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我们无力回天,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陈志华

陈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很是伤感。我似乎听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万般无奈和苦衷。但同时,他也坚定并且气宇轩昂地宣布了“我们”的决心!

我有幸在将要走出大学校门的最后一个学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跟着陈老师、楼老师和李老师参与了两个村落的研究工作。那时乡土组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和我的七个同学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工作也自然也很认真。在美国游荡了七年之后,我再次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当我再次走进那间门上贴着狰狞门神的小屋时,我被告知过两天要“上方岩……”。

去方岩前,陈志华老师讲,“方岩有一条街、一座庙和一个书院”。

这条“街”指的就是位于方岩山脚下的岩下老街。老街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颇具规模,到二十世纪中叶则是发展的巅峰时期。那时,街的两边排满了做香烛、食品、百货和旅店生意的店面。来来往往的香客把这条三里多长,宽度不过两三米的商业街挤得水泄不通。

这“庙”就是坐落在方岩山顶上的胡公庙,和胡公庙并肩而立的还有一个千年古刹广慈寺。胡公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官,姓胡名则,据说他和尽人皆知的包公还是“同事”。他去世以后,摇身一变成为一方神。纵然“胡公大帝”现在名声在外、一年四季香火鼎盛,但其实胡公庙原是广慈寺的一部分,所以这“庙”,更贴切地说应该是广慈寺。

拔地而起的方岩山

岩下老街

这“书院”说的是五峰书院,它位于方岩山北边不到一里处,美名曰“寿山坑”的一个小山坳里。老街上的人都会自豪地讲,“五峰书院是大文人朱熹和永康状元陈亮讲学的地方”。朱熹、陈亮讲学虽然不假,但是那时寿山坑里只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寺院,叫“寿山寺”,五峰书院则是创建于朱熹、陈亮过世几百年后的明朝。

追究这一条街、一座庙和一个书院形成和存在的最简单和最根本的原因,陈老师一言蔽之,“就是以方岩山为中心的这片丹岩丘陵!”

胡公祠

五峰书院

以方岩山为中心的丹岩丘陵

方岩境内有一片海拔多在三百多米以上的山丘,山体由土红色的砂砾岩组成,四壁峭立并且通常有水平方向的凹槽和洞穴,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借此引用郁达夫先生的妙笔来欣赏这片丹岩丘陵的壮美:

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绝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积周围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顶与峰脚,面积无大差异,形状或方或圆,绝似硕大的撑天圆柱。峰岩顶上,又都是平地,林木丛丛,蔟生如发。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间有瀑布奔流,奇树突现,自朝至暮,因日光风雨之移易,形状景象,也千变万化,捉摸不定。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吧?

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

每当朝阳升起的时候,方岩山朝东的这面,也是面向老街的这一侧,便会通体映衬在暖红色的阳光下,这使原本已经是红色的山体变得更加火红耀眼。粗糙的山体又会把漫反射过来的阳光铺洒在老街上,唤醒在这里世代居住和经商的程氏后人。寿山坑里四面都是这种赤红的砂砾岩,随着日出到日落、酷暑到寒冬,山体色彩不仅会有冷暖色调的不同,而且还会附上光影的变化,更显生动。

据说峨眉山金顶上,经常会有信佛的人,在看到“佛光”的那一刹那,纵身跳崖,投身佛祖的怀抱。不难猜测,一定也曾有许多出家人从老街上化缘经过,不知当他们看到这红彤彤的山体时作何感想。至少有一位僧人,他跑到寿山坑里,利用丹岩下的山洞支木为寺;几百年后又有一个僧人,他决定上方岩修庙!所以说,没有这片丹岩丘陵,就没有日后这一座庙和一个书院。

江浙地区,山清水秀,有庙、又有书院的地方举不胜举,但是能形成像岩下老街这种规模的商业街就寥寥无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陈亮讲学及五峰书院的存在给岩下老街的发展奠定了文化的基础,而广慈寺和胡公庙旺盛的香火则是岩下老街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虽然这并没有错,但却忽视了一个奥妙所在,“庙”和“书院”的建筑,及它们每年举行的仪式性活动,都是在当地望族历代子孙的鼎立扶植之下,才能历经百年不衰。换句话说,即使朱熹、陈亮名气再大,如果没有日后应、程、卢三姓出资,寿山坑也会随着朱熹的离去和陈亮的去世而就此沉默下去;即使胡则做了一辈子清官,被无数百姓爱戴,如果没有胡则后人以及广慈寺日后对他的大力推捧,他也不可能在历经几朝几代之后仍旧享受人间香火。更重要的还是在这近千年间,“庙”和“书院”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个时代的学者们在讲学的同时,都愿意顺便云游附近的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兴致大发,于是咏诗两首,日后朋友间相互传抄。由此一来,到五峰书院研习的各地文人和士绅,也会不经意地加入虔诚香客们的队伍中来,把广慈寺和胡公大帝的名声越传越远。更不用说,百姓们坚信之所以“胡公签”灵而又灵,准而又准,就是因为它的作者是那些在五峰书院研习的学者们。当前来广慈寺的香客越来越多,胡公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当崇拜者不仅只有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还有满身绫罗绸缎的文人士绅;当从原本简单的祭祀活动发展到一个长达数月,以祭祖、敬神、娱神和自娱自乐为目的的“香会”时候;这条以经营香烛、食品、百货和旅店生意的商业街便应运而生了。所以说,没有这片丹岩丘陵,就更没有岩下这条街。

这一条街、一座庙和一个书院在这近千年内相互依赖、促进并制约的发展过程,不仅是这期间众多大大小小历史事件直接或间接的映射,更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既包括全国性的改革运动,也包括一个书生的金榜题名;既有大宋皇帝的隆恩圣旨,也有田野农夫的夸夸其谈。这些不同的声音,糅合在一起,便谱写了这里独特的乡土文化和乡土韵味。而这里的建筑,毫无疑问,既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它的载体和舞台。

  1.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诸葛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
  2. 岩下老街原本只是一条位于方岩山下的小路,沿路有橙麓和岩下两个自然村落。因特殊原因,岩下村在1961年被分成岩上大队和岩下大队,后改为岩上村和岩下村两个行政村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书沿袭传统,把岩下村和岩上村统称为岩下村。
  3. http://www.eywedu.com/yudafu/yj04.htm。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