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二首

范仲淹 二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邠县),后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宋真宗时进士。仁宗庆历元年(1041),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守卫边疆。西夏震慑其威,呼他“龙图老子”,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向仁宗上十事,要求政治改革。因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又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诗、文有集,颇多政治内容。如散文名作《岳阳楼记》,其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为人传诵。《彊村丛书》辑《范文正公诗余》仅6首,其中《忆王孙》一首又系李重元作品(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但余词少而精美。《御街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脍炙人口。他的词作脱离晚唐五代词风,突破男女艳情界限,首先以边塞风光、羁旅情怀入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对后来的王安石、苏东坡的词很有影响。

渔家傲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四面边声连角起④,千嶂里⑤,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⑦,燕然未勒归无计⑧。羌管悠悠霜满地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本词牌要求句句押韵。上、下阕共八个七字句。中嵌两个三字句以调和节奏的单调、句式的平板。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今仅存此首。

②塞下:边界险要关口。这里指西北边疆驻地延州(今陕西延安)。异:别样。这里指别具特色。

③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衡州(今湖南衡阳)衡山有回雁峰(七十二峰之首,因峰形似大雁回旋得名)。相传北雁南飞,到此而止。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边声:边塞悲凉之声,如风声、笳鼓声、人喊马嘶声等。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毛文锡词:“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甘州遍》)角:号角,画角,军中所用乐器。

⑤嶂:屏障。这里谓山峰如屏障。

⑥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大片的雾气。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诗句:“孤城早闭门。”

⑦浊酒:古人酿米做酒,酒不透明,呈乳白色,所以叫浊酒。

⑧燕(yān)然未勒:谓功名未立。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勒,刻。《后汉书·窦融传》:“宪(窦宪)秉(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⑨羌(qiānɡ)管:又名羌笛。竹管,七孔,羌人乐器。悠悠:悠远貌。形容笛声悠扬。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霜满地:满地白霜。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渔家傲》,以描写边塞萧条的秋景作衬托,以抒发边防战士思乡和忧国心情为主旨,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佳什。

上阕,环境景物的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由此引入。先用一个“异”字,点破秋天的边塞风光别具特色;再以雁的形象递进人的形象,对比说明风光之“异”如此。边塞经秋,格外寒苦,连春夏相守的鸿雁也毫不留恋地飞去了,那么,人又何堪?接下三句,正面描述环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串广漠的客观形象,一片浓重的主观色彩,着力渲染塞外的荒凉气氛。词人被响彻空间的自然界与动物的各种悲凉声音困扰着,被千层万叠屏障般的峰峦包围着,与那大片迷蒙烟霭中一轮落日和辽阔荒寒的大地上的一座孤城相守着。黄昏,城门紧闭,他的心也深锁在浓郁与悲凉的思乡情绪中了。

下阕,内心世界的表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直抒胸臆,摆出“家万里”与“归无计”的矛盾。“万里”与“一杯”,数字上的强烈对照,强调淡薄的杯酒实不足以消除浓重的乡愁。这乡愁非比一般,无奈欲归无计。负有保卫国家重任的边防将士,没有完成任务,怎能回去?忧国情怀,爱国思想,又岂是杯酒可以消释的?最后,一句赶一句,形成感情的高峰。“羌管悠悠霜满地”,睡时闻见若此,于是只有“人不寐”了。这里词人借重两首人所共知的唐诗,更加丰富和浓烈地宣泄乡愁:一首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这里只消七个字,“望乡”和“思故乡”的感情就跃然于纸上了。在词篇结尾,点出望乡、思乡的人,乃是将军与征夫,他们不是对立的,他们都因久戍而白了头,任重而流了泪。“将军白发征夫泪”,四个名词组成七字互文,凝练沉重,慷慨生哀!表现了北宋名臣和部下兵将博大悲深的爱国情绪和壮阔胸怀。

范公以一首小词反映了典型的历史阶段,展现了独特的沉郁悲凉的风格,标志着宋词发展的全新开端。他真不愧为与国家同忧乐、与士兵同甘苦的真正诗人。然而,据魏泰《东轩笔录》,欧阳修曾嘲笑这首词是“穷塞主”之词,认为如此岂能克敌制胜。并且在他送王素守平凉时,也写了一首《渔家傲》,满纸祝辞壮语,表示“真元帅”当如此。殊不知范公的“塞下词”写不出唐代“出塞诗”那样的气象,乃是时代与现实所决定的。欧阳修之所以讥讽范词,原因在于他没有把词和诗摆在同等地位,还不习惯用词表现重大政治主题;加上他又没有带兵戍边的生活基础,因此一时未能体会范公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