。

黄公度做福建地方的长官,有天,他吩咐炊事兵,去市场上买“坐鱼”三斤。炊事兵不知道是什么鱼,问了很多读书人,都不知道。当时,林执善做州学校的校长,有人告诉炊事兵,林校长博学,他或许知道。炊事兵找到林校长,校长告诉他,你去市场上买三斤田鸡就可以了。

田鸡买来,黄公度笑着问炊事兵:谁教你的呀?炊事兵答:那个州学校的林校长。黄于是将林请来做好朋友。

中国人的吃,是有悠久历史的。不因为是益虫,就不吃了,只要美味,足够吸引人,即便“拼死吃河豚”,也挡不住好吃的嘴。田里的鸡,坐着的鱼,换个名称,吃得安心。

纵然,像宪圣皇后那样,因为仁慈,看着青蛙像人形,大大的眼睛,那么明亮的眼光,它希望和你交流呢,能忍心吃它吗?

也有很多人不吃田鸡,并且将它尊之为神。

广西壮族,有个蚂拐节,蚂拐就是青蛙。他们纪念青蛙,祈求来年的稻谷丰收。节日里,场面盛大,会有青年男女,戴上青蛙的面具,学着青蛙跳跃的样子,奋力比赛。还会将一只用于祭祀的青蛙,隆重地装进棺木里,一路巡游,蛙棺到谁家门口,谁家就会将最好的稻米献出,一直将蛙棺送到墓地,寨老虔诚打开上一年度的蛙棺,取出蛙的遗骨,以此占卜来年农事的丰歉。

权当南宋的杭州人吃青蛙,是一种习惯,不过,习惯中也有不少是陋习。

淡漠农事,不谙农事,真以为长在田里的,肉质鲜嫩,胖乎乎的,就是田鸡啦。

(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卷三丙集之《田鸡》)

以瓜止泻

王继先,因为医术好被宋高宗看重。

有年夏天,高宗拉肚子,王医生被叫来。王拜见后,向皇帝提了个要求:我热死了,能不能先赐个瓜给我吃呀,我吃后,好静下心来慢慢给陛下看病?

高宗急忙让太官(尚食局官员,管膳食)抱上一个好瓜。王医生津津有味地吃着瓜,吃完后,高宗口水也上来了,觉得这瓜一定好吃,连忙问王:我能吃吗?

王医生立即叩头:臣死罪,我要瓜之前,应该先告诉陛下您,您应该先吃这个瓜的!

又一个好瓜上来,高宗吃了很舒服,肚子也不拉了。

左右惊奇,高宗也有疑问,问王医生:你这是什么方子呀?

王答:皇上您只是中暑拉肚子,这个瓜,就能消暑。

看王继先的漫不经心,其实是一个方子。

这种方子的妙处在于,似乎是开玩笑,玩笑开着开着,就将病治了。

这种方子的前提在于,他深知高宗的体质,也时刻关注着高宗的身体,久居深宫,四体不勤,南宋的消暑条件又不那么好,中个暑是很正常的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王继先的医术,高宗极度信任,且关系融洽,因此才有赏瓜之举,一般的御医,怎么敢提这样的要求?战战兢兢,打死也不敢!

敢这样向皇帝要赏赐的,例子不少。

萧照画墙画,也是趣例。

孤山冷堂,在西湖的绝佳处。冷堂规模壮丽,下植梅数百株,以备皇帝随时来游玩。冷堂刚建成的时候,中间有四堵白墙,好几丈高,空空的。有天,高宗忽传第二天要去参观,有官员提建议了:您明天去看冷堂,空空的墙壁,是个遗憾,四壁应该绘上画。急忙将宫廷画师萧照喊来,快去完成这个任务。萧照领命后,即向皇帝要求:请赐给我四斗好酒,我晚上就去画。

每敲一鼓,萧照就喝一斗酒,一斗酒喝完,一堵墙也画完了。到了四鼓,画完成,萧照也喝醉了。

第二天,皇帝来看了四壁的画,赞叹不已。

赏瓜、赏酒,都是外物,只是一种愿望表达,最重要的是皇帝对此事的重视,主要领导一重视,什么事都好办了!

(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卷三丙集之《王医》《萧照画》)

樊恼自取

韩侘胄打了败仗,头发胡须都白了,困闷不知怎么办。

皇帝还是派人来安慰他,并在宴会上安排喜剧表演,设法让他开心。

喜剧演员们表演的,自然是一场喜剧。台上有三个人,一个叫樊迟,一个叫樊哙,旁边还有一个叫樊恼。又有一个演员,只管作揖设问。

问樊迟:迟,谁给你取的名啊?

樊迟答:夫子所取。

作揖者拜了又拜:噢,是孔圣人的高徒啊!

问樊哙:哙,你的名字谁取的呀?

哙答:汉高祖取的。

作揖者拜了又拜:噢,真是汉朝的名将啊!

问樊恼:恼,你的名字,又是谁取的呀?

恼答:樊恼自取!

优,俳优,常指男,伶,乐工,也指女,伶优,往往泛指演员。伶优表演,一直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东方朔,他似乎是滑稽的祖宗。

再举一例笑一下。

汉武帝游上林苑,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树名,东方朔说:此树叫善哉。武帝暗中让人标记这棵树。数年后,再问东方朔此树名,东方朔答:此树叫瞿所。武帝立即反问:东方朔,你欺骗我好多年啊,此树的名字,为何不一样呢?东方朔答:大为马,小为驹,长为鸡,小为雏,大为牛,小为犊,人生幼为儿、长为老,昨日的善哉,今日已长成瞿所。生老病死,万物成败,哪里有定数?汉武帝于是大笑。

杜甫有四句名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君,就是唐朝著名音乐人李龟年,大诗人和音乐人,都一起流落到江南,《江南逢李龟年》,讲的是安史之乱,说的也是伶优的生活。

所以,伶优,通常是以机智诙谐的面目出现,插科打诨,缓解气氛。烦恼自取,打一场败仗算什么呢?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卷五戊集之《伶优戏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