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润迅经历 受益终身

第二章 润迅经历 受益终身

初出茅庐,炒股市场大获利

后来的马化腾之所以能走上创业的道路,一方面是潮汕人特有的经商天赋使然,另一方面是受深圳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马化腾在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而且在编写软件方面,他也渐渐找到了兴趣。

平时的马化腾不善言语,可是,在计算机方面,他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据说,在大学的时候,马化腾经常做一些恶作剧,将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电脑硬盘给锁住,然后,机房的管理人员常常让他去解锁,因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于是马化腾就借着解锁的机会跟管理员做“生意”,换取在机房多玩一会儿的时间。开始的时候,机房管理人员并不知道是他干的,时间长了,管理员才发现一切原来都是马化腾干的。

1993年,22岁的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毕业前夕,他的作品“股票分析系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个时候,全民都开始炒股,股市异常疯狂。马化腾从中看到了门道,于是,开始构想自己的毕业作品,最后,他设计出了一套方便股民使用的“股票分析系统”。

股票分析系统做出来之后,马化腾把这个软件推销给了几家公司。不久,其中一家公司对这个软件产生了兴趣,并咨询马化腾这个软件多少钱能卖。那时的马化腾还是个学生,也没做过生意,不知道这套系统到底值多少钱,于是半做人情地让对方看着给,给多少都行。

最后,这家公司给了马化腾5万块钱。当时,马化腾和他的家人都惊呆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软件能值这么多钱!

马化腾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了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他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是难以言说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再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能收获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好的激励。这件事之后,马化腾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浑身充满了创作的动力。

尝到了创作甜头的马化腾,研创欲望从此一发不可收。紧接着,他与朋友合作开发了“股票接收系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风靡一时的股霸卡,朋友负责设计硬件,他负责设计软件。“股票接收系统”可以使用户一边看电视一边实时查看股票行情,既方便又实用。

“股票接收系统”一经推出,市场销路一线飘红,最高点时,一台机器可以卖到2000多元。这次马化腾又从中赚了几万元,这种用自己的技术劳动换来金钱和价值的经历让马化腾感到十分开心,他甚至想,如果能一直这样做下去也挺不错的。后来,那位与马化腾合作的朋友出国了,马化腾才不得不停止制售“股票接收系统”。

不过,这两段小小的经历确实让马化腾收获良多,也让他的父母感到十分自豪。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说:“他们家现在都还保留着一手提袋的配件,这些配件都是马化腾搞股票机的时候剩下的。”

在腾讯成功之后,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曾经对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做了总结,他说,现在AI(人工智能)很火,其实早在1993年毕业的时候自己就经历过一波人工智能热,当时,他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与股票分析软件相关的内容,并用神经算法人工智能预测股票的走势。现在想想当时的做法还是有点可笑的,但当时是觉得蛮有道理的。那时年轻,对新兴的事物有一股疯狂追逐的劲头。

在当时的深圳,一部分人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做生意发家致富,还有一部分人利用拆迁获得的钱炒股,并从中获利。1994年,马化腾把开发软件赚到的10万元投入了股市中,那个时候,炒股的人大部分都能挣到钱,只是多少的问题。马化腾以每股六块多的价格,将10万元全部购买了深发展股,没过几天,股票价格大涨,马化腾的10万元很快变成70万元,在当时的环境下,那简直就是一笔巨款啊。

在股市获得的“巨款”,马化腾一直没有动用,存在了父母那里。因为那时他刚刚进入润迅,他觉得那里才是一片适合他的天地。那时的马化腾年轻且踌躇满志,他想在网络通信行业里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至于股市上的获利,他只觉得那是一次刺激的冲浪,并不是自己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换作别人,在股市中获利丰厚的情势下,肯定会再接再厉,继续炒股,但是马化腾却停止继续购买股票,毅然决然地将那些资金封存。那时,谁也不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直到他准备创立腾讯,一切才有了答案。

专业奠基,发挥专长铸伟业

创业最好是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行业的选择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其实,行业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创业时,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因为当我们面对陌生行业的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它、熟悉它、深入地研究它;而当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行业的时候,我们就会花较少的时间去研究它,同时,我们还能比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马化腾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会操作计算机,这只能说明是会使用一些现成的软件,不代表就掌握了计算机的精髓,毕竟计算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使用计算机,还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基本算法等。

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数字分析、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型计算机技术、高级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责任要高于一般的使用者,因为他们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制造计算机,如何更好地开发计算机的新软件、新功能、新系统等。

而抄代码是学计算机的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人天生就喜爱反复去做一件事情,除非是非常喜欢,可以说,很多人的兴趣和爱好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的。马化腾说过,其实他对天文学的兴趣多于电脑,但是因为选择了计算机作为学习的方向,他只能靠抄代码来培养感觉和兴趣。

马化腾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知道天文学于他而言已经成为业余爱好,既然选择了计算机,那么以后的人生路就必然要顺着这个方向去走。生活也好,事业也罢,计算机才是最能体现他个人价值的东西。

其实,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科技创新企业中,有几位“大佬”都是程序员出身的:

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为了去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留学,他经常一边学英语一边编写程序。

周鸿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据说刚进方正不久,他用了二十天时间,写出了2万行代码,开发出了一个新工具。

求伯君,有着“中国第一程序员”之称,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他曾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成功开发出WPS1.0,填补了我国中文处理软件的空白。

雷军,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高才生,在大学里就开办了公司,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都是出自雷军之手。

丁磊,网易创业的50万元资金,其中一部分是丁磊几年来一行一行写程序积攒下来的。

上述这些人都是网络界响当当的大人物。如今,他们在各自熟悉的行业里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成就。所以说,马化腾以他的专业起家,也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至少他懂代码,他知道人们在科技时代需要什么。这或许也是他能够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化腾毕业的时候,正是深圳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时候,他的好多师兄都开始创业了。那时的马化腾心里也是痒痒的,他看到有师兄在帮人写软件,就跑过去问师兄这个项目怎么样,有哪些需求之类的事情。尽管马化腾对创业也有一些想法,但那时候的他还没有一点创业的基础,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于未来,他更多的是一片茫然。

幸运的是,不久后,马化腾在书店碰到了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正好在当时深圳最大的民营企业做寻呼台的工作。这位同学跟马化腾说他们公司正好需要一个很熟练C语言的人。听到这话,马化腾感觉机会来了,于是,他高兴地将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向同学展示了一遍,同学看完之后,觉得马化腾做的研究很不错,于是,就把马化腾带到润迅做实习生。

有了同学的引荐,马化腾顺利进入了润迅。进入润迅后,马化腾一边干着他的程序工程师的工作,一边开始了解通信行业。他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很早就开始做计算机和通信了,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所以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创业就有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

马化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事业,这应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化腾是一个有想法、有规划、眼光长远的人,那时,他的身上就已经具有了企业家的精神和品质,只是那时的他还处在“有才而不自知”的状态中。

在腾讯创办成功后,马化腾说,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开公司,会成为一名领导者,他觉得自己只是个技术男,发自本心地只想做出产品给大家用,就是这么简单而已。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初心”,帮助他在未来的商路上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成了互联网领域的精英人物。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在马化腾的身上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站长起步,深圳“马站”人气高

当马化腾在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之后,他的兴趣爱好就慢慢朝着计算机网络这块发展了。特别是在接触慧多网之后,他的那种热情,甚至变成了痴迷。此时的马化腾对网络计算机的喜爱一发不可收。

慧多网,是一种BBS(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网络,通过电话线路来做联结,两个网络之间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来转送信件。1984年,慧多网诞生在美国,1991年,北京有个叫ROY的网友架设了国内的第一个慧多网长城站,一个MODEN(调制解调器)、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构成了一个站。

用户之间的联系就是靠拨电话接通服务器,服务器其实也是很简陋的电脑,接着下载BBS里最新的帖子,离线后看信和回信。回信通过打包的形式后,再拨号回馈上传到服务器。当时的条件和设备都十分简陋,所以慧多网算是早期互联网网站的雏形。

马化腾是中国较早接触慧多网的一批人之一。1993年至1998年,慧多网盛行于中国。当时,中国还没有将真正的互联网意识普及开来,马化腾却因一些便利条件早已迷上了网络,慧多网也让他体验到了上网的乐趣。

马化腾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但是,在网络里,他总是表现得异常兴奋,并能找到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说,刚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马化腾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已经“沉溺”于其中,这或许也正是他后来能够成为互联网界精英人物的重要原因。

那时,马化腾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网龄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这不但得益于环境,还得益于马化腾父母对儿子的支持,更得益于当时在深圳电话公司工作的马化腾的姐姐以及其他亲戚的帮助。

在当时,装一部电话就要4000多元的初装费,而内部员工如果要装电话可以有半价的优惠。马化腾当时正好需要装四部电话,在通信公司工作的姐姐就用公司的优惠政策帮助马化腾装了四部电话,可以说,在电话公司工作的姐姐和亲戚对马化腾最初的创业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后来,马化腾又安装了八台电脑,于是,四部电话和八台电脑支撑起了马化腾的第一份事业,马化腾也因此成为慧多网深圳站的站长。成为站长后,马化腾每天下班回到家就扑到电脑前,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深圳“马站”的名声就在网上流传起来,但很少有人知道马站长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马化腾的父母说,他们夫妇都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是对于儿子的兴趣爱好他们没有去干涉,因为对于他们来讲,儿女的发展才是他们的希望。

对于马化腾的父母来说,哪怕自己少吃点,少喝点,也会尽量满足儿子的愿望。在马化腾担任慧多网深圳站站长时,很多时候都是他的母亲在帮他。比如,出差的时候,他会写一张字条交给母亲,告诉她如果有网友打电话来说网络不通畅,就让母亲按着他字条上写的步骤排除故障,确保网络通畅。在马化腾的努力以及家人的帮助下,“马站”的成绩越来越突出,不仅获得网友的高度评价,还出席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BBS站长大会。

慧多网不仅让马化腾看到了网络的便利,也让他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还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马化腾众多的朋友中,网易的丁磊是他的老友之一。当时,两个人都还是打工者,但因为爱好相同,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渐渐地成了好朋友。后来,丁磊创业成功也给马化腾带来了很多启发,其中最大的启发就是:只要去做,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成的。

慧多网的成功,让马化腾的心里埋下了创业的种子。但当时,马化腾还在润迅工作,对于润迅给予的空间和机会,他也是相当珍惜的。在润迅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

马化腾说:“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这种实用软件的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对软件市场敏锐的触觉,也让他从中盈利不菲。他也因此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润迅历练,五年打工受益长

润迅成立于1992年,主营业务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集成、电话商务、无线网络工程、人才服务、集群通信、多方通信、数据通信业务及多种电信增值业务。

前面提到,马化腾在1993年经同学引荐进入润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润迅也属于初创公司,马化腾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润迅,也算是一个“初生牛犊”。

对于马化腾来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润迅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是润迅的主营业务比较接近自己所学的专业;第二,是润迅的总部在深圳,马化腾看重了深圳的发展势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深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第三,是自己在润迅上班,离父母比较近,方便孝顺父母。

基于这些原因,马化腾来到了润迅,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其实,在进入润迅之前,马化腾也曾想过在路边摆摊为人组装电脑,但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后,他发现,路边摊的竞争很激烈,于是他才老老实实地去找工作。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马化腾其实还是有点创业意识的。

马化腾进入润迅工作后,他的三位同学张志东、陈一丹和许晨晔却选择了继续读研。可以说,腾讯的几位创始人几乎都是高学历的人,这也应该算是腾讯的一大优势了。

马化腾在润迅一干就是好几年,而其他三位同学也在毕业后分别进入了大公司,并在那里一做也是多年。腾讯创办成功之后,四位创始人都一致认为,他们在大公司的积累和锻炼是腾讯成功创立的关键。

马化腾最初在润迅的工作是使用C语言做网络寻呼,当时每月工资是1100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样的工资算是适中的了,但马化腾曾说:“我当时是不看工资多少的,只要喜欢、学有所用就很高兴了。”

从1993年进入润迅,到1998年离开润迅自己创业,马化腾在润迅一共待了五年。五年对于马化腾来说,是他这辈子最长的打工生涯。在润迅的五年,马化腾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当时,润迅的同事肯定也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年轻的“小马”会在未来的商业网络帝国中大展宏图,做出如此惊人的创举。

当年润迅的同事对于马化腾的印象大多是“当年不起眼”“没想到他会有今天的成就”这样的感慨。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一般只对有成绩的人注目,对于同样还在打工的人是不会多加注意的。只有等到这个同样平常的人有了成就,才会后悔当初没有“慧眼识英雄”。

我们再来看一下润迅当时的情况:1992年,润迅成立的时候,老总杨军才29岁,处于人生转折期。杨军曾在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任职,后来成为中国非邮电系统之外的第一大寻呼台——龙飞的负责人。

在当时,想要进入寻呼业需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中继线,二是频段。邮电部管的是中继线,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管的是频段。杨军曾经在深圳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工作过,有这方面的丰富资源。正是这个机会,杨军和另一位曾在邮电系统工作过的侯东迎联手创办了润迅。

侯东迎,曾是深圳大学电话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同时还兼职香港通信业联合会互联网服务及网上内容供应商部部长、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及资讯工程系咨询委员会委员,在香港有着丰富的资源。

可以说,润迅是一个强强联手的组合。因此,润迅从创业开始就呈现出比别的公司更蓬勃的势头。马化腾进入润迅之后,开始在这股创业的浪潮中“翻滚”。虽然他只是一名工程师,但在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他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能带给员工更多精神上的激励。从马化腾进入润迅到他离开的这段时间,是润迅最辉煌的时段。在润迅的那些日子,马化腾的眼界得到了开阔,企业管理的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启迪。比如,一家规模超过十亿的公司,怎样构建和治理;在一个新兴的市场上,公司怎么样去获得自己的产业份额,如何与香港市场取得互动等,这些成为马化腾创建腾讯的宝贵经验。

提出建议,高层不解速离开

因为润迅是做综合通信服务的,所以它对于行业内信息的了解程度总是比别的行业更快、更早、更全面。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了从国外传进来的一款即时通信工具——ICQ。

ICQ是1996年由三个以色列人瓦迪、高德芬格和维斯格开发的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三人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

ICQ能够即时同你的朋友和同事在互联网上连接、交流,并且用户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ICQ主页,当你在线的时候,别人就可以访问你的主页,利用语音邮件、贺卡等ICQ插件发送语音邮件和贺卡,还可以利用ICQ Email发送、转寄和复制电子邮件等。

ICQ一经推出,随即风靡全球。在当时,世界各国还没有即时通信工具,因此这种前所未有的创意迅速在全世界拥有了大批的用户。在当时,即使是互联网不太发达的亚洲,市场用户量也迅速达到了70%,在中国更是占到了80%。这款软件,像火种一样点燃了马化腾的神经,他全身的血液瞬间沸腾起来。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夜空中的启明星,照亮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马化腾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他立即注册了一个ICQ号,想亲自体验一下这项新技术带来的速度与便利。然而,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马化腾发现了一个问题,ICQ是英文界面,所以中国人使用ICQ可能就比较不方便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用英文阅读沟通的人还是很少的,即使在今天,能用英文进行沟通交流的人也是有限的。

因此,如果想在中国推行英文版的ICQ,势必会很困难。于是马化腾想,能否做个中文版的ICQ工具呢?这个想法源于马化腾被润迅老板杨军指派对接美国ICQ技术的工程师之后。

马化腾非常看好这款即时通信软件。于是,他找到老板杨军,建议由润迅自己来开发一款类似的即时通信工具。杨军随即问了马化腾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需要多少钱?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如何赚钱?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化腾回答说需要100万元,但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化腾没有做出回答,因为当时他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如何赚钱。最终,杨军给了马化腾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60万元和100万元,差了将近一半的资金。从这件事情上,马化腾看到的不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老板对自己的不信任。也就是在这时,马化腾决定离开润迅。

据说当年,不只是杨军,润迅的高层对于马化腾所说的这个项目也不看好。有人说,如果搞这东西不赚钱又搞它做什么?没有人能看到这个项目的前景。这也难怪,对于未来,谁又能看得透?任何时候,企业家对于投资都是非常谨慎的。但也正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有许多偶然,但偶然中其实又包含了必然。如果说杨军同意马化腾去做中文版的ICQ,可能也就没有后来腾讯的问世了。高层的否定,让马化腾看到了自己在润迅的未来。虽然马化腾不善言论,但是他有着潮汕人特有的精明和执着。马化腾是一个有前瞻性的人,他觉得中国发展得这么快,能够方便快捷服务于人的东西是不可能不被人们接受的。抱着这个认知,马化腾迅速从润迅离开了。

离开润迅后,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创建了腾讯,随后,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读通信专业的曾李青也进入腾讯,之后许晨晔和陈一丹也加入了进来。虽然马化腾离开了润迅,但是回首在润迅打工的那五年,马化腾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恩,他曾说:“没有润迅,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马化腾。”

遇见丁磊,没有什么不可能

还在润迅打工的时候,马化腾就认识了丁磊。后来丁磊创办了网易,他比马化腾更早成名,一度成为马化腾的榜样。

现实生活中的马化腾不善于表达,但在网络上,他可是一位热情真诚、服务周到的“马站”。早在马化腾还是“马站”的时候,由于他对计算机非常精通,经常在网上给网友们解决难题,时间一久,网友们就成了“马迷”。

一次,一位浙江宁波的网友来到深圳,约马化腾出来见面。那时,马化腾挺忙的,但还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马化腾见的这个人,和他一样出生在1971年10月,和他一样爱好计算机,并且也是编程高手,这个人就是丁磊。丁磊,浙江宁波人,1989年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丁磊被分配回家乡宁波电信局,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也是一个“铁饭碗”。

在宁波电信局工作的两年,作为工程师的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一种操作系统)和电信业务。丁磊所在的单位有电脑,于是,每天晚上丁磊都要在公司待到十二点,为的就是能在单位上网。那时,他同马化腾一样,踌躇满志,一心想做一番事业。后来,丁磊成为慧多网宁波站的站长,并拥有自己的BBS站。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和马化腾在慧多网上认识,并很快成了好友。

接触过Internet(因特网)并深受其影响的丁磊向自己的总工建议在本局开展信息服务业务,但是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等来回复。无奈之下,丁磊决定辞职。丁磊放弃“铁饭碗”的决定让全家人都很不理解,一家人轮番上阵对其进行劝解,但都没起作用。当时的丁磊已经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

离开电信局后,丁磊南下广州,先后在两家公司任职,但都不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丁磊决定去深圳找马化腾。在深圳,马化腾请丁磊吃饭,饭桌上,两人一见如故。其实,在网上,两人已经聊了很多,但是见面让两人感觉更为亲近了。两个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说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个时候,两个年轻人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梦想,有着说不完的话,但同时,两人又有着无处排解的忧伤——壮志未酬。从这之后,丁磊时不时地就会去找马化腾喝酒聊天,慢慢地,丁磊将创业的想法告诉了马化腾。不久之后,丁磊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创办了网易。

1997年5月,丁磊创办网易,创办网易的注册资金是50万元,这50万元,一部分是丁磊向朋友借的,另一部分是丁磊几年来一行一行写程序积攒下来的。那年,丁磊只有26岁,年轻、有活力、敢想敢干,他大胆使用了163来注册一个域名,并一举成功。网易创办成功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的互联网,特别是163免费邮箱的推出,更是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

丁磊的成功,给了马化腾很大的启发。作为同龄人、作为同样有梦想的年轻人,马化腾从丁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丁磊创业的成功也是马化腾下决心自己创业的一个动力。

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很多时候,创业就是一个“穴”,是一个未知的空间。因为未知,所以大多数人是胆怯的、是恐惧的,只有小部分人有勇气去探索。但很多时候,往往也只有具有这样勇气的人才能把“虎子”擒回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马化腾说:“通过丁磊,他知道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丁磊能做的事,他马化腾也同样能做,他所差的,也就是那迈出来的勇气而已。因此,当润迅的高层否定了他引进ICQ的建议时,当他看到丁磊的成功时,他知道,自己是时候做出决定了。多年后,马化腾回首做出决定的时刻,依然感慨万千。他感谢丁磊,也感谢润迅,如果没有这两个契机,他也绝不可能做出创业的决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