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腾讯公司 初具雏形

第三章 腾讯公司 初具雏形

注重学习,汲取力量创立OICQ

创业的道路上,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化腾怀揣梦想踏上创业之路,却仍然无法明确前进的方向。当时的深圳是一个“沸腾”的城市,很多人都想去深圳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其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马化腾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的人,凡是能够让他有所收获的活动他都愿意去看,因为他希望能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汲取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并把它们当作自己创业路上的动力。

因此,创业之初的马化腾也像现在社会中的很多年轻创业者一样,喜欢听“前辈”们的演讲。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讲座是马化腾听过的演讲之一,对于听完这场演讲后的感想,马化腾本人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反倒是张朝阳曾在多个场合提起,“当初马化腾就是听了我的演讲后回去创建腾讯的”。

张朝阳,生于1964年,比马化腾大七岁,清华大学高才生,1986年清华大学毕业,同年又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获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后于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博士后。

张朝阳是较早接触互联网,并把互联网从美国带回中国的网络先驱者之一。很多人都称马云为“中国互联网教父”,但马云一直否认这个称呼,他认为这个称呼应该属于张朝阳,认为张朝阳才是中国互联网第一人。事实上,称张朝阳为“中国互联网教父”也是有据可依的,因为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也就是搜狐的前身——爱特信。

1994年,张朝阳在美国担任MIT(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5年年底,张朝阳回到中国担任美国IS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司驻中国的首席代表,这时的他已经有了创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公司的意识了。

1996年,张朝阳在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和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爱特信成为中国第一家用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1998年2月,爱特信首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把公司更名为搜狐。张朝阳一战成名,在当时的大街小巷,他的名字如今天的马云和马化腾一样响亮。所以1999年张朝阳去深圳做演讲的时候,马化腾挤进了满是听众的会场,就是想现场聆听张朝阳的演讲。

那时的张朝阳,年轻、张扬、富有激情,他的学历以及海外工作背景使得他被很多人追崇。此外,他时尚的装束、超前的思维、西化的气质,对那时的互联网人有着强烈的冲击。作为在互联网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成为包括马化腾在内的无数创业人的“偶像”。在那场演讲会上,马化腾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个性、充满斗志、出口成章,且言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业者的形象。

而对于马化腾来说,他缺少的就是张朝阳身上的那股冲劲和激情。在1998年离开润迅的时候,马化腾只是想把即时通信工具做出来,供人们使用,那时的他,还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但是,张朝阳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给了马化腾无限的动力。

台上的张朝阳是激情满满的,台下的马化腾也是斗志昂扬的。只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张朝阳是外放的,而马化腾是内敛的。马化腾深知自己的性格与张朝阳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汲取张朝阳的成功之道。据说,在听了张朝阳的演讲后,马化腾回到公司,经过几天几夜与几个合作伙伴的激烈讨论,最后才做出了OICQ(是一款基于Internet的免费网络寻呼软件,即QQ)。

同学协助,团队组合初建成

离开润迅之后,马化腾找到了自己的同学张志东,两人通过一番商讨决定把类似于ICQ的即时通信软件做出来。为什么马化腾会首先找到张志东?因为张志东和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读书时就是“死党”,且在计算机方面都比较有研究。在深圳大学时,张志东和马化腾在计算机领域的能力都属于拔尖的,但张志东的能力更强一些。

其实,张志东的长相很普通,椭圆形的脸,个子也不是很高,站在人群中也没有太高的辨识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让马化腾特别佩服。张志东性格随和,极易与人相处,这也是马化腾看重的一点;另外一点是,张志东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过硬,即使放在整个深圳的计算机圈子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像张志东这样的好手来。

在选择创业的合伙人方面,马化腾心里也很明白,他和张志东两个人都属于技术型的人才,把产品做出来是他们的强项,但如果要创建一个公司,只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加入才行。因此,当马化腾和张志东联手创办公司一个月以后,他们又迎来了曾李青的加入。曾李青的到来,让马化腾和张志东研发出来的东西有了更多面向市场的机会。

曾李青,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的专业是通信,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电信数据分局工作。曾李青是深圳互联网较早的推动者之一,也是深圳第一个宽带小区的推动者,他所主持的“宽带小区”项目,让很多人看到了他在计算机通信方面的才能。

“宽带小区”项目,主要是曾李青先购买设备,然后加价卖给地产商。在当时,地产商要的价格是120万元,而电信设备提供商提供的价格也是120万元,这就使得电信数据分局基本上就没有盈利的空间了。因此,“宽带小区”项目差点儿夭折。

后来,曾李青找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重新做出了更加详细的预算。结果,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各方面统筹得好,原来预算120万元的设备完全可以用80万元拿下。就这样,曾李青用他特有的“期货”的方式,做成了“宽带小区”的项目。

曾李青的到来,让马化腾的团队多了一个市场奇才。在拥有了技术人才的基础上,马化腾又有了扩展市场的人才,这对他的创业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且曾李青属于实干型人才,没有架子,在一次开会现场中,因为网络中断,会议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曾李青亲自钻到桌子底下解决了网络问题。

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三人就成立公司开了一次碰头会。会上,三人做了简单的分工:马化腾主要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曾李青负责市场。三人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有意思的一点是,马化腾虽然是腾讯的老板,却总被认为是曾李青的秘书。因为,曾李青不仅着装讲究,身材魁梧,还擅长沟通。每次两人一起出现的时候,曾李青总是出口不凡,马化腾则总是“沉默是金”。对于大家的说法,马化腾也从不辩解。

有了技术,有了市场,好像还不够。马化腾在润迅的日子里,也多少了解到了怎么样构建一个团队、知道一个团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后来,他又拉来了深圳大学的同学许晨晔和深圳中学的同学陈一丹。

许晨晔,深圳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深圳电信数据分局工作。许晨晔为人随和,专业知识深厚,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但只要每次发言,必切中要害。

陈一丹,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在深圳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化学,毕业后到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后考取南京大学经济专业硕士,拥有律师资格证。陈一丹做事严谨细致,充满激情,他既能带领团队又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是非常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最初,许晨晔和陈一丹是兼职,可即使兼职,也使马化腾的团队成了各有专长的创业组合,而这在当时的许多创业团队中是很少能看见的。

团队组建完毕,类似ICQ的即时通信工具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一个影响世人的新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破土而出。

父母协力,腾讯公司终定名

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组成创业团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司起名。谁都知道,一个好的名字对于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互联网公司,更需要一个简单易记、易于传播且具有丰富含义的好名字。好的公司名字能够迅速产生品牌效应,百度、当当网、阿里巴巴、搜狐等网络公司的名字,都是简洁易记的。

马云曾说:“因为当初自己想做一家有80年历史的,能够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因此想到了‘阿里巴巴’这个词。我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对这个名字不陌生,这个名字非常适合世界级互联网公司。”

在创业这件事上,马化腾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对于为公司起名字这件事,他更是期望父亲马陈术能够为他出谋划策。马陈术总归是“老江湖”,在深圳商界摸爬滚打多年,多少有一些人脉。所以,在马化腾创建公司这个事儿上,马陈术跑前跑后,不仅帮助马化腾注册公司,就连公司的名字,最后也是马陈术拍板定下来的。

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最初也设想了几个名字:飞讯、捷迅、腾讯、网讯等。“讯”是事先拟定的,代表着信息、通信的含义,同时也代表了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一时间向用户表明公司的性质。

马陈术特别中意“腾讯”这个名字,他觉得这个名字的含义非常好。一是寓意“万马奔腾的信息时代”;二是“腾”字除了上面的含义之外,还有儿子马化腾的名字在里面;三是“讯”代表了信息万变的时代,意思与公司的经营性质相近。

但据说,马化腾对于“腾讯”这个名字倒不是很赞同,这可能跟他的为人有关系。马化腾为人低调,不想用自己的名字来代表公司,无奈注册时其他三个名字都被别人注册过了,他最后只能接受“腾讯”这个名字。最终,“腾讯”被马陈术用50万元注册成功。

在设置“腾讯”英文名Tencent的时候,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是参考朗讯(Lucent)而起的,毕竟朗讯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公司。腾讯后来在香港上市的时候,香港人称Tencent为“十分钱”(ten cent),刚好那个时候腾讯是家SP(短信内容提供商)公司,腾讯收取用户所发的短信服务费是一毛钱一条,正好是“十分钱”。

作为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并不是它的第一任董事长,他的母亲黄惠卿才是。当时国家有规定,注册公司时必须要有退休证或待业证,而这两样马化腾都没有,而他的母亲刚好退休,于是,马陈术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用妻子黄惠卿和自己妹夫的名义注册。黄惠卿名义上拥有60%的股份,成了董事长。1999年风险投资进入时,黄惠卿才将股份完全转让给马化腾。

行文至此,我们不免会觉得马化腾太幸运了,因为他不仅有一个好父亲,还有一个好母亲。和一般创业的年轻人不同,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为他提供了太多的帮助。而对于“幸运”二字,马化腾也有过解释,他说:“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70%,但是2001年之后,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幸运的事,不幸的东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办法,后期要靠自己。”

好的起点很重要,但是,后续的努力和拼搏更不容忽视。父母的帮助只是一个起点,如何让腾讯成为一个能够立足于世,能够按照马化腾所设想的那样做出一款像ICQ一样的能给人提供方便的即时通信工具,或者说研发出更具实用性的产品来,则是一个未知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变数,父母再也帮不了他,一切的一切只能由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去承受、去面对。

对于腾讯的成功,马化腾不仅有很多的感恩之情,还有很多的感慨。对自己的创业经历马化腾也曾这样总结: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五人创业,困境更系一条心

1998年的那个冬天,五个年轻人因为梦想最终走在了一起,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创业之前,五个人其实都还拥有不错的工作,可以说,其他四个人,都是冲着马化腾而来的,这也证明了马化腾具有不错的人格魅力。

当一个人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支持的时候,其实他离成功已经很近了。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都是不认识的,因此,需要一个名字来代替。腾讯的五个创始人,在QQ(那时还叫OICQ)上用数字来做自己的代号:马化腾的代号是10001,张志东是10002,曾李青是10003,许晨晔是10004,陈一丹是10005。

合作创业最害怕的就是权力之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五个人约定:各管一摊,各展所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到最好。他们实施了这样的分工: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从这样的安排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马化腾在创业最初的安排中,已经显示出了他工程师的特质:理性、清晰、周密。

刚开始的时候,OICQ并不赚钱,并且还经历了几次“流产”。尽管这样,马化腾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看到了OICQ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纵使多次失败,他还是愿意投入热情,继续做下去。

在当时,和OICQ一起问世的即时通信工具有很多,但只有OICQ存活了下来,这主要得益于马化腾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了马化腾的带头,其他四个人也从不放弃,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们还是团结在一起,共渡难关。

第一次难关发生在2000年元旦前夜。那时,寻呼台上“千年虫”现世,而腾讯则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当天,马化腾有事离开公司,张志东和另一位同事值班,他们一直在公司守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出去吃饭。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那一夜的深圳大街,人头攒动,车辆川流不息。眼前的景象让张志东和同事顿时傻了眼,人流中,他们两个人几乎是寸步难行,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他们居然挤了两个多小时。

等他们回到公司的时候,“千年虫”已经“遍地开花”了。虽然马化腾正好在电脑前,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薄弱的。后来,张志东和同事回来后,赶紧加入“作战”,修复系统,解决问题,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可是,由于“千年虫”的危害非常大,很多用户都遭受到了损失,腾讯也因此受到了用户的质疑和声讨。

这个事件之后,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更加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他们更深刻地知道了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理工男的形象通常都是内向、羞涩、没有情趣、不解风情的。但是,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理工男的形象随之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创富高手、酷男,成了掌握高科技行为方式和拥有高智商的生活达人。他们解构谣言、更新应用、科普常识,提供理性、真实、秩序、逻辑,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美感。

很多互联网创业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是理科出身。可以说,理智的头脑是他们创业成功的关键。马化腾所招募的其他四位创业伙伴,也同样是理科出身,而出身工程师的马化腾是这种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者,他的人事安排在腾讯创办成功后也证明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马化腾的创业团队应该算得上创业者的“楷模”,因为创业十多年来,五个人的创始团队基本上还保持着不离不弃的合作阵形,其中四人还奋战在公司一线,这对于腾讯这个迅速壮大的企业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对于股份构成,马化腾是这样设置的:自己出资23.75万元,占股份的47.5%;张志东出10万元,占股份的20%;曾李青出6.25万元,占股份的12.5%;许晨晔和陈一丹各出5万元,各占股份的10%,总资产合起来正好50万元。

马化腾自愿把所占股份降到一半以下,主要是不想形成一种独裁、垄断的局面,但同时,他又一定要出主要资金、占大股,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有一个主心骨,不然股份平分,肯定就会出问题。

团队架构有了之后,接下来怎样推出产品也就成了首要的大事。马化腾最早借鉴ICQ设计的是即时通信工具OICQ,他创业的目标就是想将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推广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假装妹子,“陪聊”只为活市场

“腾讯”二字有腾飞之意,但在创办初期,腾讯和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发展极为艰难。马化腾做的是即时通信工具,那时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聊天工具,也正因如此,马化腾的老东家润迅才不敢对他提的建议拍板。但是,马化腾坚持认为这个项目可行。

对于技术上的问题,马化腾丝毫不担心,而对于用户和市场,他却无法把控。那时候,腾讯内部,包括马化腾自己也对腾讯的商业模式搞不清楚,他们只是想着帮别人打工,客户需要用什么系统就帮他们开发什么系统。马化腾的团队当初的想法就是能把他们彼此的技能转化成生产力,养活腾讯,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OICQ问世之后,马化腾把它的受众人群定位为15岁至30岁。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数都是学生以及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那一批人。当时的马化腾也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内,他比较了解这个年龄层人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方式,所以,他做出来的OICQ也比较符合这个年龄段人的需求。

OICQ做出来后,怎么样把它推向市场,这成为摆在马化腾面前最紧要的任务。既然要面向学生,那就只能先在学校开辟战场了。为了把市场做起来,马化腾从身边的大学开始,一家一家地跑,开始是深圳大学,然后慢慢扩展到广州周边。每一个学校,每一间寝室,马化腾都曾亲自拜访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他的OICQ,企图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个新兴的社交工具。

刚开始时,马化腾只想做到3万用户的试用量,可这一数字竟然也像天文数字一样遥远。马化腾跑了很多学校,说了很多好话,但效果还是不理想。尽管马化腾不断地奔走,不停地推销,但毕竟OICQ是一个刚刚问世的产品,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它,哪怕是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好不容易有用户进驻OICQ,马化腾还要用尽浑身解数去留住用户。虽然OICQ是个即时聊天工具,但是毕竟没有人使用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用户注册了OICQ,却不知道这个软件怎么用。

为了让这个聊天工具“活”起来,马化腾不得不充当客服的角色,不停地在网上聊天,只要有人上线,他便立刻去打招呼,然后各种聊,最后当然是把话题扯到OICQ上面,然后不遗余力地向对方解释和推荐OICQ的各种功能。

刚开始的时候,注册OICQ的人以男生居多。但是,男人与男人之间能聊的话题其实是很有限的,除非能碰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但男女之间就不同了,男人与女人,就像是磁场的两极,注定是会相互吸引的。

所以,很多时候,马化腾不得不“变身”为一个女孩子,给那些男性用户当“陪聊”。其实那时,马化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个工具“活”起来,能带动人气,让社区热闹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工具的实用性。

每当回想起那段“陪聊”的岁月,马化腾总是忍不住发笑,但笑意背后,也有掩饰不住的心酸和感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轻松,都不容易。像马化腾这样一个内敛的人,一个当初只知道写代码的沉默寡言的男人,在那一段推销和“陪聊”的日子里,也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我们见到很多有理想的青年,他们和马化腾一样,想干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为了梦想改变自己。他们一边心心念念着梦想,一边又追求着自我和个性,殊不知,很多时候,鱼和熊掌是很难兼得的。

其实,成功者的身上都有一股韧性,那股韧性,能让他们迎风前进,不屈不挠。很多时候,年轻人在创业的时候,也都有一腔热情,而他们缺少的,往往是执着与坚持。

山寨之王,借鉴更需要创新

腾讯一直被认为是“抄袭之王”,这主要是因为最初的OICQ是从模仿ICQ而来的。再之后,MSN(此处应指微软发布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被QQ挤走,联众游戏被QQ游戏“血洗”,盛大被腾讯网游碾压,360被QQ电脑管家狙击,腾讯视频成为网络三大视频网站之一。而这些,更加坐实了腾讯的抄袭之名。

腾讯确实有过模仿,但是模仿者能被广大受众所接纳,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开始的时候,因为模仿,马化腾一直受人诟病,有人说他无耻,也有人说他成不了大事。可是,马化腾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自己,证明了腾讯,腾讯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学习后的再创新。

对于模仿,马化腾并不否认。但他认为,在中国,很多东西都是别人做过的,但还有好多人在做,并做得更好。他还认为,学习最佳案例是最聪明和务实的方法,通过学习,自己能够超越它才是关键。

生性温和、低调的马化腾曾被人骂为“抄袭大王”,但纵观国内的企业,哪个没有“模仿”或者“被模仿”呢?下面,我们不妨看看马化腾和腾讯是怎样在“模仿”中不断成长的吧。

马化腾开始萌生模仿ICQ的念头,主要是因为ICQ是国外产品,版本为英文版,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马化腾才开始着手研究,最后开发出了中文版本的ICQ,即OICQ,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QQ。后来,QQ经过不断地升级版本,越来越符合中国大众的需求。

当初,微软旗下的MSN也是即时通信软件,人们使用这个软件可以与亲人、同事和朋友进行语音对话、视频会议、文字聊天等即时交流。MSN是2005年才进入中国的,以其简洁实用的版面迅速获得大众的认可,特别是上班一族的喜爱。

但是,任何产品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出产品的实用性。MSN之所以被QQ挤走,不仅在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还在于QQ的不断创新。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同为即时通信的MSN与QQ,到底存在什么不同吧。

(1)针对的人群:MSN联系的几乎都是熟人,在MSN上,用户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只有知道对方的Email才能加MSN; QQ则不同,只要通过寻找就能加上好友,即使是不认识的两个人也可以加成好友。QQ所覆盖的人群是MSN所不能比的。

(2)支柱产品:QQ是腾讯的支柱产品,而MSN只是微软下属的一个小部门,MSN即使连续亏损八年也不影响微软的运作,因此,微软内部对这款软件在中国市场发展情况的重视态度根本不如腾讯对QQ的重视态度。

(3)群组设置:QQ可以创建固定群,以前这个功能只对会员开放,会员需交10元的费用,现在则是完全免费;MSN只能创建临时的群,下次用的时候还得重新创建。

(4)保护隐私:QQ可以设置在线隐身,让别人不知道自己在线;而用户一旦登上MSN,对方就会知道。

(5)摄像头使用:QQ只要有一方有,就可以进行视频,比如别人有,自己可以看他,或者自己有,对方就可以看到自己;MSN则必须是自己有,这样才能够和别人视频。

从以上分析的这些差异中,我们能够看到,QQ的实用性更大一些。并且,在不断地升级中,它的创新还在继续,比如后来又增加了QQ运动、QQ天气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正因此,MSN最终无奈退出中国市场。

在中国,很多时候就像韩寒说的,“我们愤怒,不是因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

真正要消灭山寨,既需要通过法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又需要社会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就像马化腾在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指出的,由于基础研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中国大部分创新都选在了应用层面的创新。换言之,就是从1到N,而不是从0到1。

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也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和政府共同创造一个对科研人才有长期保障和优惠待遇的环境,我们才能逐渐独立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因为如果大环境不改变,即使没有腾讯,也会有另外一家公司,做着腾讯现在做的事,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而它同样无法摆脱“山寨”的嫌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