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康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环境

永康,蕞尔邑也,地无城堞,田不常稔,户鲜宿粮,市缺百货,民生其间,盖亦难矣。然自宋元以来,人豪人师,高名显爵,与夫笃行修之士,里苞巷茁,接踵而起,岂非山水之灵所蓄欤!

这段话,作为清康熙《永康县志》序言的开篇,简洁地勾勒出了永康的特点:地小,贫穷,人民生计困难,但是它的山水之灵却造就了宋元以来的许多名人雅士。

一、地理位置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原属婺州,即金华府。永康最早以地名出现是在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当时划出乌伤县上浦乡以置永康县。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永康及整个江浙地区属越国。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并于次年在原越国地置会稽郡。 会稽郡原辖15个县,永康地区属乌伤县。

清康熙《永康县志》里有一段对当地环境及其影响的十分生动的描写:

县地多山少水。故其民多重质而少权,好刚果而乏深沉。僻在东南,滩涩岭阻。非舟车之所辏,商贾之所聚。故民安土而不轻转徙,敦本而罕事事懋迁。壤瘠而狭,生理艰难。故其民俭啬而不竞繁华,勤苦而不甘游惰。……安居相聚,无主客之分。故耻于屈伏,激而喜争。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

浙江旧时分为婺、衢、严、台、温、处、甬、绍上八府和杭、嘉、湖下三府。永康所属金华府,位于浙江中部,是各府之间联系的必经之地。永康地形属浙中丘陵盆地区,其境内山体多为仙霞岭的余脉。仙霞岭位于浙江西南部的浙闽赣交界处,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浙江境内的大盘山、天台山、会稽山等都是它的延伸,所以它又有“浙东诸山祖”的尊称。仙霞岭又是浙江两大水系,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岭。其中钱塘江水系主要位于下三府境内,也包括婺州、衢州和严州的部分地区;瓯江水系则主要位于台州、温州和处州境内。永康位于这个分水岭的西侧,和瓯江水系没有任何联系,和钱塘江水系的联系也十分脆弱。

永康中部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永康盆地,其中华溪自东北向西南贯穿盆地。华溪在永康旧城东北角外先后有从北面南下的酥溪、桃溪(又名北溪)并入,随后在城南与从缙云发源的南溪汇合,自此“水始胜舟”。华溪继续向西,经武义到达金华境内,最终与钱塘江水系衔接。虽然华溪在流出永康境内之前的一小段可以通舟楫,但是它是“一衣带水耳。天久不雨,则石棱锋出胶浅,且不胜一筏。是以外乡珍异之物亦罕得至者”。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永康盆地与处于江浙地区经济中心位置的杭嘉湖平原没能建立起便利的水路往来;与经济发达的宁绍平原、港口城市温州更因为缺少水路联系而没能形成贸易往来。在铁路出现以前,货物的长距离运输主要依靠舟楫。再加上浙中丘陵众多,走陆路会有群山阻隔。所以永康是“非舟车之所辏,商贾之所聚”的地方。因此,这里没能像浙江的大部分村庄一样,自南宋起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如棉花、桑麻、茶叶等经济作物,或是发展丝织、制陶、造纸等手工业,也没能形成依附于此的运输业和商业。

浙江水系图,永康位于仙霞岭余脉的西侧

直到清末民初年间,永康才成为位于仙霞岭两侧城镇之间的货物转运地。那时永康有3家过塘行,分别是位于河头的“吕中和行”,章店的“协和行”,以及芝英的“广裕行”。他们将来自于钱塘江水系的草籽、茶油、豆饼、猪鬃、煤油、绸缎等货物运到永康,再用肩挑、骡马运输、车推的方式运到台、处、温州等地。同时来自于台、处、温州的木材、桐油、茶叶、棉花、草席等山货以同样的方式被运到永康,再由过塘行运到浙江其他地方。这种水路陆路混行的方式,在抗日战争初期,为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迁驻方岩,转运物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瞬时间,永康境内的转运行,也由开始的3家一下发展到30多家。

永康山水图((清)李汝为:《永康县志》,光绪十七年(1891年),卷首,图说)

二、历史变迁

浙江地区是越文化的发源地,也曾经是亚洲东南部“百越”文化的中心。由于交通和环境的原因,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饮食、服饰、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公元前223年,秦王灭楚之后,在原越国属地置会稽郡,开始推行汉、越两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但是由于秦朝采取的手段强硬,再加上受长年战争的影响,会稽郡是当时全国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地区。

西汉时期,持续的人口增长是浙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例如,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一次全国大规模移民过程中,据清代学者王鸣盛的估计,有十四万五千贫民迁入会稽。再加上西汉末年,又有大批北方士人、农民和手工业者逃到江南避乱。这些移民不但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还有北方地区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更多的北方人为避战乱而移民江南地区,从而使江浙地区的人口又有大幅度的增长。接下来的隋唐盛世和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浙江地区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再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作为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天台宗于公元六世纪始创于浙江天台山。到唐朝末年,“大悲寺”在永康境内的方岩山上落成,并逐渐发展成一座天台宗名刹。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长年征战的结束,以及中原和江南地区文化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北宋时期,浙江已经成为北宋王朝的经济中心,以及新儒学运动的萌芽地和重要传播地。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随着大批文人墨客、士官大夫的涌入,浙江又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浙江境内踊跃出的各类人才均居全国之首,其中包括宋史列传人物136人、宰相22人、词人138人、画家69人和儒者421人。难怪朱熹曾经感慨地说:“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两种以反对传统经学和理学的革新思潮——事功学和心学在浙江应运而生。事功学三派均起源于浙东,分别是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而永康学派主要的讲学地点就在方岩山北边的寿山坑内。

明清两代,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浙江部分田地转而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部分劳动力也从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货币税制取代了徭役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雇用人员的自由人身份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认和保障。这两项变革,进一步促进了民间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末清初以后,方岩山上和山下老街两侧就逐渐形成了依附于广慈寺宗教活动的,制作和销售香烛供品、食品及杂货的手工业和商业;后来又发展了颇具规模的,依托于朝山进香香客的旅店业。

三、文化特点

回顾浙江的历史可以看到,由于受越文化的影响,浙江地区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信鬼敬神和重利事功的特点。越人信仰的“鬼神”多为福祥之神,其中又以水神最为重要。对水神的祭祀不仅包括“春祭三江,秋祭五湖”,还以龙舟和龙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并且可以招云降雨。再加上春分到秋分之间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生产,特别是江浙地区水稻的种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鬼神的崇拜,经过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便逐渐转化为对佛教、道教的泛神信仰和各种民间神的普遍存在。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编写的《永康县志》风俗篇里,当地风俗特点第二条写的就是“信鬼神,重淫祀”,在下面还注着“出汉志”三个字。而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编写的《永康县志》中,依然记载着在民间葬礼上不用僧道而用巫师的“陋俗”。

重利事功观念的形成,究其本源是因为江浙地区生活环境曾经十分恶劣,土地分散窄小且不利耕种,这便促使了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用“计然之策”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计然,又作计倪,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一位谋士。他的良策既包括一些从经验和现状出发,居安思危的思想,又包括一些商品经济的理论。到了南宋,即浙江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强调“各务其实”的陈亮创立的永康学派,提出了“义利双行”的观点,毅然站在了中国传统儒学和经学的对立面上。他的思想,以及同属事功学派的金华学派和永嘉学派,却都在江浙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传播。思想上的解放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在浙江诸葛村的宗谱里,还记载有鼓励子孙从商的族训。商人的增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重利事功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同样在明正德《永康县志》里,保留了自宋志中就有提及的“急于进取,善于图利”的当地民风。岩下老街一边是香火旺盛、佛道合一的方岩山,一边是家家户户做生意的程氏后人。信鬼敬神和重利事功的思想,不仅是老街文化形成的原因,并且渗透在当地文化的点滴之中。

  1. (清)沈藻.永康县志·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蕞:小的;稔:庄稼成熟;笃行:行为淳厚、踏实;修:品德高尚美好。
  2. 越国原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公元前494年,向北面的吴国臣服。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将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3. 乌伤属越语地名,是越文化的标志。
  4. (清)沈藻.永康县志·卷六·风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5. (清)沈藻.永康县志·卷二·山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6. 近代,华溪自此改名为永康江。
  7. (清)李汝为.永康县志·卷三·田赋志.光绪十七年(1891年).
  8. (清)沈藻.永康县志·卷六·风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9. (清)王鸣盛.汉书·武帝纪.十七史商榷.
  10. 腾复.浙江文化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89.
  11. (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卷十八.
  1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