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以后

“下海”以后

鄙人一介书生,社交圈里都是些“文人”,一支笔、一张纸,日子虽然清苦,却也悠然自得。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宁静而淡泊的社交圈竟大起波澜,朋友、师长、学生们或迫于贫困,或被潮流所裹挟,或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纷纷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海。一时间,热热闹闹,大有慷慨激烈、舍我其谁的豪迈。不想“下海”以后,这些弄潮儿们共同的感受却是一个“难”字。

如果说“文人”“下海”对这个难字一点也没有思想准备,那不是事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海洋,谁下海谁就是开拓者,前面会遇到哪些风浪、暗礁,一切都要“走着瞧”。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有人去闯,也才显示出闯海者的勇气和胆略。

现在的问题是,“下海”以后的有些难处,其实完全是人为的无谓消耗。以申请执照来说,没完没了的敲章,无穷无尽的扯皮,还加煞费苦心的请客送礼。只要在某一个环节上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再以财务结算及资金运作来说,更是繁琐得令人咋舌。凡此种种,站在岸上的观潮者是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所以,凡下了“海”的人,没有一个不赞成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个难字正向我们揭示了改革的必要和迫切。长期以来,我们在旧的经济模式中运行。这种旧模式正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长。现存的体制、规章、制度,大都是为旧的经济活动设置的,它们也许很适应旧模式的运行需要,却与新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只要它们不退出历史舞台,就必然与新的机制发生冲突,也就会制造出千种难万种难。不改革,又怎么了得?!

平心而论,把“文人”“下海”的难处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也不是一种全面的观点。应该更深地看到,“文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也是造成他们“下海”以后处处犯难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学经济的以外,几乎都与经济、市场绝缘。搞科技的只知设计、制造,至于如何推销,如何求得经济效益,他们是不懂的,甚至不屑于懂。搞理论的、搞社会科学的,更是言不及利,远离经济生活。即便是学经济的,也大多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具体操作的实践与训练。于是,一走向市场,面对具体的钱、账号、报表、凭据、合同、协议以及各种经济往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惯例、术语、程序,他们就傻了眼。这里还有个能力问题。在旧体制下,“文人”们在市场之外生活,并不需要培养和发展市场活动的能力,例如社交公关的能力、谈判争辩的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判断裁决的能力等等。可是一旦他们进入市场,这些能力的缺乏就会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文人”在知识结构、能力等自身素养上的缺陷。“文人”只有克服了自身的缺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大展宏图。

末了还想说几句的是,时下对“文人”“下海”褒贬不一。有大声喝彩者,亦有当头棒喝者。党的十四大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建设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那些勇敢的弄潮儿们顺应了这一潮流,推波而助澜,我们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对他们横加指责,应该允许有人试一试。

(原载于《文汇报》1992年11月29日)

读书导航