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他的双眼深邃地看着前方,额上的皱纹沟壑纵横,嘴唇轻启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2005年9月25日,天津市第三人民医院门前人头攒动,这一天是白方礼出殡的日子,闻讯赶来的上万名天津市民聚集在此,他们来送白方礼走完最后一程。

一大早,天津公交集团公司的司机李师父就开着他那辆5路公交车来到了河北区抗震里白方礼的家。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公交公司的另外几名同事。为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天津公交集团公司调度了8路车队和5路车队的5辆公交车,用于装载送别白方礼老人的市民。司乘人员在车上悬挂起白大爷的遗像,还装点了鲜花。很多老司机说:“以前我们的车经过东站,总能看到白大爷在车站忙碌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意,带着所有被白大爷感动的人,去送白大爷最后一程。”

白方礼老人辞世时,天津公交集团公司布置灵车,送老人最后一程。(李锦河 摄影)

白方礼老人的灵堂鲜花围绕。(李锦河 摄影)

生前,白方礼几乎没坐过一次公交车,风风雨雨中,他永远都骑着他那辆三轮车。老人也在感慨着时代的变化,他从旧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拉车到蹬车的改变,目睹了公交车和出租车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驶向繁荣街头的变迁。交通的发达,老人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公交车和出租车面前,他的那辆三轮车已然成了落后的交通工具了。也许,他为三轮车生意日益难做而彷徨过,但他心里一定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是一个无私的老人,他是一个甘于奉献的老人,不管这个时代如何演变,只要看到市民的生活变好了,脸上绽放的笑意增多了,他也就舒心了!

上午9时,公交车载着众人抵达第三人民医院,衣着整齐的工作人员抬着老人的灵柩穿过由人群让开的小路,将老人的灵柩送上殡葬车。由于汽车载客量有限,很多市民挤不上车,他们就跟在灵车后面奔跑。贾吉英、李守民、陈兆祥三位出租汽车司机当天停业一天,他们开着出租车免费接载送别老人的市民。

白方礼的儿子白国富手扶灵柩从医院走出,跟随其后的白方礼家人手捧遗像,互相搀扶着走上等候的5路公交汽车,送行的人们也按顺序登上汽车。灵车缓缓地从天津市第三人民医院出发,驶往天津市第一殡仪馆。

行车路线是这样安排的:从第三医院出发后,沿着金纬路、华龙道,上中环线,驶向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外的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众多市民,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路。白方礼的遗体被抬出时,拥挤的人群几乎失控,不少市民拥向灵车,有些人不得不跑到房顶上,爬到大树上、汽车上去看老人最后一眼。一些市民在灵车前放声痛哭。

因为人太多,灵车用了近半个小时才缓缓离去……

一位住在第三医院附近的居民说,他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一个普通百姓的出殡聚集了这么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与老人素昧平生。人们或打出“洒泪别白爷爷,您一路走好”“白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等条幅,或捧着老人的遗像表达心中的崇敬。

万人送行,这是何等壮观的隆重葬礼啊!没有谁组织,也没有谁召唤,他们都是自发而来的,有的甚至从市郊的塘沽专门坐车赶来送别白方礼老人。

灵车所经过的那些大街小巷,都是白方礼老人所熟悉的,每一条马路上都滴洒过老人的汗水。而这一次,白方礼老人再也不会流汗了,微风拂过,每条马路上的绿化树都在轻舞婆娑,它们用另一种方式向白方礼老人致意。

上午10时,追思会在第一殡仪馆最大的告别厅仙苑厅准时开始。

仙苑厅大门上方拉了一道横幅:“沉痛悼念白方礼先生”。两侧的挽联是:“古有武训乞讨办学万世流芳,今有白方礼蹬车助教千载名扬”。遗像上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天津日报社的记者们为白方礼亲拟的——

胸中支教一片心照日月

轮下助学千程路耀春秋

字字含情,高度概括了白方礼老人精彩的人生!这饱含热泪的字斟句酌,浸润着无数人感动和感恩的心意!

时年六十多岁的天津市民曹嘉禾老人十分敬重白方礼老人,他平时收集了刊有白方礼事迹的报道百余篇,得知白方礼老人去世后,他连夜将报纸剪报制作成长卷。在送别白方礼老人的当天,耀华中学的学生托举着长达13米的剪报长卷,现场举办了一个小型事迹展,让前来送别白方礼老人的市民观看。回顾着老人支教路上的栉风沐雨,观展的人群泪雨纷纷。

“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去骑三轮车支教,我还会给娃儿们去挣钱。”这是白方礼老人的临终遗言。这样的遗言平淡似水,甚至有些唯心。但我们要注意到,白方礼老人自身是一个文盲,他出生在旧社会,长期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沉浮,注定了不会有任何豪言壮语,对他来说,实打实地埋头做事,比任何煽情的话都好!

三轮车、收音机、黄莺,这三样是白方礼老人的遗物。三轮车伴着他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被他视为朝夕不离的老伙计。收音机是他捡来的,疲累时他就把收音机打开,听几句京剧,听些津味相声。在旧社会,唱京剧的、说相声的集中在“三不管”一带,他们和白方礼一样,都属于人下人,属于三教九流的末流。新社会人人平等,白方礼听着京剧、相声和大鼓时,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心灵相通。不管能不能听懂戏文,知不知道大鼓的韵律,他都常常露出会心的一笑,浑身的疲乏也就全都消解了。黄莺是他生病期间一位友人送给他的。老人生前虽曾喂过一些流浪狗、流浪猫,可是并不收留它们,即使有这份闲情,可也没这份闲心啊。白方礼病重时,为了排解寂寞,他才同意接收了这个礼物。黄莺好像通人性,每当白方礼朝它张望时,它也睁着它那绿豆般的小眼睛朝白方礼打量着,不时鸣啭几声,算是跟白方礼打招呼。

除了这三样遗物之外,白方礼别的东西都不属于他自己,包括他原来穿的那些衣服,全是他捡回来的,他穿的两只袜子从来没有一色的,都是捡回来自个儿配对。儿女们早就习惯了他的节俭,他们尽管悄悄地给老人准备了不少新衣,但在他面前却从来不敢提起,因为一提起,就要受到老人“乱花钱”的批评,批评过后,还要他们把衣服代捐到敬老院。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不知多少次,儿女们早就吸取了教训。

天津歌舞剧院雕塑家刘鑫雕塑《支教模范白方礼》塑像,该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李锦河 摄影)

天津憩园白方礼塑像

白方礼老人病逝后,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全体员工饱含对老人的崇高敬意,自筹资金举办了追思会。追思会上,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来自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的老人张钟康跟随殡仪车来到殡仪馆祭奠白方礼,七十多岁的张钟康老人面向白方礼遗像行了三拜九叩大礼,表达了对白方礼的无限尊崇之情。

为了给老人一个安息的地方,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场所,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在征得白方礼老人子女的同意后,决定将老人的骨灰安葬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东侧毗邻天津烈士陵园的天津憩园,并建起白方礼“无私奉献纪念碑”,让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代传承,永励后人。

纪念碑高1.83米,宽2.2米,精选的太白青花岗岩作为主碑体,上面用金箔刻制了老人生平碑文和老人当年蹬三轮车擦汗的照片,并镶嵌了冻玉瓷字。据制作者、著名陶瓷工艺家于庆山先生介绍,用陶瓷制成字镶在墓碑上,以前还没有过这样的设计。于先生说:“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老人的人生态度,我能为这样一位老人做一点儿事,传承老人的精神,也是自己的一件幸事。”

纪念碑的两侧簇拥着松柏和鲜花,后面植有紫叶李,寓意着“桃李满天下”。其精美的设计和形象逼真的制作工艺可谓是墓碑制造史上的一个创新,而费用全部由天津市殡葬处,京津两地艺术家、雕刻家及有关企业承担。

与纪念碑相映衬的是一尊白方礼铜质胸像。这是由天津歌舞剧院著名雕塑家刘鑫义务制作的塑像。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刘鑫曾雕塑过大量的人物塑像,但白方礼的这尊塑像却是他最费精力和心血的。为了做好老人的雕塑,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创作攻坚阶段,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但感觉不到一丝疲累。给这位老人塑像,他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这也化作了他的精神动力。

当塑像完成制模,浇铸成青铜后,这一传神之作立即光华四射,白方礼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的双眼深邃地看着前方,额上的皱纹沟壑纵横,嘴唇轻启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青铜定格了白方礼的笑容。一个老人“风光”地画上了人生圆满的句号!

一个老人的逝去,竟然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有网友在网上这样缅怀:“老人以十几年如一日的行为诠释了‘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诠释了做高尚的人,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最平凡的人、最善良的心、最长久的关怀、最永久的感动……”

“白方礼老人没有离去,他用三轮车驮起了爱的丰碑,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是的,白方礼鲜活的生命化成了尘埃,但对他而言,这个人生的终点站又是一次爱心长征的起点,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个又一个“白方礼式”的人物挺身而出,支教的故事也永不谢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