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杀人手册
范景仁的父亲范文度,跟着张乖崖(张咏),负责蜀地的档案管理工作。他发现,当地经常有人因隐秘的事,莫名其妙被杀,但不知道原因究竟是什么。
经过仔细观察,范文度似乎找到了线索:张市长常会默默地看一本小手册,每每有隐秘的事,他一定记到手册上,记完后,就装入箱子,封存得很严密。范文度每天在张身边,也不知道手册上记的是什么。然而,张每看一次手册,就会杀人或者行法。
有一天,张市长正在看手册,突然内急,他急忙跑出去上厕所,来不及将手册藏好。范文度迅速拿起小手册看,上面都记着人的各种隐秘事,有已行者,就用红笔勾掉,未行者还有很多。范看完,立即想到,张市长平日里所杀的那些人,都是眼线和耳目所报告的,他立即将小手册撕掉烧毁。
张市长返回,见桌子上箱子盖打开,一脸不高兴,一查,小手册不在了,大怒。范文度立即上前请命:是我将大人的小手册毁掉的,今天愿用我一人的性命,代替众人死,您杀我吧!
张市长有些不解:为什么要烧掉我的手册?
范文度答:您为政过猛,而又暗地里搜集人的隐秘事,也不查明事实真相,一律杀掉,如果不毁掉这个小手册,恐怕您还会杀更多的人!
张市长听后,慢慢答道:饶你一命,我相信,你的子孙,一定会兴旺。
从此以后,张更加重用范文度了。
张咏是北宋名人,关于他,有很多故事。
他发明了钞票(交子),他做杭州知府巧断案(兄弟俩换房),他带头娶小老婆(假的,安抚官心,其实是洁身自好),他杀偷一钱的兵卒(认为会越偷越多)。
这里写他的为政过于苛刻。
他得报的那些隐秘事,手段和方法都不太正当。喜欢打人小报告的,往往会利用这种手段,实施打击报复。
而对揪人隐私,几乎人神共愤,在宋代也不允许。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有著名案子:
曹州人赵谏,尝为小官,以罪废,唯以录人阴事控制闾里,无敢迕其意者。人畏之,甚于寇盗,官司亦为其羁绁,俯仰取容而已。兵部员外郎谢涛知曹州,尽得其凶迹,逮系有司,具前后巨蠹状奏列,章下御史府按治,奸赃狼籍,遂论弃市,曹人皆相贺。因此有告不干己事法著于敕律。
凭赵谏的本事,他一定会把官府弄得服服帖帖,要么和我坐一条船,要么你就滚蛋,就这么简单。谢涛为人正直,又是京官下派,能力和水平都有,自己身上很干净,我才不怕你呢!于是办得了赵谏。
“告不干己事法”,我的通俗理解就是:如果你状告人家的事,没有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话,那就是不容许的。这样朝廷就省却了许多麻烦事,如果有人一天到晚,告这个,告那个,那大家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话说回来。
其实,很多史料说张咏还是很通情达理的。
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失败后,因为太监王继恩统军无方,扰乱民间,于是宋太宗派张咏去管理蜀地。王故意捉来许多乱党,让张咏办罪,张将他们全放了。王大怒,张咏则道: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有何不可?
所以,不妨这样理解,搜人隐秘事,只是张的一种工作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有效,可以震慑人,便于他短期树立威信,管理好蜀地。
正因为他的通情达理,当他发现杀人小手册被毁掉后,也能幡然悔悟:缺德的事,咱还是少干吧。范文度,你一定有好的福报!
(宋 王铚《默记》)
挑粪养母
光州,有户姓毕的人家,兄弟两人,靠打短工养活母亲。
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替人淘粪。有一天,到了吃饭时间,仍然没有人来雇他们,兄弟俩很担心,没有工钱,今晚母亲要饿肚子了。想了想,他们还是挑着空担,走村串户,边走边吆喝。
到了下午,还是找不到活,他们茫然四顾,忧心如焚,走得也有些累了,就枕着担子,在杏山观前休息一下。
忽然,一道士从观中招呼兄弟俩,问他们为什么在这里休息,兄弟俩一五一十讲了前因后果。道士说:我正要淘厕所,你们能帮我吗?
到了观中,按照道士指的方位,兄弟俩开始淘粪。淘着淘着,发现了好多器皿,仔细查看,都是金子打造的,共有两担。兄弟俩装好金器,急忙找方才的道士,找来找去,不见踪影。他们就问观中其他道士,都说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将粪担报告给观主,观主报官。
太守问明此事说:这是你们应得的东西,政府不能要。太守将这两担金器,全部判给了兄弟俩。
兄弟将金器卖了,用来置田买地,成了富人。他们教子读书,儿子都考中进士,孙子都做了郡守。
这显然是好人好报的典型。
好人好报,可以分很多类型,这里讲的是孝。
兄弟俩糊口靠卖体力,且是担粪,干的是脏活累活,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没有活干,他们的母亲就会饿肚子。
发现金器的情节,也并不是完全胡扯。
道观的厕所里,说不定就是盗贼们偷来存放在此的不义之财。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将人粪当作宝贝,不仅粪本身可以卖钱,厕池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遗失物,这些遗失物,就是对淘粪工最好的回报。
另一个角度看,宋朝就有淘粪工人在村子里转,卫生保洁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
细细分析,那个道士,虚构的道士,也不觉得别扭,上天对善行孝顺的报答,总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实现。
英雄莫问出身,或许,你的先祖,就是这样起家的。
(宋 王铚《默记》)
刘寻母
刘琯是河中人,枢密学士刘综的孙子。他是庶出,母亲姓王,生下他后,外嫁。他服侍嫡母任氏三十年,嫡母死,他就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一直没找到。于是弃官,布衣蔬食,赤脚行天下,但他并不知道母亲的生死。
数年过去,刘琯寻母的意志愈加坚定,他发誓,不见母亲不复为人。
有年除夕,他行走到汝洛之间的彭坡。在旅店住下,满身疲惫,又一年了,母亲还是没消息。他在村中的酒馆里,一边哭泣,一边喝闷酒。
突然,来了一个天官(古代观察天象的人),刘琯在忧郁中,对那天官也不太客气,要求他为自己算卦。天官拄着策杖一算:此坤卦乘乾卦,父母爻动,你一定是寻访父母的。今坤卦为主,那么,你一定是寻找母亲的。
刘琯一听,高兴地说:是呀,我一直在寻母,却一直未见。
天官道:你不要跑来跑去了,你今天就可以见到母亲,就在今天,一个时辰以内,你就有大喜了!
刘琯很高兴,但一想,这不过是天官糊弄人的常用把戏罢了,哄你高兴呗,也就不搭腔了。
天官临走,对刘琯说:马上就会应验,你不要忘记噢。
刘琯越加疑惑。
过了一会,村中箫鼓喧闹,有人在除夕嫁女,整个酒馆的人都跑去看热闹。刘琯独自坐着,无聊得很。过了会,看热闹的人陆续返回,各自说着见闻。一老兵在自言自语:这是本县富人嫁女,嫁的是本村的富家,刚刚那个送女儿的,就是她母亲,她女婿家离这里才十步距离。这个妇人,先嫁在一大官家,听说生的儿子现在也在做官。后嫁的这一家,是侧室,生儿女三人,今天嫁的,就是最小的女儿,所以亲自送嫁。这家的大夫人已经去世,她在主事,家里很富有,今天的嫁妆很丰厚。
刘琯听了很好奇,稍稍移近身子,靠近老兵问:您知道这老妇人姓什么、先前嫁的那家又姓什么吗?
老兵答:这妇人姓王,听说前嫁的人家姓刘,他儿子的小名叫琯。
刘琯一惊:您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呢?
老兵:我是放停兵,曾经替他们家服务过,老妇人经常和我说起此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已将她儿子的姓名写了数千遍。
说完这个,老兵就从腰间拿出一张小纸条给刘琯看。
刘琯和老兵正投入地交谈,有耳尖的小孩,听见刘琯寻母,已经跑去向王夫人通报情况了。
老兵说完这些,对刘琯说:我马上就替你去验证。
然而,此时的刘琯,心里反而平静下来,他找母亲这么久,也多次被人骗,他认为,或者事情和名字都相同,但不一定就是他母亲。
老兵跟着小孩的脚步,也去向王夫人汇报去了。
王夫人听说情况后,立即派人迎接刘琯。这时候的刘琯,还是不敢相信,他漫不经心地前往。见到了王夫人,各个细节一一验证,果然就是他的母亲,朝思夜想的亲生母亲。
见面的场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母子相抱,号啕大哭,悲痛欲绝,声音久久回响在村庄的上空。
认完母亲后,刘琯转身去找天官,再也找不着。问遍村中人,都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后为,刘琯将母亲迎回一起居住,长久服侍,母亲寿终正寝。
刘琯被宋神宗看重,不断加官,成为一代名臣。刘琯的两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他的家族光显贵盛。
刘琯的母亲是妾,妾的地位就这样,生下儿子,也极有可能以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将母子生生隔离。
服侍嫡母是儿子的职责,刘琯也做到了。
但是,自己毕竟有亲生的母亲,就如宋高宗一样,自己做了皇帝,更要对母亲好,虽然母亲不是皇后。
刘琯找母,艰辛程度无法想象,既有体力上的劳损,更有精神上的折磨,当日复一日地失望,那种煎熬,不是常人所能承受。
希望来自于不经意间,这个叫彭坡的乡村,让刘琯圆了寻母梦。
刘琯寻母的另一面,是刘琯母亲,王夫人,她也对儿子日思夜想,这些都可以从老兵言语中得到印证。这个老兵细节的安排,比小说还生动,没有老兵的热心,没有刘琯生母平时对刘琯的惦念,刘琯很可能会在一个平常的山村,喝了一顿闷酒,然后,听闻了一场普通的嫁女故事,大年初一,他又行进在寻母的征途中了。
孝可以感天,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孝,总是寄予最大的褒扬和嘉奖,担粪兄弟也是,刘琯寻母也是,尽管天官和那道士,都是不明人物,但,无妨我们对孝的敬仰。
(宋 王铚《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