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报国之梦

第一章 报国之梦

1. 战乱中的童年

“轰隆”一声炮响,震裂了中国的国土,震碎了无数幸福的家庭。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寇的铁蹄迅速踏进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着战火不断蔓延,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此时也陷入危机。

“妈妈,我们要去哪儿呀?”孩子们拽着母亲的衣角不断询问,父母都在忙乱地收拾行李,没有人顾得上理他们。懂事的哥哥悄悄拉走了妹妹,他知道,他们要搬家了,搬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们要建起自己的新家。

这是一个书香之家,方成的父亲方刚祖籍江苏省江阴县,早年毕业于唐山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一位颇有名望的铁路工程师。故乡水土与历史的熏陶让他一直怀抱着科技救国的爱国主义梦想,但现在,这个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

江阴,这个小小的县城,在它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无数民族英雄前赴后继、为国献身。它原属吴地延陵,古代属常州,现在则是无锡市的下属县。江阴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处于“苏锡常”地区的几何中心,城江同在,有着“延陵古邑”“芙蓉城”等美称。

与美景相得益彰,这个地方素来是“忠义之邦”。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死谏,或上奏章,被称为“江阴一时三忠”。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清军南下攻打江阴,宣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阴一城百姓宁死不屈,在“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带领下,守城八十一天,最终粮绝城破,全城百姓慷慨赴死,毅然殉节,没有一人投降,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还有勇斗阉官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著有《野叟曝言》《浣玉轩集》的夏敬渠……这些英雄豪杰、文人雅士使这座小城获得了千古传诵的美名。

在这些故乡英雄的熏染下,怀抱着强国梦想的方刚意识到,决不能生活在沦陷区,做一个亡国奴!于是,他决定带着家人,逃离上海,向中国的大后方转移。

之后,一家人经过武昌、长沙,扶老携幼、千里奔波,最后终于来到了春城昆明。在这里,方刚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民营面粉加工厂做主导解决技术问题的工程师,全家人至此便在昆明安定下来了。这里是大后方,远离日本侵略者,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大家绷紧的神经得以稍微松懈。作为高级技术人员,方刚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母亲、妻子、四个儿女……三代人都住在一起,虽然有些拥挤,所幸还算安稳。

1938年8月10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为这个逃难他乡的家庭增添了难得的喜悦。这个婴儿,就是方成。

方成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出生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父亲养家的压力陡然增大。方成的母亲和祖母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而父亲则终日在外忙碌,相对安稳的生活让小方成拥有了一个温馨的童年。尽管战火隆隆,依然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

8个月大的方成在昆明

方成家在昆明的郊区,离滇池不远。打小,方成就喜欢到滇池去玩,那时的滇池湖水清澈,一望无际,秀丽的西山环绕四周,映照着蓝天白云,美得小方成心都要醉了。他常常和小伙伴结伴到湖边嬉戏打闹,下水游玩。有时,他坐在湖边,仰望着广阔的银河,思绪慢慢飘远:天空上怎么有那么多星星呀?要是能飞上去看看该有多好!如果能飞出天空那就更好了!那么天空的外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日子就像一首平静的乐曲,慢慢地流逝着,却也经常掺杂进不和谐的音符。战火仍旧在祖国的土地上蔓延着,日本人的飞机总是盘旋在空中,伴随着机关枪的射击声和炸弹的爆炸声,轰隆隆地飞来冲去。每当这种时候,小方成只能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起躲到地窖里面去,在黑洞洞的地窖里,一家人挤作一团,脸上满是惊恐与疲惫。小方成被妈妈搂着,心想,这些飞机真讨厌!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些日本鬼子都赶出去!

就在这样充满了欢乐与烦恼的生活中,小方成渐渐长大,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背着小书包,走进了马街小学的校门。

2. 小学时光

马街小学位于附近离方成家五六里路的一个镇上,父亲工作的面粉厂里的子弟们大多都上这个小学,所以工厂安排了一辆马车作为“校车”,上学、放学接送小孩子们。但是,比起“校车”的接送,小方成和他的朋友们更喜欢自己走回家去。几人结伴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滇越铁路旁,打闹嬉戏着回家,也不过个把小时而已。小路旁边簇拥着很多野菜野花,女孩子们一路折下柳条和小花,为自己编一个漂亮的花环戴在头上;而像小方成这样的男孩子,则喜欢偷偷捉几条毛虫、几只蚂蚱,吓唬吓唬这些小姑娘。还有一些懂事的孩子边走边采摘路边的野菜,这些可是好东西,带回家就能给全家加餐了!

回到家以后,小方成的家庭作业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他自己坐在桌边,捏着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作业,外面的嘈杂丝毫影响不了他,只有等作业写完后,他才干别的事情。

这样的认真和努力让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昆明念小学的5年里,小方成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当然,学习并不是小方成生活的全部,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孩子们总能寻找到玩乐的方式。他们爬树,在一起打子弹,一起做弹弓,班里时常会出几个“神枪手”。方成是小伙伴中最会做弹弓的,他很细心,制作弹弓需要的材料,都是他经过对比搜集来的。树林里有许多园艺工刚修剪下来的树枝,他从许多有杈的树枝中挑选一个最合适的树杈,把它拿回家,找一些牛皮筋,材料就全部收齐了。动手制作是一个有趣且需要耐心的工作,用刀把树杈的皮剥光,在两个杈子上用刀刻槽,用牛皮筋接起来,放进木杈子上的槽子里,然后用线把牛皮筋固定住,一把小巧玲珑的弹弓就做成了。在制作弹弓的过程中,小方成不断观察、改进自己的“技术”,手法越来越娴熟,做出的弹弓也越来越“精良”。到了后来,小伙伴们的弹弓都赢不过他了,大家都纷纷去找他为自己做一把好“武器”。

学校里有几棵大桑树,每到结桑葚的季节,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桑果儿的香气。浓绿的桑叶,紫红的桑葚,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那桑果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片片比手掌还大的桑叶绿得发亮,仿佛翡翠一般。一棵棵紫色的桑果躲在绿叶下。那里还有一些没有成熟的半红半青的桑果和一些红色的桑果。看着那些葡萄似的桑果,馋得大家口水直流。

小方成和他的小伙伴们便趁着午休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往手上吐两口唾沫,“噌噌”几下就窜上了树,坐在树上大嚼起甜美的桑葚来,手上抓一把,嘴里塞一堆,口袋里还要藏一些。紫色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了出来,淌到了衣襟上染上了颜色,可是他们早就顾不得回去会被妈妈揪着耳朵骂,只是贪婪地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啊,好甜呢!

当然,他们也不会独享这份喜悦,树下眼巴巴望着的小伙伴们也会获得树上的伙伴抛下来的桑葚,大家在欢乐声中一起大嚼起来。不过,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他们刚爬上树,就会被老师发觉,然后只能灰溜溜地蹭下树,低着头挨个被老师训斥。不过大多数时候,大家运气都不错,吃了个饱之后,趁着还没上课,赶快溜下树,擦擦嘴,再互相为对方检查检查,而且一定得擦干净,要是留下紫色可不得了,老师一看就知道你爬树了,免不了一顿批评。

除了大自然给予的乐趣,上学本身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小方成自小就不是一个愿意安安静静坐在桌子前读死书的学生,他的成绩优秀,却并不需要家长施加压力。当时的家长们不像现在这样,过早地忧虑孩子的升学问题,或者给孩子们报些奥数、英语之类的辅导班,当时整个小学的氛围十分宽松,基本没有什么压力,方成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在学校里面一边学一边玩。

方成喜欢读书,书里很多内容对他都有所触动,他一边看一边想,并把自己的感受尽可能逻辑清晰地整理出来,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随着他的想法逐渐丰富,他又在原先思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总结整理,这种整理所思所想的训练非常有助于他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慢慢地,他的思考能力超过了身边的小伙伴们。

马街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但学校的基础设施并不简陋,球场、篮球架、乒乓台非常齐全。方成特别热爱体育运动,将运动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方式,充分的运动让他更投入地学习。

他经常一个人绕着操场跑步,磨炼意志力;和小伙伴一起在球场上拼搏,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运动一直伴随着方成的成长,使他一直保持强健的体魄,拥有向上的力量。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家里的长辈也会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去附近划船、放风筝,一家人欢声笑语,非常尽兴。尽管家里的条件比较艰苦,小方成却生活得十分快乐,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他都能找到乐趣所在。

更值得高兴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饱经风雨的中华民族又一次渡过了巨大的劫难,无数人经历的创伤总算得到了抚慰。全国各地的人民在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都自发地组织起了欢庆活动,昆明也不例外。

一大早,小方成就被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外面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全部都透露着一个消息:“日本投降了!”尽管还小,小方成却也已经明白,是那群讨厌的日本鬼子跑了!伴随着巨大的喜悦,小方成赶忙穿好衣服,跑到了外面。只见城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喜悦,那鞭炮声正是在离自己家不远处的一家商店门口响起的。小方成在欢庆的人堆中挤来挤去,他还是个小学生,还不是很懂大人们的欢乐,但他也知道,日本人失败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报国的理想和对国家的忠诚早已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渐渐懂得祖国强大的重要性。

1945年的8月,小方成和家人们在这个炎热的夏日中尽情地感受着胜利的喜悦,随之而来的一段平静让方成的小学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他与生活了七八年的同伴们快乐地延续着多姿多彩的小学时光。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再过几年,他将离开这个第二故乡,直到许多年以后才能再次回来。

3. 出现在眼前的新世界

1948年,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关键时期,方成和亲人随着父亲一起返回阔别多年的上海。对回上海生活,他只是有一种朴素的期待。然而事实上,一出车站,他就被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震惊了,从小就生活在宁静乡村的他,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喧闹的地方。

这个简称“沪”的城市,拥有“东方巴黎”的美誉,闪烁的霓虹灯、飞驰的汽车、穿着旗袍且打扮精致的女性、随风飘来的香水味、各种西餐厅……这座著名的繁华城市给方成的第一印象就是迎面而来的喧闹,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一曲都市交响乐。他怯怯地揪住了母亲的衣角,与兴奋的哥哥、姐姐不同,他显得有些呆呆的。哥哥、姐姐们对上海的生活还留有一丝印象,但对于方成来说,这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他甚至听不懂这座大城市里的人说的话,他只会说昆明话。

到上海后,作为插班生,方成进入了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开始了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就在他小学即将毕业的这一年,中国出现了一次新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也成为他新生活的一个起点。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了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发动了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在战火中出生的方成又经历了一次战争,然而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是一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进入5月之后,方成就经常听到稀稀落落的枪响,有时在城外,有时在城内。到了24号、25号,这些枪声忽然变得密集起来,经常一响就是一晚上,所有居民都惶惶不安,晚上紧闭房门,遭受了太多苦痛的平民百姓不知道接下来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方成也是一样,他对“解放军”的认识也仅限于人们口口相传,真实的解放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5月27日清晨,响了一夜的枪声终于停歇,早起的人们小心地推开家门朝外望去,出乎意料的场景让每个人都震惊了!战士们或躺在地上,或靠在店墙上,或枕在马路牙子上,他们抱着自己的枪,闭着眼睛,脸上是疲倦的沉沉睡意。

方成也看到了这一切,这就是解放军吗?他朦胧的认知逐渐明朗起来,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在他眼前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他,即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一分子,从祖辈父辈流传下来的科技报国梦想在自己身上也许有实现的一天了。

1949年7月6日,150万军民大游行庆祝上海解放,江湾路1号门前搭起了检阅台,士兵和游行队伍昂首挺胸地接受陈毅等首长的检阅,方成兴高采烈地观看了这次大阅兵。没过几个月,1949年10月1日,方成从广播里听到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声音,他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