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雕栏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了:了结。

②故国:指南唐。回首:回顾,回忆。

③雕栏玉砌:雕花的栏干、玉石的台阶。泛指南唐的精美宫殿。李煜《浪淘沙》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玉楼瑶殿”同此。

④朱颜:即红颜,盛年的容颜。这里暗指失国之变。

⑤问君:作者自问。君,作者自称。几多:多少。

这是李煜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末世国君的哀愁。据王铚的《默记》和《乐府纪闻》所载,这首词和他的惨遭杀害不是没有关系的。

开头如俞平伯先生所云,“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连两个诘问,问得惊心动魄。宇宙无非有两种形态:永恒与无常。宋代苏轼在看到无常的同时,还看到永恒,由此悟出人生有变和不变的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但是李煜面对被囚的现实,他的生命中的自由与欢乐,人生的目的与人的存在价值全被夺去,他只见“无常”,不见“永恒”。当将来未卜、眼前难堪之际,他悲呼道:这漫长的黑夜与白天,这可厌的春花与秋月,何时是个了结啊!而在他脑际萦回不已的往事,回首徒添恨,“往事只堪哀”(《浪淘沙》),因此他接着悲叹道:为什么偏有那么多折磨人的往事啊!李煜搔首呼天,恨极怨极。两个诘问,为晚唐五代词中绝笔。下面两句是以实际作答,补充前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承接前句“春花”;“月明”承接前句“秋月”。“又”字透露囚禁生活的难耐;降宋“又”经一年,承接前句“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承接“往事知多少”。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后来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似学此种。惟有作者经历过大灾难,锻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怀疑自然规律,写出具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之概。

下阕则用了曲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与“改”两个动词,沉稳地、恰当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境况。“只是”一词传出词人的无穷憾恨。这里的“朱颜”暗指“江山”,“朱颜改”暗指江山易色。“改”字点出全词的题旨,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明说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都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这一股劲儿向东、向江南流去的春水,恰似绵绵不断的去国之思;这滚滚无边、滔滔不尽的江水,象征日夜呜咽的失国之悲。水的汹涌满溢,无情地把含恨的弱者淹没覆亡,空留亡国之恨。固然,将愁比水,并非自李煜始。白居易有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唐峡》)刘禹锡有句:“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后来模仿李煜词句的更多。寇准诗“愁情不断如春水”(《江南春》),秦观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都很精妙,但是气象、格调都比不上他这两句。王国维曾说:“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他并非想抬高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而是赞叹一位凭着真切之感、肺腑之痛、真挚之情写了这样一首内容上超出个人痛苦、艺术上达到诗的胜境的作者。王国维更把这首词的末二句当做后主词的代表来评价。这是因为它们突出了后主词感情真挚、语言自然的特点;表达了弱者、文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牵动了同类读者的相似感情,因而丰富了词的表现力量,发挥了词的抒情作用,有助于确立词与诗相抗衡的地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