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海生活

第二章 上海生活

1. 插班生

刚到上海时,方成还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进入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念六年级,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不知道新学校和新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新的环境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紧张的是,自己带着昆明“小城”的口音会不会被同学嘲笑呢?自己能不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呢?怀着这样紧张和期待的心情,方成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催促他起床,尽管学校离家不远,方成还是早早地收拾好书包,忐忑不安地朝学校走去。清晨的阳光像一层薄纱披在他的肩上,为新的学习生活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学校的大门就在不远处,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学校,想到即将成为这里的一员,他兴奋极了,昂首挺胸地走了进去。

然而,方成很快就发现,昨天晚上自己那隐隐的担忧竟然成真了。当老师领着他进教室时,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便开始望着他,老师让他站在讲台上做个自我介绍。面对下面那些打扮得很洋气、精致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再摸摸自己剃得像灯泡一样的一个大光头,他简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脸都有点涨红了。

他的第一句“大家好,我叫方成,来自云南昆明”就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小孩子的想法简单,见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便会觉得好笑,讲台上的这个家伙,顶着一个光头,说话的口音又那么奇怪,一张绯红的脸上闪出怯怯的目光,这副有意思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看方成红着脸,老师对他说:“你就坐在那里吧。”他的手指向教室一角的一条板凳,那里已经坐着一个面容清秀的女生,她看向方成的眼神是和善的、不带嘲笑的。“你们都是插班生,当同桌也能互相帮助。”

方成走了过去,坐在那个女生身边,悄悄地问她:“你也是从外地来的吗?”那个女生摇了摇头说:“不是,我家是另一个区的,我是转学到这里的。”尽管和自己不一样,但同为插班生,方成顿时感觉和这个女孩子亲近了不少,初来乍到的他有了第一个朋友。

此时的方成恐怕还想不到,这个名叫寿季卿的女孩子,将来会成为他的妻子,与他共度未来的人生。

现在的他只是在想,不能再让大家笑话我了!我一定要赶快学会说上海话,融入集体!

对待不会的事物,方成从小就有一股韧劲。尽管大家不太习惯他的口音,但在不断交往中,方成的真诚善良还是为他赢得了好人缘,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外地来的同学。一来二去,方成就像个地道的上海人一样,和同学们嬉戏打闹了。

小学的生活是那么美好,方成和同学们建立起了牢固的友情。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方成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那时,上中学不像现在这样,大家紧张备战,谨慎挑选,如临大敌。当时的学生数量不多,大家不需要为了进某一所学校挤破头,选择学校的标准可以说只有两个:一是离家不远,二是学校不差。以这两条原则为基准,方成选择了同在虹口区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由于方成在小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入学的考试也相对比较容易,经过一番面试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新中国的一名中学生。

2. 名师出高徒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即现在的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它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分别是光华大学附中和大厦大学附中,这两所中学分别由张寿镛、廖世承和欧元怀在1925年创办,两所学校的校名分别取“光我中华”和“弘扬华厦”之意。1951年秋,由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组建,两校的附中便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58年,又因为华东师范大学增办了第二附中,就将之前的中学改称为华东师大一附中。

这两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质量,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知名的学校。合并之后,师资力量更强,相较于其他中学,它的优势在于其在师资、教学和科研条件方面得到很多华东师范大学方面的支持。许多曾在这里任教的老师,后来都进入大学,成为知名教授。而现在,他们为中学生授课。可想而知,在这批享受了“高级待遇”的中学生中,将会产生多少优秀的人才!

同时,在当时的各所中学中,华东师大一附中以条件优越、设施先进、校园优美著称。身处经济发达的大上海,校园里有正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更有明亮宽敞的教室。在课余活动设施方面,学校甚至还有自己的游泳池以及一座小小的植物园,在硬件条件上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校。

方成在这批优秀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6年,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使他受益无穷。他最喜欢的科目是物理、数学、化学等理科科目;当然,他的文科也学得很好,当时的中学并不分文理科,所有的科目齐头并进,在高中毕业时,11门功课全都要考,填报大学的时候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在这些老师中,化学老师丁明远给方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丁明远老师在上课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解得十分生动清晰,引导大家进入那个神奇的化学世界。他常常说:“对于化学家来说,世界上没有废物。”即使在方成中学毕业很多年后,丁明远老师仍旧坚持着自己热爱的化学事业,并且一直认真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发表了不少有关化学教育的文章。这种做学问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的品质,无疑对方成早期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